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走向后形而上学的形上之思

时期的古希腊人 的形上之思应是多种样态的丰富
的 “ 问” 然而 自柏拉 图始 ,形 而上 学 ” 追 , “ 却遮 蔽 了
的超越本性使然。传统 的形 而上学只是人之历史
生成某一 阶段 的理 论表现 形式 , 只是人 的形 上之思
形上之思的丰富性 。自 柏拉图以降 , 柏拉图主义的 形 而上学成 为 了形 上之思 的唯一样 态 , 形而上学 已 经成为了形上之思 的代名词, 二者混淆在了一起。
[ 文章编号]17 22 (00 0 — 00 0 62— 78 2 1 )2 04 — 3
源性的表 现 。形 上 之 思就 是 “ 问 ” 沉思 执著 追 。“
在西方精 神的延续 演变 中 , 而上 学 曾经荣 耀 形
无 比, 就某种意义上讲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然而随 着尼采 的奋起 杀 死 上 帝 的壮 举 , 而 上 学 “ 结 ” 形 终 了。哲学 失 了形 而 上 学 的 寓 所 , 无 家 可 归 ” “ 了。 据说它将被“ 消解” 德里达)并正在被消解 , ( , 也将 弥散于 “ 后哲 学 文化 ” 罗 蒂 ) ( 的大 哲 学 文化 中 , 大
恰恰指 的是 作 为 始 源 的 “ 上 之 思 ” 因 此 , 始 形 。 肇
学 属于 ‘ 的本性 ” ,只 消我们 生存 , 们就 总是 人 ’“ 我 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 】 [‘ 肿 时, 这里作为“ 本
的不 同样态
形 上之思源 于 人 的形 而 上 的超 越本 性 。古 希
腊人起于“ 讶异” 追 问” 的“ 是人的形上之思的最始
4 O
性” 形而上学” 的“ 指称 的也不是传统形而上学 , 而
形而上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想为自己寻找和确立一个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阿基米德点追求和创建精致完美的形而上学是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永恒不变的理想然而形而上学的历史却是伴随着其研究重心不断下移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的还有人的不断显现的过程也是理性的不断呈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形而上学大厦不断摇动和遭到质疑的过程并最终终结于黑格尔走向后形而上学
哈贝马斯论形而上学之思和后形而上学之思

哈贝马斯论形而上学之思和后形而上学之思一、意识哲学范式与形而上学思维哈贝马斯用形而上学思维概括始自巴门尼德、柏拉图,止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传统。
在他看来,这种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内部纵然有着千差万别,但‚一般都把存在者的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追求的永远都是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
‛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想。
‛(注:[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第13页、第13页、第30页、第29页、第31页、第31页、第147页、第149页、第152页、第152页、第152页、第40页、第47-48页、第33页、第17页、第169页、第154页、第8页、第18页、第18页、第16-17页。
)哈贝马斯也用‚真知‛一词称呼这种形而上学思想,指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无论是以数学为摹本,把真知理解为直观和回忆,还是以逻辑学为摹本,把真知看作沉思和话语,认识所把握的都是存在者自身的结构。
‛(注:[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第13页、第13页、第30页、第29页、第31页、第31页、第147页、第149页、第152页、第152页、第152页、第40页、第47-48页、第33页、第17页、第169页、第154页、第8页、第18页、第18页、第16-17页。
)有着把本体论问题认识论化,将形而上学问题放臵到认识论范式下解决的基本冲动。
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中,哈贝马斯是这样说的:‚形而上学最初是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它只有在意识理论中还能找到等价物,而这种意识理论从先验的角度阐明普遍综合判断的客观性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注:[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第13页、第13页、第30页、第29页、第31页、第31页、第147页、第149页、第152页、第152页、第152页、第40页、第47-48页、第33页、第17页、第169页、第154页、第8页、第18页、第18页、第16-17页。
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后旨归_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再解读

