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神话,回溯原型
20种故事原型

20种故事原型1. 创世神话:这类故事描述了一个世界的起源和初始,常常包含了诸神、巨人、魔物等神话元素。
2. 冒险旅程:这种故事以主人公经历各种挑战、克服困难、达成目标为主线,如《西游记》、《哈利·波特》等。
3. 家族传奇:这种故事以家族的兴衰变迁为主线,强调了命运、因果报应等主题,如《红楼梦》、《百年孤独》等。
4. 爱情故事:这种故事以男女之间的感情为主线,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等。
5. 战争故事:这种故事以战争为主线,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如《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等。
6. 成长故事:这种故事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挫折、困难中成长起来的过程,如《小王子》、《草房子》等。
7. 科幻故事:这种故事以未来世界、外星生命等为主题,探索了科技、文明、人性等议题,如《三体》、《星际迷航》等。
8. 悬疑故事:这种故事以悬疑、推理为主题,带领读者解开谜团,如《福尔摩斯探案集》、《沉默的羔羊》等。
9. 历史传奇:这种故事以历史事件、人物为主线,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伟大,如《荷马史诗》、《李尔王》等。
10. 动物寓言:这种故事以动物为主角,通过动物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优点,如《伊索寓言》、《小王子》中的狐狸等。
11. 神话传说:这种故事以传统的神话、传说为主线,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了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如《山海经》、《封神演义》等。
12. 民间故事:这种故事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文学,通常以奇妙的幻想、美好的愿望为主题,如《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
13. 幽默故事:这种故事以幽默、诙谐为主题,通过轻松的笔调让人捧腹大笑,如《围城》、《小二黑结婚》等。
14. 传奇冒险:这种故事以传奇、冒险为主题,通常涉及到奇幻、魔法、战争等元素,如《魔戒》、《哈利·波特》等。
15. 西部故事:这种故事以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主线,通过描述人们之间的争斗、友情等展现了一种西部的精神风貌,如《老无所依》、《荒野猎人》等。
神话原型批评

论《 三 性 他 及 西 》日 论 的 认 精 格 、常 》 扰 为 神 蒙 《生 、 乱 被 分 德 精活 《 是 压 析 弗 神的 梦 精 抑 学 ) 洛 分心 的 神 的 家 , 伊 犹 析理 释 病 欲 。 德 太 引病 义 的 望 精 ( 人 论理 》 根 绝 神 新学 、 本 大 分 , 编》 《 原 部 析 奥 》、 图 因 分 学 地 等《 腾 。 是 派 利 * 。精 与 著 属 的 精 神禁有于创神 分忌《性始病 医 析》性的人 生 引、学,。
1856.5.6
· 1939.9.23
意识
前意识
记忆
安全 压抑
J.G弗雷泽( 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 英国古典社会人类学创始人之一,认为 “巫术先于宗教”的第一人。 《金枝》是弗雷泽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也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 来,即受到各方面的之一,但它经受住了 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阐释 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神话传说——刑天舞干戚 刑天原是一个 无名的巨人,他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黄帝 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刑天”这个名 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 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 仇。(另有一说认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 是首,即头的意思) 当炎帝还是统治全部落的天帝的时候, 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爱歌 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 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 幸福快乐的生活。
黄帝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又有九天玄女传 授的兵法,便比刑天多些心眼,觑(qu)个破绽, 一剑向刑天的颈脖砍去,只听“咔嚓”一声, 刑天的那颗像小山一样的巨大头颅,便从颈脖 上滚落下来,落在常羊山脚下。 刑天一摸颈脖上没有了头颅,顿时惊慌起 来,忙把斧头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 上乱摸乱抓。他要寻找到他那颗不屈的头颅, 安在颈脖上再和黄帝大战一番。他摸呀摸呀, 周围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个遍,参天的大树, 突出的岩石,在他右手的触摸下,都折断了, 崩塌了,还是没有找到那颗头颅。他只顾向远 处摸去,却没想到头颅就在离他不远的山脚下。
十种故事原型

十种故事原型在我们生活和创作的故事中,往往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原型。
这些原型源自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下面我们将介绍十种经典的故事原型,以便于大家在创作过程中突出故事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1.神话原型:英雄之旅这一原型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乔瑟斯·Campbell 的研究。
英雄之旅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平凡世界、冒险召唤、犹豫拒绝、跨越阈值、挑战磨难、获得新知、蜕变重生、带回礼物、实现梦想。
许多经典故事如《西游记》、《哈利·波特》等都采用了这一原型。
2.童话原型:幸福结局童话故事常常以幸福结局为标志,这一原型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典型的童话故事包括《白雪公主》、《灰姑娘》等。
