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合集下载

对CNN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对CNN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对CNN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作者:严秋宜李耕砚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摘要:本文将与CNN有关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的两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从措辞特色、被动结构和衔接手段三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初步分析,力图揭示报道者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对语篇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并探究这样的语篇生成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作用。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1.引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批评性语篇分析”(即CDA)的概念首先由Fowler,Hodge,Kress 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后来Fairclough,Wodak,van Dijk等学者都对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Fowler,Fairclough和van Dijk都认为新闻语篇值得仔细研究(转引自Jing Yin,2007)。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分析语言和语篇的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语言发挥作用。

法国哲学家Destutt de Tracy被认为是首先使用“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他多次表明,“意识形态”表示的是一种“思想的科学”或者“观念科学”,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Thompson,转引自辛斌,2007)。

Van Dijk(2001,14-16)指出,意识形态决定于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结果。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等(辛斌,2000)。

针对新闻语篇,读者应该从批评的角度审视,发现渗透在语言中的不易觉察的意识形态。

本文主要采取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通过对CNN的两篇新闻报道的初步分析,发现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是通过怎样的语言生成体现的,并探讨这样的语篇构成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2.语料情况与分析本文以CNN官网上收集的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两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报道中语言的措辞特色、被动结构和衔接手段展开简要分析。

中英英语新闻的批评语篇分析——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中英英语新闻的批评语篇分析——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朱亚丽;
1: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批评话语分析的任务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手法来分析媒体语篇的语言特征。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手法对比分析China Daily和The Economist关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从词汇分类、转换、情态系统三方面探讨这两家媒体对于该事件报道中的语言运用的差异以及产生原因,可以揭示中西方媒体所蕴含的不同意识形态。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简要介绍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框架,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方面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性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近年来新兴的批评语言学所采用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它以批评性与其他的语篇分析方法相区别,通过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篇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作者/说话人通过操纵语言对读者/受话人实施控制这一现象,并对这一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Van Dijk(2001)指出:“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权力的滥用、控制和不平等是如何通过文本与谈话而得以实施,再生产和抵制的。

正是由于对不同政见的研究使批评性语篇分析明确其立场,那就是试图理解、解释和最终抵制社会不平等现象。

”批评语言学家摈弃了传统语言学研究只注重从语言内部着手对语言现象做客观描写的研究方法,转而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出发,将语言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给予了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特殊视角,在这种分析方法的指引下,以往为人们长期忽视却颇具价值的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批评语篇分析可追溯至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时无法回避的中介。

人们是在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将自己所持有的意识形态投射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当中去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学者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由此开创了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在进行言语活动的同时人们必定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观点,即意识形态融入其中。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摘要:浅析批评语言学对英语新闻语篇批评性的发展现状,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利用批评语言学来分析英语新闻语篇,以获得真实的消息,其难度比较大【摘要】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教导人们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能保障评价的科学性,而批评语言学与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将其与英语新闻语篇联系在一起,可利用批评语言来评价英语英文语篇,有利于及时获取客观消息,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对此,本文对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英语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作者简介】田昊,贵州大学。

引言批评语言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语篇分析的课程,旨在探讨语篇中的概念及语言理论,以便于获取客观存在的消息,从而进行消息的接收、传播等活动。

自批评语言学发展以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了语篇分析的热潮,并迅速传入了国内。

因此,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在进行研究与探讨,在遵守语义的情况下来研究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意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浅析批评语言学对英语新闻语篇批评性的发展现状自“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以来,美国、英国等国的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开始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使得英语及英语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另外,在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影响力越来越大。

因此,以英语为媒介的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舆论导向。

对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英语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受其影响。

