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培养
关于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关于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水稻白叶枯病再流行形势,根据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从各发病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控对策及技术措施,以期为该病害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流行症状防控措施白叶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孕穗期最为严重,主要为害水稻叶片。
该病害发生时,造成水稻叶片干枯、秕实率增加、米质松脆以及千粒重降低,产量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海南省各地呈现扩散蔓延之势,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
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1.1叶枯型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鞘。
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
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
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在叶片上部。
1.2急性凋萎型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维管束时易发病。
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
病株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
有的水稻自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
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
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层叶出现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状,最后死亡。
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脓,区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水解酶类 .水稻白叶枯病菌除不产生淀粉酶 外,纤维素酶、蔗糖酶、木聚糖酶、磷酸 脂酶、卵磷脂酶和蛋白酶均能产生。这些 酶在病叶组织中的活性均高于健叶组织。 通过对用Tn5诱变的无毒菌株的生化行为的 研究,我们发现所有无毒突变体除淀粉酶 活性有质的变化(阴性变为阳性外),蛋白 酶活性增强,EPS产量增加,大多数突变体 的果胶酶活性是从无到有,纤维素酶活性 基本不变,大多数突变体的脂酶活性有所 降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Xoo的胞壁水解酶 和胞外多糖与其致病性并没有严格的相关 性。
条斑 气孔
+ + - +
65.0%
Xco-1-/Xcocola+
表1
水稻黄单胞两个致病变种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征
(二)小种分化 小种分化是指病原菌在不同 品种特异性互作关系。自60年代起,日本、 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和我国相继对水稻白叶 枯病菌的小种分化进行了研究。由于对水 稻白叶枯病菌在水稻品种上特异性互作的 标准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各国间对水稻白 叶枯病菌小种的致病性分化分别表示为小 种和致病型(表2,3,4)。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全球五大洲 中,除欧洲外均有报道。环亚洲太平洋各国发生 较为频繁,其中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各国 发生较高。在我国除新疆外,其它各省市都有报 道。尽管由于抗病品种的应用,水稻白叶枯病已 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每年尚有近1亿亩发病 面积,其中防治面积仍达3000万亩,所以该病在 我国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 都特别重视对该病的研究。美国、日本、菲律宾 、印度和我国植物病理学家都对水稻白叶枯病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表5
日本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推荐用以监测水稻 白叶枯病菌小种分布及新基因鉴定的国际鉴别品种
MeJA诱导OsPR1A的表达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

第44卷第2期2021年3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ol.44 No.2Mar.2021MeJA 诱导OsPR1A 的表达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刘玉晴,兰金苹,燕高伟,王田幸子,朱 峥,李莉云,刘国振,窦世娟(河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摘要:本研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 WB )在蛋白质水平上研究植物激素,尤其茉莉酸对OsPR 1A 表达的影响,增强对OsPR 1A 生物学功能的了解,并进一步探究茉莉酸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机制。
结果发现,在水稻离体叶片中OsPR 1A 受到外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 )的强烈诱导;在水稻幼苗中,MeJA 处理后OsPR 1A 在根中表达量增加。
MeJA 处理感病型水稻TP 309幼苗后,与对照相比病斑长度缩短约1 cm ,OsPR 1A 于接菌后第6天被提前诱导表达,病斑生长受到抑制。
MeJA 处理水稻OsPR1a -RNAi 植株,抗病表型明显,说明MeJA 可以减轻转基因水稻OsPR1a -RNAi 对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的敏感性。
关 键 词:OsPR 1A ;MeJA ;水稻白叶枯病中图分类号:Q 94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f MeJA-induced OsPR1A expression enhanceingresistance of rice to bacterial blightLIU Yuqing, LAN Jinping, YAN Gaowei, WANG Tanxingzi, ZHU Zheng, LI Liyun, LIU Guozheng, DOU Shijuan(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research, Western Blot (WB)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lant hormones, especially jasmonic acid, on the expression of OsPR1A at protein level, so a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OsPR1A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jasmonic acid to rice bacterial bligh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sPR1A was strongly induced by exogenous Methyl jasmonate (MeJA) in rice detached leaves. In rice seedlings, the expression of OsPR1A in roots increased after MeJA treatment. After the spraying of MeJA on the seedlings of susceptible rice TP309, the length of lesions was reduced by about 1 cm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OsPR1A was induced in advance at 6 days post-inoculation (dpi), and the growth of the lesion was inhibited. The resistance phenotype of rice OsPR1a -RNAi plants treated with MeJA was obvious, which indicated that MeJA could reduce the sensitivity of transgenic rice OsPR1a -RNAi plants to bacterial blight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Keywords: OsPR1A; MeJA;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收稿日期:2021-01-01基金项目:河北省引进留学人员资助项目(C201903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00700).第一作者:刘玉晴(1995-),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稻抗病研究.E-mail:*********************通信作者:窦世娟(1975-),女,河北定州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稻抗病研究.E-mail:*************本刊网址:http: // hauxb. hebau. edu. cn文章编号:1000-1573(2021)02-0009-06DOI :10.13320/ki.jauh.2021.0020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近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1]。
水稻白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如使用杀菌剂浸种或拌种,可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发生。
栽培管理措施
合理施肥
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有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避免 偏施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
科学灌溉
保持田间适宜的水分状况,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 。在病害发生期间,要控制灌溉,避免病害的扩散。
危害与损失
危害
水稻白叶枯病可导致叶片枯黄、萎缩,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 传输,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损失
该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如不及时防治,可 使种植户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02
水稻白叶枯病的识别
症状识别
01
02
03
病斑
水稻白叶枯病在水稻叶片 上表现为黄绿色或灰白色 病斑,病斑边缘有水渍状 晕环。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 育与推广
培育和推广更多具有抗病性的水 稻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害的发 生概率。
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结合种植管理、化学防治、生物 防治等多种手段,建立综合防治 体系,实现水稻白叶枯病的可持 续控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细菌,其天敌主要有稻螟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等。保护和利用天敌可以有 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安全的特点,可以用来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如使用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 治。
04
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措施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水稻白 叶枯病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技术