3.科幻原型:探索未知科幻故事通常围绕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展开。
如《银河帝国》、《三体》等作品,都是通过对未知的探索,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4.悬疑原型:解谜过程悬疑故事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其解谜过程。
作家在故事中设置一系列线索,让读者和主人公一同揭开谜团。
《福尔摩斯探案》、《名侦探柯南》等作品都是悬疑原型的典型代表。
5.爱情原型:浪漫邂逅爱情故事往往以浪漫的邂逅为开端,接着展现主人公们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一起的过程。
《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等都是爱情原型的佳作。
6.悲剧原型:悲剧英雄悲剧故事以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为特点。
这类故事中的英雄往往因其崇高的品质而遭受不幸。
《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等作品都属于悲剧原型。
7.喜剧原型:欢乐喜剧喜剧故事以幽默、欢乐的氛围为主要特点,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启发。
《西游记》、《武林外传》等作品都是喜剧原型的代表。
8.历史原型:传奇故事历史故事往往以真实或虚构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展现传奇人物的一生。
《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历史原型的典范。
9.现实主义原型:生活百态现实主义故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
《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原型的佳作。
讲稿

神话——原型批评讲稿2010-12-01 神话——原型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在战后兴盛于北美,成为取代新批评的一个派别。
但是,在国外文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关于它的公认的统一名称。
最初,流行的神话批评,泛指从早期的宗教现象中探索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批评。
直到1957年,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正式确立了以原型为核心的批评观。
此后,神话批评和原型批评成为两个并行不悖的同义概念。
国内学者叶舒宪在翻译、引进的过程中,将其统称为神话——原型批评。
一、理论渊源及其影响1、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金枝》在对神话、民俗、巫术仪式的比较研究中,使人们在认识到文化起源于巫术仪式的同时,也了解到文化中一些极为普遍的原型,如灵魂转生、替罪羊等。
这对神话——原型批评启示巨大,产生了两个批评走向,一是剑桥学派、神话仪式学派,把批评视角投入到宏观的外部人类学领域,研究仪式与文学的发生,以墨雷、赫丽生、康福德为代表;二是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由内向外引申,从原型中发现文化价值,以蔡斯、费德莱尔为代表。
(其中,墨雷在《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一文中,指出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悲剧人物存在共同之处,不是出于巧合,而是原始宗教仪式共同性使然。
这两个人物的原型就是金枝国王——部落首领或者国王为了群体利益都成了替罪羊。
蔡斯《麦尔维尔研究》,发现寻父原型,麦尔维尔不仅是个人神话,更是美国神话。
美国被从欧洲的古老土壤中分离出来后抛弃在美洲的荒原上,也经历了失父的寻找。
他也提出了发人深醒的问题,美国能否成为真正的普罗米修斯,即即违背父神宙斯的意志,以自己的创造性,带领民众走向更高的文化层次。
蔡斯的这一立论,因其深刻和新颖,曾惊动一时。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认为原型,即原始的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主要由被抑制和遗忘的心理素材组成,广泛存在于神话和宗教中,能为艺术创作提供主题。
为了证明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研究了各民族中大量的神话文学,发现了许多原型,如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巫术原型、受难原型、英雄原型等。
神 话 原 型 批 评

“太虚幻境梦”的灵验在于神话原型
• 太虚幻境的梦是贾宝玉梦见的神话。曹雪芹重 构那个神话的根本用意在于,他要发掘出隐藏 在金陵十二钗人物和贾家颓势后面的决定其命 运的必然性的东西。曹雪芹创造太虚幻境的神 话是事先暗示了金陵十二钗和贾家的命运,但 是,那不是对叙述故事后面的暗示,而是要创 造一个“先例和范型”。太虚幻境的“神显” 不是对后面具体人物和命运的象征,而是以 “神谕”的形式,对一种原型模式形式的显现, “太虚幻境梦”的灵验就在于一种神话原型的 灵验。
《红楼梦》的现实人生是对太虚幻 境“范型”的重复
• “太虚幻境梦”象征的“范型”可以总结出这 样几个大的模式: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象征模 式,爱情悲剧命运的象征模式,人生悲剧命运 的象征模式。 • 《红楼梦》的现实人生和贾家的命运是对贾宝 玉“太虚幻境梦”的应验。因为“太虚幻境梦” 所象征的是一种“范型”,因而,说到底, 《红楼梦》现实人生和贾家命运的应验就是原 型的应验,原型的呈现,原型的重复。
神话原型批评
----以《红楼梦》为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型
• 原型是指一种难以表述的,无意识的,预 先存在的心理遗传结构,是集体潜意识的 组成部分。
荣格
• 荣格认为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 • 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为一 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 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 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 • 也就是说,人类祖先的经验经过 不断重复之后,就会在种族的心 灵上形成所谓的积淀之物,也就 是原始意象,他们被保存在种族 成员的集体无意识领域之中,并 世世代代沿传不止,这样的原始 意象就是原型。
