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砌体结构荷载手算计算书

合集下载

砌体墙抗风抗弯计算书(Mathcad)

砌体墙抗风抗弯计算书(Mathcad)

K :=
K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67
结论:沿齿缝抗弯满足要求
2
3
1. 设计资料
设计依据: 砌体类型: 砌体种类: 砂浆强度等级: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自承重填充墙 混凝土砌块 M5
2. 计算参数
2.1 荷载参数: 基本风压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荷载体型系数 恒载分项系数 活载分项系数 2.2 几何参数 验算沿通缝破坏的计算跨度(墙高) 验算沿齿缝破坏的计算跨度(柱距) 用于静力计算查遍的边长 H := 4 L := 4 m m w0 := 0.55 μz := 1.0 μs := 0.8 γg := 1.2 γq := 1.4 KN/m2 KN/m2
lx := min ( H , L ) ly := max ( H , L )
2.2 材料参数: 沿通缝破坏的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 沿齿缝破坏的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 墙厚度 砌体容重 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砌体弹性模量 砌体剪变模量 ftmh := 0.05 ftml := 0.09 b := 0.2 γb := 8 f := 1.31 E := 1500f G := 0.4E N/mm2 N/mm2 m KN/m3 N/mm2 E = 1.965 × 10 G = 786
KN-m/m KN
单位长度自重产生的压力设计值 N := b ⋅
单位长度最大拉应力设计值
ft :=
MH ⋅ 10 W ⋅ 10 ftmh ft
9

b ⋅ 10 ⋅ l ⋅ 10
ft = 0.029
N/mm2
验算的安全系数为(允许值>1)
K :=

框架结构手算计算书

框架结构手算计算书

一、建筑抗震设计“一般规定”的检查一、规范第6.1.1条规定:现浇钢筋混泥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

对于平面及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本工程为框架结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房屋高度为16.900m,满足规范要求。

二、规范第6.1.2条规定:钢筋混泥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本工程为地震烈度为8度,房屋高度为16.69m,小于30.0m的框架结构,故抗震等级定为二级。

三、规范第6.1.4条规定:高层钢筋混泥土房屋宜避免采用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0m时可采用70mm;超过10.0m时,6度、7度、8度和9度地区相应每增加高度5 m、4m、3m和2m,宜加宽20mm,本工程结构形式规则,故不设防震缝,只需加强构造措施。

四、规范第6.1.5条规定: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本工程均满足要求。

五、规范第6.1.15条规定:框架的填充墙应符合本规范第13章规定:1.混泥土结构的非承重墙体应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墙体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7~9度时基本为脆性材料制作的幕墙及各类幕墙的连接,7~9度时,电梯提升设备的锚固件,高层建筑上的电梯构件及其锚固,需进行抗震验算。

2.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设2φ6拉结筋,并伸入墙内不小于1.2m。

3.填充墙应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对称均匀,避免出现薄弱层或短柱。

4.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墙顶应与框架密切结合。

5.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层高的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泥土构造柱,本工程均满足要求。

框架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的承载力计算

框架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的承载力计算

框架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的承载力计算摘要:框架结构中砌体填充墙承载力计算目前没有程序可以利用,而砌体规范也没有具体的计算规定,只是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6.3节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

这也导致许多结构工程师对砌体填充墙的受力原理不熟悉,对施工现场所遇到的与填充墙相关问题不能正确的解决,甚至在设计图纸中对填充墙处理不当而留下结构隐患。

本文通过具体工程手算砌体填充墙的承载力,并提供相关的表格以供结构工程师在设计中参考。

关键词:砌体填充墙;稳定;抗风;抗震。

引言:《砌体结构设计规范》6.3.1 条:框架填充墙墙体除应满足稳定要求外,尚应考虑水平风荷载及地震作用的影响。

这话就表示填充墙须进行稳定、抗风、抗震三方面的计算。

1.砌体填充墙的稳定计算对于保证墙体稳定的措施,规范是通过高厚比来控制的。

框架填充墙虽然不是主体结构,但是仍然是受力的,如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当然还必须承受自己本身的重量。

