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课件
合集下载
毛概课课件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转变的条件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2)、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 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朝鲜战争爆发后, 1950年6月,毛泽东在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 次会议上号召 “全国和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 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 衅”。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重大意义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旧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 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大团结大统 一。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使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在占全世 界近 1/4 人口的中国建立,改变 了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进一步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
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原则
互助组向农业 合作社学习,了解 耕牛入股情况。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3、高级 社
2、初级 社
1、互助 组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大学毛概课件第4章

四马分肥(利润分配原则)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 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赎买政策实行“定息制度”。
1956年1月起,根据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核定全国合营企业私股股额共24亿元,由国家 按固定息率——年息5%,逐年发给定息,这 就使资本家所得利润不再随企业盈利多少而增 减。定息从1956年1月起,7年不变,后又延长3 年多,到1966年9月国家停止付息。从1949年到 1966年资本家所得的红利、高薪和定息共32.5 亿多元,成功地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全民 所有制 Nhomakorabea
文化上: 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 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 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 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 矛盾,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 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 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利用和限制民族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 已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 初步骤。(总路线提出又一重要因素) 当时国际环境也有利于社会主义过渡。 国际 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对提出总 路线产生重要影响。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沉 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提高了新中国的 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 国际环境。
1956年1月,毛泽东视察上海公私合营 申新九厂时,和荣毅仁交谈
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年底, 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82.2%分别 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毛概第四章学习用PPT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农、下中农, 依靠贫农、下中农, 团结其他中农, 团结其他中农, 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 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 她家也加入了合作社。 她家也加入了合作社。
第四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国内
无产阶级 中国人民
1953— 1953 1956年的 1956年的 主要社会 矛盾 对外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
1949年-1952年,中国恢复国民经济时期。 1949年-1952年,中国恢复国民经济时期。 (银元之战,米粮之战;“三反” (银元之战,米粮之战;“三反”、“五反”运 五反” 动)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 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劳模 耿长锁
河北饶阳 县耿长锁农业 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充分显示了合 作生产的优势。 作生产的优势。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民们成群结队报名入社的场面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高级社 高级社 2.初级社 初级社 1.互助组 互助组
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课件

小结:过早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原因
新民主主义理论 本身的不完善
(1)对新民主主 义社会的性质不 确定 (2)对新民主主 义社会的存在时 间估计和设想得 过短 (3)主要矛盾和 基本任务脱节
主观认识
(1)根源在 于毛泽东对社 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认识 (2)毛对两 个积极性判断 的变化
客观因素
(1)工业化 目标的影响 (2)国际背 景,尤其是苏 联的压力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 道路
毛泽东主 席“关于 合作化问 题” 的报告传 达到农村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 助合作道路
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合作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 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半社会 主义
土地及其它主要生 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
集体劳动
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
农业合作化的意义
农业合作化实现 了土地公有,避免 了两极分化。同时 也解决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同小农经济 的矛盾,在新的基 础上巩固了工农联 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农业合作化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兴修了许多 水利工程,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 这就增强了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谈谈党提出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可能性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 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 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 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 的问题。
建交时间 1949.11.23 1950.1.18 1950.4.1
毛概课件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1)提出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 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速实现国
家 本工上二业改化变。我只国有经一实 济现 落国 后家 的的 面社 貌会 ,主 提义 高工 人业民化生,活才水能平从,根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 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
我二国从新民主一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的初步设想:
视频\七大上毛泽东对未来的设想AVI00186.AVI
第一,关于过渡时间,大约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 主主义建设阶段,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才能第实二三现,私关营于企过一业渡国步有骤化和和方个式体,农认业为的当集工体业化发。展了、国
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社会主义工商 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党中央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52年) 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建并举” 的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1)提出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 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速实现国
家 本工上二业改化变。我只国有经一实 济现 落国 后家 的的 面社 貌会 ,主 提义 高工 人业民化生,活才水能平从,根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 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
我二国从新民主一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的初步设想:
视频\七大上毛泽东对未来的设想AVI00186.AVI
第一,关于过渡时间,大约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 主主义建设阶段,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才能第实二三现,私关营于企过一业渡国步有骤化和和方个式体,农认业为的当集工体业化发。展了、国
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社会主义工商 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党中央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52年) 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建并举” 的思想。
(毛概课件)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经验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1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90
• 社会性质? • 经济构成? • 阶级构成? • 主要矛盾? • 发展前途?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2
1954年的中国工业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6月
14日),载《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329页。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3
三种基本阶级力量
•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量才使用、适当安排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18
工商业改造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19
和平赎买
• 和平赎买,就是国家用和平的方法有偿地
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 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
