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的内部结构

合集下载

1墨吉对虾的生态结构

1墨吉对虾的生态结构

1墨吉对虾英文名: Banana prawn 俗名:大虾、明虾、大白虾、大明虾、黄虾。

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香蕉虾产地及产期:分布甚广,在南半球自东非至澳大利亚;在北半球东南亚及印度洋;在我国广东、海南及广西沿海均有分布。

介绍:体谈棕黄色,透明甲壳较薄。

额角上缘8~9齿,下缘4~5齿。

额角基部很高,侧视呈三角形。

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无中央沟。

第一触角鞭与头胸甲大致等长。

雌交接器前片顶端疣突相当大,约为纳精器的3/7。

性成熟的虾雌大于雄。

2长毛对虾拉丁名:penaeus (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 俗名:大虾、白虾、明虾、大明虾。

台湾称:红尾虾;纲目:对虾科产地及产期: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巴基斯坦到印度尼西亚沿海一带。

我国福建、台湾及广东东部沿岸最常见。

渔汛为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份。

目前是南部沿海各省主要的养殖对象。

介绍:体淡棕黄色,额角上缘7~8齿,下缘 4~6齿。

额角基部侧视比中国对虾高,比墨吉对虾低。

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无中央沟。

额角脊上有断续的凹点。

第一触角鞭比头胸甲稍长,雄虾第三颚足未节有毛笔状长毛,其长度为本第二节的1.2~2.7倍。

额角脊上有断续的凹点。

雌交接器前片顶端的疣突比墨吉对虾小。

3中国对虾俗名:大虾、对虾、肉虾、黄虾(雄)、青虾(雌虾)、明虾。

产地及产期: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

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省及天津市沿海是对虾的重要产地。

介绍:体长大而侧扁。

雌体长18-24厘米,雄体长13-17厘米。

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

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

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

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

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

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

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4短沟对虾拉丁名:Penaeus semisulcatus De Haan英文名:green tiger prawn俗名:黑节虾、花虾、丰虾、花脚虾、竹节虾、熊虾,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缘虎虾。

虾的口器名词解释

虾的口器名词解释

虾的口器名词解释虾,以其鲜美的肉质和独特的口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式美食中。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虾的口器可能是一个陌生而有些神秘的概念。

本文将解释虾的口器相关的名词,并深入探讨其结构和功能。

第一部分:前螯我们首先来讨论虾的前螯,它位于虾的头部,是虾体的一部分。

前螯是虾类动物的一种特殊结构,用于抓握和捕食。

虾的前螯分为两种类型:大螯和小螯。

大螯较大而强壮,用于抓握猎物和自卫。

小螯较小而精巧,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常用于清洁虾体表面。

第二部分:第二螯虾的第二螯是其另一个重要的口器。

第二螯是虾类动物的一对结构,在虾体上呈现对称形态。

它们一般较前螯细小,但同样能够用于抓捕和剪断食物。

第二螯的作用主要是将食物送入虾嘴,以便下一步的消化。

第三部分:颚虾的颚是虾的嘴部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于研磨和处理食物。

虾的颚分为两类:上颚和下颚。

上颚位于虾口上方,是一对结构,具有锋利的边缘,主要用于切割和撕咬食物。

下颚位于虾口下方,也是一对结构,用于将食物从虾嘴送往咽部。

第四部分:摇鳃摇鳃是虾体的一部分,负责呼吸和交换氧气。

虾的摇鳃位于虾体的躯干部位,是一种细小且丰密的结构。

摇鳃通过不断扇动,将氧气从水中吸入虾体,并将二氧化碳排出。

这个过程使虾能够在水中生活并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

第五部分:触须虾的触须是其另一个口器,在虾的头部附近。

触须通常较长且细长,用于感知周围环境和探测食物。

虾通过触须能够感知周围的水流和气味,并确定食物的位置和可用性。

触须对于虾类动物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感知器官。

结语通过对虾的口器名词的解释和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虾体结构中的一些关键组成部分。