通过控制高厚比来满足稳定性的要求,此时,不必进行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

墙体的稳定性计算可参考砌体结构设计手册计算。

2.砌体填充墙的抗风计算作用于填充墙上的风荷载可仅考虑垂直于墙体平面方向的作用。

风荷载标准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 8.1.1 条围护结构时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风荷载具体计算不在此讨论,可参考相关的设计手册。

砌体填充墙出平面外的受力计算,应根据墙体尺寸和端部的实际连接状态,分别采用端部刚接、铰接的单向板或双向板简化模型,采用的近似假定和简化计算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必要时可包络设计。

下面结合实际工程给出外围护墙在风荷载作用下(平面外)的承载力计算。

某多层框架结构顶层局部平面布置图如图 1所示,层高为 3.6米,外围护墙采用 MU5 级单排孔凝土型空心砌块对孔砌筑、Mb5级砂浆砌筑,墙顶部采用实心小砌块斜砌挤紧。

外围护墙厚度为190mm ,内隔墙厚度为 90mm ,砌体的容12kN (包含墙面粉刷)。

框架结构手算计算书

框架结构手算计算书

一、建筑抗震设计“一般规定”的检查一、规范第6.1.1条规定:现浇钢筋混泥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

对于平面及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本工程为框架结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房屋高度为16.900m,满足规范要求。

二、规范第6.1.2条规定:钢筋混泥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本工程为地震烈度为8度,房屋高度为16.69m,小于30.0m的框架结构,故抗震等级定为二级。

三、规范第6.1.4条规定:高层钢筋混泥土房屋宜避免采用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0m时可采用70mm;超过10.0m时,6度、7度、8度和9度地区相应每增加高度5 m、4m、3m和2m,宜加宽20mm,本工程结构形式规则,故不设防震缝,只需加强构造措施。

四、规范第6.1.5条规定: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本工程均满足要求。

五、规范第6.1.15条规定 :框架的填充墙应符合本规范第13章规定:1.混泥土结构的非承重墙体应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墙体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7~9度时基本为脆性材料制作的幕墙及各类幕墙的连接,7~9度时,电梯提升设备的锚固件,高层建筑上的电梯构件及其锚固,需进行抗震验算。

2.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设2φ6拉结筋,并伸入墙内不小于1.2m。

3.填充墙应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对称均匀,避免出现薄弱层或短柱。

4.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墙顶应与框架密切结合。

5.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层高的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泥土构造柱,本工程均满足要求。

建筑设计,横向边框架组合荷载计算及结构设计

建筑设计,横向边框架组合荷载计算及结构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系: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学生姓名:学号:设计(论文)题目:某高校院系综合楼的设计建筑设计,横向边框架组合荷载计算及结构设计起迄日期:设计(论文)地点: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发任务书日期:目录1 摘要 (3)2 前言 (4)3 结构设计说明 (5)3.1 工程概况 (5)3.2 设计主要依据和资料 (5)3.3结构方案的选型及布置 (7)4 结构设计计算说明书 (9)4.1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横向框架内力计算 (9)4.2竖向活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内力计算 (21)4.3 内力组合计算 (31)5 框架梁的配筋计算 (38)6 框架柱的配筋计算 (44)6 结论 (48)7 致谢 (49)参考文献 (50)摘要本结构计算选用横向边框架为计算单元,采用手算的简化计算方法,其中计算框架在竖向荷载下的内力时使用的弯距二次分配法,不但使计算结果较为合理,而且计算量较小,是一种不错的手算方法。

本设计主要通过工程实例来强化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建立一个完整的设计知识体系,了解设计总过程,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设计资料,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框架、梁、柱、结构设计、配筋前言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重要阶段,是毕业前的综合学习阶段,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和学的重要过程,是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

本组毕业设计题目为«某高校院系综合楼的设计»。

在结构前期,我温习了«结构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并借阅了«混凝土规范»、«荷载规范»、«砌体规范»、«地基规范»等规范。

在网上搜集了不少资料,并做了笔记。

在结构设计中期,我们通过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计算和分析。

本组在成员齐心协力,发挥了大家的团队精神。

在结构设计后期,主要进行设计手稿的电脑输入和计算出图(并有一张手画基础图),并得到老师的审批和指正,使我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木结构工程手算计算书

