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写诗的故事
唐朝诗鬼李贺的历史故事

唐朝诗⿁李贺的历史故事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历史上与李⽩、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评有“‘太⽩仙才,长吉⿁才’之说。
李贺被誉为死⿁,可见才华横溢,那么他的⽣平故事你了解吗?⼩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诗⿁李贺的故事 在唐诗的圣殿⾥,有诗仙、诗圣、诗囚、诗魔、诗佛,还有⼀个诗⿁,那便是唐代神童李贺了。
李贺出⽣在⼀个落魄的皇室宗亲家中,他的⽗亲名为李晋肃,武则天⼤肆残杀李⽒宗亲的时候,李晋肃由于⾎缘关系太远⽽躲过⼀劫,虽然李贺多次⾃豪的提出⾃⼰皇室宗亲的⾝份,但是他的家族毕竟已经没落了,所以这层⾝份对他的事业并没有多⼤的帮助。
李贺出⽣于贞元年间,他的⽗亲早逝,年少时便与兄弟⼀起出门谋⽣去了。
史书记载李贺“为⼈纤瘦,通眉,长指⽖,能疾书”,说李贺这个⼈长得⾮常特别,他的眉⽑⼏乎长到了⼀起,⼿指很长,整个⼈看起来是⾮常瘦弱的。
相传,李贺七岁那年便能作诗,有神童之名。
韩愈和皇甫湜听说李贺之名以后,专程来探⼀探李贺的虚实,结果李贺当场就作了⼀⾸诗《⾼轩过》,令这两位⼤⽂豪惊叹不已!⾃此之后,李贺的名声就传遍天下了!⼗五岁时,他甚⾄能与诗⼈李益齐名!李贺⼀⽣共写了两百多⾸诗,难得的是他的诗⼏乎全部流传下来了。
李贺的诗才不全是天⽣的,他的诗之所以能写得⼜多⼜好,在于平常的积累。
据说李贺平⽇⾥就喜欢骑着驴⼦,带着书童到处⾛⾛看看,若是有灵光闪现,他就会拿出纸笔将它记录下来,然后放进书童背后的锦囊⾥,晚上回家了,他就在家整理,依靠着这些“碎⽚灵感”拼凑成⼀⾸⾸令⼈惊叹的诗。
李贺这样出⾊,为什么始终没能考上科举呢?对此,不得不感叹⼀句,都是造化弄⼈啊! 凭李贺之才,他早就能考过科举,但是运⽓背的他既遇到⽗丧,年龄⼜未满弱冠,因此参加科举⼀事迟迟拖到了元和五年,李贺⼆⼗⼀岁。
这⼀次他轻松过关,得到了进京参加进⼠举的资格,但是嫉妒他的才华的⼈太多了,那些⼈就故意找李贺的⿇烦,说什么李贺的⽗亲李晋肃,“晋”与进⼠的“进”同⾳,犯了“家讳”,所以不能参加进⼠举。
唐诗中的鬼魅李贺

唐诗中的鬼魅李贺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
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他,目睹朝政昏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
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
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
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
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
幽幻神奇、缥缈无端。
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
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
用“别浦云归”、 “芙蓉叶落”、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
更见匠心独运,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
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
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
想象奇伟,构思精巧。
如《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
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产生惊人的魅力。
二、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朦胧幽奥,如烟浩渺;如《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一片朦胧。
李贺 典故

李贺典故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并且他的诗歌风格非常的独特,诗歌的特色在于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李贺的典故,欢迎阅读!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典故——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
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
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
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
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
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诗鬼李贺:用生命写作第一人

