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容量测定
容量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容量法实验,探讨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以及影响短时记忆容量的因素。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记忆材料:字母与数字)× 2(性别:男、女)的混合设计。
其中,记忆材料为自变量,性别为被试间变量。
2.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字母和数字两种类型的短时记忆材料。
字母材料为随机排列的26个英文字母,数字材料为随机排列的0-9的数字。
4. 实验程序(1)被试熟悉实验程序:首先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告知被试实验结束后将给予一定的报酬。
(2)短时记忆测试: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字母记忆测试,另一组进行数字记忆测试。
每组被试进行3次测试,每次测试后休息1分钟。
测试过程中,主试呈现记忆材料,被试需尽可能记住呈现的材料。
测试结束后,主试询问被试记住的材料,记录被试的记忆广度。
(3)性别差异分析:对两组被试的记忆广度进行差异分析,以探讨性别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字母记忆测试结果(1)记忆广度:男性和女性的字母记忆广度分别为5.5±1.2和5.3±1.3。
(2)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字母记忆广度差异不显著(t=0.48,p>0.05)。
2. 数字记忆测试结果(1)记忆广度:男性和女性的数字记忆广度分别为6.2±1.1和5.8±1.2。
(2)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数字记忆广度差异不显著(t=1.05,p>0.05)。
四、实验讨论1. 短时记忆容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短时记忆容量在7个组块左右,与Miller(195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这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受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小。
2. 性别差异本研究中,男性和女性的短时记忆容量差异不显著。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可能是因为本研究被试年龄较小,性别差异尚未明显体现。
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
典型的实验采用3至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主试依次读,每读完一个序列,被试跟着正确地进行复述,直到不再能准确地复述为止,其记忆容量就是他所能跟着正确地复述的那个最大位数,一般为7±2。
近期研究发现,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
我国学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关联的汉字一次能记住6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
若识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又为人们所熟悉,那么记忆广度还可增加。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的论文,文中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倘若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再编码,记忆的容量还可以扩大。
他提出了组块(chunking)概念,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不是以信息论中所采用的比特(bit)为单位,而是以组块为单位。
一个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词、词组,还可以是一个短语。
总之,是一个有一定的可变度的客体,它所包含的信息可多可少,通常受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例如,18个二进制数字序列101000100111001110如果将两个二进制数编为一个十进制的数,如10编为2,00编为0,01编为1,很快便把这18个数再编码为十进制的9个块,即220213032,若按4:1,每4个二进制的数编为1个十进制的数,1010编为10,0010编为2,0111编为7,0011编为3,那么上述18个数就编成4~5块,都能处于短时记忆容量之中。
对于不熟悉二进制与十进制互换的人来说,同时记住这18个数是不可能的。
组块化过程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把时间和空间非常接近的单个项目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较大的块;二是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把单个项目组成有意义的块。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Abstract:本实验旨在探究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
通过在不同条件下呈现一系列的数字或字母刺激,测量参与者在短时记忆任务中能够正确记忆的刺激数量。
实验结果显示,平均而言,参与者在记忆数字刺激时的容量限制为7个左右,而在记忆字母刺激时的容量限制为大约6个左右,这与著名的米勒定律相符。
同时,不同刺激的排列方式会对短时记忆的容量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字母刺激条件下。
Introduction: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负责存储和处理精确、有限的信息。
经典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为7个左右的项目,这个结论被称为米勒定律(Miller's Law)。
然而,不同刺激物的内容和排列方式可能会对短时记忆的容量产生影响,因此本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究短时记忆容量的变化。
Method: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40名大学生参与者(20名男性,20名女性)。
刺激材料:实验使用了两种刺激材料,包括数字和字母。
数字使用了1-9的九个数字(除了0),字母使用了字母表中的前九个字母。
实验设计:实验使用了不同的实验条件,包括刺激种类(数字 vs.字母)和排列方式(随机 vs. 有序)的组合。
参与者在每一个实验条件下都要完成一次短时记忆任务。
程序: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刺激。
每个刺激持续时间为1秒,并且呈现间隔为0.5秒。
在刺激呈现结束后,参与者需要立即在屏幕上填写他们记忆的刺激内容。
记录参与者正确记忆的刺激数量。
Results:统计分析显示,在数字刺激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记忆容量为7.2个(标准差=0.8);而在字母刺激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记忆容量为6.1个(标准差=0.9)。
方差分析显示刺激物种类和容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9.32,p<0.001)。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有序排列的刺激条件下,参与者的记忆容量(数字:7.9个,字母:6.8个)明显高于随机排列的刺激条件下(数字:6.5个,字母:5.4个)。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听到一系列单词后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实验中,参与者会听到一系列单词,然后被要求回忆并重复他们记得的单词。
经过多次实验,研究者观察到了一些共同的模式。
首先,研究者发现,参与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前面听到的一些单词,而随着听到的单词数量增加,回忆的准确率逐渐降低。
这表明斯滕伯格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受到干扰的影响。
其次,实验结果还显示了串联效应和优先效应。
串联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后听到的几个单词。
优先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初听到的几个单词。
这说明,短时记忆对于信息的存储和提取是有偏向性的。
此外,实验还发现,干扰对记忆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参与者在听到单词之后进行干扰任务,比如做一些数学计算或分心的任务,他们的记忆准确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干扰,而且需要一定的专注力。
总体而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显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有序性和易受干扰等特点。