木结构工程手算计算书

木结构工程计算书木结构工程计算书(H栋)1.设计依据1.1本工程结构设计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标准及绘图标配图集如下GB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2005年版)、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50206-2012《木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本工程相关设计等级、类别、参数如下:2.1 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2.2建筑防火分类:二类;耐火等级:二级;2.3抗震设防烈度:8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0.3g,设计地震分组:三组;2.4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2.5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级;2.6建筑场地类别:Ⅱ类, 2.7场地特征周期:0.45S, 2.8基本风压:0.35KN/m2,地面粗糙度:B类;2.9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小震0.24;3.0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3.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按一类环境(±0.00以上)、环境二类a(±0.00以下)规定的基本要求施工3.结构计算简图及计算构件选取构件选取一层轴交轴MZΦ260, 轴上~ 轴间双梁L1 150×210,地板梁L3 150×160;二层选取轴上~ 轴间双梁L2 150×210, L4 150×210;轴上~ 轴间檩组合梁180×180+70×160+150×150进行内力计算。

屋面与水平方向最大夹角30度, cosα=0.874.材料信息本工程材料均为云南松, 强度等级为TC13 A组, 材质等级均为Ⅰa, 抗弯强度设计值fm=13N/mm2、抗压强度fc=12 N/mm2、抗拉强度ft=8.5 N/mm2、抗剪强度fv=1.5N/mm2、弹性模量E=10000 N/mm25.荷载信息5.1屋面层恒载标准值KN/m2冷摊瓦0.5椽子80×80间距250 0.30.08×0.08×2.1×6×4防水卷材0.3恒载总计 1.1活载不上人屋面0.5屋面荷载标准值P K1=1.1/ cos30°+0.5=1.76KN屋面荷载设计值P n1=1.35×1.1/ cos30°+1.4×0.5=2.4KN5.2一层楼面荷载恒载标准值KN/m2实木地板(厚35)0.21活载 3.5一层楼面荷载标准值P K2=0.21+3.5=3.7KN一层楼面荷载设计值P n2=1.35×0.21+1.4×3.5=5.2KN5.3 外墙荷载, 墙体均为360厚免烧砖, 均由基础直接承重, 木结构主体不计一层层高3.0米q=(18×0.36+0.8)×3.0=21.8KN/m二层层高2.7+1.2*0.5=3.30 q=(18×0.36+0.8)×3.3=24KN/m内墙门窗隔墙实木墙体厚606×0.06×2.6=0.94 KN/m6.计算过程6.1 屋面层檩条均有组合梁180×180+70×160+150×150 构成, 以顶梁180×180为主要受弯构件, 其余为安全储备;檩条180×180自重标准值P K3=0.18×0.18×6=0.2KN/m檩条180×180自重设计值P n3=1.35×0.18×0.18×6=0.26KN/m檩条180×180上均布荷载标准值P K4=1.25P K1+ P K3=1.25×1.76+0.2=2.4 KN檩条180×180上均布荷载设计值P n4=1.25 P n1+ P n3=1.25×2.4+0.26=3.3KN轴力R A1=R B1= ql /2=0.5×3.3×4=6.6 KN剪力V A1=R A1=6.6 KN V B1=-R B1=-6.6 KN1ql2= 3.3×42/8=6.6KN.m弯矩 Mmax=8受弯构件净截面抵抗矩W= bh2/6=0.18×0.182/6=1.0×10-3m3抗弯承载力M/Wn=6.6/1.0×10-3×103=6.6N/mm2<13N/mm2满足要求檩条在木柱支端切削后截面为70×180由《木结构设计规范》第5.2.5条: ×()=(3*6.6×(0.18/0.18))/(2×0.07×0.18×103)=0.8N/mm2<1.5N/mm2满足要求变形验算,矩形截面全截面惯性矩I=bh3/12=0.18×0.183/12=0.9×10-4m4W=5ql4/384EI=5×2.4×44/(384×104×0.9×10-4)=8.9mm<l/250=4000/250=16.0mm满足要求其余梁在木柱支端轴力标准值R Ak2=R Bk2= ql /2=(0.07×0.16+0.15×0.15)×6×4/2=0.4 KN 其余梁在木柱支端轴力设计值R A2=R B2= 1.35 R Ak2=1.35×0.4=0.54KN6.2 二层屋顶L2 150×210 内力计算如下L4 150×210在木柱支端轴力标准值R Ak3=R Bk3= ql /2= 0.5×0.15×0.21×1.1×6=0.1KNL4 150×210在木柱支端轴力设计值R A3=R B3= 1.35 R Ak3=1.35×0.1=0.14 KN其上木柱Φ200自重标准值P K5=3.14×0.12×0.57×6=0.1KN其上木柱Φ200自重设计值P n5=1.35 P k5=1.35×0.1=0.14 KN/mL2 150×210上集中荷为F k=2R Ak1+2R