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墨与泼墨
零基础国画教程:什么是墨法技巧,破墨法,积墨法和色墨结合?

零基础国画教程:什么是墨法技巧,破墨法,积墨法和色墨结合?墨法写意画中,根据墨与水比例的不同,可将墨分为五色,即焦、浓、重、淡、清,用焦墨作画,氤氲洇润,浑厚华滋。
焦墨很难控制,画不好就会一团漆黑,初学阶段尽量先不用。
可以用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来体现物象的远近、凹凸、明暗、阴阳、燥润和滑涩等效果。
焦浓重淡清墨法技巧前人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总结提炼出一些基本的用墨技巧,并流传至今。
常用的包括:“积墨法”“泼墨法”和“破墨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技法。
破墨法墨法中最常用的是破墨法。
由于生宣纸的渗化性与排斥性,以及水的含量及落笔的先后不同,可使浓墨和淡墨在交融或重叠时产生变化多样的艺术效果。
积墨法指用各种不同墨色、笔触,经不断交错重叠而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
积墨时,每一层次笔触的复叠一般要在前一层次的笔触干后才能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须既具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特征。
泼墨法泼墨法是一种有意地将不均匀墨和水挥泼于宣纸上的作画方法。
这种挥泼而成的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量感,但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是作者有意与无意的产物,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
宿墨法宿墨是隔夜或多天不用的浓墨。
无论是磨的墨还是现代流行的书画墨汁,置于砚池多日,下层常沉淀墨滓(较粗的颗粒),墨和水无论浓淡,落在宣纸上粗滓渗化较慢,细滓渗化相对较快,明显出现渗化截然不同的效果。
色法色表达情境变化和韵味,有“随类赋彩”“活色生香”之说,色法主要是要协调好笔法、墨法与用色之间的关系,追求以墨显色彩、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艺术效果。
色法是指在墨稿的基础上渲染颜色。
传统写意国画的用色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以墨代色用纯水墨作画,通过墨色的浓淡和用笔的干湿变化表现意象。
色墨结合将墨与颜色用清水调和成复合色,追求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微妙变化。
在调色的过程中应加入少许淡墨,让画面的色彩更加稳重。
以墨立骨,施淡彩以浓墨画出形象,复以淡彩罩染。
简述中国画常用的墨法

简述中国画常用的墨法
中国画常用的墨法是指在绘画过程中使用墨汁的技法和方法。
墨法在中国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纹理的变化等。
中国画常用的墨法包括:
1. 点染法:用笔尖蘸取墨汁,轻轻点在纸上,形成墨点,通过控制点的大小和距离来表现各种不同的细节和纹理。
2. 洒墨法:将水墨稀释后,用毛笔在纸上洒墨,形成随机的墨迹或墨斑,通过墨迹的分布和形状来表现意境和氛围。
3. 破墨法:将浓墨直接涂抹在纸上,然后用湿毛笔或用手指轻轻将墨汁推动,使其在纸上扩散和破裂,形成独特的墨迹效果。
4. 泼墨法:将墨汁放在笔尖上,然后用手指轻轻按压笔柄,使墨汁从笔尖上喷出,形成墨点、墨线或墨块,通过控制力度和方向来表现不同的形态和纹理。
5. 线条法:用毛笔蘸取适量的墨汁,通过控制笔尖的角度、压力和速度来画出不同粗细、长短和曲直的线条,线条的变化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状、纹理和动态。
这些墨法在中国画中常常结合运用,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和纹理的变化来表现出画作的意境和特点。
墨法的运用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中国画基础技法

中国画基础技法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
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画基础技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第一节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
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
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
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
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
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
将笔头倒逆而行。
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
拖锋也叫拖笔、露锋。
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
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
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
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
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
书法 墨法

