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六章 生态系统 6.2 生产量和生物量导学案1浙科版3 精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系统6_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教案浙科版必修3

第1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教材分析:虽然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区别营养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相邻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营养结构及营养级的知识。
四.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一营养级生物的积极作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学生应尽量联系自已最熟知的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如一个水库或温州市景山森林生态系统,甚至在课外到学校附近的某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来分析、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作用,以及营养结构及其功能。
七.教师的教法: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 6-1,6-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课件 浙科版必修3

捕食者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但这并不是说流过生产者这一 环节的能量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少。
(3)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
金字塔呈现倒置状况。如人工鱼塘中生产者的能量未必比 消费者(鱼)多。
1. 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结构模式与营养环节的关系
生物 食物链 结构模式 营养环节 小型肉 食动物 二级消 费者
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巩固1】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 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
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提醒 (1)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 洋、陆地。其他的诸如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条河流,
甚至一块农田、一个池塘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2)小的生态系统可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 统可组合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4)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关系:
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2.生物放大及其危害 (1)放大物特点: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在生物体内
积累而不易被排出。 (2)放大过程: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即营养级 越高的生物体内放大物的浓度越高。例如:有机氯农药在 水中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通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千万倍的放大起 来。 (3)危害:对位于食物链顶位的物种造成灾难性影响。
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解析
小鱼是第四营养级,也是三级消费者,当其天敌食
高中生物 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一、二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学案 浙科版必修3

第一、二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通常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
2.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和被取食而建立起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
有害物质和杀虫剂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3.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4.生态金字塔中,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是倒的,而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有倒的。
5.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
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植物呼吸量(R)。
6.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次级生产量是在生态系统中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量。
1.生态系统的概念[判断](1)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3)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食物链3.生物放大(1)含义:化学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2)途径:食物链。
(3)实例:DDT的污染。
1.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关系。
提示:2.捕食食物链中不能出现的成分有哪些?提示: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分解者。
1.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 →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否为自养型生物。
高中生物 第6章《生态系统》学案(1) 浙科版必修3

第六章 生态系统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旧识回顾】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新知导学】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类型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4、食物链、食物网与营养级5、什么叫生物放大?6、生态金字塔的概念及种类【反馈检测】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请据图回答:(3)本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_____个营养级,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种。
(4)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物受到破坏。
停止围捕几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生态系统又恢复平衡。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能力(1) 该食物网由________条食物链组成,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的种间关系。
(2) 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另两种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旧识回顾】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哪些?2、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新知导学】1、什么叫初级生产量?单位是什么?2、什么叫次级生产量?3、什么是生物量?单位是什么?4、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5、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与生物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旧识回顾】1、试述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与生物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试写出与能量有关的概念。
【新知导学】1、 什么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指哪些物质呢?4、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什么?【反馈检测】 识图作答:(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__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1) 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 及⑤产生CO2的方式。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④____ ⑤____ (2)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形式进行循环。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旧识回顾】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新知导学】1、生态系统的稳态的概念。
高中生物6-1,6-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名师制作优质课件(浙科版必修3)

课堂互动探究
热点考向示例
随堂达标检测
食物链和生物放大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_______ 取食和 被取食 关系,不断传递着_______ 生产者 所固定的能量,这种 _______ 单方向 的营养关系叫食物链。捕食食物链是以_________ 活的动植 _______ 物 为起点的;腐食食物链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 为 腐食食物链 为主,而海洋 起点的。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___________ 捕食食物链为主。 生态系统则以___________ 2. 生物放大:食物链不仅是_____ 能量 流动和_____ 物质 移动的通道, 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___________ 移动和浓缩 的通道。化 食物链 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 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_______ 富集 ,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 物体内高度_____
课堂互动探究
热点考向示例
随堂达标检测
[思维激活2]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
食的动物。中间若有任何脱节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 级。 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概念 上的重合,如竞争、捕食。 ④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 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
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提醒 (1)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 洋、陆地。其他的诸如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条河流,
甚至一块农田、一个池塘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六章_第一、二节_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_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第一、二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通常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
2.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和被取食而建立起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它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通道,而且也是有害物质和杀虫剂移动和浓缩的通道,有害物质和杀虫剂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3.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4.生态金字塔中,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是倒的,而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有倒的。
5.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
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植物呼吸量(R)。
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大小为: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
6.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次级生产量是在生态系统中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量。
对应学生用书P59食物链和生物放大1.生态系统概念[判断](1)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 )(2)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 × )(3)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 )2.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的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食物链。
由于能量每次传递都会损失掉一大半,所以食物链通常只有四五个环节。
(2)类型:①捕食食物链:一般指以活的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②腐食食物链:是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生物链。
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而海洋生态系统则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3.生物放大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
【精品课件】6.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课件(浙科版必修3)