此外,在英美等国政权的诱导下,英语新闻难免会带有政治色彩,新闻中隐藏着很多的虚假消息。

要求广大受众群体提高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能力,有利于正确判断英语新闻消息的真实性,以确认发话人的真实想法,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因此,批评语言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1.合理吸收其他语篇,正确批评英语语篇。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作者:付龙飞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8期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简称CDA.也称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它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主要通过批评性的观点分析和解释语篇的生成、内部结构和整体组织,把语篇的形式、生成过程和阅读过程与产生它们的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批评语言学主张运用西方社会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分析大众化语篇,如电视,广告、新闻报道、官方文件等。

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战争、核武器与核力量,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等。

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工具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于HaU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但也吸取了其他的语言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等。

批评性语篇分析采纳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语篇分析的工具,认为语言具有三个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其目的是“解释语篇”,即弄清楚该语篇是怎样表示意义的。

在分析语篇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某个语言形式和过程与这三个功能联系起来。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

关于概念功能,批评语言学家们主要研究及物性和转换等几个重要的方面。

Haniday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f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并研究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部分。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以英国《太阳报》的一幅新闻图片为例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以英国《太阳报》的一幅新闻图片为例

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
国内 外许多学者对多 模态都作出了相应的 定义。Rn c— o So l L 和 Pi ei 认为多模态话语无论是在口头语还是书面语 hi Lv e l p n 中, 语言的使用总是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得以实现 , 不仅通过口头 语中的话语和手势, 而且也可以通过人的行为、 设计和文件所执 行的物理空间的上下文情景。 rs VlLewn J e 和 a eue 将多模态 Ks l 话语解释为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 声音、 如 文字、 形象等) 来 传递信息的 语篇。 【李战子 4 认为多模态指的是除了 文本之外, 还 带有图 图表等的复 像、 合话语, 或者说任何一种以 上的符号编码 实现意义的文本。】 【 胡壮麟把多模态话语的定义为有表达意义
模态是语篇的内在本质。如果单种语码不与其他符号体系相联 图 l 所示)具有简洁、 , 鲜明、 冲击力强的特点, 能迅速抓住读者 眼球。 系, 就得不到充分的理解。 语篇的成文性、 社会起源和生产以及解读三个方面是社会
符号学所注重的 三个方 面。因 社会符号学博采众长, 此, 综合运 用不同语式 的作用, 以此为理解视觉化语篇提供一种语法。 Ke 和 1ewn以Hl a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发展 rs .ue s e aiy l d 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 认为图像也是一种社会 符号。 l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元功能, 4 即概念功能、 人际功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fowlerkressvandijk和fairclough等为代表以社会问题尤其是种种不平等现象为针砭对象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和方法对大众语篇如报纸政治性宣传文章官方文件等进பைடு நூலகம்批评分析揭示语篇所体现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等不平等现象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摘要]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为人们解读分析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以BBC和《中国日报》对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和情态等方面对新闻标题及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新闻语言之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读者能够在新闻报道阅读中培养一种批评阅读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马航事件新闻语篇,以其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而备受欢迎。

然而,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新闻语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在反映社会事实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2014年3月8日,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在执行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线途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

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BBC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对这一事件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关注。

但这些新闻语言也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听众的理解。

本文选取了6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分别摘自英国和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新闻报刊媒体BBC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从中各选取3篇报道,分别是关于报道马航失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马航的搜救工作以及乘客家人的反应。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8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学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语言学的批判”[2],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或意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概念功能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反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即如何组织语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摘要]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为人们解读分析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以BBC和《中国日报》对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和情态等方面对新闻标题及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新闻语言之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读者能够在新闻报道阅读中培养一种批评阅读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马航事件
新闻语篇,以其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而备受欢迎。

然而,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新闻语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在反映社会事实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20XX年3月8日,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在执行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线途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

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BBC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对这一事件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关注。

但这些新闻语言也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听众的理解。

本文选取了6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分别摘自英国和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新闻报刊媒体BBC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从中各选取3篇报道,分别是关于报道马航失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马航的搜救工作以及乘客家人的反应。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8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学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语言学的批判”[2],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或意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概念功能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反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即如何组织语篇。

