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合集下载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也需要发展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它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落后,不仅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失落。

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八十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以及那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持续学习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保持对新技术和 新思想的敏锐感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追求卓越
创新精神激发人们追求卓越,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个人和组织的 持续改进和提升。
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它鼓励人们 在生活中自力更生、自 强不息,不畏困难和挫 折。
积极向上
具有奋斗精神的人总是 积极向上,无论面对什 么样的挑战和困难,都 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不 屈不挠的精神。
敢于拼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奋斗精神鼓励人们敢于 拼搏、敢于竞争,在竞 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 出,实现个人和组织的 成功。
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一致
团结协作精神强调在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以集体的力量 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社区文化建设
03
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居民的家园意识、社区认同
感,促进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
04
弘扬民族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意义
培养爱国情怀
1 2 3
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 观念,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 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传承红色基因
青少年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英雄 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坚定爱党、爱国、 爱人民的信念。
树立良好家风
通过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优秀家风家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 确的家庭观念,传承良好家风,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
提升综合素质
01
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精神,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文
化自信,提高他们在文化交流和交融中的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
02
提高心理素质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我的感悟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我的感悟

一、概述我国精神是指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我国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在当代,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精神的内涵和特点1. 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都对我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仁爱、孝道、礼仪等观念,道家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佛家的舍己奉献、慈悲善良等思想,都构成了我国传统精神的核心内容。

2. 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我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灵,是我国人民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它具有通过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凝聚人心的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并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精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应当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精神应当与时俱进,保留其传统内涵的吸取现代文明的精华,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我国精神与兴国强国1. 民族振兴的内在动力我国精神是推动我国民族振兴的内在动力,凝聚着全体我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意志。

我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让我国人民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团结一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精神在我国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精神的具体实践,我国精神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发展道路。

我国精神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精神对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我国精神的内涵深厚,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和国际影响力。

通过传播我国精神,可以增进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认识,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2000字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2000字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2000字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核,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追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精神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从凝聚力、创新力和自信力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

中国精神的一个时代特征是凝聚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

然而,中国精神是能够跨越民族界限,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

中国精神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这些价值观能够使各民族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团结和坚定。

中国精神的凝聚力体现在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使中国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中国精神的另一个时代特征是创新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人民对创新的需求和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中国精神的创新力体现在中国人民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如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商业模式创新等。

中国精神的创新力不仅在于技术上的创新,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还包括自信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充满自信,坚持自己的道路和价值观。

中国精神的自信力体现在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充满信心,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坚定的信念。

中国精神的自信力不仅在国内得到体现,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来,中国正以一种自信而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凝聚力、创新力和自信力三个方面。

中国精神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使中国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充满自信,坚持自己的道路和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人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愈发凸显。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瑰宝,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它记录了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品格和信仰,是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传承文化不仅是维护文化本身的责任,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和传递。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加,反思和传承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对自身国家历史文化认知的提升,更是对世界文化多样化的支持与贡献。

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追求和谐、尊重自然、强调道德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传统文化中的“道”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指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生活和为人处世。

道德的高度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仁爱”、“忠诚”、“孝行”等品质,则是社会和谐生存的核心资本。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还提倡尊重自然,追求宇宙与世界的宏观视角,以及发扬家国情怀等方面。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激发共鸣并指引新时代价值观念的建构与丰富。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又探寻了中国人理性与感性,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告密、剪纸、工艺品表现出的优秀的手工艺文化。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体验、价值观念和道德框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关系,也是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讨。

同时,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的生活中的应用及结合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比如北京传统文化的转型,如匠艺传承、传统商业的崛起回归、文创产业的发展等,不仅是当今中国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在当代世界中的展示。

四、结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传递和延伸更悠久的历史和凝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作为一种引领思想涨落的前沿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以及弘扬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以及弘扬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以及弘扬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根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历经历史的风风雨雨,经过多次战争和灾难,始终不忘祖国,不渝坚守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将爱国情怀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让我们珍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以此来推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

二、团结协作团结协作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团结协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大家相互携手,凝聚起强大的集体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中华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体现在人民内部和全民族大团结的层面上,最终使中华民族实现和平与发展。

三、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华民族历史上孕育了众多的发明创造,这些创新使中华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我们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从而不断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孝道文化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价值观。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文化已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始终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核心。

孝道文化不仅体现了强烈的亲情和家庭观念,也同时表达了对祖先和家族的尊重。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保持孝道文化的传承,促进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弘扬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弘扬中国精神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可以带动中华民族实现持久发展和长远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升,展现更多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进而推动中华民族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精神的历史生成及其时代呈现

中国精神的历史生成及其时代呈现

中国精神的历史生成及其时代呈现一、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精神,是指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国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中国精神与今日全球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以及国家荣誉相匹配,并有益于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

大致说来,中国精神包含如下交织并相通的诸多方面:1. 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中国精神包含着阳刚与阴柔两个层面。

《易传》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超越性,显示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而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及精忠报国,则是中国精神超越性的外化与具体表现。

厚德载物则蕴含着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为天人相通、民胞物与的本体观,也拓展为诸如应时守势、虚壹而静、德性修持、内圣之道以及为己之学等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样的内在性,亦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与关切,不可小视,更不可混同于西方传统的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