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后旨归———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再解读李艳梅李冬梅摘要: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实人的终极关怀,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这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未来的指向。
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维度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未来指向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但是一个价值理想目标,更是一场现实的运动。
关键词:终极关怀;可能性;现实性;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图分类号: F123. 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C N43 - 1027 / F ( 2010 )01 - 236 - 02作者:李艳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阜新, 123000;李冬梅,沈阳建筑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是一种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可能性。
马克思这样来描述未来社会的人的发展的理想: 只有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上,人才能够获得自己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而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
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点又是同各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
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展望,更多地表现为他对这种社会历史必然性的确证和对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的关心。
马克思把理想与现实高度统一起来,一方面,它是理想的,为人类社会指出了共产主义的美好发展前景,号召人们为它的实现作不屈的努力和奋斗。
另一方面,从人类总体历史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同时,社会主义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也只有在新的世界体系中才可能确立。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因此,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历史进程,‚两个必然‛的全面实现将具有世界性的客观必然的可能性。
后现代的“反本体论”与“以人为本”的实践本体论

后现代的“反本体论”与“以人为本”的实践本体论作者:彭洲飞来源:《理论导刊》2012年第02期摘要: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社会主要的哲学流派,两者在本体论上的主张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特征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对本质基础主义、对理性的价值、对整体性同一性、对主体性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不尽相同。
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要彻底消解本体论,否定“在场”和“逻各斯”,走向“出场”的视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过程、强调理性功能的本体论。
关键词:本体论;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对立和融通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047-04作者简介:彭洲飞(1983-),男,河北邯郸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都是源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然而,同样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但两者毕竟在时间上相差一个多世纪。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时代的资本主义是当代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前身,而后现代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社会的高度发达形态。
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所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心态都不尽相同。
作为开放、发展、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对当今的工业社会的各种问题、现象进行解剖和回答。
而后现代主义恰恰是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问题所作的批判和指责。
因而,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进一步讲,在本体论视域框架下对两者进行对比考察,更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全貌,更加理性地看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晰地把握两者的对立和融通,从而这为我们诊断现代社会的弊端提供指导和参鉴。
一、“消解”和“出场”:后现代主义本体论特征所谓本体,就是指世界的本源、本质问题,用希腊哲学术语讲,就是世界的“始基”问题。
从马克思人的本质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初步思考

从马克思人的本质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初步思考【摘要】: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对于我们理解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全面、准确地理解人的本质科学内涵是科学分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
本文首先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四个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剖析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然后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角度,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科学论断对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探索,但是都没有对人的本质有科学的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尤其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并且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科学论断。
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二是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颠覆

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颠覆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写道:"形而上学作为体系是第一次通过黑格尔才把它的绝对地被思过的本质形诸语言;正如此种形而上学是真的一样,黑格尔对历史的规定亦如此真。
绝对的形而上学连同它的由马克思和尼采所作的倒转一起都归属于存在的真理的历史之中。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第379页)在这里,海德格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理解马克思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马克思是实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还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极端完成者。
在这一问题的背后,一个更深的问题是:如果马克思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他与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些问题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理解所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内在关系的深层辨析,更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文化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基石。
我认为: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这不仅体现为对黑格尔式的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而且在理论的深层上,也颠覆了海德格尔式的形而上学。
这是从马克思哲学出发,面对当代问题时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一、两种形而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从其词源来看,意为"物理学之后"。
这个概念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书名--《形而上学》,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在编完他的《物理学》之后,对他这部讨论哲学内容的著作的称谓,但"形而上学"本身并非亚里士多德的术语。
在全书14章中,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既涉及到世界的本体问题,又涉及到知识何以形成的问题。
在后来的哲学讨论中,中世纪主要关注于世界的本体层面,近代则转向世界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形而上学必须能成为一切认识合法性的根据,这在康德的著作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而在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知识的合法性基础存在于本体论的奠基之中。
由此,形而上学与德国思辨哲学合为一体,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高峰。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1]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1]](https://img.taocdn.com/s3/m/6dc7ff4e767f5acfa1c7cdd7.png)
索1c2…。
马克思主义及其巾围化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梁妙荣(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摘要]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
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
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需要;劳动;社会关系[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09)1l-O004—07长期以来。
学界对于乌克思夫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讨论.往往静态化地集中在劳动与社会天系这一层面上。
然而,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角度看.这种理解至少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没有能够从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对“人是什么?”问题的思考之问的内在关联去追溯马克思提出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本质这一论断的深层缘由.因而不能够凸显马克思在人的本质nⅡ题上所实现的理论变革:二是没有能够揭示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因而不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三是没有能够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本质理论.冈而对马克思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性的见解重视不够。
本文欲对此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期能够辨正人们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解。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阿基米德点。
马克思对人的生存与发展nq题的关注源自于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人是什么”问题的思考。
历史性性视域与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命运--以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人的本质”理论为中心