虾的前螯、第二螯、颚、摇鳃和触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捕食、消化到呼吸和感知环境等方面。

这些结构和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虾能够在水中生活并完成其生态角色。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对虾的口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当我们享受美味的虾菜时,也可以更加欣赏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奥秘。

虾的口器不仅仅是一种生物进化的产物,更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对虾的解剖观察实验报告

对虾的解剖观察实验报告

对虾的解剖观察实验报告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对虾的解剖观察实验。

这可是个既有趣又能长知识的活动,绝对能让你大开眼界。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心里七上八下的,但当我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小家伙,心情瞬间变得轻松了。

就像是开启了一场海洋探险,不仅能了解虾的结构,顺便也能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说到底,谁能拒绝一场关于海鲜的“科学派对”呢?2. 实验准备2.1 材料准备在进行解剖之前,首先得准备好各种材料。

我们需要的有新鲜的对虾、解剖刀、镊子、剖面板,还有一些清洁用品。

你知道吗,处理虾的时候要小心翼翼,毕竟这可是咱们的“主角”呀。

为了确保对虾的新鲜,最好是在市场上刚买回来的时候就进行解剖,嘿,想想看,绝对是“活色生香”的状态!2.2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其实也挺简单的。

首先,先把对虾放在剖面板上,稳稳地,不要让它们“翻车”。

然后,用解剖刀小心翼翼地划开虾的背部。

哇!瞬间就能看到里面的各种结构,真是让人惊喜得想拍手。

每一个器官都那么独特,像是在跟我们讲述它的故事。

这时,大家可以用镊子把内脏取出来,仔细观察,像是在翻阅一本自然百科全书。

3. 观察结果3.1 器官结构好啦,进入重头戏!解剖后,我们发现对虾的器官结构真是千奇百怪。

首先是虾的外壳,那硬硬的甲壳就像是它的盔甲,保护着它不受敌害。

接着,看到那粉嫩嫩的肌肉,简直让人垂涎欲滴!不说了,我已经开始想象晚上吃虾的美味了。

然后就是那些看起来有点神秘的内脏,像是心脏、肝脏,还有那些复杂的消化系统,真是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3.2 生态意义通过这次解剖观察,我们不仅了解了对虾的身体结构,更能深入思考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虾可是海洋里的小战士,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

想想看,如果没有它们,整个海洋生态都会受到影响。

这就像一个庞大的拼图,每一块都不可或缺!4. 结论总的来说,这次对虾的解剖观察实验让我收获颇丰。

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海洋生物的神秘世界,还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实验11虾的解剖

实验11虾的解剖
美白对虾由中国科学院海洋 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我国,1992年8月 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过 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 。 • 目前,南美白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 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 岸分布最为集中。南美白对虾具有个体大、生 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等优点,对水环 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饲料蛋白含量 要求低、出肉率高达65%以上、离水存活时间 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也 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 种。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节和胸部8节愈合而成,外被头 胸甲,头胸甲约占体长的1/3;头胸甲前端有一尖状 突起,称为额剑,其上下缘有锯齿;头胸甲后面有 一弧形横沟,称颈沟,为头胸部与腹部的分界线; 头胸甲两侧部分称鳃盖;额剑两侧各有一个可扁,分为7节;最后一个体节 为1长三角形尾节,背面有2对短小的活动刺;腹面 正中有一裂缝,为肛门。
作 业
1. 绘螯虾内部结构解剖图
(3)生殖系统 雄:精巢1对,白色,位于围心窦腹面。 雌:卵巢1对,纵贯全身背部两侧,性未成 熟时呈白色,成熟时呈暗绿色。
(4)消化系统 口、食道、胃(红褐色)、肠、肝胰腺( 暗红色)。
(5)排泄:大触角
基部的触角腺。
(6)呼吸:鳃,头胸 部两侧及附肢基部。
甲壳动物的循环系统
Back
• 消化系统:由口器、口腔、肝脏(淡黄色腺体)、食管、胃 (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后肠和肛门组成。
• 排泄系统:触角腺(扁圆形腺体), 生活时呈绿色,故又称绿 腺,浸制标本为乳白色 • 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腹神经链(身体腹面正中线的1条白 色索状物);围食管神经;食管下神经节;脑
2、内部结构 先将头胸甲左侧下半部小心地用剪刀除去 ,再轻轻地将头胸甲全部剥去,最后自后向前 沿背中央剪开,小心除去甲壳。 (1) 肌肉:横纹肌,成束。

