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课题
合集下载
毛概第四章课件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斯大林
赫鲁晓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赫鲁晓夫在 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 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 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 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如何对待斯 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 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究竟什么是苏联模式?
视频
“苏联模式”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 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始于20 年代中期斯大林上台执政,完成于斯大林执政 晚期。
其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上 政治上 对外关系上
所有制上,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 重工业;经济形式上,认为只有消 费品是商品,而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 指令性计划。
又比如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认识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 取作为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 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 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 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 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 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 理!”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落后 发展极不平衡
如何在中国这样 一个经济文化比 较落东方大国建 设和巩固社会主 义是党面临的崭 新的课题。
中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
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的十年,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阶段
一党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党代替人民管理国家,人民当家 作主的权利实际上失去效力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ppt课件

1. 国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 本建立,但还不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还不够完 善,在上层建筑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 不发达,发展部平衡,文化科学水平不高,要使生产力有很大提高, 赶超先进国家,还需要很长时间;
2. 主要矛盾,中国八大提出: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 程中,还提出力其他的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 •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关于科学和教育 •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王蒙组织材料徐爱丽组织材料周立学讲解课件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1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设计人:
王蒙 (组织材料) 徐爱丽(组织材料) 周立学(讲解课件)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教学课件

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 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学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的思想
1、时代背景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 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 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内部 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2020/12/11
12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 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 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 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 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 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 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 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 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2020/12/11
5
二是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 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我国社会主要 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
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论述,斯大林 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 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中心转向建
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处 理社会主义矛盾的问题。
2020/12/11
6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
一是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同样充满着 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 向前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 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 盾。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的思想
1、时代背景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 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 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内部 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2020/12/11
12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 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 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 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 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 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 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 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 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2020/12/11
5
二是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 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我国社会主要 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
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论述,斯大林 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 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中心转向建
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处 理社会主义矛盾的问题。
2020/12/11
6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
一是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同样充满着 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 向前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 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 盾。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课件

1957.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必须正确区分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三种类型); 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社会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 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 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 抗性矛盾。我们必须严 格区分这两类性质不同 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 就是要把国内 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 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 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 动进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 务。”
(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党与非党的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民族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重要思想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956.4发表《论十大关系》
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 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 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 路的序幕
经济工作: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实行“统筹兼 顾,适当安排,勤俭建国”的方针。
对人民内部 矛盾,如果处理 不当,或失去警 觉,就可能转化 为对抗性矛盾。 对此必须充分注 意。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关于“两步走”的设想,最早是在1963年9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来的。当时设想,第 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 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 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1800余人参加的 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毛做《正处》报告
10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原因
一、社会变革,矛盾转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阶 级斗争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 矛盾却日显突出和复杂多样(表现为“十大关 系”中的绝大部分)。 二、化解矛盾,建设社会主义 。只有正确处理 好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才能调动国内外一切 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苏东前车之鉴。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
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 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1964年刘少奇提出了两种教育 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 普及教育、满足各类学生升学 的需要,单靠一种教育制度是 不行的,国家负担不了,家长 负担不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在 全日制学校以外,创办一些半 农半读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实 行两种教育制度,势必有两种 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的8 小时工作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
解决方法
社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属非对抗性 无须阶级斗争来 解决,而是依靠 社义自身力量, 通过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相 互不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来解决
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课件

34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思想
我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又一理论成果
35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 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生产力之间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
具有非对抗性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特点
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36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政治上: 缺乏民主 破坏法制
党内: 民主集中制原 则被破坏,形 成个人专断。
2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良好开端
“把国内外一切积 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6
人口 出生率为 死亡率为 婴儿死亡率为 平均寿命 36‰ 20‰ 20% 35岁 54167万 耕146815. 亩产77公斤 总产量为11318万吨 8万亩 年人均粮食常量为209公斤 农业生产总值: 工业生产总值:140亿 总值: 466亿元 326亿元(人均:60元) 元(人均:25.8元) 国民收入:358亿元(人均66.1元) 国民总产值123亿美元, 社会总产值:518亿元(人均95.6元)人均国民总产值23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 钢产量仅为 生铁25万吨 15万吨 机床1300 缝纫机 台 2000台 石油12万吨 水泥66万 煤产量 3200万吨 吨 收音机: 4000台 自行车 14000辆
7
8
军事上:全国未完全解放
经济上: 一穷二白
国际上 : 孤立封锁
严峻的形势
9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思想
我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又一理论成果
35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 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生产力之间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
具有非对抗性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特点
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36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政治上: 缺乏民主 破坏法制
党内: 民主集中制原 则被破坏,形 成个人专断。
2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良好开端
“把国内外一切积 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6
人口 出生率为 死亡率为 婴儿死亡率为 平均寿命 36‰ 20‰ 20% 35岁 54167万 耕146815. 亩产77公斤 总产量为11318万吨 8万亩 年人均粮食常量为209公斤 农业生产总值: 工业生产总值:140亿 总值: 466亿元 326亿元(人均:60元) 元(人均:25.8元) 国民收入:358亿元(人均66.1元) 国民总产值123亿美元, 社会总产值:518亿元(人均95.6元)人均国民总产值23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 钢产量仅为 生铁25万吨 15万吨 机床1300 缝纫机 台 2000台 石油12万吨 水泥66万 煤产量 3200万吨 吨 收音机: 4000台 自行车 14000辆
7
8
军事上:全国未完全解放
经济上: 一穷二白
国际上 : 孤立封锁
严峻的形势
9
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课件

