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爱莲说》【我解读】莲花是一种形态美丽、品性高洁的花,深得人们喜爱。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总之一句话,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在诸多咏莲诗文中,宋代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堪为极品。

全文119字,托物言志,以莲喻人,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与厌恶。

细细品味,《爱莲说》结构严谨,语词凝练,音韵和谐,形象超凡,寓意深远,格调清丽,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可谓文短旨深,形美志洁。

一、婀娜多姿的形象美莲——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周敦颐为何独爱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花虽身处污泥之中,但却纤尘不染,自然天真,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茎干的角度写出了莲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贵品质;“香远益清”,从香气角度写出了莲的高洁品质和美名远扬的特性;“亭亭净植”,从体态的角度写出了莲的高洁独立的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了莲的自尊自爱和凛然不可侵犯的个性。

形由神生,神自形显,作者笔下的莲形神兼备,内外一体。

读者读完此文闭上眼,脑中就会出现一池荷花纤尘不染、亭亭玉立的画面,令人赞叹不已。

二、志高行廉的品格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作品所表现的主旨绝非虚无缥缈,而是以“象”为基础的。

“莲,花之君子者也”,而君子乃品德高尚、人格伟大之人也。

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

据《宋史》记载,周敦颐在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曾与其有着“悍吏”之称的顶头上司王逵据理力争。

因王逵不听,周敦颐就准备弃官而去,并说:“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最终使王逵醒悟过来,从而避免了一桩冤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公平。

黄庭坚曾云,周濂溪“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六、课堂小结: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蔓( ) 净植( ) 亵玩( ) 焉(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噫( ) 鲜( ) 宜乎(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爱莲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爱莲说》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激发学生对“莲”意义的探究和爱莲花,爱君子品德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对“莲”意义的探究和爱莲花,爱君子品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偏偏喜爱莲花,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2.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朗读文章,注意生字的读音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亵(xiè) 噫(yī)鲜(xiǎn)(2)全班齐读文章,读准字音。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4. 品读莲之“美”(1)解题:“爱莲”指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它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说说自己的爱好。

“爱莲说”就是作者喜爱莲花,它为抒发自己心里的感情而写成的文章。

(2)要探究作者爱莲的原因,我们要先来搞清楚莲有何特点。

请朗读课文第一段,并结合句子做具体分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莲恶劣的生长环境,“不染”说明莲花不会在污浊的环境中沾染到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在清水中洗涤却并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莲梗中间贯通外面笔直。

不蔓不枝——莲不缠身藤蔓,不牵牵连连。

香远益清——香气远远传播,越发地清新。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挺立,只能远远观赏却不能玩弄它。

(3)这段话是作者对莲花特点的描绘,而作者在文中还对莲花的特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请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表明了怎样的观点?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说明周敦颐将笔下的莲看成了君子,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莲的形象更是一个君子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了君子洁身自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爱莲说》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爱莲说》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爱莲说教课目:1、朗、背《》,并掌握、句,疏导文意。

2、学本文托物言志和托的手法。

3、学花高的品,培育“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的道德品。

教课要点:学本文托物言志和托的手法。

教课点:理解文章的要旨。

教课器具:多媒体教课方法:自主、合作、研究教课:一一、入新::同学,花?生:没有。

:不要憾,在同学看大屏幕,我一同来欣一花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照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落雁⋯⋯生:感怎?美极了。

:史,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将作描绘的象。

有唐朝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 宋朝万里——接天叶无碧,映日荷花 ; 唐朝王昌——荷叶裙一色裁,芙蓉向两开。

唐代薛涛——前一叶荷蕖⋯⋯。

最喜花的当数宋朝的周敦,他写了一篇短文——《》,然只有 119 个字,倒是千古的名篇( 板、作者 ) 。

但周敦喜花主要其实不是因它美,他写《》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美它的美。

那是了什么呢?看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 (1017-1073),宋朝道洲(此刻湖南省道县) 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 今江西星子县) 时,曾率下属在府署东侧开拓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 后被称为“爱莲池”) ,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绽放,幽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谈论文的范围,既能够说明, 也能够谈论,还能够用来记述、抒怀。

