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小古文文学常识汇总

合集下载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一、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
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

2. 古代文学作品:《诗经》、《论语》、《史记》等。

3. 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言文的语法
1. 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

2. 句法: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结构、状语结构等。

3. 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4. 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

三、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
1. 理解古文:通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2. 古文翻译:如何准确地将古文译成现代文。

3. 古文赏析:解析古文作品的主题、结构和艺术特点。

四、文言文的修辞与表达
1.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

2.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文言文的古雅、严谨、典雅的特点。

3. 古文的经典句型和成语:如何正确运用古文的经典句型和成语。

五、文言文的作文与应用
1. 古文作文:如何运用古文的语言特点写作古文作品。

2. 文言文的应用:在现代文学作品、诗歌、文章中的应用和传承。

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可以启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言文知识点的系统分类总结,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点,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希望这篇总结对于学生们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小学生必会文学常识

小学生必会文学常识

小学生必会文学常识
第三部分
1.我国古代文化"第一"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著作--《论语》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著--《天工开物》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的典籍--《永乐大典》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第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志--《山海经》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第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
第一部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2.男女年龄雅称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二至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
半百、知命(五十岁) 花甲、耳顺(六十岁)古稀(七十岁)杖朝(八十岁)
耋(七八十岁)米寿(八十八岁)
耄(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茶寿(一百零八岁)。

小学的语文基本文学常识

小学的语文基本文学常识

小学的语文基本文学常识
一、古典文学
1、《史记》、《汉书》:是中国最早的史学著作,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重要著作。

2、《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讲述了孙悟空等神仙历险记。

3、《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记述了108位好汉的壮举故事。

4、《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5、《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讲述了悲惨的家庭命运。

二、诗词歌赋
1、《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楚辞》: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诗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唐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宋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曲总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元曲》: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曲艺总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常识60首小学必背古诗

文学常识60首小学必背古诗

文学常识60首小学必背古诗
1 《江南》
2 《敕勒歌》
3 《咏鹅》
4 《风》
5 《咏柳》
6 《凉州词》
7 《登鹳雀楼》
8 《春晓》
9 《凉州词》
10 《出塞》王
11 《芙蓉楼送辛渐》
12 《鹿柴》
13 《送元二使安西》
1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5 《静夜思》
16 《古朗月行》
17 《望庐山瀑布》
18 《赠汪伦》
1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 《早发白帝城》
21 《望天门山》
22 《别董大》
23 《绝句》
24 《春夜喜雨》
25 《绝句》
26 《江畔独步寻花》
27 《枫桥夜泊》
28 《游子吟》
30 《渔歌子》
31 《塞下曲》
32 《望洞庭》
33 《浪淘沙》
34 《赋得古原草送别》
35 《池上》
36 《忆江南》
37 《小儿垂钓》
38 《悯农》
39 《悯农》
40 《寻隐者不遇》
41 《山行》
42 《清明》
43 《江南春》
44 《乐游原》
45 《蜂》
46 《江上渔者》
47 《元日》
48 《泊船瓜洲》
49 《书湖阴先生壁》
5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51 《饮湖上初晴后雨》
52 《春江晓景》
53 《题西林壁》
54 《夏日绝句》
55 《示儿》
56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7 《四时田园杂兴》
58 《四时田园杂兴》
6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学必备古诗文文学常识

小学必备古诗文文学常识

小学必备古诗文文学常识【拓展文学知识】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六义:诗歌形式——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2.《左传》作者:左丘明(春秋末),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4.《史记》司马迁(西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5.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6.《汉书》班固(东汉),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赋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汉书》《两都赋》7.《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8.《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9.《孙子兵法》:孙武(春秋末),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10.《水经注》:郦道元(北魏),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11.《典论·论文》:曹丕(三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12.《文心雕龙》,刘勰(南朝):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13.《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短篇文言志怪小说集14.《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的开篇之作15.五大奇书:《官场现形记》《孽海花》《老残游记》《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6.《窦娥冤》:关汉卿(元代),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元杂剧之一17.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18.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19.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20.《离骚》:屈原(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小学小古文文学常识汇总

小学小古文文学常识汇总

寓言故事1《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讽刺了那些固守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2、《矛与盾》出自《韩非子》,告诫人们说活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自相矛盾。

引出的成语:自相矛盾。

3、《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说明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让敌人钻了空子,让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东施效颦》出自《庄子》,本文运用夸张手法,告诉我们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5、《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本文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寓意: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

6、《揠苗助长》又称《拔苗助长》,出自《孟子》,道理: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相关成语: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7、《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这个成语又称“契舟求剑”。

8、《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

如果行动与目标相反,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相反作用,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9、《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告诉我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像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讽刺了那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10、《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寓意: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可笑之人。

近义词:自欺欺人。

11、《工之侨献琴》出自《郁离子》,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通过外表来下结论。

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的适应坏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成语故事1、《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小学文言文大全(知识点及原文译文)

小学文言文大全(知识点及原文译文)

小学文言文大全(知识点及原文译文)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1、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12、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小古文文学常识

小古文文学常识

小古文文学常识寓言故事1《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讽刺了那些固守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2、《矛与盾》出自《韩非子》,告诫人们说活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自相矛盾。

引出的成语:自相矛盾。

3、《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说明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让敌人钻了空子,让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东施效颦》出自《庄子》,本文运用夸张手法,告诉我们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5、《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本文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寓意: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

