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详细讲解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神话原型批评

原型
➢据荣格考证,“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认为理念 是客观事物的原型)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近代原型概念一般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 文学现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这一概念首次被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所采用,借以解释多种 文化里存在的神话传说和宗教典仪,通过对这些仪式的形式进 行分析,解读其中包含的结构规律。 ➢原型具有共通性,可以通过研究原型来贯通不同地域不同时 期的文学作品,建构文学发展的宏观结构。 ➢原型的研究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弗莱发展成熟,由于原型 研究实际上包含了神话的内容(仪式、传说、图腾、禁忌等) 所以常以“原型批评”指代神话原型批评
意象世界
神明
人类
传奇
春
启示世界
动物
植物
喜剧 四 种 叙 述 程 悲剧 式
夏
魔幻世界
矿物
天真类比世
秋
界
自然与理性
类比
反讽
冬
或嘲弄
经验类比世
界
特点
宏观性
这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得以取代新批评的原因,因为新批评倡导的正好是神话原型批 判所反对的,神话原型批判反对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原型批评以人类学的理论和视 野为基础,其核心方法是“远观”(stand back)可以说是一种宏观的全景的文学眼 光,他要求把文学的各种现象—题材主题等放到文化整体中去考察,在这种文学人类 学的处理下,文学成为了整个文化创造的一部分,比如宗教神话。
弗莱的原型观
他认为原型是那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他们连接诗与诗的象征,使 我们的文学体验得以完整,原型是一种交际象征,原型是一些联想群, 即特定的语境中,我们往往有大量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是可交际 的,因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它。
文学批评方法论神话原型批评

• 在所有的原型中,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意义的原型有四种: • 人格面具(The persona)
• 人格面具类似于演员所戴的面具。荣格用这个词来指代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或团体中扮演不是他 本人的角色。在荣格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格面具。它的作用是把个人的真相掩盖起来,而 呈现出假像,其目的是为了对自己有利。其实,人格面具和真我的分裂是一种精神上的烦恼, 常常给个人造成痛苦,因为真我被迫压抑在内心深处。人格面具原型本质上是一种对于团体、 公众有利的求同原型。它所表现的只是人格的一小部分。长期被其控制,此人就有可能将人格 面具当成真我,或者当成人格的全部。那是很危险的。因为过双重生活的人有时还能意识到精 神人格的分裂,从而正视自身( 例如卡夫卡), 而与人格面具完全认同的人,则可能是工作 狂、虐待狂、清教徒等,整个地毁灭了自己。
第11页,本讲稿共36页
二、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形态
• 由于弗雷泽主要致力于人类学探讨,而哈丽生主要探讨戏剧的神话来源,所 以,作为一种方法论,神话一原型评论在理论形态上的代表者主要是荣格和
弗莱。
第12பைடு நூலகம்,本讲稿共36页
(一)荣格的代表观点 • 1、原型 •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也是荣格后半生倾全力研究的对象。 • 关于原型,荣格写道:“生活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
文学批评方法论神话原型批评
第1页,本讲稿共36页
• 所谓神话原型批评,就是从“ 神话”出发,把“ 原型”作为文学研究的中心,认为它不 仅是文学的来源,而且是文学本质之所。神话原型批评认为,文学与善、真、美无关,也 与性欲无关,因而致力于在文学作品和作家心理中寻找一种原始意象,并把它作为文学活 动的原子核加以研究。由于神话原型批评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和不顾一切地追求人类从远 古积淀而来的某种混茫然而又确定的集体无意识的勇气,所以,初看起来颇有迷信成分。 但是,正因为摆脱了道德、社会、美学、性欲的羁绊,试图在现代人心灵活动结晶的文学 与人类祖先的思维和心理状态之间寻找联系,神话原型批评不仅具有无法言说的历史感, 而且也时时焕发出缕缕乡情。游弋在神话原型批评之湖,往往有恬静、回归故里的感受, 无形中使焦虑不安的现代人获得一种安全和放松。它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五大文学批评之 一,除了方法论所固有的新颖性之外,恐伯也与这种内在的无言的纯朴有关。
《神话原型批评》课件

阿尔凡·辛伯格
辛伯格提出了“英雄之旅”概念,描绘了英雄在成 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挑战。
角色原型
神话原型批评强调文本中的角色具有普遍性, 代表着特定的人类心理类型。
约瑟夫·坎贝尔
坎贝尔的“百面英雄”理论解析了神话中英雄形象 的多重象征和普世意义。
情节原型
情节原型是文本中重复出现的故事模式,与人 类文化共有的经典故事相呼应。
神话原型批评的基本原理
原型符号
神话原型批评关注的核心是原型 符号,即那些具有普遍指涉和象 征意义的符号。
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存在一种共同 的、与个体经验无关的集体无意 识,原型符号来源于其中。
符号模式
通过研究原型符号的共性和相互 关系,可以揭示文本中的符号模 式和深层含义。
神话原型批评的关键概念和术语
神话原型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使文学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揭示了文学作品背后的普遍人类经验和文化模式。
结论和总结
神话原型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读文 学、艺术和人类文化。
《神话原型批评》PPT课件
批评方法的定义和背景
神话原型批评的起源和发展
1
源起于心理学
神话原型批评最早源自心理学家卡尔·荣
哲学与文化背景
2
格的理论,后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
神话原型批评反映了哲学和文化研究对
于人类文化经验的关注,揭示了普遍的来自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3
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
自荣格以来,学者们不断深入研究神话 原型批评,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并形成了 多种派别和流派。
神话原型批评的实践应用
