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系统重要性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pdf
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政策

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是金融监管机构在宏观经济层面上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政策涵盖了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资本充足、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金融机构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金融机构作为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业务特性以及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和风险的影响,进而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并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应运而生。
首先,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预防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在市场上承担了大量的风险,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发生问题,可能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
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其次,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金融机构必须能够应对市场的波动和冲击,以保证其正常运营。
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质量的要求,促使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增强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最后,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减少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降低市场不确定性,稳定金融市场的运行。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措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要求、资本充足要求、流动性要求和资产质量要求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要求进行介绍。
1. 风险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
金融机构需要识别、度量并合理控制其面临的各类风险,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2. 资本充足要求宏观审慎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必须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以应对可能面临的损失风险。
通常采用的是风险加权资产比例法,即根据不同的资产风险性质给予不同的风险权重,计算出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一、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意义及内容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一种对金融系统整体进行监管和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在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强监管协调,形成监管合力。
2、风险评估: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定期评估,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遏制。
3、资本要求:设立合理的资本充足率,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避免资本过度杠杆。
4、流动性要求: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进行监管,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支持,防范因流动性不足而引发的危机。
5、管制措施:建立严格的风险管制措施,包括对衍生品交易、外汇交易和利率交易等的管制。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创新和产品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现状中国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但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才逐渐完善。
目前,中国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包括了监管制度、风险评估、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和管制措施等方面。
中国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在监管制度上,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负责对不同部门的金融机构进行不同方式的监管,并通过协调合作加强金融监管的统一性。
在风险评估方面,中国建立了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对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定期、全面的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建议。
在资本要求方面,中国实施了资本充足率制度,并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水平,确保其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
在流动性要求方面,中国规定各金融机构应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储备,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支持。
在管制措施方面,中国加强了对金融交易的监管,通过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
“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传导及防范机制研究

“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传导及防范机制研究作者:吴琳琳付克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06期摘要:系统重要性机构在系统性风险的产生、积累以及在金融危机的触发、演进升级中都扮演了重大的作用。
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主要政策目标,可以从规模、可替代性和内在关联性等3个维度制定相应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以防范系统重要性机构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大而不倒系统重要性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始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系统的核心市场和机构造成了全面冲击,并演变为一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与以往金融危机存在差别的地方在于,本轮金融危机中大型复杂的金融机构在危机中扮演了主角,是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制造和传递者。
为此,金融危机之后,如何应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及其影响问题成为美国和国际社会一个重大的议题。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指出,“如果说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只有一个的话,那就是大型金融机构所带来的‘大而不倒’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界定随着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根据美联储的定义:如果一家金融机构的倒闭会引起显著的经济外溢效应,即如果对它的倒闭不加以控制的话,可能会动摇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它就被认为具有系统重要性。