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 企业经营所获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包含 “四马分肥”和定股定息等两种方式)。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10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92
• 提出时间:1952年9月 • 主要内容:过渡时期,“一化(建设、主
体)三改(改造、两翼)”
• 必要性: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 可能性:国营经济、农业经济、私营经济、
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因素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经验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1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90
• 社会性质? • 经济构成? • 阶级构成? • 主要矛盾? • 发展前途?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2
1954年的中国工业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6月
14日),载《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329页。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3
三种基本阶级力量
•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量才使用、适当安排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18
工商业改造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19
和平赎买
• 和平赎买,就是国家用和平的方法有偿地
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 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
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 企业经营所获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包含 “四马分肥”和定股定息等两种方式)。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10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92
• 提出时间:1952年9月 • 主要内容:过渡时期,“一化(建设、主
体)三改(改造、两翼)”
• 必要性: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 可能性:国营经济、农业经济、私营经济、
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因素
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
毛概第4章课件

1、“四过一留”的失误和偏差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 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 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 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 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历史条件局限的因素, 也有认识上的一些原因。 • 就认识方面来看,主要是对所有制结构的选择和 理解上,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只能是全民所有制 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农民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必 要性和积极作用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对这些问题曾有所察觉,也对某些问题做过纠正, 但当时毕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没有搞清,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能够得到解决。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小到大、 由低级到高级的具体三个步骤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手 工 第 业 二 供 步 销 合 作 社 手 工 第 业 三 生 步 产 合 作 社
稳步
稳步
福建闽 侯县的 手工业 合作社 工人在 制造水 车,为 农业生 产服务。
到1956年底,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 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入社手工业者
参考文献:
•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 体会议上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 社1991年。 • 2.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 • 3.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见 《毛泽东文集》第7卷。 • 4.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 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 •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 话》 •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 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 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 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 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历史条件局限的因素, 也有认识上的一些原因。 • 就认识方面来看,主要是对所有制结构的选择和 理解上,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只能是全民所有制 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农民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必 要性和积极作用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对这些问题曾有所察觉,也对某些问题做过纠正, 但当时毕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没有搞清,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能够得到解决。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小到大、 由低级到高级的具体三个步骤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手 工 第 业 二 供 步 销 合 作 社 手 工 第 业 三 生 步 产 合 作 社
稳步
稳步
福建闽 侯县的 手工业 合作社 工人在 制造水 车,为 农业生 产服务。
到1956年底,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 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入社手工业者
参考文献:
•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 体会议上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 社1991年。 • 2.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 • 3.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见 《毛泽东文集》第7卷。 • 4.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 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 •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 话》 •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概第四章课件

38
美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工业生产 国民生产 人均国民生产 年增长速度 总值增长率 总值增长率
表1、表2结论: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制度 确立后,我国经济建设虽然经历过曲折, 但总的说来,它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39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基础基本建立 政治领域发生变化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社会形态过渡合作社经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土地革命后农民成私有者成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19181920为反对外来武装干涉和平息国内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2 (1956年底基本完成)
北京同仁堂(始建于1669年)
总经理 乐松生
同仁堂的新生
53
54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55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原因: A、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然性 B、改造的必然性: 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8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实现的可能性 A、我国已有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 B、土改后,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C、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 D、当时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45
第四,必须从人类认识规律的角度, 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美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工业生产 国民生产 人均国民生产 年增长速度 总值增长率 总值增长率
表1、表2结论: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制度 确立后,我国经济建设虽然经历过曲折, 但总的说来,它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39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基础基本建立 政治领域发生变化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社会形态过渡合作社经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土地革命后农民成私有者成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19181920为反对外来武装干涉和平息国内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2 (1956年底基本完成)
北京同仁堂(始建于1669年)
总经理 乐松生
同仁堂的新生
53
54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55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原因: A、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然性 B、改造的必然性: 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8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实现的可能性 A、我国已有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 B、土改后,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C、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 D、当时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45
第四,必须从人类认识规律的角度, 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斯大林
赫鲁晓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赫鲁晓夫在 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 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 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 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如何对待斯 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 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究竟什么是苏联模式?