对虾养殖生物学(共21张PPT)

对虾养殖生物学(共21张PPT)
白是在感染后期合成的,一般有简并TIS基序( 程序:1)目的基因克隆进杆状病毒载体质粒内;
淡水虾和对虾等是通过游离血淋巴循环到达靶器官。 编码DNA复制和核苷酸代谢所需的蛋白在病毒复制初期即开始了转录合成。
丁些质基酶 因基,因如A能半增光/T进氨重酸N组蛋蛋白A白酶C的、稳组/G定织性蛋)。白酶)、几 ,该序列位于富含A/T区下游25个碱基的 些1)基导因入,核如酶位半基光因氨置,酸切蛋,断白核酶酸与、合组成节织蛋白肢酶、动几 物的TIS基序相似。WSSV有一个内核糖 体进入位点(IRES)元件,它能使以双顺反子形式构建 特点:家蚕具开放式血管系统,纤薄而强韧的表皮层包围着充满血淋巴及各种器官的空间,是个微妙的高效“发酵罐”;

溶攻毒免疫保护率达77%;

2)用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WSSV囊膜蛋白rVp28和核

衣壳蛋白rVp26肌肉注射免疫日本对虾, 30天注射

攻毒免疫保护率达分别ombyx mori L.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mNPV)表达系统表
▪ WSSV基因组含531-684个阅读框,具ATG启动密码 子,其中181-184阅读框编码含51-6077个氨基酸组 成的功能蛋白,相当于基因组遗传信息的92%。约 21%-29%的阅读框编码WSSV蛋白,即与其他已知蛋 白相同。这些蛋白包括核酸代谢和DNA复制酶,如 DNA聚合酶、非特异性核酸酶、核苷酸还原酶的大小 亚基、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嵌合的胸苷-胸苷酸激 酶、胸苷酸合成酶、dUTP酶和两种激酶。推测还有
3)导入新包膜蛋白基因,翻译错
▪ 因的重组抗WSSV核酶基因的质粒 WSSV品系的遗传性、抗原和毒力
我国WSSV基因组有9.