“太虚幻境梦”是“神显”的梦
• 从神话思维的角度说,贾宝玉的“太虚幻境梦” 是曹雪芹创造的又一个神话,是对原型的象征。 • 所谓“神显”和“神谕”也就是神的显示——以 一种意象象征方式的预先的暗示与告知。“神显” 和“神谕”依赖的是“梦是神谕”的观念。 • 贾宝玉的“太虚幻境梦”由于对后面的大结局有 着暗示的作用,因而,这个“太虚幻境梦”就成 了《红楼梦》神话思维的原型。
古希腊神话的当代重述

古希腊神话的当代重述古希腊神话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丰富、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神话之一。
这些神话中不仅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包括了丰富的哲学、宗教、道德和文化内涵。
古希腊神话以它的精彩故事、深刻的意义和引人深思的思维方式闻名于世,至今仍然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生命实践。
在当代,古希腊神话的重述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比如,它能够被重述为电影、电视剧、小说、游戏等形式。
同时,许多当代作家也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重新阐述古希腊神话的内涵和价值。
其中,著名的当代作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在他的著作《英雄的冒险》(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揭示了一种古希腊神话的普遍形式,即英雄的旅程。
他认为,“英雄旅程”是一种通常由年轻男性开始的传统模式,包括离家、接受试炼、获得力量、收获智慧和革新自我等六个阶段。
这些阶段体现了古希腊神话中人物形象的成长和奋斗,也反映了人类在成长和生命发展中所经历的过程。
除了坎贝尔的解读,许多当代作家也将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加以重新阐释。
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小说《候神兽》(The Penelopiad)通过主人公佩内洛普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德赛(The Odyssey)故事。
在这个重新阐释的故事中,佩内洛普描述了她被迫与自己的丈夫离职并被迫嫁给另一个男人的经历。
在她的讲述中,我们看到古希腊女性所经历的宫廷生活的苦难和她需要做出的艰难抉择。
此外,还有一些当代作家将古希腊神话中的道德和宗教内涵重新阐释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例如,威廉·戈德尼(William Golding)的小说《蝇王》(Lord of the Flies)重述了一个小孩子们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蝇王代表了情欲、暴力和骗局,体现了人类对道德和宗教的背离和崩溃。
总之,古希腊神话的当代重述,不仅是对它们的延续和发扬,也是对它们内涵和意义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古希腊神话的当代重述——《重量·阿特拉斯与赫拉克勒斯的神话》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古希腊神话的当代重述——《重量·阿特拉斯与赫拉克勒斯的神话》的多角度浅析⊙仝 谣 朱 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太原 030031]摘 要:《重量·阿特拉斯与赫拉克勒斯的神话》(以下简称《重量》)是2005年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受邀参与世界重述神话项目而创作的一部对古希腊神话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体现个人独特风格以及当代哲思的作品,该书打破了神话的宏大叙述,对神话故事重新定义讲述,加入当代反思意味,颇具价值感与影响力。
关键词:《重量》 珍妮特·温特森 古希腊神话 重述“重述神话”是2005年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的全球跨国出版合作项目,意义在于用现代语境重述各个国家、地区的古代神话,在向远古神话致敬的同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加之不同作家独特的重写风格,反思现代社会的物质膨胀与精神匮乏,给人启蒙。
《重量》(The Myth Of Atlas And Heracles)是2005年在中国出版的重述神话作品,作者是英国当代实力派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1958— )。
小说以新颖的角度重述了希腊神话中阿特拉斯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温特森以其个性张扬的语言,随心所欲的叙事视角,独到的见解掺杂在小说中,将“界限”与“欲望”贯穿全文,丰富了重写本的主题内涵,引发读者思考,极力为我们从头讲述一个故事。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重量》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解构与重构,对比二者之间相似性与创新性,试探讨珍妮特·温特森重述神话的意义与价值。
一、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继承(一)情节相似神话里,阿特拉斯属提坦神族,在诸神与天庭之战中失败后,宙斯罚他用双肩支撑苍天。
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与阿尔克墨涅偷情所生,因其一生都为宙斯的妻子赫拉所嫌恶。
他拥有十二件伟大功绩,却死于小小的阴谋与误会。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故事传说,通常包含了人类对于世界起源、文化传承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工具,为神话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通过分析神话的内在结构和元素,阐述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在神话解读中的应用。
弗莱认为,神话的叙述文本通常由一种循环的模式构成,这种模式表现为一系列相似的事件和情节。
这些事件和情节通过变形、置换和修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叙述循环。
