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102024.03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中普遍发生,病原菌为水稻黄单胞菌。
水稻染病后,叶片枯萎,影响光合作用,水稻产量降低。
1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病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中越冬,携带病菌的种子和病残体是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初侵染源,病菌可经风雨、灌溉和人为活动传播。
湿度在90%以上、气温在17~35℃的条件下该病易发生,不同品种和生长期的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差异较大,粳稻、高秆窄叶、叶面水孔少、耐肥的品种抗病性较强,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长期的阴雨天气不利于水稻植株生长,暴风、暴雨还会损伤植株,植株抗病性减弱,此时田间湿度过高,有利于病菌生长和繁殖,导致水稻白叶枯病的大规模发生。
水稻种植中氮肥使用过量会导致植株徒长,降低田间透气性,降低植株抗性,白枯病发病率增高;灌溉时水量过深会传播病菌,导致大片水稻发病。
2 发病症状2.1 叶缘型叶缘型白叶枯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情严重时会危害叶鞘,病菌从叶缘侵入,导致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浸状斑,逐渐变为黄白色病斑,并向两侧或沿叶片中脉扩展,变为黄色或黄褐色波纹状病斑,最后变为枯白色,病变组织界限分明。
2.2 急性凋萎型急性凋萎型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水稻维管束,使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前期表现为心叶枯死,有的病株其他叶片逐渐青枯、皱缩或卷曲,整株凋萎死亡,折断患病植株茎秆,可挤出大量黄色菌脓。
部分水稻分蘖期后,剑叶或下面1~3叶的中脉生成淡黄色病斑,病斑可沿中脉扩展至叶尖和叶鞘,部分病株叶片折叠,未至抽穗期就死亡。
田间湿度过大时叶片分泌乳白色小点,干燥后变为易脱落的黄色胶粒,其中含有病原菌。
2.3 黄化型黄化型白叶枯病少见,发病早期心叶生成不规则的褪绿斑,褪绿斑逐渐发展为枯黄斑,少数发病叶片基部有不连续的、水浸状小条斑。
3 防治措施3.1 农业防治措施选择抗性较强、无病的种子进行种植,种子提前使用福尔马林50倍液浸泡3小时,闷种12小时,洗净后再进行催芽。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汇报人:目录•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识别•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原因•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方法•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案例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01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识别叶片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纵条纹,并逐渐扩展成斑块叶片边缘呈火烧状,严重时叶片枯死稻株出现矮缩、扭曲、畸形等情况,甚至整株死亡黄斑型叶枯型急性凋萎型卷筒型01020304叶片局部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纵条纹,一般不形成病斑叶片大块枯死,病斑边缘呈波状或曲折状稻株突然出现失水、青枯,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叶凋萎稻株心叶呈卷筒状,叶片难以展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可以覆盖整个叶片病斑扩大病斑扩展到一定程度后,叶片逐渐枯死,变成灰白色或黄色叶片枯死02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原因水稻白叶枯病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被称为Xanthomonas oryzae。
这种细菌可以通过风雨、水流和昆虫等途径传播。
病原菌细菌的传播细菌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气候土壤栽培管理贫瘠、板结、缺乏养分的土壤容易导致水稻植株抵抗力下降。
不适当的栽培管理,如过度施肥、不适当的灌溉等,也可能导致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
030201发病条件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流传播到健康的稻田。
空气病原菌可以通过水流传播到其他稻田。
水流某些昆虫可以携带病原菌并传播到其他稻田。
昆虫传播途径03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方法强化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增强稻株的抗病能力。
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理田间的病稻草和残留病叶,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硫酸铜、氧化亚铜等。
预防为主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用药,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合理使用农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防控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防控技术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水稻白叶枯病是造成水稻减产和质量下降的主要病害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病害防控技术。
本文将从病害的病因分析、防控措施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害的病因分析水稻白叶枯病是由一种名为白叶枯菌所引起的真菌病害。
白叶枯菌主要通过土壤、种子和水分传播,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也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这种真菌病害主要通过侵入植物的根系和幼嫩组织,导致植株的生长受阻,叶片出现白斑和枯死。
二、防控措施1.病害抗性培育为了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抵抗力,可以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来降低病害的发生。
在育种过程中,可以利用遗传基础较好的亲本杂交,筛选出具有高抗病性和优良株型的水稻品种。
2.健康种子处理种子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对水稻种子进行健康处理是预防水稻白叶枯病的重要环节。
在种子的处理过程中,特别是种子消毒环节,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来杀灭白叶枯菌,减少病害传播的概率。
3.合理的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是预防水稻白叶枯病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田间的良好通风条件,避免因湿度过高而造成病害的发生。
其次,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要注意适宜的间作和轮作种植,避免连作导致的土壤病原菌积累和传播。
4.合理用药当出现水稻白叶枯病时,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来控制病害的发展。
但是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标准和剂量进行施药。
同时要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三、管理方法1.定期巡视及时发现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发生情况是管理的关键。
农民可以定期巡视田间,观察水稻植株的叶片、茎秆和根系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如有发现,则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科学施肥科学合理的施肥是防控水稻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水稻的需求,合理施入有机肥和无机肥,保持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其抵抗病害的能力。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表现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表现水稻白叶枯病防