本文主要从词汇分类、及物性及情态等方面展开。

二、马航事件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一)标题分析
标题是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则新闻中最突出、最容易引起读者关注的部分。

除了提供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信息,标题还具有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

[4]对同一新闻内容的不同表达,体现了不同的信息侧重点,传达给读者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

以下是6篇新闻的标题:
Chinadaily: Hunger strike off, but anger remains (T1)
Li vows not to give up plan hunt (T2)
Challenge s in serch for MH370‘unprecedent’(T3)
BBC:Malaysia flight MH370: Chinese families vent anger (T4) Malaysia Airlines MH370: China 'will not give up' on plane (T5)
Malaysia Airlines MH370: Searching in an ocean of uncertainty (T6)
对比以上标题发现,在T1中并没有强调主语,在表达时并没有强调主语,并且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乘客家属们焦急的心情,而在T4句表达同样内容时,直接表明了主语Chinese families,并且用一种直接的方式解读了中国乘客家属的生气。

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的分析,T4句属于物质过程,vent angry意思为发泄出气,强调了中国乘客家属们的冲动和烦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的形象,给读者一种误会。

(二)及物性
韩礼德认为人们思想中反映的主客观世界可以分为6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这6个过程的发生涉及到一定的实体(即参加者)、时间、空间和方式,这就是及物性。

[5](Halliday,1985)本文将从及物性视角具体分析马航事件6篇新闻报道中的过程类型,探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

为了便于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探讨新闻文本的主句中出现的过程类型。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6篇新闻报道中,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占了半数多,其中《中国日报》为54.9%,BBC为55.6%。

其次为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其中《中国日报》的比例为29.4%,BBC为
26.7%。

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说明两个媒体都旨在追求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物质过程动词使用上,不同的媒体所使用的不同的词语也隐藏着他们不同的意识形态。

《中国日报》中多运用pledge,urge,promise等正面的、负责任的词语来表示中国政府对马航事件的态度,例如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Hong Lei said on Monday,“China will not reduce its current forces and will expand the search area on water and on land by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而在BBC 中却出现了complain等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词语,例如Earlier,China's foreign ministry complained that there was“too much confusion”regarding information released about the plane's flight path. 同样是对外交部发言的描述,BBC的转述展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

言语过程是指用话语的形式来讨论事件的发生。

语篇中常引用当事人、知情人或者权威人士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来增强语篇的说服力。

言语过程中的讲话内容可能是直接引语,也可能是间接引语。

统计中两个媒体的言语过程的数量虽然相差不大,但是其言语的来源是存在差别的。

《中国日报》中直接引语有7次,而BBC中直接引语只有3次,所以《中国日报》中信息来源更加直接,真实可靠。

在间接引语中《中国日报》中大多引自政府,外交部以及当事人,而在BBC中则有部分引自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官员,引述源较为模糊。

(三)情态
情态系统能够表达出作者或者报道者对事物所持有的判断或者观点,体现了语篇的人际功能。

通常,英文语篇中的情态主要通过情态动词(can,must,will,etc)、情态形容词(supposed,aloowed,etc)和情态副词(probabaly, possibly,etc)来表现。

此次收集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并没有使用一些带有绝对意义的情态动词“must”“have to”等,但使用了一些带有情态意义的副词等。

例如,the oceans play an absolutely critical role in the climate system.在马航搜寻的过程中,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印度洋是一个重要的搜寻点,所以BBC在报道中使用了absolutely这个情态副词表达印度洋的重要性,但是同时在文章中也透露出搜寻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从文章的标题Searching in an ocean of uncertainty 就可以看出。

在接下来文章中Put that another way: it would take 20 dedicated ships 10 years to do the same task. This could be achieved for about $3bn.其中的would表示了一种推测,进行一个完全的搜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见BBC认为马航搜索的前景是不乐观的。

三、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媒体和英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发现,看似公正客观的新闻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新闻媒体及其所代表的权力组织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新闻报道中的选词、引述等都反映出作者及其所代表的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