书法墨法
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技巧和方法,它强调墨的运用和表现力。
下面是一些与墨法相关的要点和技巧:
1.墨色运用:墨法注重墨色的变化与运用。
可以通过调配浓
淡不同的墨水来表现出明暗、深浅、轻重等变化,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破墨技法:破墨是一种常用的技法,通过有意控制墨的流
动和散开来表现出破碎、模糊、渗透等效果。
可以用干笔拓墨、蘸湿笔在纸上点、滴、抹、抖等方式进行破墨。
3.飞白运用:飞白是指书法作品中未墨的空白部分。
适当运
用飞白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增加艺术的韵味和空间感。
4.虚实结合: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相间、有节奏的线条和
墨迹,使作品的线条流畅而有变化,赋予作品更多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5.运用毛笔:墨法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技法,而毛笔具有
吸墨、放墨、变线的特点,可以通过掌握不同的笔触和笔法,来表现出墨色的丰富和多变。
6.墨与水的平衡: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掌握好墨与水的比例
和平衡关系是关键。
过多的水会使墨色变浅,过少的水则可能造成墨色不流畅。
正确地调配墨水的浓度和使用适量的水可以更好地掌控墨的运用。
总之,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它注重墨的表现力和变化。
通过掌握墨色的运用、破墨技法、飞白运用、虚实结合、毛笔运用等技巧,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中国美术史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美术史测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40分)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________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________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类。
5、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________为代表。
6、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________。
7、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________”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________”。
8、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________”山水,书写文人情怀。
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________”之法。
9、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石窟。
10、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著的首推________,殉葬的________和驼、________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1、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________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________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________”,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13、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________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用了________的表现形式。
14、明代“________派”的代表画家时________和________。
15、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为最佳。
16、清初“四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扬州八怪”大致分三类,其中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________、________等人。
18、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艺术名词解释

中国艺术名词解释一、金石学答:金石指的是古铜器、石刻的总称。
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的是碑碣、石刻之类。
钟鼎文字始于殷商,石刻文字始于秦代,两汉金石并盛,汉以后金多石少,南北朝以石刻文字为主,唐代碑碣文字更盛。
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辑录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而吕大临之《博古图》摹其文字形状为图谱。
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风大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金石学成为新兴学问。
二、颜筋柳骨答:晚唐柳公权继承颜真卿的刚健正直的书风,颜真卿楷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
柳公权用笔遒劲,结构劲紧,以骨力胜,在书法史上并称「颜柳」,号称「颜筋柳骨」。
三、文人画答:是士大夫为追求个人性灵的纾放所表现的绘画,不追求华丽与形似,不以形似做为绘画好坏的准,文人画是追求内在精神在水墨之间的表现,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院画的职业画,唐代王维为创始者。
四、南北分宗答:「南北分宗」是董其昌对山水画的流派而提出的,「北宗」是工笔设色山水,指用青绿、金碧设色,并用钩斫法的画法。
「南宗」是使用渲染法,以墨色运用为主的山水画。
董其昌的学说,标榜南宗而贬北宗,重视淡雅简约、不尚华丽的文人画,而贬低工笔设色风格。
五、谢赫与绘画“六法”论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
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元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
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六法”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其实谢赫的绘画六法,说到底,气韵生动并非作画的方法,而是指作品的总体艺术准则和境界。
所以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在创作和美学理论的探讨上都要正确地理解"气韵生动"这个传统的审美准则,切勿生搬硬套国画的艺术样式。
气韵生动最初是针对人物画的,而后又发展到鉴赏山水画。
中国画技法:落墨,破墨,泼墨,积墨,宿墨

中国画技法:落墨,破墨,泼墨,积墨,宿墨◇ 落墨中国画技法名。
始于南唐徐熙。
即用墨笔把花卉的全部连钩带染地同时描绘出来,然后略加颜色,使枝、叶、蕊、萼,既有生态,又有立体感。
熙自称:“落墨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工。
”当时徐铉亦云:“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映隐。
”北宋沈括解说:“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
”李廌云:“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
”此乃唐末五代间水墨画确立后,由徐熙独创的以水墨为主,着色为辅,两相糅合的新形式。
◇ 破墨中国画技法名。
始见南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或离合于破墨。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曾见王维、张璪的破墨山水。
现代黄宾虹说:“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
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
”又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
”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
”作面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 泼墨中国画技法名,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伸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见《唐朝名画录》)。
唐代张彦远认为:“泼”不能过甚,有“吹云泼墨”之说,明代李日华《竹懒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
”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
”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皆谓之“泼墨”。
现代亦有以彩色为主的纵笔豪放的画法称为“泼彩”。
◇ 积墨中国画技法名。
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
”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
中国画笔法墨法