这些实验结果对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和限制有重要的启示。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
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
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
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一、前言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
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
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
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
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一)被试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
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三)材料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
“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
“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
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视器观察窗前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
”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
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5秒钟将刚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记忆容量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探讨不同类型记忆材料对记忆容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报告方法对记忆容量测试结果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被试:随机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
2. 实验材料:随机排列的数字表、无关联的汉字、双音节词、四字成语、七言诗词等。
3. 实验程序:(1)数字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3至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数字长度。
(2)汉字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6个无关联的汉字,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汉字数量。
(3)双音节词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7个双音节词,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词数量。
(4)四字成语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7个四字成语,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成语数量。
(5)七言诗词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7句七言诗词,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诗词数量。
4. 报告方法:(1)即时报告法:被试在记忆结束后立即复述所记忆内容。
(2)延迟报告法:被试在记忆结束后延迟一段时间(如1分钟)再复述所记忆内容。
三、实验结果1. 数字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7.8个数字。
2. 汉字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6个汉字。
3. 双音节词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6.2个词。
4. 四字成语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5.4个成语。
5. 七言诗词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5.8句诗词。
6. 即时报告法与延迟报告法比较:在即时报告法中,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7.2个单元;在延迟报告法中,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6.5个单元。
四、分析与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记忆材料对记忆容量有显著影响。
数字、汉字、双音节词、四字成语、七言诗词的记忆广度依次递减,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2. 本实验中,即时报告法与延迟报告法的记忆广度存在显著差异。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短时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负责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和记忆大量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和特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设计如下:我们邀请了30名参与者,他们的年龄、性别和学历背景各不相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代表性。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数字记忆和图像记忆。
在数字记忆部分,参与者需要记忆一系列由研究人员随机呈现的数字。
每个数字以1秒的间隔出现,并且参与者需要在数字停止出现后立即回忆出他们记住的数字序列。
实验中数字序列的长度从3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大值。
我们记录下参与者正确回忆的数字序列的长度,以衡量他们的短时记忆容量。
在图像记忆部分,参与者需要观看一系列不同的图像。
每个图像以2秒的间隔出现,并且参与者需要在图像停止出现后回忆出他们记住的图像。
与数字记忆部分类似,我们记录下参与者正确回忆的图像序列的长度,以衡量他们的短时记忆容量。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首先,参与者在数字记忆部分的表现普遍好于图像记忆部分。
这可能是因为数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对独立,因此更容易在短时记忆中进行处理和存储。
而图像则更具视觉特征,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处理和存储。
其次,我们观察到参与者的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序列长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这与短时记忆的特性相符,即容量有限。
参与者在记忆较短的序列时表现较好,但随着序列长度的增加,他们的记忆能力明显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导致了信息的丢失和干扰。
此外,我们还发现参与者的年龄和短时记忆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年龄较小的参与者通常具有更好的短时记忆容量,而年龄较大的参与者则表现相对较差。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认知功能逐渐下降,包括短时记忆的容量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和特性。
短时记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认知能力,它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实验室名称:心理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名称: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指导老师:刘洋班级:心理10-2班学号:100724216学生姓名:杨林蔚实验日期:2011 年10月25日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摘要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
