诗歌鉴赏七大题材分析

合集下载

七大类意象教你读懂古诗词

七大类意象教你读懂古诗词

七大类意象教你读懂古诗词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歌鉴赏之题材角度与形象角度分析

诗歌鉴赏之题材角度与形象角度分析

二、咏物言志诗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三、羁旅思乡诗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 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 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 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 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落梅花》是汉乐府名曲,在这里 是说有人正在吹奏这支曲子。当时李 白被贬,此时运用通感,仿佛感到梅 花落下时的寒意,去国怀乡的悲愁。)
• 诗中闻笛,往往化用笛曲名,巧用通
感的艺术手法,既能构成音乐形象,又能 语意双关,表达情感。《关山月》《梅花 落》《折杨柳》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横吹曲。 如:
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立志清白做人,坚守高洁 情操的决心。
画菊
南宋末·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1、托物言志; • 2、描绘了菊花凌霜独立,孤
傲绝俗的形象; • 3、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节操,

诗歌鉴赏七大题材分析

诗歌鉴赏七大题材分析

内 所见所闻有所感, 内 所感所叹,表达思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
涵 借此抒发对家乡、 容 亲怀乡之情。主题 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
亲人的无尽思念和
有潦倒失意,漂泊 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
人生感叹、漂泊愁
哀伤,思念亲人等。 诗人的苦恨离情。
苦。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 有“送”“别” “赠”“酬”。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 ”“ 水 ” 四 大 意
情 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 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 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 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 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 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 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对接教材:《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
三)》题(材陶特渊征明)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山水田园 诗是以描写美 丽清新的自然 景色、歌咏闲 适恬淡的田园 生活为题材的 诗歌。
山水 田园诗的 内 基本内容 容 是自然山 川与田园 风物。
桥”等意象也在送
别怀人诗中出现)
[应用体验] 4.(2013·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 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 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 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 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 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新高考 七种题材诗歌分类鉴赏

新高考 七种题材诗歌分类鉴赏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孤寂凄凉的图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为“梦不成”作了传神的注解,虽无“怨”字,然怨自生,
【注】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水名,在今湖 含蓄委婉。
南省。
[参考答案] 全诗通过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
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绘成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来表
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


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
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
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
《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
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
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①修辞方面:主要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 有夸张、对比、互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问题分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 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 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 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有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 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 说,带着异国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 总能给人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但内容“总是关山旧 别情”。
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问题分析] 诗人善于捕捉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写桃 花、柳丝、莺啼,并在勾勒的基础上着色,“红”“绿”的 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以后进一步渲染,花含雨、雨 带香、烟笼柳,清香醉人,柳姿怡心。花落无人打扫,莺啼 却不惊梦,虽有动,却一片安逸,越见宁静。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诗词七大题材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诗词七大题材
第二节 了解七大题材
把握内容情感
咏史怀古诗 咏物言志诗 羁旅思乡情
送别怀人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爱情闺怨诗
一、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
【题材阐释】
(1)题材特征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内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 涵 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 志 怀”“古迹”“古人名”等
标 志
(2)内容情感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寓理、 托物讽世
情感
①高尚情操的表白;②理想抱负的寄托; ③怀才不遇的悲叹;④命途多舛的伤感; ⑤年华易逝的哀愁;⑥理想破灭的感慨; ⑦悠闲舒适的心境;⑧托物讽世的针砭
(3)常用技法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
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
木,苦心经营,使汴京日趋繁华。
(1)第二句中的“休”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简要 分析。(5分) 答案:“休”字写出了朱温苦心经营的汴京传留给宋 朝后好景不再的状况,(2分)流露出作者的感伤情绪,
(1分)蕴含了作者对断送祖宗基业的统治者的愤慨和对
金国的憎恨。(2分)
(2)全诗是怎样表现汴河景象的?诗人这样写用意何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全诗通过昔日汴河船只联翩而来的繁华(1分)与 今日汴河春水裹挟着断冰无语流过的破败(1分)形成对
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时对陈琳“霸才有主”表示欣羡,寓含
对当时埋没人才的不满。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5分) 【思维导图】 审·要求→要求鉴赏尾联的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感情
点·手法→根据尾联点明使用的手法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一)山水田园诗1.概念: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有限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第一个全力来描绘壮丽河山的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盛唐时山水田园式的创作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宋代有范成大等。

2.思想内容: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②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③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④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⑤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⑥揭露封建剥削。

3.艺术特色: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盛唐山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