常用墨法:
破墨法:分为浓破淡,淡破浓,磨破色,色破墨4法。
泼墨法:”润“始于唐代王墨
积墨法:(即层层加墨,
浓墨法:
焦墨法:“苍”
宿墨法:(黄宾虹最善宿墨,
黄宾虹:“五笔七墨”理论总结中,
五笔:
一曰平,古称执笔必贵悬腕,三指撮管,不高不低,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之于笔,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书法所谓如锥画沙(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
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
)是也。
二曰圆,如折钗股(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
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
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
三曰留,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
前三者概括了书画通用的毛笔在书写过程中的平动,使转,提按3种基本空间运动形式。
四曰重,重非重浊,亦非重滞。
五曰变。
后两者是对用笔的品质要求和变化。
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有时用“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表现出“黑墨团中天地宽”,
壁坼,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如泥墙自然坼裂的痕迹,无做作习气。
南宋姜虁《续书谱》称:“用笔如折钗股、如屋
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破墨与泼墨
摘要:破墨与泼墨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本文主要阐述破墨与泼墨的发展历程和历代代表人物对破墨与泼墨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破墨;泼墨;梁楷;黄宾虹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84-01
一、引言
中国画之所以能够独秀于世界艺术之林,除了其收敛中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最重要的是其经过几千年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形式种类都蔚为壮观的笔法,墨法以及水法。
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笔墨已经成为艺术表现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近代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见解,在中国画技法表现形式上,破墨与泼墨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特别是在山水及写意花卉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泼墨
(一)泼墨的含义及特点
泼墨,顾名思义是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中国画表现技法。
这种方法墨足笔饱,水墨淋漓,泼洒自如,浓淡渗变,酣畅痛快,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
泼法有二种,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
另一种是用笔泼墨,这种泼法,便于控制,即大笔蘸上饱和之水墨,下笔快,慢则下笔墨水渗开,不见点画,等干或将干之后,再用浓墨泼,作泼墨。
其关
键在于要胆大,心细,因势利导,一气呵成。
由于泼墨形成大面积的水墨渗化,或淡或浓,会出现许多有意或无意形成的偶然效果,这是泼墨所具有的独特性。
(二)泼墨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
泼墨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墨法,古已有之,历代都有其代表人物。
宋代的梁楷,善画人物山石,道释鬼神,描写飘逸。
赵由俊云:“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
”《泼墨仙人图》是他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也是一副极其出色的泼墨写意人物画。
图中一位仙人袒胸漏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作者有意将人物的五官挤在一起,垂眉细眼,扁鼻瘪嘴,越看越耐人寻味,极尽嬉笑怒骂之态。
对近现代泼墨有重大贡献的当属张大千,张大千是中国艺术在传承时代的一位伟大艺术家,他的泼墨画以文静见长,表现孤寂冷峻的一种感情。
他的《泼墨荷花图》将泼法中的大写意表现到极致,兼泼少量的色彩,熟练的用大面积的墨色描绘荷叶,水色交融,浓淡相宜,适当的留白,巧妙运用泼墨的偶然性,几笔勾勒出荷花的娇媚,使整幅画出现丰富的层次感,增强了荷叶干湿对比的节奏感。
三、破墨
(一)破墨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破墨,即以不同水量、墨色,先后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可分为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墨色互破等。
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纯为自然
流动而无雕琢之气,有一种丰富、华滋、自然的美感。
随着水墨技巧的发展,破墨法已经不再是传统绘画上区别墨色层次的概念,而渐渐的使破墨成为当代中国画的一种极其独特的绘画技巧。
(二)破墨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
唐代张彦远说他曾经见过王维的“破墨山水,笔记劲爽”。
王维,在画史上的重大影响是他的“破墨山水”。
到了五代,运用破墨法作画已较普遍。
而到了宋代,破墨法已有明确的审美要求。
元人商璹用破墨,倪云林尝称之,以淡墨润浓墨,则晦而钝;以浓墨泼淡墨,则鲜而灵,破其界限轮廓,作疏苔细草于界处。
近现代对于破墨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单属黄宾虹。
黄宾虹对破墨法的见解是:“在纸上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则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利用其水分的自然渗化。
”于此可见,黄宾虹除了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之外,还利用其纯熟的笔法,在具体用笔中横笔与直笔交叉进行,如此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
在《深山夜雨》中,破墨法被运用的淋漓尽致,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
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四、破墨与泼墨技法对中国画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中国画的技法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但不管怎么样,都只是为了使整幅画的画面更加气韵生动。
石涛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
”其意义就是要求我们用不同的技法手段来表现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
内容,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及其时代精神,使中国画与时俱进,源远流长下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水墨画的技法是手段,如破墨与泼墨,其终极目的是传达一种精神和意境。
若使中国水墨画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还是需要画家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还是需要熟练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敢于去尝试,敢于了解,真正意义上做到“笔墨当随时代”!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民国珍本丛刊,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