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2021/4/16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 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 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 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 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 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 性的矛盾。
国际: 苏共二十大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帝国主义乘 机202掀1/4/起16 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矛盾? 是什么性质的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 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2021/4/16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 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 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良好开端。
2021/4/16
•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基 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 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 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 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021/4/16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 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 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 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 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 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 性的矛盾。
国际: 苏共二十大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帝国主义乘 机202掀1/4/起16 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2021/4/16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矛盾? 是什么性质的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 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2021/4/16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 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 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良好开端。
2021/4/16
•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基 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 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 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 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版毛概)课件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 索不够深入
在初步探索阶段,人们对社会 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不够深入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实践经 验总结,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 失误和损失。
对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的评价
理论成果的积极意义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财富,为后来的社会主 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路线,是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保 证。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谋利益。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和建议,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 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版毛概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背景与历 史条件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思想 成果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目录 Contents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与影 响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启示
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国际形势的挑战
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紧张,社会主 义国家面临外部压力和挑战。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国内 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 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酝酿
党的八大召开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和主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主要思 想成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 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 事业服务的思想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 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 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 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 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 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 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宝库。
成果——1956年9月的中 共八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取得了探索的新成果。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毛泽东认为,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 面临的问题,就是认清什么是我国工业化 的道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具 体分析了中国化 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的发展关系。这一命题,明确地规定了我 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2、苏联模式的弊端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缺点和存 在的问题。
(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成果——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正式提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任务。讲话指出,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即:重工业与农 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 设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 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 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 关系。目的是为了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 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 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 想成果。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走 了弯路,出现了失误。这些失误同探 索中取得的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 的财富。本章的学习有助于全面理解 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 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 根据形势的要求和苏联当年的建设工业化的经验,毛泽东 制定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道路。 • 1953 年9 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 次会 议上,谈到经济发展问题时,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 导方针。他说:国家经济建设“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 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1954 年6 月,毛泽东在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 次会议上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时,还形象地说:“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 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米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 能造”,试想,不优先发展重工业,怎么能改变这种落后 的经济状况,怎么能使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 如阜新发电厂、山西重型机械厂、武汉国棉一 厂、鞍山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等一批规 模庞大、设备先进的大中型企业在中国大地兴 起,这对于恢复国民经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 济封锁,顺利地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 这些企业的兴起并没有改变我国“一穷二白” 的落后面貌。仍然是一个不能制造汽车、拖拉 机、飞机、没有现代国防工业的国家。这样, 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的艰 巨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
(一)从“一五”计划到十大关系
• 早在1945 年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设计新 中国发展的美好蓝图时,就提出了发展工业的任务。他强 调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 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刚刚 胜利,毛泽东在集中主要力量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和开展各项社会改革的同时,根据“边打、边稳、边建” 的方针,不失时机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重点的经济建设。 一方面大力改造旧工业,一方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 生活的需要,挤出巨额资金,进行新的工业建设。从1950 年到1952年,国家用于工业建设上的投资达26.98 亿元, 新建企业3,300 多个。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 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 为什么要照搬?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 长期敌视中国,而苏联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 (2)中国缺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学 习,而苏联在工业化中的成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的实力显 示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
•
因此,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着重阐述了发展重工业的指 导思想。它强调,只有建设好重工业,才能使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 农业获得为发展和改造所必需的装备。宣传提纲总结工业发展的历史 经验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50 年 到100 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 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10 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 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现代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当时,抗 美援朝战争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国际形势要求我们更多地注意我国的 国防建设。而国防工业又需要重工业的基础。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毛泽东确立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是合理的,正确的。 为全党所接受。周恩来在1953 年9 月8 日向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所作 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汇报会上说:“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提出了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及 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 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 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 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成果——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