含义:就是谈谈喜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诵课文,理解文意: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高声朗诵明确字音→认真阅读理通文意→剖析阅读领会形象→解说阅读品尝境界→背诵阅读加深理解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

生听读——散读——正音( 办理讲义、播放幻灯) ——齐读。

2、默读全文疏导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畅达,正确。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

《爱莲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了解“说”的特点;2.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3.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二)情感态度方面: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三)能力方面: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目标:诵读全文,理解文意。

2.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1.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作者简介周敦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

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对他的评价“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一)篇章诵读1 .教师配乐朗读2、学生朗读自由朗读(以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为目的);请学生单独朗读,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全班齐读。

(二)疏通文意(一段一段用多媒体出示:先任抽学生解释重点字词,然后口头翻译)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内容: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3、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以上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透析问题的实质后,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内涵。

最后很自然地提出“托物言志”的手法。

总结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明确: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种借助某事某物来说明道理、抒发情致的写法。

托莲花的形象,言君子之志。

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

八(上)22-2《爱莲说》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八(上)22-2《爱莲说》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爱莲说》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吧:荷叶很美,荷花很美,莲蓬也很美,莲籽还很美味儿。

这是你们喜欢的理由,但那都只是外表的,有人却能说出喜欢莲的与众不同的理由,那个人就是周敦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爱莲说》,看看他说出了喜欢莲花怎样的理由。

我们这节课将五“说”《爱莲说》,就是从五个方面来学习。

二、学习步骤第一,“说”文体。

1、“说”是古代的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

2、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议论文)。

3、“爱莲说”--说说爱莲花的道理(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第二,“说”作者1、周敦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

字茂叔,湖南道州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2、周敦颐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率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第三,“说”词义与句意对照课件,“开火车”式提问,一人解释词义,一人口译。

检查学生对课文词义与句意的预习情况。

1、蕃独李唐甚片2、予之而染濯清涟妖蔓枝远益亭亭植亵3、谓君子4、噫之鲜宜第四,“说”文章主题1、作者描绘莲的七句话,分别描绘了莲的哪些品质?莲莲本身品质对应君子品质①出淤泥而不染高洁不同流合污②濯清涟而不妖质朴不孤高自许③中通外直正直通达正直④不蔓不枝正直不趋炎附势⑤香远益清芳香美名远扬⑥亭亭净植清高品行高洁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自尊令人敬重2、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3、君子是什么样的人?莲是什么的化身?君子是指品德高尚人莲是君子的化身4、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莲比拟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爱莲说》一,独特的“导入”我一向重视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为什么?语文教学面对的一大问题,是学生不感兴趣,尤其是非重点学校的学生。

重点学校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习惯好,自控能力也强,也许不需老师特别考虑培养兴趣和动机的问题。

但非重点学校就不是这样了,那里的学生都是被重点学校刷下来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情绪,动机、兴趣、学习习惯、自控能力都存在各种问题,又普遍讨厌语文……需要语文老师们“哄”着他们学习。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张孝纯先生的伟大之处,就是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就确立了一个原则——立足非重点学校。

他要使“大语文教育”实验面向大面积的普通学校,使实验的经验有向各种学校推广的可能。

所以他从省重点中学调到非重点中学——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始终在非重点学校进行。

这意味着,实验的难度要大大提高,参加实验的教师不但要甘于吃苦,还要忍受比重点学校低得多的经济待遇和社会评价。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非重点学校吃了不少亏,但是在教学艺术的提高方面我们也沾了“光”——恶劣的环境、较差的生源更能逼着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以笔者为例,这种生源和环境使我比重点学校的老师更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重视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兴趣和强化动机——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哄”着学生学习,而且在这方面探索出一套方法。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功底,主要不是表现在传授知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所以谈这一课到创新设计时,我先谈谈自己的导入方法——怎样“哄”学生学习,怎样“激发、唤醒和鼓舞”。