诗鬼李贺:用生命写作第一人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唐代诗人李贺一生非常坎坷,他想要报效祖国的伟大抱负一直未能实现。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用生命写作第一人李贺,欢迎阅读!唐德宗贞元六年,洛阳昌谷。
一破败贵族家中,正传来焦急的忙碌声和妇女痛苦呻吟,天微微亮,一声高昂的雄鸡声,打破云层,天下大白。
伴随着雄鸡高鸣,一细小的婴儿声穿透云层,一代诗鬼李贺降临。
李贺父亲李晋肃,见儿子生的怪异,又体弱多病,特为他取名贺,字长吉,寓意长久、吉祥。
据后人记载,李贺长相奇特,庞眉、高鼻、长手指。
也就是说,他两条眉毛长成了一条直线,鼻子又高又大,手指又细又长,古人云,面带异象,必大吉大利之相。
李贺不知不觉间长大了,他打小就显漏出超乎常人的智慧。
由于思想早熟,极少和同龄人玩耍,认字以后,更是每天窝在书房里,母亲怕他自闭,强行赶他出去玩,不想李贺跑到坟地去观摩墓碑,揣测墓碑行文。
很难想象,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沉迷在阴森森的坟场中留恋忘返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小孩子读的书多,又记性好,总是会招人喜欢。
李贺家门口不远,便是一驿馆,每天南来北往人士及多,驿馆长和李贺同姓,又加上李贺聪慧异常,便经常将李贺留在驿馆,给他讲故事。
偶尔一天,小小李贺居然做了一首诗,他一看大惊,这小小孩童,竟然做出诗来,意境和用词都还不错,便愈加爱惜。
每当有过往官员住宿,他便讲此事,一来二去,李贺也有了不小的名气,神童之名不胫而走。
时文坛泰斗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便亲自来到昌谷,当他们见到这个自做老成的小神童时,在为他容貌感到奇特的同时,亦对他神童之名感到不可思议。
遂出题,让七岁的李贺当着他俩面前作诗。
李贺拿出笔墨纸研,略微思索,便提笔挥毫,写出大名鼎鼎的《高轩过》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二人一见此诗,瞬间视李贺为天下奇才,文曲星投胎。
关于李贺的故事简短

关于李贺的故事简短1、李贺七岁写的诗词文章就颇为可观,文坛领袖韩愈、皇甫湜不信,亲自上门考察,小李贺欣然从命,提笔写下了古体诗《高轩过》,技惊四座。
韩愈、皇甫湜震惊之余,亲自为李贺束发编髫。
经后人考证,《高轩过》当为李贺20岁时的作品,但此诗为李贺应韩愈要求现场即兴所作无疑,也反应了李贺是一位捷才。
2、李贺年少时住在昌谷,他喜欢每天早上带着背着一个锦囊的小仆出门。
每想到佳句,就把纸条投入囊中。
待到晚上再由小婢把囊中散句拿出,李贺再加以补充成篇。
除非喝醉了或去吊丧,李贺乐此不疲。
而李贺母亲则心疼儿子太劳累,叹息道:“我这个儿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会停止写诗!”李贺在“诗仙”、“诗圣”、“诗佛”等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能破旧出新,“长吉体”被时人推重,绝非幸至,但他喜集句成篇的习惯,也导致了他的许多诗虽有佳句,但全篇结构思力略有不足。
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天上谣》等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了他的这个问题。
3、李贺父亲名晋肃,古音类似“进士”,因为这个原因,李贺被嫉妒他才华的考生以“避讳”的名义攻击,要求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为此韩愈专门写了一篇《讳辩》,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韩愈对李贺的提携是真心实意、贯彻始终的,而李贺对韩愈的感情如《高轩过》里所说“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是充满感激和依恋之情的。
4、宰相李藩欣赏李贺的诗作,专门搜集了他的诗并编成了一个集子,为了多收录李贺的诗集,他找了李贺的表兄,拜托他继续收集遗漏的诗词,并把初稿给了李贺表兄。
过了几年李贺表兄杳无音讯,李藩写信责问他,他回复说“我恨李贺太傲慢,我已经把他的集子给烧了”。
李藩闻讯心痛不已,不久离世。
现在流传下来的李贺诗集,实际上只保留了李贺作品的四五成。
李贺临死前将他自编的诗集交予好友沈子明保管,沈子明当时并未重视。
几年来东奔西走,他自己都以为诗稿已遗失。
李贺的小故事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鬼”。
他自幼家境贫寒,但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李贺经常骑着小毛驴,带着小书囊,四处游走,寻找写诗的灵感。
一旦想到好的字句,他就会赶紧记录下来,放入书囊。
回家后,他再慢慢推敲润色,经常琢磨到深夜。
李贺的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勤奋,既欣慰又心疼。
她不止一次对李贺说:“我儿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这便是成语“呕心沥血”的由来。
李贺的才华得到了京城文人的认可。
他被选拔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有人嫉妒他的才名,故意在资格审查上卡住他。
因为李贺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这个晋字跟进士的进是同音字,所以有人打小报告,说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是犯了父讳,也就是不孝。
这个理由在古代属于家讳。
因此,李贺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虽然科举之路受阻,但李贺并没有放弃。
他开始向京城内各家贵主府邸投送名帖、转呈书信,请求得到这些公卿巨要的引荐。
三年后,他得到一个机会,参加了制举拔萃科考试。
然而,由于升调无望,加上身体也不好,李贺过起了半耕半读的生活。
李贺的才华和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他虽然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才华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李贺最出名的故事