有两类风格: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

孟浩然:清淡。

王维: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二是“雄”,以李杜为代表。

李白的雄奇豪放与杜甫早年诗作的英气豪迈。

表现在描写对象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

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

此类诗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4.考查重点:理解、分析山水田园诗(写景诗)中的艺术形象及思想感情;区辨及鉴赏诗中表达技巧及其作用;鉴赏诗作名家的语言风格。

(二)咏物言志诗1.概念: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2.思想内容: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愿望;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表达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表明心迹,表达对某种节操的坚守;表达对时事难测,对某种丑陋现象的抨击。

古代诗歌的常见七大题材鉴赏

古代诗歌的常见七大题材鉴赏
别后,我仍然会伫立江边眺望,不忍离去。见柳枝随风飘起,有些凉意,残暑渐消。夜幕降临,银河横亘高空 ,疏星淡月,断云缓缓飘动。万里江山,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处?回忆过去与君对床夜语,畅谈心事,情投意合, 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俗话说雁断衡阳,君去的地方连大雁也飞不到,写成了书信又有谁可以托付?我辈都是胸襟 广阔,高瞻远瞩之人,我们告别时,看的是整个天下,关注的是古今大事,岂肯像小儿女那样只对彼此的恩恩怨怨 关心?让我们举起酒杯来,听我唱一支《金缕曲》,送君上路!
此诗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 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 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 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 。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绍兴八年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铃,在这 年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亲友都不敢去送他,张元干却写这首《贺新郎》词送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辈梦魂经常萦绕着未光复的祖国中原之路。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方面,金兵营垒相连,军号凄厉;另方面, 故都汴京的皇宫宝殿已成废墟,禾黍充斥,一片荒凉,真是令人惆怅呵!为什么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中 流砥柱都崩溃了,黄河流域各地泛滥成灾?如今,中原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人口密聚的万落千村都变成了狐 兔盘踞横行之地。杜甫句云:“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J从来是天高难问其意。如今我与君都老了,也容易产生悲 情,我们的悲情能向谁倾诉呢?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送君远去!

古诗鉴赏题材分类解说

古诗鉴赏题材分类解说

古诗鉴赏题材分类解说一、送别诗1.常见意象:杨柳、青草、长亭、南浦、西风、夕阳、古道、美酒2.思想感情:依依难舍的留恋;殷勤相问的关切;渴望重逢的期盼。

3.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与联想、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①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②鸣。

【注】①孤蓬,飞蓬。

②班马,离群的马。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二、思乡怀人诗1.常用意象:黄昏、寒秋、烟波、故园、明月、渔火、鸿雁、杜鹃、钟声、梦境2.思想感情:天各一方的怀念;天伦之乐的追忆;亲人团圆的渴望;归心似箭的急迫;四海飘零的孤独。

3.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三、咏史怀古诗1.常用意象:古人(李广、冯唐、屈原、诸葛亮……)、旧朝(六朝、汉魏、隋唐……)、故城(金陵、长安、洛阳、扬州……)、战场、楼台、丘墟、烟雨、荒草、燕子、夜月2.思想感情:推己及人的景仰;怀才不遇的感伤;昔盛今衰的感慨;针砭时弊的讥讽;勿蹈覆辙的告诫。