短时记忆广度即短时记忆的容量,其操作定义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实验被试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10级本科生,共68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39人。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一、前言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
例如,当你从电话簿中电话号码时,假如电话机在房间的另一边,一旦你查到需要的号码去打电话,要是你不复述只顾走,可能当你走到电话机旁时,查到的电话号码已忘记了。
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
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
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
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
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
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
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
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广度法测短时记忆容量
郭倩
西北师范大学08级应用心理班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
本实验以四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采用记忆广度法测定了她们的短时记忆的广度。
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短时记忆的特点,和个体短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并发现实验采用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字记忆广度法;短时记忆容量;短时记忆广度。
1 引言
短时记忆,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
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当我们打电话时,从电话簿上查到所需要的电话号码后,能立即根据记忆在电话机上拨出这个号码,但事过之后,对这个号码就记不清了。
这种记忆现象即属于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
在短时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
短时记忆的内容如经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不超过1分钟。
一般人的短时记忆的广度平均值为7±2个,近年的研究表明,记忆广度和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
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无关联的数字、字母、单词或无意义音节,短时记忆广度7±2个,超过这一范围记忆就会发生错误。
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的并为人所熟悉的材料,记忆广度则可增加。
可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再编码,以及适当扩大"块"的信息来增加记忆的广度。
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但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组织加以扩大。
假定有一个电话号码是“9034293311”,让一个人按顺序阅读一遍后把它记住是有困难的。
但若把这个电话号码分为903(地区代号)、429(电话分局代号)和3311(用户编号)三个部分来识记,就容易多了。
这因为把记忆单位由单个数字转化为数字组,使每个数字组成为一个记忆单位,这样就只有三个记忆单位,此数正居于短时忆广度的范围之内。
在记忆过程中,对材料的这种加工组合,即把分散的,孤立的材料组成一个大的单位,米勒
称之为“组块”,并把组块作为记忆的单位。
若以组块为记忆单位,则短时记忆所保持的信息量可大为扩大,近年来研究指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5个块。
在识记复杂的材料时,能不能形成组块和形成组块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对材料的熟悉程度。
在短时记忆中,对材料进行组块的编码会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而这种编码水平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本实验采用记忆广度法测定了四名女大学生的记忆广度,实验结果较好的说明了短时记忆的特点,和个体短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并发现实验采用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四名女大学生。
A,21岁;B,21岁;C,20岁;D,19岁。
身体健康。
2.2 仪器和材料
(1)JGW-B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背景卡片一张,记录用纸两套。
(2)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3组,每组10张,共30张。
(3)写有3-13个英文字母的卡片3组,每组10张,共30张。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2.4 实验步骤
第一步:主试接通速示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主试面为A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
“工作方式选择”A选“定时”、B选“定时”。
选A-B顺序方式。
“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
然后B视场(试验台侧面)输入背景卡片1张。
第二步:.被试坐在速示器观察窗钱,面部贴紧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组数字(或英文字母),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
”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
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用5秒钟将刚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第三步:用上法将4位、5位、6位…… 数字组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3次不能通过为止。
第四步: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第五步: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2.5 统计方法
每通过一组,记为一位。
分别计算每个被试的数字、字母的记忆广度(即最后通过的数字、字母系列的长度)。
3 结果分析
四名被试所测得的记忆广度结果见表1
表1 四名被试的数字与字母的记忆广度统计
数字的记忆广度字母的记忆广度
被试A 7 5
被试B 8 5
被试C 7 5
被试D 7.334.3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短时记忆的特点和个体短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并发现实验采用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影响。
4 讨论
1 从实验所得出的结果来看,短时记忆具有如下特点:
①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一般为7±2个项目。
虽然有限,但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组织加以扩大。
②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但短时记忆可以通过复述保持信息,然后转入长时记忆。
③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较完全的。
提取信息即检索的形式可能有串行加工和平行加工两种。
2 从四名被试所测出的实验结果来看,被试对数字的记忆广度在7—8之间,对字母的记忆广度在5左右,符合短时记忆容量的特点。
个体的短时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
3 根据实验所测得的结果来看,被试识记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被试记忆数字的广度明显要比记忆字母的广度大。
这可能是由于数字的
外形相比字母而言较为简单,比较容易辨认所致。
5 结论
本实验比较成功的测得了大学生短时记忆的广度,实验结果较好的说明了短时记忆的特点,和个体短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并发现实验采用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影响。
6 参考文献
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周爱保,实验心理学纲要,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