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烛》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 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 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 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 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 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 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 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 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 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 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杨春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烛光意象》 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1期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古典诗词中的“红烛”
举例: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灿烂”(韩愈《江汉答孟郊》) “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卢纶《送乐平苗明府》)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郭利贞《上元》)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张萧远《观灯》)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赠李翼》)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李郢《中元夜》)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刘禹锡《抛球乐》)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 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 “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 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
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
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 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 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二、分析作品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 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 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 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 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 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 也是火鹤的别名。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走近作者
闻一多简介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 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 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2.2《红烛》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第3节中为何又反复强调“不误”?“自然的方法”有何含义?
参考: 诗人深度思考后的省察与决定。“自然的方
法”即应该有的方法。蜡烛本就为燃烧而诞生, 这是蜡烛的天赋使命。
—诗歌鉴赏—
任务二:重点赏析,体悟诗人心中的“红烛精神”。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第8节:感叹“果”本质。

—诗歌鉴赏—
任务二:重点赏析,体悟诗人心中的“红烛精神”
1、第1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 句中的“诗人”是闻一多吗?“吐”可以替换成其他动词吗?
参考: “诗人”指向所有愿意为时代发展呐喊的人,
愿为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燃烧自己的人。 “吐”最为恰当,能体现出一种忘我的奉献。
—名士赤子心,斗士家国情—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已在长沙避难的北大、清华和 南开三所大学,南迁昆明,火车、汽车,轮船,河内、 香港、南宋,辗转流离,各显神通,殊为不易。
然而,有一支250人的队伍,他们在教授闻一多的 带领下,一路跋山涉水,美其名曰考察体验,从长沙 步行三千余里,历时80多天到达昆明,这一支特别的 “旅行团”受到了当时极大的关注。
—名士赤子心,斗士家国情—
国家的残酷现状让他是担忧无经,及“五卅惨案”和“三·一八惨 案”等相继发生,将他的救国梦彻底惊梦,他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彷徨中, 而对祖国的热爱,是他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于是,他放下了那支写诗的笔,一头扎进了故纸堆中,挤身于象牙 塔,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过,历史的责任感又让他不得不重新拾 起,为开启一扇激励民众的窗口而呐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文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文课件
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
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
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
③如何理解第4节中的“既制了,便烧着!”?红烛的燃
烧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结果?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活着就是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
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照亮沉睡的中国人
使民众从麻木中摆脱、觉悟、
奋起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
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
《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
特务的杀害。
材料二: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
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任务
(2)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诗歌的引子,
有何用?
①不仅引出了诗歌言说的对象,概括了诗歌的主旨,也为诗人的情感
做了铺垫,使诗歌正文的感情抒发不至于突兀
②与诗歌结尾所引用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首尾圆合
(3)探讨:结合时代和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烛”精神
任务
的理解。说说“红烛”精神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启示。
有何作用?
(3)探讨:结合时代和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烛”精神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红烛》课件 (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红烛》课件 (20张PPT)

“三美”主张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 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 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要有“三美”——“音乐美”“建 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 视觉方面的印象。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2课 红烛
激趣导入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诗歌抒发了对祖国的
怀念和赞美
知人论世 识作者
民主斗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湖北浠水下巴河镇 人。1920年7月,他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是谁”重音,上扬;“火”重音; “点着灵魂”充满疑惑 “为何”上扬;“烧蜡”重音; “成灰”重音,语调深沉 “放光”重音;“出”拉长,上扬 “一误”的“误”重音; “再误”的“误”重读,拉长,深沉 “矛盾”重音;“冲突”重读,上扬

2-2《 红烛》课件(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2-2《 红烛》课件(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 句时,你可曾被诗句中的“蜡烛”所触动?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闻一多, 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
2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月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创作。
2.理解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点与诗歌主张,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 抒情方式。
3.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 国主义精神。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3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作者介绍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 友三。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 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 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武汉 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 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 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 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闻一多早年参加 新月社,在创作诗歌时,提出诗歌创作的 “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 (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 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 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4
作者评价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他(闻一多)那眼光的犀利、考索(考查探究)的赅博 (渊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 要后无来者的。 -郭沫若
抗战以前,他(闻一多)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 的诗人。 -朱自清

2.2《红烛》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2.2《红烛》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用了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 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诗人对 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 精神的敬仰。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无私奉献,才能放 出光芒。这种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 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为着“创造光明”,
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又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方能改变,诗 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6、赏析“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用“侵”字点明残风对红烛的侵扰本质。 红烛燃烧自己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的到 来和存在,可见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为完 全是丑陋邪恶的行径。此外,“侵”字给人以丰富的 想象,说明残风虽残但力量仍不可忽视,红烛的光芒 在残风中有不同程度的摇曳晃动,甚至有被扑灭的危 险——反动势力虽然腐朽没落,外强中干,但革命的 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导入新课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用诗歌抒发爱国情怀,表达 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贞大爱。在《七子之歌》中,他这样吟唱:“母亲 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表达了对祖国 母亲的热烈眷恋和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无比憎恨;在教育学生时,他经 常这样告诫:“闻义能徒方为善。……即知爱国,则当随地为国尽 力。”在《红烛》中,他这样写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 《人民的世纪》中,他响亮地喊出:“人民至上!”这一口号震撼了 时代,闻一多被学界称为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高中语文《-红烛》-上课课件共33张PPT

高中语文《-红烛》-上课课件共33张PPT

• “红烛”为题的作用?
二.解题:
• 提示:从内容、主题、情感、手法等角度思考
• 古典诗歌中“红烛”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1.交代了写作对象。与引用诗句形成照应,突出了 写作的主要内容。
• 2.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叹、赞美,是诗人理想与 追求的化身。
• 3.象征的表现手法。 • 4.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品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问题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 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说一下理由。 • 明确:“灰”与“泪”两层。 • 2、3、4节——“灰” • 5、6、7、8——“泪”
• 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 颜色?
• 明确:“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 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 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 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 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 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 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 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 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 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 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 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 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 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闻一多的新诗代表作《死水》。 2.尝试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首小诗歌。
如何学好中学语文?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 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 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 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 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 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倡导者
文学常识
闻一多的诗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美”主张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音乐美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内 容 绘画美
建筑美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意义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 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 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 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2. 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 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
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 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分析情感
分析 “红烛”的情感线索
对红烛殷殷寄语
表自己拳拳心迹
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莫问收获 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但问耕耘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
艺术特色
《红烛》的抒情特色
•第一单元 第2课
红烛
新课导入
1.回忆学过的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课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最后一次讲演》 2.请你谈谈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
在湖北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内的这段文 字是他的家乡人民,也是整个祖国对他的追 怀之辞。
闻一多简介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 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 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 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 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
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 《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
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 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创作背景
《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 品组成,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 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也表现了诗人希 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 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自然的歌 颂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在风
格上,《红烛》已经初显“三美”创作原则 (音律美、绘画美、建筑美)。
初读感知
1.听读示范音频,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 (可插入本资源中《红烛》课文朗读教学资源。)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指名朗读。
整体感知
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 1. 荧荧红烛真赤诚,灼灼发光又发热。
解 读 内 容 2—3. 红烛烧蜡成灰,放出光明。
4.红烛烧掉一个死寂、禁锢的世界。 5—7.红烛着急才流泪。 8—9.为了创造光明,便要灰心流泪。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品味语言
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鲜红)
(掏)
【明确】“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示诗人凝 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 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 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 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
借物抒情
艺术特色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责任 红烛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 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 爽快率直。
品味语言
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 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 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 “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 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