内在性与超越性,一阴一阳,刚柔相济,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两个层面,并塑造了中国国民的基本人格模式。

2. 中国精神的两大核心价值:和谐与中道中国精神推崇“和谐”,表现为天人间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间的社会和谐、人与自我的人格和谐,也表现为民族与国家间的政治和谐,中国传统所信奉的正是和平主义,孔子的大同理想即表达了这一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到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及其实践,均向世界明确传达出和平主义的发展观念。

当然,“和谐”是有前提的。

其一是整体的团结与合作,和谐是整体的有机化、组织化以及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因此,中国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也特别推崇集体荣誉感,在现代世界尤其表现为国家荣誉及其国家认同。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现代化的国际社会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此为基础去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首先,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有幸接受高等教育,具备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怀揣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感,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与传承中华文化相结合,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和价值观中。

其次,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使命的重要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的传统价值观和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逐渐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尊敬师长、勤劳等,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这些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另外,大学生还可以参与到传承中华文化的实践中。

我们可以加入学校的文化团体,积极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与他人一同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与研究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

我们可以选择相关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

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推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大学生要积极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绘画等方式,将中华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社交媒体、博客等,将中华文化的精华分享给更广大的受众。

总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通过学习与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积极传递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我们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传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张 军(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8)[摘 要] 一个民族从萌芽、成型到发展、壮大,总有与其相适应的民族精神相伴随。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词] 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图书分类号] D 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44(2004)12-0058-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推动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富于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伟大的民族集合体。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支撑、促进这个民族历经磨难、饱尝艰辛而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强大力量和不竭源泉,就是在五千多年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大多数民族成员认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形成的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中华民族精神。

作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支柱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又是新时期新实践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实际上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的集中概括。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它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

在沧桑变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世代相传,铸就了中华民族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民族性格。

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常常体现为抵御外族侵略、鄙视卖国求荣、崇敬民族英雄以及富国强兵、变法图强、居安思危等各种各样可歌可泣的人格精神。

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振聋发聩的名言,就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

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尽管也曾出现过分裂、对峙和割据的历史时期,但毕竟那是短暂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发扬团结统一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历史经典。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时刻,全民族空前团结,国共两党尽释前嫌,互相配合;海外华侨积极募捐,为国效力。

正是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由此可见,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

爱好和平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特质。

“农耕文明”是一种历史文化概念,是相对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而言的。

在这种文明里,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他们以“耕读传家”为自豪,以穷兵黩武为戒。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可以通过古代的“贵和”思想体现出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以和为贵,追求和谐。

在各民族之间,强调“讲信修睦”、“和衷共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追求“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在国家关系中,主张“协和万邦”、“和平共处”。

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各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

张骞出【收稿日期】66【作者简介】张 军(—)男,四川师范大学经济学院3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邓小平经济理论。

5第18卷第12期2004年12月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JOU RNA L O F CHEN GD U COL LE GE O F EDU CA TIO N V ol18.No .12Dec.2004D OI :10.13627/ ki .c djy.2004.12.0142004-0-11978200:8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注重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

中华民族素以和谐为理想境界,“和为贵”的精神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民以勤劳勇敢的品德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几经磨难、几临倾覆的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衰而复兴,巍然屹立。

勤劳勇敢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体现在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人民历来视勤劳为安身立命之本,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同时又主张见义勇为,百折不挠,面对每一次外敌的入侵,中华儿女总能够空前团结起来,勇敢对敌,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夯实了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生存根基。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

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成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

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自强”是不依赖、不仰赖别人,自尊、自立之意。

“不息”是周而复始、永不懈怠。

自强不息的精神具体体现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革故鼎新”、发愤图强、知难而进的开拓进取精神。

《易传》所肯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经过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实践,逐渐积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心理,成为鞭策人民不断进取的永恒力量。

在遇到外来侵略、民族危亡时,它便表现为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精神;在和平发展时期,它又表现为面向现实、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奋斗精神。

就个人的人生价值而言,自强不息表现为仁人志士在强暴面前坚持正义,宁死不屈;在遭受挫折时则奋发图强,不懈奋斗。

正是这种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造就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力量之所在,只要我们吸取中国文化绵延下来的精神、智慧与精华,去其糟粕,就能留住这根,保持时代精神与历史民族精神的血脉相连。

二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民族精神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始终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进步的作用。

时代精神适应于现时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是时代文明深层的精髓与内核,是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最高指导原则。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塑造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革命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价值形式和文化,已经积淀于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意识当中,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号召全党要继承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要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我们党的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的革命正气,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深刻论述、大力提倡的革命精神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根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集中表现在:一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二是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三是以人为本的民主精神。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一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这不仅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也无法应付自然界的突然变化,因此只能按部就班。

随着企业权限的增长和承包制、责任制、股份制等方式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起来,于是一大批敢冒风险、敢于竞争的新人也随之涌现,他们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推动了民族观念的转换,开拓创新成为人们行为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契约关系发展确立的人的独立、自主意识,迫使人们传统的知足常乐的观念转换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观念。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与时俱进是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