1
文学 and 影视分析
神话原型批评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分析,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普遍意义 和文化符号。
第六讲 神话原型批评

2.荣格的原型理论 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 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 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 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 代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 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 原型作为文学中可交际的单位,可以是意 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征、主题和人物,也可以是情节结 构模式。 3、结构主义
宗教构成了西方文学的原型和基本模式。 他分析了文学可以具有五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模式 是神话模式,其它模式可以看成神话的变形和位 移。神话宗教模式又可分为三类: a、神启模式(意象) b、魔怪模式(意象) c、类比模式(意象) 弗莱所说的“神话”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叙述的某 些形象具有超人的存在,一种理想化典型化的存 在,所以这些形象只发生在故事中,因而神话是 一种与真实性与“现实主义”不相符的传统化和 程式化叙述。文学始终都是一种神话。
2、作品相位和原型的意义 文学作品意义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结构,可以分 为五个层面,即五个相位: ① 文字相位 ② 描述相位 ③ 形式相位 ④ 神话相位 ⑤ 总解相位 3、原型批评与神话的关系 在文学模式中最抽象、最程式化、最深层的原型 就是神话,强调文学与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弗莱《批评的解剖》(1957)一书被西方 学术界称为原型批评理论的“圣经”。 原型是典型的,在文学史中反复出现 的可交际单位,“那种把一首诗同其他诗 联系起来并因此而有助于整合统一我们的 文学经验的象征”。 “我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 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 势,或是一种可以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 中抽取出来的思想”。
07神话学原型批评[整理版]
![07神话学原型批评[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b919e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1.png)
六、神话原型学派批评方法神话原型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初。
这派批评家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为理论依据,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种族的、以至整个人类的潜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
他们着重分析文学作为所体现的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的意义。
(一)神话原型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原则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在《神的面具:原始神话》一书中表明:一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这些作品再现了人类共同的经验,具有激发读者隐藏很深的心理本能的力量。
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便着重阐明人类共同的经验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神话和一些原型中以及文学创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诺斯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声称,“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二种文学上的人类学:我们从文学产生以前的东西——如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可以了解到文学的情况。
”“这些范畴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下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从总的情况来看,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存在着回复到那些范畴的倾向。
”(诺斯洛普·弗莱《文学的若干原型》,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43页)另一位神话原型批评家赫斯凯尔·M.布洛克把这个批评流派的理论要旨阐述得更为明确:“文学(或任何艺术)当作孤立的表现形式来看,是无法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必须把它当作整个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来考虑才行。
”“文学是社会情况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必须首先当作集体的信仰和行为的形式来探讨。
神话和仪式便成为文学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
……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或这些成分的安排可以看作人类经验中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露。
因此人类经验使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共同性质。
”(赫斯凯尔·M·布洛克《文化人模学与当代文学批评》,引自约翰·维克雷选编《神话与文学》,美国那不勒斯加大学出版社,1971,第32页)总之,神话原型学派认为,文学艺术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神话与原型批评浅究:以酒神和日神神话为例

