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的色彩修订稿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

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与谐,纯朴淡雅。

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与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

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她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

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与彩画就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就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起初就是从陶瓷发展而来的,从出土实物得知,在殷代即已经有了原始的瓷器,其质地与琉璃瓦很近似。

但就是由于琉璃毕竟就是贵重材料,所以直到南北朝、隋、唐时期才开始在建筑上使用,其时仍然就是在局部作为点缀装饰。

到宋、元时期出现了用琉璃瓦全部铺盖屋顶或包砌全部建筑的情况。

现在河南开封的北宋佑国寺塔(俗称铁塔)就就是全部用琉璃砖瓦包砌的。

到了明、清时期,琉璃瓦件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量也大大增长,皇家建筑与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

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

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

就就是在皇宫中,也不就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与绿色“剪边”(镶边)。

在王府与寺观,一般就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

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

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就是筒瓦、板瓦,就是用来铺盖屋顶的。

第二类就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与等级而决定。

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就是十一个,最少的就是三个,它们的排列就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

第三类就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与其她部位的。

第四类就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与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1. 引言1.1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岭南古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展现出一种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气息。

这些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吸引着无数人驻足观赏。

其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庙宇、园林、宅院等,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岭南风情。

在这些古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精细的雕刻和瑰丽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着匠心和艺术感。

从屋檐上的飞檐翘角到门窗的木雕图案,都展现出匠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建筑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与自然的融合,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周围环境的景观,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屋内的庭院、假山、水池等元素与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幽静雅致的画面。

岭南古建筑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些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遗产的宝贵财富。

【内容结束】。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岭南古建筑也面临着流失和破坏的危机。

正是在这种碰撞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被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价值观的传递。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通过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色彩设计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它融合了建筑构造、装饰艺术和色彩学,以创造出和谐、美观的建筑景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设计与案之美。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设计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通过精心的调配和运用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色彩系统。

这种色彩系统一方面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以五行颜色为基础。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每种颜色都代表了一种元素。

金色代表金属,木色代表木头,水色代表水,火色代表火焰,土色代表土地。

这种五行颜色的应用不仅在建筑的外观色彩上有所体现,还贯穿于建筑内部的装饰。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以符合季节和气候为基准。

在南方地区,因为气候湿热,建筑物往往采用较深、较饱和的色彩,如赤色、黄色等。

而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建筑物更多地选择了浅色、暖色调,如灰色、白色等。

这种基于气候和季节的色彩选择能够使建筑在环境中更加和谐统一。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色彩的对比和协调。

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中,常常使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如红色与绿色、黑色与白色等。

这种饱和度较高的对比色使建筑更加鲜明突出。

而在建筑内部的装饰中,则更多地运用了浅色调和中性色,以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案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仅注重色彩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案之美。

案指的是门楣、檐口、窗棂等构件的雕刻艺术,它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的案之美体现了对自然的崇尚与融合。

建筑物的构件常常以自然界的形态为基础进行设计,如云纹、雷纹、水纹等。

这种自然界元素的运用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人们感受到与大自然交融的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案之美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在建筑的构件上常常雕刻了传统神话故事、历史事件等,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色彩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视觉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包括色彩的象征意义、常用的颜色以及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等。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色彩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为建筑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象征意义:1.红色: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颜色之一,代表着喜庆、祥瑞和热情。

在古代建筑中,红色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梁柱等处,象征着繁荣和吉祥。

2.黄色:黄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代表着皇权和尊贵。

黄色常被用于皇宫、宫殿等重要建筑中,体现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地位。

3.蓝色:蓝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色彩,代表着宁静和祥和。

蓝色常被运用于庭院、小桥和流水等景观中,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白色:白色代表着纯洁、清雅和高尚。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白色常被用于墙壁、柱子等部分,形成简洁而雅致的视觉效果。

常用的颜色除了上述象征意义的颜色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的颜色,丰富了建筑的色彩表达。

1.绿色:绿色代表着生命力和希望,常被用于庭院、花园和植物装饰中,给建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2.黑色:黑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与雕刻和金属元素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庄重和神秘的气质。