判别一家金融机构是否为“大而不倒”,对于监管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共同发布了《评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产品的指引》,该报告建议从规模、关联度和可替代性3个方面衡量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
该报告同时认为,在评估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时,应当同时将杠杆化水平、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和复杂性等因素以及特定国家和地区处理金融机构倒闭的制度框架等纳入考虑。
为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和评估,根据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组织积极推进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其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负责提出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和评估方法。
论述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论述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引言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为了应对金融系统中的风险而设立的一种管理制度。
在金融危机频发的今天,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预防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的稳定运行。
本文将论述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实施过程等内容。
概念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指在国家层面建立的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和措施,旨在监测和管理宏观经济环境下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风险。
通过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效预防金融风险,降低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确保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目标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目标是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具体目标包括:1.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
通过监测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度、风险暴露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防止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
2.促进金融机构的有效运营: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健全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以确保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
同时,还要保护金融机构的利益,防止不当竞争和压力对金融机构造成过度风险。
3.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和透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
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原则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综合兼顾金融稳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风险导向原则: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以风险为中心,关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防范风险发生。
3.灵活性原则: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和措施,确保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施过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监测与评估: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风险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Electronic copy available at: /abstract=1730068
With the coming (and hopefully passing) of this crisis, the very word ‘systemic’ and all things network-centric gained the much needed publicity [5][6][7][8], as policy reformers came to a general consensus that one needs a proper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albeit the very concept preceded this crisis involving some kind of ‘systemic regulator’, i.e. an official body in charge of financial stability (work) in the purely systemic sense. International policy discussions grew around the cross–sectional vs. time dimensions of systemic risk [9], i.e. contagion vs. procyclicality, as disparate national regulators scrambled to determine who exactly is in charge of systemic–stability regulation. In so doing,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pioneered by the likes of OeNB and BdE came to the fore, gaining currency and credibility within policy and academic circles alike. What is it, ‘systemic’ or ‘systematic’, or are the two interchangeable? The short answer is that ‘systemic’ is the correct word to use here. Actually, systemic and systematic could mean exactly the same, just as ‘cyberneticist’ and ‘cybernetician’ both refer to a person of the same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The semantic separation between ‘systemic’ and ‘systematic’ is useful, however, especially as (we shall see) occasions may arise where both are needed in the same sentence. In financial economics, ‘systematic’ is a relatively well-grounded notion, deeply rooted within the ‘CAPM’ tradition, and arose within the context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randomness that is attributable to the larger financial market from randomness that arises idiosyncratically from individual asset. Thus systematic volatility has a ‘rhyme and reason’ to it in the sense that because some system-wide factor moves, so does an individual asset, i.e. to an extent governed by the ‘beta’ coefficient, on which is then superimposed idiosyncratic volatility, the latter which cannot be explained away by way of said factor movement. Critically here, systematic factor(s) is (are) assumed to exist, the analytical tasks being to identify (e.g. this market is largely moved by oil), proxy (e.g. this