对虾性腺05

对虾性腺05

精荚的发育分期
精荚的发育分为下列五个阶段: Ⅰ期:为正常的白色精荚; Ⅱ期:精荚为部分褐色; Ⅲ期:精荚全为褐色; Ⅳ期:精荚深褐色,呈致密的残基; Ⅴ期:精荚黑褐色,体积变小。 南美白对虾的精荚是蜕皮间期在输精管末端逐渐形成的,在晚上(下午 5时至凌晨4时)到达壶腹末端(terminal ampulla)。蜕皮不能促进黑化 的精荚释放。蜕皮间期精液的质量不变,但是,精荚的颜色却由透明 (1~6天)至珍珠色(6~12天),然后变成白色(10~14天)。圈养 南美白对虾雄亲虾蜕皮是个连续过程,与周期无关。精荚的类型与受精 和交配方式具有一定的关系。体外受精的类型(异尾类和长尾类),精 子一般被包裹成明显的精荚,具柄或呈管状。精荚通常被排放到雌体的 腹部,粘附于腹板或腹部刚毛上,或贮存在纳精囊中直到排卵。体内受 精的类型(短尾类)精荚无柄,借助液体介质(精液)将精荚送入雌性 生殖孔,这类动物常具有发育良好的阴茎或交接器。
2.92~4.6
影响性腺发育的因素
5.激素对精荚质量的影响 Alfaro(1996)给平均体重18.3~23.7g的南美白对虾雄亲虾注射17α-羟孕酮, 再注射17α-甲基睾酮,剂量为0.01或0.1μg/g体重。结果表明,17α-甲基睾 酮能明显提高精荚的质量。只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虾每个复合精荚只能产 1100万个精子,而一次注射17α-甲基睾酮0.1和0.01μg/g体重的虾能产3200 万个精子,增加了2倍多,精子的异常率也较低。正常的精荚为白色,而发黑的 精荚不正常,即退化的精荚。每克体重注射0.1μg17α-甲基睾酮的对虾,黑 精荚的比例高。摘除这些退化精荚,壶腹可产生正常的精荚。17α-羟孕酮不 能明显提高精荚质量。 6.繁殖持续时间与后代质量的关系 在南美白对虾育苗生产中,常有这种情况:初期,去眼柄亲虾的卵质量好, 由无节幼体至蚤状幼体的变态率较高,后期卵的质量下降,变态率低。为此, Palacios 等(1999a,b)研究了亲虾摘除眼柄后15、45和75天产的卵和无节 幼体的生化组成和耐盐性。亲虾放养在25m2的黑色玻璃纤维池中,6尾/m2, 雄:雌=1.5:1,日换水200%,平均水温28℃,盐度36。驯养1周后,待 80%亲虾蜕皮后,剪掉雌虾一侧眼柄。亲虾的饲料含40%乌贼、15%多毛类、 40%蛤肉和5%亲虾商品饲料,投饲率10%。幼体采用常规培育方法。结果 表明,摘除眼柄后15天,亲虾的体长、体重和第一腹节宽显著地小于其它摘 除眼柄45天和75天的亲虾。摘除眼柄后15天的亲虾每次产卵量和无节幼体 数也少于摘除眼柄后45天,而高于摘除眼柄75天的对虾。随着摘除眼柄时 间的推移,卵的受精率明显下降。

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解剖结构与生理特性研究

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解剖结构与生理特性研究

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解剖结构与生理特性研究摘要:本文综合研究了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解剖结构与生理特性。

首先介绍了南美白对虾的生物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和解剖结构。

接着细致分析了南美白对虾的生理特性,包括呼吸、消化、排泄、运动和生殖等方面。

最后讨论了这些研究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一、引言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种类,具有快速生长、耐高温、高产量等特点,在国内外广泛被养殖。

研究其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南美白对虾的生命活动、健康管理以及养殖技术的改进。

二、外部形态与内部器官南美白对虾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身体呈延长的椭圆形,通常呈透明状,便于观察内部器官。

它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其中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须,用于感知环境和捕食。

胸部包括五对步足,用于行动和摄食。

腹部上有一对尾叶和数对足板,用于游泳和平衡。

内部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消化系统由口器、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其中中肠是主要的食物消化和吸收位置。

呼吸系统通过鳃片进行氧气交换,将水中的氧气吸入,将二氧化碳排出。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起到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作用。

排泄系统由一对绿腺和一对Antennal gland组成,负责排除代谢产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和离子浓度。

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和精巢,南美白对虾为雌雄异体动物。

三、生理特性1. 呼吸南美白对虾通过鳃片进行呼吸,鳃片的表面积大,且密布有血管,有利于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对虾的呼吸受到水温、水质和养殖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较高的水温和良好的水质有利于呼吸器官的正常运作,提高对虾的生长速度。

2. 消化南美白对虾具有两栖性消化系统,同时具备滤食和捕食的能力。

它的口器适合捕食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中肠发达,适应各种饵料的消化吸收。

消化功能会随着温度、养殖密度和饵料种类的变化而发生适应性调整。

对虾的解剖教案

对虾的解剖教案

实验九对虾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对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解剖,了解甲壳动物上的主要特征,认识甲壳纲的代表动物。