3.紫色:紫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神秘的颜色,常被用于宫殿和寺庙的装饰中,展现出尊贵和神圣的气质。

4.粉色:粉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表达温柔和浪漫的颜色,常被用于女性居所和花园中。

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起到了丰富建筑形式和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

1.柱子和门窗:红色常被用于柱子和门窗等处,突出了建筑的主体结构和重要部分。

2.斗拱和梁柱:斗拱和梁柱常被采用彩绘,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和表现力。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摘要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建筑是艺术与理性的组合,不仅仅是形体空间的塑造,更是一个包含了色彩、形体等元素的巨型雕塑。

所以色彩在一所建筑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在古代的建筑创造中就非常重视色彩这一元素在建筑中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宫殿建筑中的色彩,表达和传递了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皇家与庶民的不同在宫殿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南北建筑也是有差别的我认为分两方面。

一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南方四季几乎是常绿的,不需要复杂的装饰和绚丽的色彩,他们更需要的清幽的环境,利用周围的景色衬托出独特的建筑色彩。

二是因为人文环境的不同,北方人豪爽相对南方人来说,南方人比较清高、典雅。

这两个原因就形成了南北方建筑的不同。

关键词色彩表现等级制度象征差异中图分类号: TU115建筑视觉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形、光、色。

这三者按一定规则可综合构成千变万化的建筑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色彩创造出不同功能的建筑环境,并且使建筑环境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环境的审美功能。

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形体、给人视觉感染力的。

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封建的等级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衬托皇家贵族的极高统治力,不容许皇家贵族一下的平民百姓使用一类的色彩,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论在建筑的形体中还是色彩中都有严格的把守。

一、建筑中的色彩表现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要看得见世界必须有光,有了光,人们不但看到了物质世界的形,还能看到它们的色彩。

色彩是又色相、明度、纯度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我们也是通过这三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和分析传统建筑色彩的。

色彩具有表情并能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说明了色彩可以表达意义并对人产生影响,这就是色彩的表现性。

例如红色会使人联想到火、鲜血、太阳,因此人们见到红色,会感到有暖意;绿色使人想到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与草原,会使人感到春到人间,大地充满生机。

形体是具有各种表情的,色彩也具有引起人们各种感情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中很多地方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例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色彩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颜色,中国传统建筑能够表达出文化、地域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运用进行探讨,并通过案例展示不同建筑风格中色彩搭配的魅力。

一、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传统中国认为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这种观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红色通常被认为是幸福和喜庆的象征,因此在传统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红色的屋檐和门楣。

黄色则代表着皇家的尊贵和权力,因此在古代宫殿和皇家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黄色的应用。

而蓝色则是代表着水和天空的清新与宁静,常常用于水景等地方的装饰。

这些色彩的运用丰富了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建筑更具特色和美感。

二、山水画中的色彩运用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色彩运用与传统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山水画以蓝、绿、墨为主要的色调,通过墨色的运用来表现远近的深浅。

在传统建筑中,这种色调经常出现在庭院、走廊和窗户上,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自然的氛围。

融入山水画的色彩,使得建筑与自然相得益彰,给人以舒适和自在的感觉。

三、各地区特色建筑的色彩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运用也在不同地区有着特色和差异。

以北京的故宫为例,红色、黄色和金色是其主要的色调。

红色象征着庄严和繁荣,黄色则代表着皇家的尊贵与权威,金色则是皇权至高的象征。

而苏州的园林建筑则以绿色和蓝色为主,蓝色代表水的清新与宁静,绿色则象征着自然和生机。

这些不同地区的色彩运用让人们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特有的美感。

四、色彩与建筑结构的搭配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色彩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表面装饰上,而且与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相互融合。

比如传统建筑常常利用木质结构,搭配红色和黄色的门窗,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烘托出了建筑的气势,又展现出了木材的质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色彩作为建筑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本身,更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生活、宇宙、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理解和信念。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入手,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颜色主要以黄、红、绿、蓝、白、黑等基本颜色为主,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黄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颜色,代表着皇族的尊贵和崇高,因此在古代建筑中常常用黄色作为主色调。

