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赛课优质课)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高中语文《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帅先慧

教学目标:

诵读涵咏,感受田园画面美、意境美。

情感熏陶,体会诗人情感美、人格美。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格美,领悟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寻求精神家园的思想倾向。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

教师备答:陶渊明

请学生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并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提要钩玄明“尘网”

自由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预测学生:“拙”“荫”,读音不准确,顺势正音。

问题1: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从何处归?用原文回答。

预测学生:“尘网”“樊笼”。

问题2:“尘网”“樊笼”具体指什么?

教师备答:官场(板书:官场)

问题3:身在官场的诗人有怎样的感受,诗中如何说?

预测学生:借代,用“尘网”、“樊笼”代指官场,用“羁鸟”、“池鱼”代指自己。

教师备答:

①不自由:比喻,官场像“尘网”“樊笼”,自己像笼中鸟、池中鱼。(比喻重相似性,借代重相关性)

②悔恨:“误落”,走错道了,选择错了,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③厌恶:“久”,长久地,长达十三年,感慨时间之久、厌恶之深。

问题4:大家能否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诗人在官场的不自由?

教师备答: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幻灯片)公元405年冬,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

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官归乡。

补充:督邮:太守的下属,代表太守巡视辖县,位轻权重。

问题5:陶渊明是怎样的人,适不适应官场,诗中怎么说?

预测学生:有气节,有操守,清高,做不到折腰事人、仰人鼻息。不适应,诗中说“少无适俗韵”。

问题6:这句诗什么意思?

预测学生: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课下有注释)

师:官场需要迎合世俗(板书:适俗),而他骨子里就不是一个适俗人,所以官场的他不自由,更多的是内心的不自由。

问题7:既然内心如此不自由,陶渊明为何又会多次误落尘网呢?(幻灯片)为官经历:29-42岁,五次出仕。

首次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回家在家闲居五六年。

第二次入桓玄幕。

第三次出任刘裕参军。

第四次出任刘敬宣参军。

第五次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自解印绶,归隐田园直至老死。

补充:江州祭酒,属要职,是陶渊明做的最大的官。

预测学生:只答出因为家里贫穷。

教师备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迫于生计。

问题8:面对“内心不自由”的困境,陶渊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诗中如何说?

教师备答:守拙归园田。(板书:守拙归园田)

问题9:何谓“守拙”?

预测学生: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课下有注释)

教师备答:自嘲,固守住愚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遵从本心。

师小结:诗的前八句,既回答了从何处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又写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因为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官场的他内心不自由,满腹悔恨,渴望自由的他最终归向园田,满心欢喜。

我们试着有感情地自由诵读前八句。

自由诵读后,请学生读,若学生读得好,大力表扬,若学生未能读出情感,师再引导,或示范朗读。

三.缘景明情赏“园田”

师:逃离了官场,回归到园田,那片园田在哪里,大家齐声告诉我: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师:请大家自由诵读这一部分,初步感受园田风光。

问题1:结合诵读,小组共赏:陶渊明笔下的园田生活带给我们怎样

的感受?本是寻常景为什么那么美?

温馨提示:①置身诗境,结合诗句赏析,可以合理想象。

②选出发言人,结论做好记录。(板书:美)

(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畅谈,在畅谈中感受园田生活的美)预测学生:从手法、意境、情感三方面来答。可能会有重复的内容,如“闲适祥和”“喜爱园田”等;可能会答到点但又答不透,如“动静结合”,答透是“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可能会生硬的理解关键词,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给人整齐的感觉,榆树柳树遮蔽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其实这里应该是互文见义的手法,屋的四周被榆柳桃李环绕,在色彩上浓淡相宜。可能情感方面答不全面,仅停留在喜爱园田的层面。

教师备答:手法上:本是寻常景,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为精妙。虽是白描,作者写景却很有层次,有远有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简笔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清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旷远幽静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有动有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带给我们以动衬静更显其静的宁静祥和美;有声有色,在色彩上,有着榆柳素淡和桃李绚烂这种浓淡相宜美等。

意境上: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

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情感上:寻常景这么美还在于诗人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园田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借助园田的一草一物传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景因情美。

师小结:寻常景白描出来都这么美,源于意境和情感的高度统一,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苏轼评价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将丰富的内涵出之于平淡“田家语”上。

(这一部分的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

我们试着有感情地齐读这部分。

请同学个读。

四.探幽发微解“自然”

问题1:官场污浊,内心不自由,园田寻常景却那么美,所以诗人在结尾才有了发自肺腑的庆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家如何理解这里的“自然”?

教师备答:这里的“自然”不单指陶渊明回归的大自然,更指面对人生困境时所回归的精神家园,所拥有的一种自然的状态——心灵的自由、精神的独立。

五.进退取舍辨“真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