market is best represented by a market capitalisation weighted index), and/or account for (e.g. one needs no more than 2 factors to account for 95% of volatility in this market). On the other hand, ‘systemic’ is a relatively recent addition to financial vocabulary, owing perhaps to cross-fertilisation of ideas from ‘system science’ and ‘system engineering’. The idea is that certain emergent property arises by virtue of there being a systemic whole, and cannot be accounted for by looking disaggregate at individual component parts. This systemic phenomenon comes over and above what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individual performance statistics. Critically here, there is no systemic factor as such, and in any event systemic ‘emergent property’ is not even guaranteed (may not exist). 2
宏观审慎管理中强化外汇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的思考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形成共识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在外汇管理领域,随着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提高,重要性机构在外汇交易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强化外汇领域对于重点银行、重点企业和高风险业务的监管,有助于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在外汇管理中,结合外汇管理对象特点,探索强化外汇领域重点涉外主体以及重要业务的识别、风险评估和监管,有助于提升外汇监管质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外汇监管;系统重要性机构;宏观审慎管理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宏观审慎管理是在金融危机后兴起的新的宏观管理理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困难,带来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成为关注热点,国际上形成共识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在外汇管理领域,随着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提高,重要性机构在外汇交易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重点银行、重点企业涉外业务直接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影响到跨境收支的整体形势,抓好系统重要性机构外汇管理,强化对于重点银行、重点企业和高风险业务的监管,有助于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抵御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发生。
外汇领域加强系统性重要机构监管的重要性外汇管理部门承担着对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外汇业务的监管职责,监管职责涉及面广,业务条线较多。
同时,从外汇业务领域实际发生情况看,一些涉外业务开展的重要银行、重要企业等直接影响到整体跨境资金的流动及风险管理。
近年来,外汇部门注重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角度加强对于涉外主体的监管,探索主体分类监管,但目前尚未建立起对于外汇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的管理架构。
在外汇管理中,理顺银行和其他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监管逻辑,坚持抓大放小、抓重放轻的监管原则,确定监管重点和次序,有助于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提升外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思考和探索如何在外汇管理领域借鉴国际、国内系统重要性机构管理经验,结合外汇管理对象的特点,将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运用到外汇管理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文献综述摘要:在本轮国际经济危机之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引起了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视。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部分金融机构表现出明显的“大而不能倒”特征。
由此产生明显的负外部效应和道德风险,甚至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其倒闭带来的负外部性、减少纳税人负担、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首先解释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随后阐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标准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总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大而不倒”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宏观审慎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虽然是在这次金融危机后首次提出,但其实质上却是金融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那就是“大而不能倒”问题,只不过这次金融危机中“大而不能倒”问题无论是范围还是程度较危机之前都大大加深。
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之前它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大规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危机之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范围有所扩展。
毛奉君(2011)认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不应指的是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它的范围应该从银行类金融机构扩展到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政府特许企业(GSE)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齐数天认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是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中承担关键功能,其倒闭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损害,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金融机构。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等机构的定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于自身规模、复杂性、系统性关联等原因,一旦无序倒闭将会对更大范围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运行造成显著破坏的金融机构。
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目前来说,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标准和方法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宏观审慎监管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宏观审慎监管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作者:朱鸿洋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01期长期发展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且微观审慎监督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宏观审慎监管的出现有效弥补了这个问题。