神话与原型批评浅究:以酒神和日神神话为例摘要:酒神和日神在希腊神话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中引申出来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影响着西方的宗教、民俗,以及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本文试从酒神和日神的神话出发,兼谈其它的神话故事和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关系,从而对神话和原型批评进行探究。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酒神日神一、神话的起源和没落神话起源于人类的童年时代,人类的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作为“集体无意识”存在于心理深处。
尼尔·波兹曼曾在著论中说童年逐渐消失,但是诗人始终怀着赤子之心、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神性与自然融合时期的向往之情。
尼采和之前的意大利人维柯提出新的神话概念,对神祇退隐、神话毁灭感到悲伤,渴望着神话的复兴、人神的狂欢。
当下人们看的到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作品作品,大抵朴拙粗犷、或色彩明亮、或表现大胆,极富原始气息。
事实上,人们对神话和深得认知颇有相通之处,荷马、柏拉图和屈原都笃信一种神秘主义色彩,在吟诗和占卜之间无意寻到一个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
无论那股力量叫做神还是巫,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凭着直觉触到形象,在凝神欣赏的过程中触碰到了植根久远的情结。
初民没有抽象思维,只有隐喻思维即神话思维,他们旁观、改变外界,反观、发展自我;对未知的大自然感到恐惧和无助。
于是对鬼神世界的敬畏之心和祈求之意也由此而生。
出于自我生存需要,人们崇拜神,这大概就是维柯说的:神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但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到了十八、十九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逐渐使人逐渐远离非理性,华兹华斯、席勒或是惊世骇俗的尼采,他们的忧伤有一部分正是神的失落带来。
二、酒神和日神的神话在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和太阳神阿波罗位均列奥林匹斯的十二主神,其中狄俄尼索斯掌握着葡萄酒醉人的力量并向人类布施欢乐与慈爱,他是宙斯和其他女子诞下的孩子,天后赫拉派提坦神将刚出生的狄俄尼索斯杀害并毁掉尸身,却被宙斯抢救出他的心,并让他的灵魂再次投生到塞墨勒的体内重生。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故事传说,通常包含了人类对于世界起源、文化传承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工具,为神话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通过分析神话的内在结构和元素,阐述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在神话解读中的应用。
弗莱认为,神话的叙述文本通常由一种循环的模式构成,这种模式表现为一系列相似的事件和情节。
这些事件和情节通过变形、置换和修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叙述循环。
在神话中,这种叙述循环常常表现为英雄的诞生、成长、挑战和死亡,以及世界的创造、繁荣和毁灭。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形象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力量、智慧和道德的追求;而恶魔形象则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邪恶、弱点和死亡的恐惧。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在神话中呈现出多样性,为故事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动力。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情节和事件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在旅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能象征着人类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障碍;而英雄的最终胜利,可能象征着人类对于智慧、力量和道德的胜利。
这些情节和事件在神话中的出现,使得故事具有了深层次的含义。
弗莱认为,神话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通过神话,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
同时,神话也通常被用来巩固政治权力,传达道德教诲,为听众提供安慰和激励。
原型批评理论是弗莱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弗莱的理论,原型指的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在文化传承中反复出现,具有稳定的象征意义。
在神话中,原型批评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从而揭示其深层次的含义。
案例分析: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为例,他因神勇而被誉为“大力神”。
在传说中,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项艰巨的任务,如杀死九头水蛇、捕捉金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意象原型
❖ 西方文学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有: 水,太阳,色彩、撒旦、原型妇女、智 慧老人、花园、树、沙漠等;
❖ 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有: 花,狐狸,星星,石头,梦,鬼,镜, 天书等。
2、主题原型
❖(1) 创世主题
❖ 几乎所有的神话都以描述宇宙、自然和 人类如何由某些超自然的神创造出来的。 这样,后世的文学若表现出诞生的过程, 便属于这种创世的原型。
❖ 季节
神话
文学体裁
❖春天——神的诞生和恋爱 ——喜剧 ❖夏天——神的成长和胜利 ——传奇 ❖秋天——神的末路与死亡 ——悲剧 ❖冬天—— 神死后的世界 ——讽刺
❖ “文学总的来说是移位的神话。神 话不仅包括了文学的一切故事,而 且文学体裁与神话中神所经历的各 个阶段也相互对应。”
二、原型批评的批评方法
❖ 荣格:
❖ “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 我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 识’”
❖ “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 中获得,而是先天地存在的”