治方法
今年水稻白叶枯病出现早,发病重的特点,建议相关部门指导农民落实好田管措施,搞好技术指导服务。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水稻白叶枯病表现的症状,以及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一、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及危害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属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属壁菌门黄单胞菌属稻黄单孢杆菌白叶枯病致病变种细菌。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瘪谷增多,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一般籼稻发病重于粳稻,晚稻重于早稻;沿海、沿湖和低洼易涝区发病频繁。
二、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识别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危险水稻叶片和叶鞘。
病斑常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发展成波纹状长条斑。
病斑黄白色,病、健部界限明显。
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有白叶枯病的称乎。
心叶青枯卷曲,幼苗调萎。
空气潮湿时,病叶新鲜病斑上及病斑的边缘上分泌出水珠或密黄色菌胶,干后结成硬粒,即菌脓或菌珠,易脱落。
三、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措施
本病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
1、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400克加24%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5克兑水30千克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共喷2-3次。
2、用5%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40克兑水30千克喷雾,共喷
2-3次。
以上防治措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引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水稻白叶枯病危害严重,导致水稻产量大幅降低。
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传播,农业专家不断探索并总结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帮助农民朋友科学、正确地进行病害防控工作。
一、病害诊断与监测病害诊断与监测是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的基础,只有了解病情才能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病害诊断与监测的几个关键步骤:1.观察病叶症状:水稻白叶枯病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及时观察病叶症状可以及早发现病害。
2.采集病叶标本:在病株上采集病叶标本,用于后续的病原分离鉴定和病原菌种类的确认。
3.定期监测病情:建立病害监测记录表,定期记录水稻田的病情变化并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二、病原分离鉴定病原分离鉴定是确定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菌种类的重要步骤。
下面是一般的病原分离鉴定流程:1.采集病株样本:在病田中选取有典型症状的病株进行采样,尽量选择不同部位的叶片进行采集。
2.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病株样本进行表面消毒处理,以杀灭外部病原。
3.分离病原菌:将样本分离于适宜的培养基上,通过孵育和观察形态特征,分离出病原菌。
4.病原菌纯化:从分离出的病原菌中挑选单菌落进行纯化,以获得单一病原菌株。
5.鉴定病原菌种类:通过形态、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纯化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
三、病害防控措施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主要包括防治技术和措施两个方面,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病害防控措施。
1.良种选择:选择抗病性好的水稻良种是预防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农民应选择具有抗白叶枯病性能好的品种进行种植。
2.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灌溉、疏植等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
同时,定期清除田间杂草等病源植物,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3.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或病情加重时,可以使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的扩散。
水稻白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如使用杀菌剂浸种或拌种,可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发生。
栽培管理措施
合理施肥
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有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避免 偏施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
科学灌溉
保持田间适宜的水分状况,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 。在病害发生期间,要控制灌溉,避免病害的扩散。
危害与损失
危害
水稻白叶枯病可导致叶片枯黄、萎缩,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 传输,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损失
该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如不及时防治,可 使种植户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02
水稻白叶枯病的识别
症状识别
01
02
03
病斑
水稻白叶枯病在水稻叶片 上表现为黄绿色或灰白色 病斑,病斑边缘有水渍状 晕环。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 育与推广
培育和推广更多具有抗病性的水 稻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害的发 生概率。
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结合种植管理、化学防治、生物 防治等多种手段,建立综合防治 体系,实现水稻白叶枯病的可持 续控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细菌,其天敌主要有稻螟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等。保护和利用天敌可以有 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安全的特点,可以用来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如使用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 治。
04
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措施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水稻白 叶枯病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如何预防和控制水稻白叶枯病