同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再次验证了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不代表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传统以单个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的微观审慎监管体系防范作用不明显,甚至还会加重金融系统风险。
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究宏观审慎监管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一、宏观审慎监督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指有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一系列方法。
宏观审慎监管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正式出现在BIS公开文件中。
但由于当时全球化金融发展稳定,宏观审慎监管这一概念没有得到人们多关注。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认识到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
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得到了完善发展。
之后有学者从监管对象、监管目的、风险性质、监管手段四个方面对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了比较。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从监管对象上看,宏观审慎监管更加注重关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稳定。
宏观审慎监管指的不仅是单个金融机构,而是指监管机构对影响金融系统稳定要素的监管。
第二,从监管目的上看,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第三,从风险特性方面来看,宏观审慎监管则认为风险是内生的,因而监管工作更加注重整个金融系统的内部。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一)时间维度风险的累积——顺周期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是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累积的总体风险。
在经济特定发展周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一样,发展中面临相似的风险,相似的风险导致同质化行为,在同质化行为下加大市场波动,由此使得金融系统顺周期特性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驱动力量。
金融系统顺周期特性下的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羊群行为、聚集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 观审摘要:大而不倒问题或系统重要性问题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大教训之一。
系统重要性机构是那些其破产或基本职能丧失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和实体经济平稳发展造成巨大的负向冲击的机构。
大而不倒金融机构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由于其破产可能会引发对金融体系的实质性冲击,当其面临破产风险时,金融当局将面临两难选择。
系统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实质性影响,其衡量需要坚持坚持相对、全面和动态等原则。
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衡量主要采取指标有三个:规模、可替代性和内在关联性。
根据G20的定义,系统重要性机构比大而不倒机构更加宽泛,包括大型复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等。
系统重要性机构在系统性风险的产生、积累以及在金融危机的触发、演进升级中都扮演了重大的作用。
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主要政策目标,可以从规模、可替代性和内在关联性等三个维度制定相应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以防范系统重要性机构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大而不倒 系统重要性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Oct. 25, 2011 郑联盛zhengls@Working Paper No. 2011W20在本轮金融危机的演进中,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及其冲击是金融危机不断升级和深化的重大根源。
2008年3月份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首先拉开了大型金融机构困顿的序幕,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干预下,贝尔斯登被大通摩根所收购。
其后,美国政府支持企业、美国两大房地产抵押贷款担保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在2008年9月份被国有化将金融危机推向高潮,其后美林被美国银行兼并,雷曼兄弟破产,花旗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美国国际集团的危机接踵而来,演绎了大萧条之后美国金融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金融海啸”,是一场冲击极大的系统性危机。
应对极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实行史无前例的救援措施,布什政府出台了总规模为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舒困计划,主要向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注入紧急流动性。
其后奥巴马政府出台的总规模为825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处置大型金融机构的问题资产。
根据IMF的测算,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有毒资产规模为4.1万亿美元①,其中主要是大型金融机构形成的问题资产。
与以前金融危机存在实质性差别的地方,就是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大型复杂的金融机构在危机中扮演了主角,是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制造者、传递者和受害者。
为此,金融危机之后,如何应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及其影响问题成为美国和国际社会一个重大的议题。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指出,“如果说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只有一个的话,那就是大型金融机构所带来的‘大而不倒’问题必须加以解决”②。
1 义纵观本轮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大型金融机构扮演了重要角色,大而不倒效应与这些机构相对应,在系统性风险的传递和升级中也是举足轻重的。
但是,是否所有的大型金融机构都会有大而不倒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大型机构都具有系统重要性,都会产生系统性风险?本节将重点讨论大而不倒的定义及其由来,以及大而不倒与系统重要性问题的关联。
大而不倒问题来自于大而不倒机构,这些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行为及风险等都具有系统重要性:大而不倒机构如果破产将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极①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s, January 2010.②Bernanke,Ben.S, “Testimony before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 September 2 1010. /newsevents/testimony/bernanke20100902a.htm2大地影响甚至破坏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冲击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可能为政府制造巨额的或有负债。
为了防范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导致的金融、经济和政治冲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不能让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即这些大型金融机构足够大、足够重要而不能破产,这就是“大而不能倒”或“大而不倒”效应(Too Big to Fail)①。
之所以会产生大而不倒效应,主要在于大型复杂金融机构破产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带来系统性冲击,直至引爆系统性危机。