本 小。
专
题 ③海洋生态系统中海平面 200 m 以下即无光照,故海洋面积
栏
目 虽比陆地大许多,但其净初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一半。(海
开 关
洋每年为 55.5×1012 kg,陆地每年为 109.1×1012 kg)。
3.生物量
(1)生物量内涵: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 刻前的积累量,生物量(干重)的单位通常是用 g/m2 或 J/m2 表
开 关
海洋生态系统:珊2 0瑚00礁g和/m藻2·床a >1 800河g口/m2·a>
360大g陆/m架2·a>12开7阔g/大m洋2·a
学习·探究区
第19课时
【活学活用】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
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组成成分
生物种类
生产者
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
本
专
田螺、泥鳅、黄鳝、青蛙、浮游动物、昆虫、
题
消费者
栏
鱼、鸟类等
目
开
①②关③来自④(1)请补充完整调查表:① 分解者,② 多种微生物,③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 ,④ 阳光、水、土壤等。
知识·储备区
第19课时
(2)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体是 水稻 。农民抑制其他生 产者数量的方法是 人工除杂草或喷洒除草剂抑制杂草 生长 。
会有生态系统。
学习·探究区
第19课时
2.净初级生产量
(1)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和呼吸的关系:在初级生
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
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而把包括呼
高二生物浙科版必修3课时作业:6.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高二生物浙科版必修3课时作业:6.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6.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6.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目标导航 1.概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一、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1.初级生产量是指____________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____________或所固定的________,叫初级生产量。
2.初级生产量减去植物________消耗量,叫净初级生产量。
3.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________。
4.次级生产量:靠动物吃________、吃其他动物和吃一切现成的有机物质而____________的物质。
这类生产在生态系统中是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所以叫次级生产量。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________,能量最终都以______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2.特点:________流动,逐级________。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是在一个______________的循环圈中周而复始、____________的,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以得到________利用。
2.水的全球循环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之间主要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实现循环。
水循环影响着各类____________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通过____________送回大气圈。
3.碳的全球循环大气圈中的碳经过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再经过动植物的____________和微生物的____________又回到大气圈。
海洋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____________而互相交换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生产量和生物量
一、目标导航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初级生产量: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单位:g/(m2 • a)或J/(m2 • a)
GP=NP+R
GP:总初级生产量
NP:净初级生产量
R:植物呼吸消耗量
(光合-呼吸)
(光合)
生物量: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单位:g/m2 或J/m2
GP-R=NP
增加
减少
不变
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有:光、温度、水、CO2、矿质营养等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比较
分析讨论:
1、热带雨林与北方针叶林NP不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是
热带雨林
北方针叶林
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比较
分析讨论:
1、热带雨林与北方针叶林NP不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是
温度
2、北方针叶林和温带草原主要环境限制因素是
温带草原
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比较
分析讨论:
1、热带雨林与北方针叶林NP不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是
温度
2、北方针叶林和温带草原主要环境限制因素是
雨量(水)
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资料:
海洋面积最然比陆地大一倍,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55.3×1012kg×a-1)是陆地初级生产量(107.1×1012kg×a-1)的1/2。
为什么?
但海洋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次级生产量的三倍多。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1.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或某个种群所生产的有机体的总量。
含有速率的意思,与生物量不同生物量不含有速率之意,生物量指生态系统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有机体的总量,没有速率之意。
在农业上讲的(生)产量一般指经济意义大的那一部分收获物的量,如稻粒、麦粒、瓜果等的量,不包括秸秆等。
在栽培研究中,经常要计算包括有经济价值部分在内的全部有机体的量,这时被称为“生物学产量”。
在生态学上用来表示生产力的指标有:“生物量”和“生产量”两个概念。
如在池塘中每立方米中现有1kg鱼,就是指的现存量(或生物量);如果说每立方米水体每年产鱼10kg,指的是生产量。
生态系统生产力高(单位时间内生产量大)不等于现存量或生物量大。
反之亦真。
因为有些寿命短、周转快的种类可能在计算的时间阶段以内就消失了。
如果这些消失了的生物量可计算的话,生产量(P)应是在该统计阶段终了和开始时现存生物量的差(△B)与消失量(E)之和,即P=△B+E 。
2.某一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栖息地内所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生物种,或所含一个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种的总个数或总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
生物量(干重)的单位通常是用g/㎡或J/㎡表示。
某一时限任意空间所含生物体的总量,量的值用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用于种群和群落。
用鲜重或干重衡量时,规定用B表示;用能量衡量时,则用QB(也称活体能量,)表示。
五、布置作业
1.合理密植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方法。
科学家对三种作物的产量和种植密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作物在不同密度下收获的产量属于次级生产量
B.萝卜种植的适宜密度为6左右
C.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可不断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D.密度大于4时欧防风草根的总产量和生长不受密度影响
2.在夏季测量某温带落叶林中的一个淡水池塘的净初级生产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中随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可能原因
是光照强度下降
B.若该池塘生态系统长期处于C 点所示的状态,则可处于稳定状态
C.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繁殖,A 处的植物长势最好
D.生产者的生物量就是净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3.下表是人工饲养的肉用太白鸡生长过程中体重的变化情况,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A.每周体重测量值即为生物量
B.周增重可反映周次级生产量的变化
C. 饲养周期内净增的有机物总量与呼吸量之和即为次级生产量
D. 生物量一直在增加,尽量延长饲养时间可提高效益
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则AB间传递效率为10%
B.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某条食物链中的某种动物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C.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为图中B、C、E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总和
D.若该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则其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均大于陆地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
1.B
2.B
3.B
4.B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