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课件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古代汉语 之的用法

古代汉语之的用法
“之”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字,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做代词:
-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例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顿蔺相如列传》);
-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例如:“通说范阳令徐公曰:‘……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史记·扁鹏列传》);
-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之”代指“燕子”。
- 做动词:“之”做动词时,有“到”的意思。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 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厌”是宾语,理应在“有”的后面,加上“之”,和定语成分“何”一块儿放在了谓语的前面。
如果你还想了解“之”字其他用法,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3)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动词,到
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这、此。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2.解释下列 “之”的用法 ① 又试之鸡 ②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⑤ 顷之,烟炎张天
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助词
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代词
1、代指人、物、事 例: (1)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
动词
1、“到”、“去”、“往”、“到……去”,后面跟表示地点的名词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 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应用练习
下面句中“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妾之美我也,畏我也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A、C、D三项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B项“之”字做主调间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答案B
应用练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代词,代指书具
2、代词,代指仲永
3、代词,代指仲永所作的四句诗
4、结构助词“的”
5、代词,代“仲永之通悟”
6、助词,调整音节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 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 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助词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

(3)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马之千里者。《马说》
• (5)音节助词,用来补足音节,无实意,一般不翻译。 • 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6)表限定,相当于“以”。 • 如: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练习:
• 公将鼓之 • 无丝竹之乱耳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宋何罪之有 •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局促于一室之内 • 友人惭,下车引之 • 马之千里者 • 若脱笼之鹄
?公将鼓之?无丝竹之乱耳?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何罪之有?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局促于一室之内?友人惭下车引之?马之千里者?若脱笼之鹄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用法及意义
蒋场中学 王晶
1、“之”可作代词
• 代人,译为“他”“他们”。 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 代事或者物,译为“它”“它们”。 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鱼我所欲也》
• 指示代词,译为“这”“那”。 如: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2、“之”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语文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1、动词,到、往格式:人名或人称代词+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字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1)代词,可以代人、物、事,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她(们)、他(们)、它例句:具答之《桃花源记》(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例句: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助词(1)结构助词,的例句:予厅事之东北角《口技》(2)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独立性:一句话只能有一个谓语,之前后的主语谓语当成一个单位来看待,例句:虽我之死(我之死成一个单位),有子存焉。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之乱耳成一个单位)(3)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可省去例句:怅很久之《陈涉世家》陈涉惆怅了很久(4)宾语前置的标志(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不译)格式: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何陋之(5)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句子结构:(定)主+[状]谓+(定)宾)(定语: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可以做定语,在句子中,定语用于修饰主语和宾语。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的常用用法归纳:(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二)代词。
有两种情况,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三)助词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
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文言虚词“之”用法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则芥为之舟。 (10)而莫之夭阏者。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2)之二虫又何知 ? (1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 人匹之,不亦悲乎 ?
一、代词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代人、代事、 代物、代处所。这时,所指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 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 时也可不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亲戚畔之。 (二)指示代词:这,此。 (1)之二虫又何知?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三)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助词
(一)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 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四)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疑问代词+之+谓语。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五)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其格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有时省略)的格式。这时,它的定语是“动词 和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或是“形容词”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