区 分 ” 并 且 在这 一 区 分 的 基 础 上 , 需 要 对 “ 在 ” , 还 此 做 一 番 细致 入 微 的 考 察 : 而 上 学 和 人 道 主 义 一 直 形
以来 耽 误 了对 此 在 的生 存 论 问 题 的追 问 , 而 根 本 因
解为按 照某 种神圣 目的 的引导 而 向着 已经 预定 好
意 义 , 从 存 在 者来 理 解 “ 在 ” 念 的形 而 上 学 之 仅 存 概
神等等 。 ② ” 与思辨形而上学所理解 的抽象 的“ ” 人 截
然不 同 , 克思所 理解 的“ ” “ 实的个 人” 是 马 人 是 现 ,
在现实条件下从事现实 活动 的人 。马克思批判传统
“ 的本 质 ” 论 的几 个 主要 的 切 入 点 , 人 理 即抽 象 的思
思的“ 现实的人” 概念相似 , 在海德 格尔 的体 系 中处
于基础性地 位 的是 “ 此在 ” 这一 概念 。在二者 的 理 论体系中 , 标识人的“ 生存方式 ( 存在方式 ) 的概 念 ”
如“ 践” “ 心” “ 实 与 操 、 生产 劳 动 ” “ 劳 ” “ 往 ” 与 操 、交
历史性视 域与现代 主体 性哲学的命运
相 应 地 , 道 主 义 也 就 在 这 种 理 性 主 义 的 主义 形 而 上 学 ①
的思 维 背 景 之 下 , 的本 质 始 终 被 理 解 为 拥 有 “ 人 理
仅仅 从 “ 在 者 ” 存 的层 次 上 来 理 解 “ 在 ” 把 存 在 误 存 , 解 为所 有存 在 者 的 整 体 — — 世 界 , 而 把 世 界 的 本 进 质理 解 为理 性 等 特殊 的存 在 者 。要 重新 追 问存 在 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认识自我,一直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哲学史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
卡西尔指出,自我认识,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3 。
哲学以认识自我为最高目标。
然而,考察哲学史,我们发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确立的自我理解的雄心,却在近代因人的物化而失落。
如何实现对活生生的人的合理理解,是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
本文试图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问题上的重要理论贡献,从而推动人的自我理解的深化。
一、现成性:形而上学的解释原则
追问自我,与追问宇宙一样古老,人被宣称为一种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
哲学史上对人及人的本性的描述纷繁复杂,但差异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解释原则,通过一种流行的提问方式即人是什么来窥其实质。
哲学史惯以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来描述人的本性。
是字一出,就意味着要给人下一个定义。
这种定义方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形而上学》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是’有几种涵义,其中之一即为事物是‘什么’,&&是通过综合判断而得出的事物的具体的、有内容的本质。
&&综合判断与归纳分析比较起来,着重处已从经验对象的‘存在’转移为经验对象的‘本质’ [2]49 。
是什么这种发问,追寻的是变中之不变、动中之不动者。
可见,以下定义的方式考察人,追问的就是人所具有的不变的本质。
追问人是什么,已经将人的问题变为形而上学问题了。
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哲学主题发生了重大转变,认识论成为哲学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近代哲学发端于笛卡尔,笛卡尔做的是一个重建哲学基础的工作,他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寻求到了确定无疑的基础,即自我:‘我’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基础的东西,&&从此以后,‘我’就被特别地看作了基体,被视为了‘主体’。
[3]95 笛卡尔这一工作对近代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胡塞尔将其称为哲学根本特征的改变,称笛卡尔成功地塑造了一种转向主体自身的哲学。
也正是因为这一重大的功绩,笛卡尔开创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之先河。
近代哲学虽然发生了主题重大的变化,但仍然属于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
现代哲学普遍认同的是,同一性是形而上学的典型特征,哈贝马斯就如此说道: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就明确表现为普遍统一的学说;理论针对的是作为万物的源泉和始基的‘一’,普罗提诺之前,这种‘一’叫做善的理念或第一推动者;在他之后,则被称为最高存在、绝对者或绝对精神。