1.用自己“行万里路”的经历导入我向学生介绍,张老师游览济南大明湖,正逢举办济南市第19届荷花艺术节,大门口挂着醒目的横幅(提供图片)。

2023年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5篇)

2023年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5篇)

2023年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5篇)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周敦颐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驾驭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育“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体会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明哲保身、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妙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爽的绿色世界。

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都特别爱花,并写出了很多喜闻乐见的诗句。

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

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爱莲说》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宠爱莲花的道理。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干脆说明事物、阐述道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

《爱莲说》属于后一种。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闻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人。

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通判等职。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

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拓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雪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闻名的《爱莲说》。

后来,人们便把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激发学生对“莲”意义的探究和爱莲花,爱君子品德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对“莲”意义的探究和爱莲花,爱君子品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偏偏喜爱莲花,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朗读文章,注意生字的读音
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
亵(xiè) 噫(yī)鲜(xiǎn)
(2)全班齐读文章,读准字音。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4. 品读莲之“美”
(1)解题:“爱莲”指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它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说说自己的爱好。

“爱莲说”就是作者喜爱莲花,它为抒发自己心里的感情而写成的文章。

(2)要探究作者爱莲的原因,我们要先来搞清楚莲有何特点。

请朗读课文第一段,并结合句子做具体分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莲恶劣的生长环境,“不染”说明莲花不会在污浊的环境中沾染到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在清水中洗涤却并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莲梗中间贯通外面笔直。

不蔓不枝——莲不缠身藤蔓,不牵牵连连。

香远益清——香气远远传播,越发地清新。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挺立,只能远远观赏却不能玩弄它。

(3)这段话是作者对莲花特点的描绘,而作者在文中还对莲花的特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请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说明周敦颐将笔下的莲看成了君子,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莲的形象更是一个君子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了君子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对自己拥有的美德不炫耀。

中通外直——象征君子通达正直。

不蔓不枝——象征君子不攀附,独立的品格。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德远播,美名远扬,还能用自己的美德去影响别人。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的高洁品格令人敬仰、受人尊重,不可亵渎。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世间可喜爱的花不只莲一种,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花也有着不同的情感,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但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在这里说菊和牡丹有何用意?
明确:菊是花中的隐逸者,不与百花齐放,避开春夏,偏偏在秋天绽放,正向陶渊明远离尘嚣,归隐田园。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世人甚爱牡丹,说明大家都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莲是花中君子,它不仅不追求名利和富贵,而且能积极投入官场,为民办事,为国效力,对黑暗的官场毫不逃避,勇往直前。

周敦颐爱莲,因为莲如君子;陶渊明爱菊,因为菊如隐者,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象征富贵,不同的人都通过不同的事物来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我们将这种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寄托在某一物品上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文章《爱莲说》借爱菊和爱牡丹来衬托了作者爱莲花,借隐逸者和富贵者来衬托君子的高尚品格。

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爱莲之情
像莲花一样具有道德理想的追求,才是周敦颐认可的君子之道,让我们带着对莲花的喜爱之情,一起再次投入到对文章的朗读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君子之美吧!
6. 总结:
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一个君子形象让我们铭刻在心,一种高尚的品德影响深远,“莲”的品格在精神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人格,希望同学们能将“君子”的品德作为自己完善人格的目标,做真正的少年君子。

7.作业:
《爱莲说》一文体现了“莲”在精神方面对人的影响,请你思考,除此之外,“莲”还会在哪些方面对人产生更加积极深远的影响呢?
《爱莲说》教学反思 (周媛)
1.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反思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听课老师的建议,她认为应该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

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

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

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2.在导入新课时,我没有考虑到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课后想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建立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二来还可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此课的教学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

我认为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

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4.另外,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上完《爱莲说》,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

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