❖ 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 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 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 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 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 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 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 集体无意识是更深层、更本质的东西,它先 于个人无意识而存在,是超个人的、普遍的, 决定和影响着个人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 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 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 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 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神话——原型批评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 ❖二、弗莱的文学原型论 ❖三、原型批评的批评方法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
个人经验
(曾经意识到,因遗忘或被压抑到无意识领域)
⁄\
个体无意识 情结
(后天获得)
原始的、祖先的经验
(从未存在于意识中,从祖先获得的精神遗传)
⁄
\
集体无意识
原型
(先天存在)
❖ 既属于个人,也属于全人类,或某一民 族、某一种族所共有的集体心理经验。
原型的沿袭
神话——文艺 原型 神话形象 文学形象;艺术形象
人类精神的共相
集体无意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 艺术的本质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 艺术家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
❖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受集体无意识支配 的不自由的创作
❖二、弗莱的文学原型论
❖ (也就是说,人类祖先的经验经过不断重复 之后,就会在种族的心灵上形成所谓的积淀 之物,也就是原始意象,他们被保存在种族 成员的集体无意识领域之中,并世世代代沿 传不止,这样的原始意象就是原型。)
❖ 由此可看出,原型是发生于某一民族的 原始文化土壤中,并经过民族文化的精 神遗传而为该民族成员所普遍拥有,对 该民族文化发展及其文化传统的形成, 产生了原创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影响的 集体心理结构。
❖ 它是一个保存在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 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是人类经 验的基本模式和形式,它既属于人类, 也属于个人。
❖ 种族记忆;集体无意识;深层心理经验; 心理积淀;精神遗传
原型/原始意象(2005北师大名词解释)
❖ 是“自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是 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它作为一种“种 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 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
❖ 原型既可以指原始模式、原始意象,又 可以指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作 品中反复出现的同类主题、情节、人物、 意象和象征
❖ 原型批评强调从神话、仪式和文学中寻 找出普遍、共同的原型,进而发掘积淀 在其中的种族的乃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和深层心理特征
(一)寻找原型
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原型, 以发掘积淀在其中的种族以至人类的 集体无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探寻文 学的共同规律。
1、文学中贯穿着反复出现的原型模式
❖ 原型就是“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 常常在文学中出现。
❖ 原型不仅包容而且贯穿于文学作品中的人 物情节和背景的发展过程,一些表面上没 有联系的文本组成部分和细节描写构成了 一个或多个原型模式,而这些模式又可反 映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内容。
❖ 原型批评的目标就是发现作品的叙述和 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揭示出联系 一部作品与另一半作品的原型模式,最 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
❖ 其二:无止境的死亡与再生
(3)英雄主题
❖ 表现英雄为了某种目的(为拯救王国、 为世人的赎罪、为了娶得公主等等)所 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牺牲
❖ 唐僧取经;耶稣基督;俄狄浦斯王
代表性批评文本
❖ 许丹成的《孔雀东南飞》原型初探 ❖ 王德威的《潘金莲、赛金花、尹雪艳——中
国小说世界中“祸水”造型的演变》 ❖ 黄子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
❖ 把作品分为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 和由原型组成原型
❖ 文学的最初样式是神话,神话中包含着 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
❖ 我们“很难找到与神话主题不一致的文 学主题”
❖ 文学中的大量主题、情节、意象与原始 神话都有一致或近似之处,文学看起来 是在讲述不同的故事,但实际上只在讲 一个故事,尽管故事的人名事迹不同, 但表现的却是原始神话的基本结构与精 神。文学是神话的延续,是神话位移的 结果。
(2)永生主题
❖ 两种叙述形式: ❖ 其一,逃避人间,返回天堂 ❖ 对现实人间的厌弃,对理想世界、神仙
世界、极乐世界的向往
❖ 老庄的“至德之世”;
❖ 中国文学中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 《西游记》;《聊斋志异》;李白的诗
歌; ❖ 古诗十九首: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
❖ 西方文学中返回伊甸园的理想愿望 ❖弥尔顿《失乐园》
模式”的抽样分析》 ❖ 李俊国的《睿智与洒脱:任性纵情的狂狷者
形象》
黄子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
❖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 元代马致远的《青衫泪》、 ❖ 现代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 ❖ 当代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
落魄男女邂逅同病相怜——“同是天涯 沦落人”的叙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