大致而言,大型复杂金融机构的存在会带来三个方面的重大挑战,涉及金融、经济、政治等方面,为其不能破产打下“坚实”的风险基础。
其一,大而不倒机构通过转移金融风险,规避金融监管,过多持有风险头寸,在其冒险行为和活动中逐步产生、累积甚至放大系统性风险。
一旦大而不倒机构破产了,将导致机构所在部门的动荡和恐慌,甚至使得整个金融体系陷入瘫痪,为政府带来巨大的政策压力,最后还会冲击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就业目标的实现。
其二,大而不倒机构的存在扭曲了市场的竞争性。
由于大而不倒机构过于庞大而复杂,在金融体系内部具有明显的复杂的交叉业务和内在关联性,为此,政府一般不会让其破产,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这些机构遇到偿付危机时进行救援,并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即政府为大而不倒机构承担了隐性的担保。
这种隐性担保扭曲了市场的竞争性,从而使得市场不能出清,逐步累积风险。
根据评级机构穆迪的研究,美国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其融资成本比其他中小银行平均要低70个基点②;而Haldane 的研究发现大型银行将更容易且能更多地获得政府的救援:全球145家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获得了政府救援资产的90%以上③。
最后,大而不倒机构行为的成本收益不对称。
大型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的主要收益一般为机构本身所拥有,比如高收益,而其存在风险却要由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社会来承担,比如其引发的系统性危机,最后是由政府和纳税人买单。
大而不倒机构的存在使得金融体系的信用基础在金融局势紧张时刻更加难以稳固,弱化了经济运行①Goldstein,Morris and Nicolas Verson, “Too Big to Fail: The Transatlantic Debate”, Paper for Conference on Transatlantic Relationships in an Era of Growing Economic Multipolarity,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October 2010.②BIS, Annual Report 2009, June 2010.③Haldane, Andrew, “The $100 Billion Question”, Speech to Institute of Regulation and Risk, Hongkong, March 2010.3的规律性以及金融机构应该具有的责任、职能与公信力。
大而不倒机构的高风险行为甚至可以将一个国家拉入一个破产泥潭,冰岛银行危机就是最为典型的表现。
2008年10月,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冰岛三大银行格里特利尔银行、克伊普辛银行和冰岛国民银行在一周之内因资不抵债陆续崩溃,但三大银行的负债高达800亿美元,为冰岛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倍。
冰岛三大银行被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升级为主权债务,由于冰岛资不抵债,濒临国家“破产”的困境①。
2 统在大而不倒问题的应对中,大而不倒效应的产生和救援实际上并非都是源于大型银行,更多的是由于其“实质性影响”。
这种实质性影响的担忧可能是很大的,也可能是很小的,仅仅是对于一个较小的地区可能产生冲击。
为此,大而不倒问题实际上更加关注的是机构在金融系统中的真实影响力,而非仅仅关注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
2.1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在不同金融危机的演进中,实质性影响的涵义和内容是不一样的。
不过,截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FDIC救助的最大的金融机构就是伊利诺伊大陆银行,美国对于大而不倒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倾注极大的政策关注。
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发生在1998年美国最大、业绩最好的对冲基金之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
1997-98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并深化,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触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
东亚危机爆发之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认为,发展中国家债券和美国国债之间利差过大,发展中国家债券利率将逐渐恢复稳定,利差将收敛,为此大肆做多发展中国家债券(特别是俄罗斯)并做空欧美国债。
但是,东亚危机冲击了东亚也冲击了俄罗斯,石油价格大跌,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发生了金融危机,并于1998年8月宣布停止国债交易。
危机的发生使得避险情绪上升,欧美国债需求大幅上升,价格急剧上涨,相应地①郑联盛:《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演进、影响与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3-4期。
4收益率下降,欧美国债与发展中国家债券的利差不是收敛而是放大了。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面临双向损失,被迫全部平仓美国和德国国债的空仓,而俄罗斯国债由于暂停交易几乎成为废纸。
1998年8月15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已经由48亿美元降低至37亿美元,这是该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亏损超过1亿美元的格局。
但是噩运仍在继续,9月2日,该公司的资产进一步降低为23亿,仅两周后只剩15亿,至9月23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仅剩5亿美元,陷入破产绝境,公司无奈向美国政府求援。
①美联储召集了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巴克莱、德意志、兴业银行等美国和国际大型金融机构以商讨应对策略。
最后出台了由15家机构采取紧急救援计划,临时募集了36.5亿的紧急贷款,接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的权益,将公司从破产边缘挽救回来。
美联储也开放紧急贴现窗口,为这15家机构提供低息贷款。
虽然长期资本公司避免了破产噩运,但部分相关的金融机构损失不小,比如瑞士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损失10亿和6.5亿美元。
②2.2大而不倒与系统重要性当时,长期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是最著名的对冲基金之一,但是如果以其资产规模衡量,并不算是大型金融机构,连中型金融机构都算不上,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的金融机构。
以长期资本公司最高的资产规模衡量也仅为48亿美元。
如果以此衡量,那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算不上实质性影响,美联储等联邦机构完全可以不用救援,而且长期资本公司是高杠杆运作,让其破产反而会弱化道德风险③。
但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一个在金融体系内具有极其复杂内部关联性的“重要”金融机构。
首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高杠杆运营,以不到50亿美元的资产持有了高达1200 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其次,该公司是关联着众多大型的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其持有的12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的发行人有美林、JP摩根、瑞士银行、兴业银行等①Edwards, Franklin R. “Hedge Funds and the Collapse of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3, no. 2, p. 189–210.1999.②Dowd, Kevin. 1999. “Too Big to Fail?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and the Federal Reserve,”Cato Institute Brief Paper, no. 52.③Haubrich, Joseph G., “Some Lessons on the Rescue of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Discussion Paper No.19, April 2007.5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如果它破产,将导致1200亿抵押贷款成为坏账;其三,长期资本公司是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它利用1200亿抵押贷款进行再贷款,以此持有6万份金融期货合约,交易规模为1.25万亿美元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