6、《揠苗助长》又称《拔苗助长》,出自《孟子》,道理: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相关成语: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7、《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这个成语又称“契舟求剑”。

8、《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

如果行动与目标相反,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相反作用,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9、《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告诉我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像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讽刺了那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10、《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寓意: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可笑之人。

近义词:自欺欺人。

11、《工之侨献琴》出自《郁离子》,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通过外表来下结论。

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的适应坏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成语故事1、《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故事
1《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讽刺了那些固守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
通的人。

2、《矛与盾》出自《韩非子》,告诫人们说活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能违
背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自相矛盾。

引出的成语:自相矛盾。

3、《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说明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
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让敌人钻了空子,让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东施效颦》出自《庄子》,本文运用夸张手法,告诉我们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
往往会适得其反。

5、《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本文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寓意:领导者一定要注意
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

6、《揠苗助长》又称《拔苗助长》,出自《孟子》,道理: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
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相关成语: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
7、《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这个成语又称“契舟求剑”。

8、《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

如果行
动与目标相反,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相反作用,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9、《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告诉我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像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讽刺了那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10、《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寓意: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讽刺了
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可笑之人。

近义词:自欺欺人。

11、《工之侨献琴》出自《郁离子》,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
鉴定,而不是通过外表来下结论。

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
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的适应坏境,只
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成语故事
1、《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假:凭借
2、《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聪明,否
则非但不能把是做好,反而把事办糟。

3、《画龙点睛》出自《历代名画记》比喻说话或者写文章时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
的语言,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4、《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5、《闻鸡起舞》出自《晋书》,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行动。

同时赞扬了意志坚强,
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道理: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6、《智子疑邻》出自《韩非子》,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是非判
断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7、《塞翁失马》出自《南淮子》,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从
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变化。

这样,无论是福事变祸事,还是祸
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8、《凿壁借光》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指长安,这个成语形容人勤奋好学、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

9、《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10、《叶公好龙》出自刘向的《新序·杂事五》,比喻表面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11、《螳螂捕蝉》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12、《胸有成竹》出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yún )筜(dāng)谷偃(yǎn)竹记》,比喻做
事熟练有把握。

告诉我们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有十分的把握。

历史故事
1、《刮骨疗伤》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2、《孟母三迁》出自刘向的《列女传》,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以及品格
的养成至关重要。

相关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对应的《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3、《指鹿为马》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与《离骚》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列子学射》出自《列子》,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掌握了
事情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把事情做到,才能做得更好。

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真
正做好一件事。

5、《晏子使楚》出自《晏子春秋》,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于人的道理。

6、《孙权劝学》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揭示了开卷有益、虚心学习的道理。

与司马
光有关的故事是《司马光砸缸》,出自《宋史》,告诉我们遇事要冷静沉着。

7、《魏文侯守信》出自《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不去做,
不能违背约定,做人一定要有诚信。

8、《曾子杀彘》出自《礼记》,告诉我们教育儿童要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做
到言必信,行必果。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将来做到诚实无欺。

9、《嗟来之食》出自《礼记》,告诉我们不吃“嗟来之食”尽管是有骨气的表现,但不能固执地认为做人一定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别人的施舍。

10、《一字之师》出自《五代史补》,启示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精心推敲字句,让句子更加
生动传神。

另外,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11、《公仪休拒收鱼》出自《淮南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保持清廉的品行。

不论干
哪一行,特别是从事有一定职权的工作,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神话、传说
1、《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
2、《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出自《淮南子》。

3、《鲤鱼跳龙门》出自《三秦记》,常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4、《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
传说故事。

论辩与散句类
1、《读书有三到》出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
能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2、《不死之药》出自《战国策》,告诉我们不死之药是没有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必然具有自然性。

生老病死,天理循环。

刻意地去追求不老,不如接受岁月洗礼,顺其自然。

活好每个年龄段,活出精彩。

3、《芝兰之室》出自《孔子家语》,告诉我们必须要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4、《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出自司马光的《勉谕儿辈》告诉我们崇尚节约的道理。

5、《诫子书》,作者诸葛亮,文中表示“志当存高远”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

”引出的成语:淡泊名利
6、《仁者爱人》出自《孟子》,告诉我们做人应有一颗仁爱之心,如果你以一颗爱心待人
的话,别人也会用爱心回报你,如果你尊敬别人的话,别人也会同样地尊敬你。

7、《师旷论学》出自《说苑》,告诉我们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

年纪性别和成功
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8、《君子之学》出自《荀子》,告诉我们只有像君子那样虚心学习,牢记在心,付诸行动,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其他类
1、《咏雪》出自《世说新语》,描写雪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
去朋友。

3、《宋人掘井》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要注意实地调查,眼见为实,不要以讹传讹。

4、《迂公修屋》出自《迂仙别记》,告诫我们做事不能呆板,不能只顾眼前,要有远见,
这样才能成功、
5、《阳子之宋》出自《庄子》,告诉我们做人要品德高尚而又不会印字机的长处而骄傲才对,恃才而骄傲会北人轻视,贤德而谦虚会受人喜爱。

6、《子罕弗受玉》出自《左传》,告诉我们: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
贵的东西。

7、《陆元方卖宅》告诉我们应当秉持公平,做人应当诚恳、诚实,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去
欺骗他人或者伤害他人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