Ak2+R Ak3+0.1=0.5×2.4×4.0×2+0.4×2+0.1+0.1=10.6KNF n=2R A1+2R A2+R A3+0.14=6.6×2+0.54×2+0.14+0.14=14.5KNL2 150×210为双梁, 以顶梁为主要受弯构件, 其余梁为安全储备;L2 150×210 自重标准值P K6=0.15×0.21×6×2=0.38 KNL2 150×210 自重设计值P n6=1.35 P k6=1.35×0.38=0.5 KN轴力标准值RAk4=R Bk4= F/2+ql/2=10.6/2+0.38×2.2/2=5.72KN轴力RA4=R B4= F/2+ql/2=14.5/2+0.5×2.2/2=7.8KN剪力V A4=R A4=7.8KN V B4=-RB4= -7.8KN弯矩Mmax=Fl/4+ql 2/8=14.5×2.2/4+0.5×2.22/8=8.28KN.m 受弯构件净截面抵抗矩 Wh=bh 2/6=0.15×0.212/6=1.1×10-3m 3抗弯承载力M/Wh=8.28/1.1×10-3×103=7.53N/mm 2<13N/mm 2满足要求 受弯构件在木柱支端切削后截面为 70×210bhn V 23×(hnh )=(3×7.8×(0.21/0.21))/(2×0.07×0.21×1000)=0.8N/mm 2<1.5mm 2满足要求 变形验算矩形截面惯性矩I=bh 3/12=0.15×0.213/12=1.16×10-4m 4Wmax=Fl 3/48EI+5ql 4/384EI=10.6×2.23/(48×104×1.16×10-4)+5×0.38×2.24/(384×104×1.16×10-4)=2.1<l/250=2200/250=8.8mm 满足要求6.3 一层 轴线上 - 轴间双梁L1 150×210内力计算如下, 地板梁L3 150×160, 间距550其自重标准值P K7=0.15×0.16×6=0.14KN 自重设计值P n7=1.35 P k7=1.35×0.14=0.20 KN轴力标准值 RAk5=R Bk5=ql/2=0.5×(3.7×0.55+0.14)×4.0=4.35KN 轴力RA5=R B5=ql/2=3.1×4/2=6.2KN剪力V A5=R A5 =6.2KN;V B5=-R B5=-6.2KN弯矩Mmax=ql2/8=3.1×42/8=6.2KN.m受弯构件净截面抵抗矩Wn=bh2/6=0.15×0.162/6=0.64×10-3m3抗弯承载力M/Wn=6.2/0.64×10-3×103=9.7 N/mm2<13 N/mm2满足要求剪切面以上的截面面积对中性轴的面积矩S=bh2/8=0.15×0.162/8=4.8×10-4 mm3矩形截面全截面惯性矩I=bh3/12=0.15×0.163/12=0.51×10-4m3地板梁抗剪承载力Vs/Ib=6.2×4.8×10-4/(0.51×10-4×0.15×1000)=0.4N/mm2<1.5N/mm2满足要求变形验算, 一层楼面荷载标准值q=3.7×0.55+0.14=2.2KN/m矩形截面全截面惯性矩I=bh3/12=0.15×0.163/12=0.51×10-4m3W=5ql4/384EI=5×2.2×44/(384×104×0.51×10-4)=14.4<l/250=4000 /250=16 mm满足要求6.4一层轴上- 轴间L1 150×210为双并梁, 以顶梁为主要受弯构件其自重标准值P K8=0.15×0.21×6×2=0.38KN其自重设计值P n8=1.35 P K8=1.35×0.38=0.5KN轴力R A6=R B6= 3F/2+ ql/2=3×12.4/2+0.5×0.5×2.2=19.15KN剪力V A6=R A6=19.15 ;V B6=-R A6= -19.15KN弯矩Mmax=FL/2+ql2/8=12.4×2.2/2+0.5×2.22/8=13.94KN.m受弯构件截面抵抗矩Wn=bh2/6=0.15×0.212/6=1.1×10-3mm3抗弯承载力 M/Wn=13.94/1.1×10-3×103=12.6N/mm 2<13N/mm 2满足要求 受弯构件抗剪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在木柱支端切削后截面为 95×210bhn V 23×(hnh )=(3×19.15×(0.21/0.21))/(2×0.095×0.21×1000)=1.44N/mm 2<1.5 N/mm 2满足要求 变形验算矩形截面全截面惯性矩I=bh 3/12=0.15×0.213/12=1.16×10-4m 4Wmax=19Fl 3/384EI+5ql 4/384EI=19×2×4.35×2.23/(384×104×1.16×10-4)+5×0.38×2.24/(384×104×1.16×10-4)=4.05<l/250=2200/250=8.8 mm 满足要求 6.5 轴交 轴木柱Φ260为轴心受压构件, 内力计算如下: 按强度验算An=πR 2-0.095×0.26=3.14×0.132-0.095×0.26=0.03m 2 木柱自重设计值P n9=3.14×0.132×6.9×6×1.35=3.0KN/mN=2(R A1+R A2+R A3+R A4+R A5+R A6)+3.0=2×(6.6+0.54+0.14+7.8+6.2+19.15)+3.0=83.8 KN N/An=83.8/0.03×103=2.8N/mm 2<12N/mm 2满足要求 按稳定验算木柱惯性矩 I=πd 4/64=3.14×0.264/64=2.2×10-4m 3 A=πR2=3.14×0.132=0.053m 2ⅰ= =0.064受压构件两端铰接, 长度系数为1 λ=lo/ⅰ=6.9/0.064=108>91, λ<[λ]=120因缺口不在边缘Ao=0.9A=0.9πR 2=0.9*3.14*0.132=0.05mm 2 φ=2800/λ2=2800/1082=0.24N/φAo=83.8/(0.24×0.05×1000)=7N/mm 2<12 N/mm 2满足要求。