红色象征着热情、祥和和幸福,常常被用于饰物和宫殿的装饰之中。

绿色则代表着生机、和谐和清新,常常被用于园林和寺庙的建筑中。

蓝色代表着清洁、深邃和宁静,常常被用于水体和佛塔的装饰中。

白色代表着纯洁、高贵和庄重,常常被用于宫殿和墓园的装饰中。

黑色则象征着神秘、权威和稳重,常常被用于城墙和城门的涂装中。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还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的色彩往往反映了统治者的品味和偏好,黄色常被皇宫和帝王陵墓所采用,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寺庙常采用青、黄、红等颜色,以表现出佛教的神圣和敬畏。

而在民间建筑中,则更注重色彩的亲和和舒适,多采用明快而温暖的红色和绿色,以增加生活的色彩和乐趣。

再次,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

在唐宋时期,建筑的色彩更趋向于灰、黑、白等中性色调,以表现出唐宋文化的庄严和内敛。

而明清时期,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红、黄、绿等明快的颜色被广泛运用于宫殿、寺庙和园林的建筑之中,以彰显明清文化的繁荣和富丽。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建筑的色彩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色彩的运用,而是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创新。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表现形式,更是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修订版)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修订版)

三、特殊的生活与 特殊的建筑
四、“席不正不坐” 五、“堂”与火塘
六、农耕文化的政治 表达
七、照壁、仪门、 “太师壁”
一、雅俗之
1
分——三种文

二、宗法观念 2
与居住方式
3 三、祠堂——
祖先崇拜和家 族意识的体现
4 四、会馆——
商业文化与民 间艺术的交汇
5 五、生活的乐

二、中原文化与楚 文化
一、“土”与“木” 的差异
5 五、皇家园林
与私家园林的 差异
六、阴阳五行与建筑 方位
七、风水观念与建筑 环境
八、“事死如事 生”——陵墓的意义
九、艺术中的哲学思 维
一、佛教传入与宗教 建筑的产生
二、塔的演变
三、石窟的意义
四、外来宗教与中国 传统祭祀
五、宗教与 迷信
六、建筑中 的信仰文化
一、学宫与书院
二、孔庙的发展与孔 子文化
三、文庙建筑与儒家 文化
四、书院建筑与儒家 思想
二、以善为美的审 美理念
一、时代的风格与 时代的艺术
三、“礼”与“乐” 的文化意义
四、文学艺术、 1
文人趣味与文 人园林
五、中国绘画 2
与中国建筑
3 六、中国雕塑
与中国建筑
4 七、中国文字
与中国建筑
5 八、象征型艺

二、观演文化与戏 台建筑
一、市民文化与城 市建筑
目录分析
一、营造法与建筑 学——中国和西方建
筑观的差异
二、皇权思想与城市 规划
三、城市制度与城市 管理
四、历史上的“形象 工程”
五、礼仪制 度与建筑礼

六、国家表 彰——牌坊 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建筑的色彩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

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

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

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

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起初是从陶瓷发展而来的,从出土实物得知,在殷代即已经有了原始的瓷器,其质地与琉璃瓦很近似。

但是由于琉璃毕竟是贵重材料,所以直到南北朝、隋、唐时期才开始在建筑上使用,其时仍然是在局部作为点缀装饰。

到宋、元时期出现了用琉璃瓦全部铺盖屋顶或包砌全部建筑的情况。

现在河南开封的北宋佑国寺塔(俗称铁塔)就是全部用琉璃砖瓦包砌的。

到了明、清时期,琉璃瓦件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量也大大增长,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

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

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

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

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

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

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

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

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

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

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

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

我们追溯其源,建筑彩画也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根据目
前所知的情况,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建筑物内外涂色绘画了。

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已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格,宋《营造法式》上有详细的规定。

明清时期更加程式化并作为建筑等级划分的一种标志。

考其产生与发展,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

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

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发香气驱虫。

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

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

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贱。

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

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

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

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
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

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

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

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

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建筑虽名为多色,但建筑施色却重在有节制的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

“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

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

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

”《营造法式》对于中国建筑彩画制度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颜色选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了中国古建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

中国建筑的色彩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独树一帜,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