视频
“苏联模式”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 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始于20 年代中期斯大林上台执政,完成于斯大林执政 晚期。
其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上 政治上 对外关系上
所有制上,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 重工业;经济形式上,认为只有消 费品是商品,而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 指令性计划。
又比如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认识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 取作为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 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 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 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 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 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 理!”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落后 发展极不平衡
如何在中国这样 一个经济文化比 较落东方大国建 设和巩固社会主 义是党面临的崭 新的课题。
中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
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的十年,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阶段
一党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党代替人民管理国家,人民当家 作主的权利实际上失去效力
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 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作风于一体 的大国强权体制。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对中国影响甚深
1949年12月访苏时与斯大林合影
30年代苏联罗斯托夫地区的集体农庄
中共党内30年代到50年代有一句名言: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 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 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生产力布局问题 • 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
题 • 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⑦党和非党的关系。 • 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⑨是非关系。 • 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
中国缺少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需要学 习,而苏联在工业化的成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 的实力显示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
选择苏联模式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 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 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 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 建设的榜样。”
——毛泽东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 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 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 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 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不满意的:
1954年1月,毛泽东在杭州
• 照抄苏联模式,缺乏创造 性,缺乏独立自主能力, 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 要思想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 义和经验教训
集体思考
请谈谈你想象中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
第一,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消灭私有制。
第二,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 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
第三,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对个 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 段实行按需分配。
并且提出:现在应当破除对于苏联和斯大林的迷信 了,应当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 应当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 建设道路了。”这表明“以苏为鉴”成为这个时期 毛泽东探索的主题和指导思想。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良好开端。从此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事业。
如何对待苏联经验?
由此促使我党反思斯大林体制的 弊端,强调要独立思考,探索符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如何 避免覆辙?1956年毛泽东发表两个重要讲话: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和“论十大关 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最 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 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过 去我们就是鉴于他门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第四,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 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
只有在发达资本国家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 这个社会主义阶级才是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特点的表述
公 有 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只从 事过社会主义运动,而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所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他们没有也不 会去做无根据的猜测,而是寄希望于亲身实践社会 主义的人们自己去探索与回答。
平提高缓慢
缺乏民主 破坏法制
党内民主集中 制原则被破坏, 形成个人专断。
苏共二十大事件对中国国内的影响
•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国内 发生几十起罢工、请愿事件,共约一万人卷入。 几十个城市发生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 也共涉及一万多人。农村也连续发生闹社的风潮, 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殴打、哄闹等事件1100 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有十一二万户,等等。
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国内的影响
当赫鲁晓夫宣读秘密报告时,会场上的气氛异常压抑和紧张, 甚至有人当场晕倒。
报告引起了苏联人民极大的思想混乱。有不少人接受报告 的基调,认为斯大林是国家的罪人,但更多的人认为,秘 密报告是对斯大林的诽谤,把一切罪过都推到斯大林身上 是不公正的。
1956年3月7日—9日,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市发生大规模流血 事件,对批判斯大林强烈不满的人群与军警发生冲突,造 成数百人伤亡,大批“肇事者”被判处1—10年的有期徒刑。
• 前五条主要是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 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涉及的其 实就是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化工业道路
• 第四、五条讲的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 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表明开始涉及经济体制 改革
例如:对中央和地方问题的认识
“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 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儿机动权都没有”。 为此,他主张改变管理上过分集中的现象,适 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 个积极性。
毛泽东对 苏共二十 大的评价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揭了盖子 捅了娄子
解放思想 怕影响社会主义事业
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 发生,苏联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借鉴意义
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 对外关系上:严 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的行政体制 重的官僚主义
各种比例关系失 调,人民生活水
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探索的来源
马列著作 苏联模式 自己创新
一、探索任务提出的历史背景
1、总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经验和教训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 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上,加上当时苏联等国 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确定。
选择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 “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
“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
一
五
苏
计
联
划
专
与 新
家 和 援
中
华
国
设
工
备
业
化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 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1950年二月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毛泽东一生中给我 们开辟了三条道路
中国特色的 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改造道路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一代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理解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经验教训,达到帮助学 生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的目的。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三 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一
《 论十大关系 》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了《论 十大关系》政治报告,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任务。探讨了苏联模式在十个方面存在弊端。
1879----1953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会议闭幕前一天深夜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做 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否定斯大林。在这个报告中,赫鲁 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 “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
“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有55个外34 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中共代表团团长是朱德。 3 月美国公诸于世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