(完整版)砖混结构计算书(终稿)

(完整版)砖混结构计算书(终稿)

办公楼(四层)砖混房屋结构设计计算书一、设计资料(1)、设计标高:室内设计标高 0。

000,室内外高差450㎜.地震烈度:7度。

(2)、墙身做法:外墙墙身为普通实心砖墙,底层外墙厚370㎜,其余墙厚240㎜。

墙体底层MU15砖,M7。

5砂浆砌筑,二至四层用MU10砖,用M5混合砂浆砌筑,双面抹灰刷乳胶漆。

(3)、楼面做法:20㎜水泥砂浆地坪.100㎜钢筋混凝土板,20㎜厚天棚水泥砂浆抹灰。

(4)、屋面做法:二毡三油绿豆砂保护层,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50mm厚泡沫砼,100厚钢筋砼现浇板,20mm厚天棚水泥砂浆抹灰。

(5) 、门窗做法:门厅,底层走廊大门为铝合金门,其余为木门。

窗为木窗。

(6)、地质资料:砂质粘土层地基承载为特征值fak=190KN/m2,fa=1.1fak。

(7)、活荷载:走廊2。

0KN/㎡,楼梯间2.0KN/㎡,厕所2。

5KN/㎡,办公室2.0KN/㎡,门厅2.0KN/㎡。

结构平面布置图如下:二、构件初估.1、梁尺寸确定.初步确定梁尺寸(取最大开间4500mm):梁高h: L/12=375㎜,取 h = 500㎜宽b: h/3=167㎜,取 b=200㎜3.初选楼板。