二、实验内容1.对虾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观察;2.甲壳纲各重要类群体代表动物的示范。

三、实验仪器设备电脑、投影仪、解剖器、解剖盘、显微镜等。

四、使用材料、药品及试剂对虾的活体或浸制标本、常见节肢动物的示范标本等。

五、实验操作与观察(一)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的外形的观察取对虾标本于蜡盘中,先观察其头胸部和腹部以及额剑、复眼等,然后,左手拿虾,使其腹面向上,右手用镊子从腹部一侧最后一个附肢开始,摄住没个附肢的基部,由后向前依次将附肢取下,将取下的附肢,按照顺序排在蜡盘内,加少许水,再用放大镜观察每个附肢的构造。

对虾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全体为二十一节。

头部六节,胸部八节和腹部七节组成。

除头部的第一节及最后一个节不具附足外,其它各节均有附肢一对。

故共有十九对附肢。

1、头胸部(cephalathorax):十三节。

(1)头胸甲(carapax):为覆盖于头胸部的外骨賂。

额剑(rostrum):为头胸甲前端中央突出的长刺。

螯虾的额剑是上、下扁齿在两侧。

(2)复眼(compound eye):一对。

位于额剑的两侧,具柄。

2、腹部(abdomen)七节。

最后一节称尾节(telson),尾节无附肢,与腹部第六对附肢形成尾扇。

3、附肢(appendaga)由原肢、内肢和外肢构成。

全体共有十九对。

头部五对,依次为小触角、大触角、大颚、第一小颚及第二小颚;胸部八对,依次为:第一颚足、第二颚足、第三颚足,第一至第五步足;腹部六对,第一至第五腹节的为腹肢,即第一腹肢、第二腹肢、……等,第六腹节的腹肢为尾肢。

(1)小触角(antennules):即第一触角,较短。

单肢型,外肢退化,内肢分为两根触鞭,原肢三节,基部丛毛内有平衡囊。

(2)大触角(antenna):即第二触角,较长。

双叉型。

外肢宽叶片状,称大触角鳞片,内肢细长,末端呈须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练习
1:对虾的肌肉属于 它包括 、 肌,循环系统属于 、 血液 . 色。
2:对虾的消化过程要经过 、 、 、 最后通过 排出体外。营养的吸收是在 . 3:对虾的神经系统 状,雌性生殖系统包 括 、 、 ,雄性生殖系统包 括 、 、 、 。
1、前叶 2、侧叶 3、后叶 4、输卵管
雄性:包括精巢、输精管、贮精囊、精荚囊 和雄性交接器 1、前叶
2、侧叶
3、贮精囊
4、输精管 5、精荚囊 6、生殖孔
本节小结
肌肉系统 横纹肌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特点 过程 特点及过程
对虾的内部 结构
循环系统
排泄系统 组成 神经系统 结构 特点 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二:对虾的内部结构
1:肌肉系统
横纹肌:分伸肌和屈肌
2:消化系统
口食道 贲门胃 幽门胃 中肠后肠肛门
3:呼吸系统
鳃:25对。肢鳃(6)、足鳃(1对)、 侧鳃(6对)、关节鳃(12对)
4 :循环系统 开放式,包括心脏、血管、和血窦 血淋巴 无色,含有血兰素 心脏 扁平的囊状,心孔4对
循环过程 心脏 动脉(7条) 微血管血窦胸血窦 心孔 围心窦 出鳃血管 鳃 入鳃血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排泄系统
触角腺:大触角基部 由膀胱、排泄 管组成 1、触觉腺 2、排泄孔
6:神经系统 链状 由脑、围食道神经环、胸神经节、腹神 经索组成
7:生殖系统 雌性:包括卵巢、输卵管和纳精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