李贺最出名的故事李贺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其中,有一则故事关于李贺最为出名。
故事发生在唐朝的盛世之中,当时李贺已经是文坛的翘楚。
他天生聪颖,才华横溢,他的诗句深入人心,被赞誉为“千古绝佳”。
然而,他的个性却十分另类。
李贺好奇心旺盛,喜欢去拓宽自己的视野。
有一天,他决定去旅行,了解更多的世界,以便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带上自己的笔墨纸砚,踏上了漫漫旅程。
一路上,李贺经历了许多奇特的遭遇。
他与孤零零的山谷对话,与翩翩起舞的燕子共舞,与雨露交谈,更与大漠沙尘对话,寻找生命的真谛。
在旅途中,李贺遇见了许多人,有各行各业的人,也有贫苦百姓。
他敢于挑战权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尽管这常常使他陷入麻烦。
然而,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作品的灵感来源。
有一次,李贺偶遇一位风流倜傥的公子。
这位公子家世显赫,风度翩翩,颇具才情。
李贺被他的气质所吸引,他们成为了忘年之交。
然而,这位公子面临着一场有关官僚腐败的丑闻,他的生活陷入困境。
而且,他的文学才华也黯然失色在李贺的光芒下。
李贺看到这位公子的困境,心生同情。
他决定用自己的诗歌来帮助他。
于是,李贺动笔写下了一首《梦江南》。
这首诗以公子的名义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于美好乡土的向往。
这首诗很快传遍天下,人们都惊叹于李贺的才华。
瞬间,公子声名大噪,笼罩在满城风雨之中。
他重获荣誉和自信,完全扭转了黑暗时期。
李贺也因为这首诗的影响力,成为了真正的文坛巨星。
他的诗歌被赞赏和传颂到九州大地上的各个角落。
从此以后,李贺的名字传诵千古,他被尊称为骚客中的独角兽。
他不止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社会的改变者。
他用他的笔墨创造了美的传奇,留下了令人难以磨灭的印记。
李贺最出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因为他的诗歌所带来的改变,他的才华与勇气成为后人传颂的传奇。
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诗人和人人景仰的英雄。
故事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李贺的才华停滞不前。
他继续以他的独特风格创作着,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长恨歌》。
唐代诗人李贺故事