楼板为现浇双向连续板,t (1/60)L =75㎜. 取 t = 100㎜。

三、结构计算书一)、荷载计算(1)屋面荷载二毡三油绿豆砂 0.35KN/m2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0.40 KN/m250mm厚泡沫砼 0.25 KN/m2100厚钢筋砼现浇板 2.50 KN/m220mm厚板底抹灰 0。

34 KN/m2屋面恒载合计 3.84 KN/m2屋面活荷载(不上人) 0.7 KN/m2(2)楼面荷载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 0.40 KN/m2100厚钢筋砼现浇板 2.50 KN/m220mm厚板底抹灰 0.34 KN/m2楼面恒载合计 3.24 KN/m2楼面活荷载 2.0KN/m2(3)墙体荷载双面粉刷240mm厚砖墙 5.24 KN/m2双面粉刷370mm厚砖墙 7.62 KN/m2木窗 0。

设计计算书

设计计算书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一、设计条件1、自然条件1)、建筑场地地势平坦2)、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其它季节为西北风,基本风压为0.40 KN/m23)、雨雪条件:基本雪压:0.40 KN/m24)、抗震设防烈度:6度2、建筑概况1)、建筑层数:9层2)、建筑层高:各层层高均为3.3m3)、建筑总高度:30.17m4)、总建筑面积:8363㎡5)、建筑物耐久年限为50年,防火等级为一级。

3、设备条件1)、电力、供水、排水、供热均由城市系统引入。

2)、电梯依据建筑设计和防火规范要求设置。

4、标高尺寸1)、室内外高差为470mm,相对标高为正负0.000。

2)、本工程尺寸单位:标高以米(m)为单位,其余均以毫米(mm)为单位。

二、建筑材料1、外墙饰面浅灰色弹性涂料为主,内墙为白色内墙涂料。

2、门:外门为铝合金门,内门为三夹板装饰木门。

3、窗:铝合金窗为主。

三、设计执行规范1、建筑设计执行的规范1)、《民用建筑设计规范》(JGJ 37-87)2)、《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3)、《建筑防火规范》(GB/J50-2001)4)《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2、结构执行的规范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4)、《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50007-2001)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6)、工程地质报告及其他有关规定、规程、标准及有关标准图集。

四、设计计算方法1、手算:一榀框架2、电算:用PKPM和TA T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等辅助设计第二部分 构架结构设计计算一、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主体结构共9层,层高均为3.3米。

填充墙采用240mm 厚的粘土空心砖砌筑。

门为木门,窗为铝合金窗,尺寸见门窗表。

楼盖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厚度为100m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程概况
注:结构高度指室外地坪至檐口或大屋面(斜屋面至屋面中间高) 三. 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 50023-200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 116-2009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 23-2011 《房屋质量检测规程》 DG/TJ08-79-2008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DGJ08-81-200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8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GB/T 50344-200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 2007
四. 可变荷载标准值选用(kN/㎡)
五.上部永久荷载标准值及构件计算 (一)二层楼面荷载
阅览室/教室:
120厚预制混凝土空心板 2.00 kN/m2
板底粉刷或吊顶0.50 kN/m2
板顶50mm找平层 1.00 kN/m2
板顶瓷砖地板0.55 kN/m2
合计 4.05 kN/m2楼梯间:
按常见楼梯荷载取值8.00 kN/m2(二)三层楼面荷载
阅览室/教室:
100厚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2.50 kN/m2
板底粉刷或吊顶0.50 kN/m2
板顶50mm厚找平层 1.00 kN/m2
板顶瓷砖地板0.55 kN/m2
合计 4.55 kN/m2
楼梯间:
按常见楼梯荷载取值8.00 kN/m2(三)屋面荷载
阅览室/教室:
100厚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2.50 kN/m2
板底粉刷或吊顶0.50 kN/m2
板顶20mm厚找平层0.40 kN/m2
保温层0.40 kN/m2
50mm厚找坡层 1.00 kN/m2
防水层0.35 kN/m2
保护层 1.00 kN/m2
合计 6.15 kN/m2
(三)墙体荷载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