在神话中,这种叙述循环常常表现为英雄的诞生、成长、挑战和死亡,以及世界的创造、繁荣和毁灭。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形象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力量、智慧和道德的追求;而恶魔形象则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邪恶、弱点和死亡的恐惧。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在神话中呈现出多样性,为故事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动力。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情节和事件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在旅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能象征着人类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障碍;而英雄的最终胜利,可能象征着人类对于智慧、力量和道德的胜利。
这些情节和事件在神话中的出现,使得故事具有了深层次的含义。
弗莱认为,神话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通过神话,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
同时,神话也通常被用来巩固政治权力,传达道德教诲,为听众提供安慰和激励。
原型批评理论是弗莱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弗莱的理论,原型指的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在文化传承中反复出现,具有稳定的象征意义。
在神话中,原型批评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从而揭示其深层次的含义。
案例分析: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为例,他因神勇而被誉为“大力神”。
在传说中,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项艰巨的任务,如杀死九头水蛇、捕捉金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述神话,回溯原型
作者:王召强
来源:《师道》2018年第07期
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来看,重述神话的冲动可以上溯至白话文小说创作第一人——鲁迅。
我们都知道鲁迅第三本小说集的名称叫《故事新编》,里面收录了主要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主题的8篇小说,其中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1934-1935年),而最早的一篇《补天》创作于1922年11月。
鲁迅站在现代思想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进行再叙述,再评价,并在这种再叙述、再评价之中巧妙地渗入了自己对当下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思考与批判。
其整体风格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以诙谐的“游戏笔墨”,互相渗透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
有人说,鲁迅的杂文是二十世纪讽刺文学的巅峰,我觉得《故事新编》更符合这个称号。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本书的主题,那就是“荒诞”。
鲁迅在《序言》中自嘲的“庸俗”指的就是把神话传说中蕴含的传统内涵进行解构,在借古讽今中生成戏剧性、冲突性,在对神性的消解中生成荒诞。
不过,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借古讽今式的解构创作,我觉得重述神话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从“大历史”的纵深角度引发我们思考“我们来自何处”这一终极命题。
如果说撰写家族史是从距离我最亲近的“小历史”中确证“小我”存在的话,重述神话则可以帮助我们从集体记忆中确证“大我”的存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原型批评,原型即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解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一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
原型批评的创始人诺斯罗普·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正是这一原理才赋予文学以千百年来虽经意识形态一切变化,仍具有其传播的力量。
这种结构原理当然受社会和历史因素制约,并且不会超越它们,但是结构原理始终保持一种足以说明文学总体本质的形式持续性,这一形式持续性有别于它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变化。
”
在弗莱的西方文化背景中,神话主要指圣经神话故事,也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在弗莱看来,《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
从文学的视角看《圣经》,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经典,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从创世到末世到获救。
“《圣经》为文学提供了一个神话体系……从时间上讲,这个宇宙从上帝创世一直延续到世界末日;从空间上讲,它从天堂一直延伸到地狱”。
所以,弗莱认为,《圣经》的恢宏想象是后世文学想象的集合体和母胎。
我在备课整本书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的过程中,发现柳冬妩在《解密》一书中,就将《变形记》看作是对《圣经》的戏仿。
在柳冬妩看来,“在《变形记》里,卡夫卡塑造了这样一个被魔鬼附体的变形耶稣来反抗人性的工业化文明,完成了对耶稣形象的深度解构与反讽,是对圣经故事的借用与改写。
《变形记》显示了卡夫卡对基督教拯救观念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表达出人之终极关切与实际存在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内在矛盾。
”
弗莱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关注的全部主题正在于此:“在每一个时代,对于作为沉思者的诗人而言,他们深切关注人类从何而来、命运如何、最终愿望是什么;深切关注属于文学能够表达出来的任何其它更大的主题,他们很难找到与神话主题不一致的文学主题。
”