唐代诗人李贺故事唐代诗人李贺故事中华是诗的国度。
在唐诗的王国里,唐代诗人李贺故事是怎样的呢?在故事中,诗人李贺就展现怎样的品质以及才华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唐代诗人李贺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贺叹书生在中晚唐的诗人群中,李贺是突出的一个。
他弱龄早慧,七岁时就以诗名传美京师,受到韩愈、皇甫菘等文章巨公的重视。
但李贺短暂的二十七年生命中,却是充满了坎坷。
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做过边疆的小官,谁料到他的名字竟给儿子带来了噩运。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十八岁的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
他以自己一首《雁门太守行》赢得国子监博士韩愈的赞赏,前途似乎充满光明。
但李贺的才华早已引起了一些妒贤嫉能者的不安,他们上书朝廷,说李贺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不能考进士。
而皇上自来就维护这样的封建道德,于是竟剥夺了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权利。
韩愈听说后,愤愤不平,亲自提笔写了篇题为《讳辩》的短论,为这位文坛奇才辩理,文中这样写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能为“人”乎?这篇文章写得犀利有力,但是,同千百年来的“孝道”相比,它也无疑是以卵击石。
李贺最终无法通过进士考试求取功名,只在太常寺当过两年多奉礼郎的小官,这使他感到十分屈辱。
元和十八年(公元813年),他辞官回到家乡的南园,过了三年,患病死于家中。
李贺短促的一生,怀才不遇,远大抱负无法施展,心情十分抑郁,便把全部精力倾注在诗歌创作上。
但在内心深处,他却深深地为自己未酬的壮志遗憾,不满自己与诗书笔墨为伴,他的《南园》组诗中第五首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的意思是:是好汉男儿为什么不佩带上吴钩,去收复关山失陷的五十州郡?请你到凌烟阁上看看,那里画着的功臣,哪个是书生呢?凌烟阁是唐朝皇宫里的殿阁,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命画家阎立本绘长孙无忌、魏微等二十四功臣的图像于凌烟阁上,以表彰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写诗的故事
唐代著名的诗人李贺的写诗的故事是怎么一回事呢?李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
代“三李”,被人们称为诗鬼。
概述
李贺很小就有“神童”之称。
相传他7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大量书籍,能写出很漂亮的
文章和诗句。
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和皇甫听到这件事,就派人要来李贺的诗作,阅后十分惊奇,竟怀疑不是出于李贺之手。
韩愈说:“如果是古人的作品,我们或许没有看到,现在
诗人的作品,我们哪能看不到呢!”
于是他和皇甫一起从洛阳到昌谷去拜访这位“神童。
”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本来是唐皇宗室郑王的孙子,因为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李贺因避父讳,不能考进士,后来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辩讳》,使他做到太常寺奉礼郎。
这天李晋肃正在家闲居,听说大人来访,慌忙出迎。
韩愈和皇甫走进客厅,便提出要
小公子李贺写首诗看一看。
这时李贺正在后院玩耍,听说有位韩大人和皇甫大人要见自己,就连蹦带跳向客厅跑去。
韩愈正说话间,忽然看到一个孩子,清清瘦瘦,浓眉大眼,跑得满头大汗。
他头上的
发辫歪向了一边,肩上还搭着一件长褂。
不用说,这就是小李贺了。
李晋肃向客人介绍后,李贺恭恭敬敬施了一礼,韩愈两人说明来意,李贺欣然从命。
只见李贺从从容容拿过文房
四宝,望望客厅外两位大人的车马,长长的羊毫笔就龙飞凤舞起来。
皇甫一杯茶尚未喝完,小李贺已经交卷了。
韩愈接过一看,上写《高轩过》,两人不禁拍案大惊,连夸:“好诗!真李家千里马也!”从此李贺的诗名便不径而走,传遍京华。
李贺作诗写文,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
别人。
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境。
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
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
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
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书包里。
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
整理成完整的.诗文。
他的母亲常常看到儿子背着一书包纸片回来,又每天写到深夜,心疼地说:“孩子啊,你要把心呕出来吗?”
李贺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
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
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
未弱冠”,即遭父丧。
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
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
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
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
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
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
入长安。
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
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
《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
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
大约
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
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
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
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
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
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
丰收。
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
时期。
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
首作品奠定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