2020年第10期绿色防控Cs 川恋业科415KHUMI AERKUUnjMl.SCIENCE AND T KHN0W6Y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技术王 剑,朱 燕,赵黎宇,陈雪娟,伏荣桃,陈 诚,廖 洋,卢代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摘要: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发生地域广,流行频率高、危害程度重,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白叶枯病为害症状、病害循环、发生流行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阐述,以期指导生产上正确识别和防治该病害,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 为害。
关键词:白叶枯;病害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措施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血”thomonas oryzaepv. oryzae )引起的,在亚洲各个稻区均有发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国水稻上的 重要病害之一。
水稻白叶枯病被俗称为:地火烧、茅 草瘟和白叶瘟。
白叶枯病最早发生于日本,由于稻种的传播致 使该病在亚洲各大稻区均有发生,其中以日本、中国、印度等地较为严重。
20世纪50年代,此病在我国仅局限于长江以南的10多个省份发生。
60年代 以后,随着多肥、密植高产栽培和矮秆品种的推广, 病区种子的调运和输出,此病的发生危害日益严重,并很快扩展蔓延。
目前,该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南方沿海稻区发生较为频繁⑴。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常爆发成灾。
随着研究的深入,白叶枯抗性基因不断引入水稻品种,加之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白叶枯病逐年减轻,甚至某些地区未见发生。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水稻种子的南繁北调,白叶 枯病呈逐年加重的趋势⑵。
该病的流行可使水稻 减产10% ~ 30%,严重时可减产50% [3]。
1发生症状白叶枯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主茎也可发病,由于环境条件、品种抗性和侵染部位的不同,其症状类型也不同,以孕穗期 发病最重。
此病主要引起叶片干枯、不实率增加、米收稿日期:2020 - 07 - 30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SCCXTD-2020 - 01 )o作者简介:王剑(1986 -),辽宁抚顺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 方向:水稻病害抗性鉴定及防治。
第16章同位素示踪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精选文档

在扩增时,可以掺入35S标dATP或dCT P或其它标记,经测序胶电泳(分辨500bp), 对光片暴光,可以鉴别出对比材料中有差 异的DNA片段,将其从胶上切因克隆.。 该方法较传统差异法有巨大的优势,但要使 15000种mRNA均可扩增,考虑测序胶能 显示50多个带,则需至少20个引物,进行 12×20次组合PCR,工作量很大,通过对T 1已2有M实N用.简的并试和剂提盒高。测序胶的容量 ,该法
标记配体(放射性,荧光)
体内(引入) 器官、组织显像
体外 组织孵育 显微 单细胞孵育 显微、电镜
参考文献
1) 常青,用配体结合放射性自显影定位分析过敏性哮喘豚 鼠肺M胆碱能受体的变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5, 11(1):11~14
2)曾伸奎, 棉花凝集素对枯萎病的抑制作用与受体的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1995,32(3):328~341
7
玉米种子携带的MDMV
8
葡萄扇叶病毒
方法
作者
RIA IRMA 125I-A蛋白 ELISA ELISA ELISA ELISA ELISA
董以德 金子渔 王公金 刘常宏 陆字融 范国成 马占鸿 谷洪包
年代
1981 1986 1990 1995 1995 1999 1997 1994
§4病理学研究的相关技术
3.1检测的一般程序
1)试剂制备
培养病原菌
免疫
标记
普通
杂交瘤 标记抗原
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PcAb)
(McAb)
标记 标记抗体
2)样品制备
植物试样经匀浆或液氮冷冻研磨用缓冲液提 取,上清液用于测试。
3)测试程序
测定可采用基于饱和竞争结合的放射免疫 (RIA)或免疫放射分析。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警报

防治措施
02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喷药等综
合手段进行防治。
防治效果
03
经过综合防治,该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产量也有明显提高。
某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案例
发病情况
该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部分稻田发生较为严重,对水稻生长 构成较大威胁。
防治措施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喷药等综合 手段进行防治。
防治效果
经过综合防治,该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 制,产量也有明显提高。
防治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当地多发的水稻病害,应注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灌溉、及时排水、清除杂草等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有效 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合理施肥
科学施肥,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避免作物徒 长,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斑点逐渐扩大,形成长条斑,边缘有水渍状晕环 湿度大时,病叶背面有淡黄色菌脓
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
病斑逐渐扩展,形成黄褐色条斑,病健部分界不明显 湿度大时,病部有黄色菌脓溢
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条斑 病叶黄化,纵向卷缩,易折断
症状识别注意事项
注意区分白叶枯病和 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 特征
通过症状识别,及时 发现病情,采取有效 的防治措施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筛选出具有优良抗 病性能的水稻品种,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防治效果
目前各种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了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化学防 治易产生抗药性、生物防治效果不稳定等。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细菌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进展学院:资环学院班级:植保095姓名:李文豪学号:20090515511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细菌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水稻主要病害。
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
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5种类型。
(1)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
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
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在叶片上部。
(2)急性凋萎型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维管束时易发病。
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
病株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
有的水稻自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
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
(3)黄化型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
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层叶出现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状,最后死亡。
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脓,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