如何预防和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障水稻的生长和增加产量,预防和控制水稻白叶枯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害的特点、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害特点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其主要特点如下:1. 病因与传播:稻瘟病菌通过病源菌、气溶孢子和种子传播,播种前土壤中存在的病菌是种子感染的主要来源。
2. 发病期与症状: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在拔节至抽穗期发病,主要症状为叶片出现白色水浸样病斑,并出现逐渐增多的白色丝状病斑。
3. 危害程度:水稻白叶枯病对水稻的叶片和茎秆造成严重危害,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导致水稻产量明显减少。
二、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采取以下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抗病品种对病菌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种子处理:通过种子处理来预防病害的传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对水稻种子进行浸种处理,以降低种子传播病菌的风险。
3. 土壤管理:合理利用有机肥和化肥进行土壤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平衡。
此外,合理轮作并正确施用农药,避免连作和过量施肥,有助于降低病菌的存活和传播。
4. 病灶清除:在病田清收后,要将凋落叶和秸秆等病残体彻底清理,以防止病菌滋生和越冬,减少病害发生的隐患。
三、控制方法在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提高水稻产量。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控制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和有益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酶制剂、益生菌等有益微生物来降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2.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可以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蔓延。
但是,使用农药需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规定,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3. 扩大栽培面积:合理推广利用抗病品种,增加抗病品种的栽培面积,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它可以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损害。
白叶枯病由白叶枯病菌引起,主要以叶柄和叶脉为主要部位发病,以黑色斑点或褐色条纹出现在叶片表面,若不及时处理,枯病能够迅速传播,导致稻谷收获量大量减少。
针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防治,有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应采取防治措施,包括及时除草、抢救田间病害,定期对田间病害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其次,应加强田间施肥、抗性种质选育,及时施用化肥,增加稻谷的抗病力,并通过育种技术选育抗性稻谷,以降低白叶枯病的发生率。
最后,应采用有效的化学防治手段。
可采用有机氯、噻肟磷等农药进行防治,但应注意防治时间,避免在病害迅速发展的时期进行施药,以免施药效果不理想。
以上就是关于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的技术,要想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及高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别名:水稻白叶瘟、水稻地火烧、水稻茅草瘟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
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3种类型。
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
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
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水稻白叶枯病田间为害状在叶片上部。
急性凋萎型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维管束时易发病。
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
病株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
有的水稻自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
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
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
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层叶出现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状,最后死亡。
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水稻白叶枯病病叶上半部症状脓,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病原:病原为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 Swings.,属细菌。
发病规律: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
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
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
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
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
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
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
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
防治措施:
(1)选用适合当地的2-3个主栽抗病品种。
早稻抗病品种有:嘉育280,皖稻61号,赣早籼40号,中优早81号,湘早籼21号、22号,培两优288,桂引901。
中稻抗病品种有:嘉45号,秀水1067,皖稻28,皖稻32、34、36、36、38、59、61号,汕优多系1号,湘粳2号,七袋占1号,八桂占2号,三培占1号,航育1号。
晚稻抗病品种有:沈农514,滇籼13号、14号,滇粳糯39号,滇粳40号,宁粳15号、16号、17号,宁糯4号等。
山东表现中抗的品种有H301。
粳稻品种对我国7个白叶枯病菌株(致病型1-7)抗至水稻白叶枯病叶片上的条斑.水稻白叶枯病菌脓从叶缘溢出中抗的品种有:DP5165,95鉴27,加45,95鉴25,96鉴35,宁93-38,宁波2号,台537,D602等。
(2)加强植物检疫,不从病区引种,必须引种时,用1%石灰水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2天或50倍液的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闷种12小时,洗净后再催芽。
也可选用浸种灵乳油2ml,对水10-12L,充分搅匀后浸稻种6-8kg,浸种36小时后催芽中。
还可用中生菌素100倍液,升温至55℃,浸种36-48小时后催芽播种。
(3)农业防治,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分蘖期排水晒田,秧田严防水淹。
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与种、芽、苗接触,清除田边再生稻株或杂草。
(4)药剂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
此外,每667m2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L喷洒。
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667m2用量为25-50g,对水50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