早在1936年,浙江杭州宗文中学教师钟毓龙就利用课余之暇,历时十年之久,写成了一部长达60卷、120回的长篇演义小说《上古神话演义》,将古代各种神话和历史故事连贯编缀而成,将古代史籍中比较简单、朴素的片段材料进行了充分的想象和艺术加工,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可以说是集我国上古神话之大成。
其中事事都有所本,征引典籍达500多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和社会风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建国以后,1950年,袁珂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的学术声望。
该书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的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
长期以来,西方人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缺乏神话,是一个没有神话的民族。
正是这样一种偏见,刺痛了袁珂的神经,让他投入了全部精力去研究神话。
袁珂认为:“神话的产生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并不是出于人类头脑里的空想”,“当我们研究神话的起源,古代每一时期的神话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活、劳动和斗争而作凭空的推想。
”
清华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卓慧臻所著《重写神话》一书,将研究重心放在五位女性作家身上,因为神话和童话往往是男权社会价值观的载体,质疑并重写神话和童话,是20世纪欧陆和英国几位重要女性小说家的共同特点。
这五位作家作品分别是德国作家克里斯塔·沃芙,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丹麦作家艾莎克·狄尼森,法国作家柯莱特和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们都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神话进行改写和再创作,激励女性声音的浮现。
小说中的女主人翁不再是墨守成规、等待爱情的温柔女孩,而是生动立体的女性人物。
她们通过质疑神话,期望找到改善女性生活与社会地位的道路,她们重写的神话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解构主义风格。
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自2005年发起,就发起过一个“重述神话”的写作计划,委托世界各国作家各自选择一个神话进行改写,然后由参加该项目的各国以本国语言在该国同步出版发行。
重述神话项目,既不是对神话传统进行学术研究,也不是简单的改写和再现,而是要作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风格进行再创作,并赋予神话新的意义。
该项目涉及25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小诺贝尔丛书”,已加盟的丛书作者包括西方著名作家大卫·格罗斯曼、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迈克尔·法布何塞·萨拉马戈、卡洛斯·富恩特斯、斯蒂芬·金以及中国作家苏童、李锐、叶兆言、阿来等。
这是一场远古神话在当代语境下的复苏,对现代人们在物质膨胀的时代里产生的精神匮乏给予疗伤,通过神话的重述,让人们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国家意识,更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区域的健康发展。
其中,代表中国参加该项目的作家作品有苏童的《碧奴》、叶兆言的《后羿》、李锐的《人间》、阿来的《格萨尔王》等。
苏童的《碧奴》改编自古代“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叶兆言的《后羿》改写的是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传说,李锐的《人间》重述的是白蛇传的故事,阿来的《格萨尔王》重述的是西藏史诗中格萨尔王的故事。
其中,难度最高的当属李锐的《人间》,毕竟前有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和李碧华的小说《青蛇》,都堪称经典,要想写出点新意来颇有难度,不过李锐的《人间》口碑不错,引发了读者关于“众生皆有佛性,何谓人?何谓妖?又何为佛?”的深度思考。
《格萨尔王传》是藏区广为流传的一部藏族神话史诗。
关于格萨尔王的故事,千百年来就一直在广袤的藏区口口相传,这种只靠记忆转述与讲述的传播方式,导致了其在基本故事框架确定的情况下,不断衍生出了细节不同和场景各异的众多故事流传版本。
阿来怀着敬畏之心先进行必要的“田野调查”,尽可能深入到传说中格萨尔的诞生之地与“岭国”区域,为小说文本的地理性描述作必要的感性认识,同时尽可能寻访藏区被称为“仲肯”的那些“神授说唱艺人”,了解“格萨尔王”的最新传唱文本。
然后在众多版本故事中进行选择、修正、组织与剪裁,有意打破故事原来的秩序,再运用恰当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故事还原”,用双线索的结构来增强小说文本的艺术魅力和阅读趣味,才使得长篇小说《格萨尔王》立足于“神话”与“现实”,生动于“虚写”与“实写”。
我布置给学生三个神话母题,分别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和大禹治水。
这三则神话都颇具悲壮色彩,学生需要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再在合理的想象的艺术加工之下,完成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短篇小说。
在创作手法上,既可以模仿鲁迅式的反讽,借古讽今;也可以像李锐、李碧华一样,赋予神话全新的现代意义,例如女权主义色彩;还可以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一样,写成一部大团圆式的喜剧;当然,也可以像乔治·马丁一样,写成一部像《冰与火之歌》这样严肃的奇幻悲剧。
重述神话,至少有这四种可能性。
因为在弗莱看来,相应于自然界的循环周期,文学叙事的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喜剧,即春天的叙事结构;浪漫传奇,即夏天的叙事结构;悲剧,即秋天的叙事结构;反讽和讽刺,即冬天的叙事结构。
神话包括了这四种叙事结构的全部雏形,西方文学的发展,就是从神话开端,相继转化为喜剧、浪漫传奇、悲剧,最后演变为反讽和讽刺。
到了最后阶段,则又出现返回神话的趋势,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学生可以在以上四种叙事类型中任选一种为主,加以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