[4]137 哈贝马斯的这段论说已经将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哲学共同含有的同一性原则阐释出来。
一作为抽象的无限者,被视为有限的多之根基,用不变的一去化约变化的多,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
近代认识论哲学将主体视为那种只有与之相关,其余的物才得以规定自身的东西 [3]96 ,实质上也是将主体作为多中之一,独一的主体是众多存在者的本质和价值的源泉。
基于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共同具有的同一性原则,哈贝马斯将巴门尼德至黑格尔的哲学历程视为形而上学的发展史。
因此,近代主体性哲学也就是主体性形而上学。
以形而上学来考察人,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困境。
威廉•巴雷特这样概括:古希腊哲学虽然已经对人的问题有所研究,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使用的存在论的基本范畴,如质、量、时间、空间等,都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范畴,以至于对人这一存在的把握,也带有了物质对象的特征。
笛卡尔也未能免于这一传统的影响,虽然笛卡尔将思执的我和广袤物的世界区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实体,但是,事实上,当来理解人的存在时,事物的存在却居优先的地位&&虽然人和自然的分离无可挽回,但是暗地里发生的事是:对人的存在的了解总
是借同物质实体的类比得来的。
近现代思想虽然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但同时它却还是试图按照物质实在来了解人 [5]229 。
这段论述指出,形而上学实际上是以观物的方式来观人,将人等同于物。
海德格尔将物的特性概括为持久的现成性,将人等同于物,人也就必然沾染了物的特性,变成了持久的现成性的存在者。
由此可见,询问人是什么,就是用形而上学考察人,获取人的本质的知识,以实现对人的一劳永逸的理解,其中隐含的是现成性的解释原则。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现成性的解释原则将活生生的人抽象化、僵死化,从而在人的自我理解问题上陷入了绝境。
现代哲学通过拒斥形而上学,恰恰要告诉我们,人根本没有固定的本质,传统的逻辑与形而上学本身就不适于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哲学家无权构造一个人造的人,而必须描述一个实在的人。
任何所谓关于人的定义,当它们不是依据我们关于人的经验并被这种经验所确证时,都不过是空洞的思辨而已 [1]17 。
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成为古希腊时期人的问题确立的标志,但苏格拉底从未轻率地对人提出过定义,苏格拉底的后人却在给人下定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
究其原因,就是囿于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和现成性的解释原则。
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症结,认为要实现对人的合理解读,必须将人从形而上学理论形态中解救出来。
通过形而上学批判,实现人的解释原则的创新,是马克思取得的十分重大的理论成果。
二、生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
的批判及人的解释原则的创新
形而上学已然成为现代哲学批判的众矢之的,在形而上学批判的大潮中,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当数马克思。
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开启了西方哲学范式的现代转换,即从形而上学向现代实践哲学的转换。
就理论范式之不同而言,与实践哲学直接相对的是理论哲学。
一种哲学,如果坚持理论活动的独立性并将其假扮为实践活动的本源,即是理论哲学。
理论哲学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自巴门尼德至黑格尔依然生机勃勃的形而上学思想发展历程。
哈贝马斯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中有过精辟的分析:理论生活方式居于古代生活方式之首,高于政治家、教育家和医生的实践生活方式。
&&理论要求放弃自然的世界观,并希望与超验事物建立起联系。
[4]31-32 到了近代,更是形成了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现代意识哲学中,理论生活的独立性升华成为了一种绝对自明的理论 [4]32 。
理论认识成为形而上学把握一切的方式,当形而上学面对人这一对象的时候,也必然使用理论认识的方式,将人作为认识的对象加以把握。
此种做法最终导致了人的现成性,使人成为毫无生气的、僵死的自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