3.常用表现手法:借古讽今、用典、对比、衬托、抑扬咏史(其二)[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张,是汉代两大权贵家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体验] 4. (2013· 湖北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 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 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 任阆州 (今四川阆中 )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 “阆苑”指传说中神仙 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 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对接教材: 《咏柳》(贺知章)、 《卜算子· 咏梅》(陆游)、 《石灰 吟》(于谦)、 《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借助 吟咏自然
内容情感 单纯 咏物、托
常用技法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
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
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
内 或社会事 内 物言志(寓 涵 物来表达 容 意)、托物 诗人的思 想感情。 喻理、托 物讽世。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对接教材: 《出塞》(王昌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燕 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边塞 征战诗是 内 涵 以边疆地 区军民生 活和自然 风光为题 材的诗。 内 容 内容情感 边塞诗多表 现从军出塞,保 家卫国,民族交 往,塞上风情; 或抒报国壮志, 或发反战呼声, 或记现实战事。 常用技法
①针对历史人 物或事件,发表自 中有“咏 己的观点或看法。 史”“怀 ②缅怀前贤, 标 古”“登 情 表达敬仰或惋惜; 志 某古迹有 感 类比古人,寄托伤 怀”“古 感或哀思。 迹”“古 ③借论古之得 人 名 ” 失,托古讽今,忧 等。 国忧民。
标题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 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 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填空,分析诗中刻画的边将 形象及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 īn q īn ):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作者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 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 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 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此情此景,不免让 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鉴赏诗歌时, 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 由于题材相同, 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 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 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 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几种类型。当 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 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根据提示填空, 感受下阕寄寓的情感。 汉宫春 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 也不爱惜, 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 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 何似,
③ ②
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 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
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 的宫殿。④故人:指宋代诗人杜逋 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①“问玉堂何
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似, 茅舍疏篱”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接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雨霖铃》(柳永)、 《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①标题中往往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①依依惜别的不 (1)寓情于景,以景 舍与伤感;②离别后 衬情,情景交融。 有“送”“别” 的思念与牵挂;③对 (2)烘托:不直接写 “赠”“酬”。 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 ②常见意象: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 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 标 “柳”“酒”“月 情 己的心态;⑤抒发对 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志 ”“ 水 ” 四 大 意 感 人生的感慨。要注意, (3)以乐景衬哀情 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 (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象。(“长亭” 往不是单一的,而是 (4)想象(也叫虚拟 “ 短 亭 ”“ 阳 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 或虚实结合)。送别诗 关 ”“ 舟 ”“ 灞 的集合体,它丰富复 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 桥”等意象也在送 杂却不杂乱无章。 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别怀人诗中出现)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填空,感受诗中表达的丰 富情感。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本诗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异乡”“独上”表达
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 ; “ 惟 有 雁 ”“ 更 无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 借咏叹史实、描 内 今叹个 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涵 写古迹来抒发诗 容 人命运 人的兴衰之感, 的坎坷。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以寄托哀思、借
古讽今。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
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对接教材: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题材特征 古人常常 因事不得不与 家人、情人或 亲朋好友离别, 内 送别之际,人 内 涵 们往往设酒饯 容 别,折柳相送, 吟诗赠别,表 达依依不舍之 情。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 送别 景交融。 诗涉及的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 范围极广, 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 有君臣官 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场赠别,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 有市井朋 哀或反衬)。 友相别,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有亲人情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 人送别。 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常用技法 (1)修辞方 面:主要有夸 张、对比、互 文、用典等。 (2)人物形 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 动作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 法。 (3)意境的 营造方面:常 用景物烘托、 虚实结合等手 法。
①保家卫国、建 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征人”“塞”“戍”等与军旅 ②奋勇杀敌、英 有关的字。 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 ③雄奇瑰丽、奇 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 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雨雪、风沙等 ) 、地理区域类 ( 塞 ④征人思乡、闺 标 情 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 志 感 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 ⑤凄苦哀怨的怨 (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 战情绪,凄厉沉痛的 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 《折 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 杨柳》 《关山月》 《阳关三叠》 《渭 边疆生活、和睦友好 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 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胡人、单于等)。
对接教材: 《登高》(杜甫)、 《次北固山下》(王湾)、 《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诗人因长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 借抒情主 期客居在外, 景”),情景交融。 滞留他乡,或 人公旅途中的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所见所闻、所 漂泊异地等,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 内 对所见所闻有 内 感所叹,表达 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 涵 所感,借此抒 容 思亲怀乡之情。 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 发对家乡、亲 主题有潦倒失 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 意,漂泊哀伤, 人的无尽思念 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和人生感叹、 思念亲人等。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漂泊愁苦。
对接教材: 《登高》(杜甫)、 《次北固山下》(王湾)、 《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①天涯漂泊羁旅 ①诗题中多含有 (1)借景抒情(或 愁。叙写客居他乡的 “客舍”“登高” 叫“寓情于景”), 艰难,抒发漂泊无定 “望月”“忆” 情景交融。 的孤苦。 “寄”“行”“思” (2)乐景衬哀情 ②望尽天涯怀人 等词语以及元宵、中 (乐景写哀)。 愁。感念亲情之深, 秋、重阳、除夕等节 (3)侧面落笔。 标 情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诗人在表现怀远、 日名。 志 感 ③羁旅他乡的幽 思归之情时,不是 ②常见意象:月 怨之情。或表达人生 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亮、秋风、秋霜、杜 感叹,流露年华易逝 而是从对方着笔, 鹃、猿啼、沙鸥、孤 的苦闷;或抒发独居 想象对方思念自己 雁、浮云、梧桐叶落、 他乡,怀才不遇,报 之深,借以烘托诗 西楼、高楼、危楼、 国无门的孤独寂寞、 人的苦恨离情。 危栏等。 幽怨愤慨之情。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
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
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
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
法。
对接教材: 《出塞》(王昌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燕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
内容情感
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 托物言志。
对接教材: 《咏柳》(贺知章)、 《卜算子· 咏梅》(陆游)、 《石灰吟》(于谦)、 《望岳》(杜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