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

合集下载

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 益西彭措堪布

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 益西彭措堪布

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益西彭措堪布如何树此“观师为佛”之定解:一、以教成立;二、以理成立;三、遣除疑难。

寅一、以教成立:首先应于心前明观上师,然后如是思惟:《二观察续》云:“末世五百年,我现阿阇黎,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 佛说:末世五百年,我会示现阿阇黎相,故应作意彼阿阇黎为我,且需如法恭敬。

《金刚帷幕续》第十五品中亦云:“所谓金刚萨埵者,示现金刚上师相,念利一切诸众生,现为平凡之身相。

”密续中亦说,所谓金刚萨埵,即于凡夫前示现金刚上师之相,须知,虽利益一切众生之上师实际与金刚萨埵无二无别,然众生障重,不见清净之佛尊,是故,上师特意示现为凡夫相。

经中亦云:“嗟!见者皆应具意义,至于未来之时代,我当示现亲教师,亦现轨范师之身。

”佛陀教诫弟子:善知识是佛之化现,是故见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一切皆具实义,佛于未来末法时代,会示现亲教师与轨范师之身相。

以此等教证为例,须作如是想:佛陀于末法时代,示现为善知识平凡之相,因此,善知识仅仅是示现凡庸,实则为金刚持如来。

乃至未生体会之间,需不断观修。

寅二、以理成立;一、以观待理成立;二、以作用理成立;三、以证成理成立;四、以法尔理成立。

卯一、以观待理成立:首先宣说譬喻:譬如,一心脏病患者,观待其而言,医生需以能治疗心脏病而安立。

若能开出对治心脏病之妙药,即便无医生之名,实则已为彼之医生;若于其病不起任何利益,即使有医生假名,然则非彼之医生。

亦即,是否为病人所观待之医生,唯一是以能否于疾病赐予对治之药而安立。

次思惟喻义:我等应如是思惟:观待如我这般,无始以来为烦恼病逼迫之可怜众生,是否为医王佛陀,以何而安立呢?唯是以能否赐予对治烦恼病之甘露妙药而安立。

若能赐予真正对治烦恼病之妙药,则于我而言,可算是依止了真佛,若未能赐予此等妙药,无论是何种身份,行持何等事业,或作何样仪式,根本不属于具相善知识。

佛陀唯一是以能否赐予对治烦恼病的法药而安立。

因安立佛陀是皈依处,唯是从对我开示断除烦恼的方便角度而安立,是故,观待我等病入膏肓者而言,谁为怙主佛陀呢?决定是诸等大恩上师。

因果不虚之实修引导

因果不虚之实修引导

因果不虚之实修引导时间:2009-09-26来源:未知作者:佛缘总编辑一:内容:通过寿命无常引导的修习,使我们了达诸法无常迁变、幻化不实的道理。

然而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虽然虚妄无实,但是在迷乱的有情心识前,还是会依暂时的因缘不灭显现的。

此种种现法非是无有因缘、无端显现。

凡是显现的一切轮回与涅盘之诸法,悉皆唯一遵循无乱无杂的不变因果法则。

那就是自己所作的一切善恶业决定要成熟于自己的身上。

既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无欺,丝毫不谬。

迷惘众生于此缘起因果幻化之网中,感受着无际的有漏苦乐。

就如梦中之人,于梦中仍要真实地感受苦乐,有情未从无明大梦中醒觉之前,也决定要感受无欺的痛苦。

虽然众生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心存无有因果或常断之邪见,不知苦乐的来源,皆是善恶之业所感之果报。

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

他们往往背道而驰,希求获得安乐却处处制造痛苦之因,想远离痛苦却从未种下安乐之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所以要懂得因果不虚的道理,如理慎重地取舍善恶业,方能解脱无边的痛苦。

华智仁波切于《莲苑歌舞》中云:“呜呼苦难唯业所造,业如画师无所不作,业力成熟百劫不灭。

自作永不变为他受,善引善趣上种解脱,恶引恶趣痛苦轮迥,少因亦能成熟众果,上种天界幸福富足,恶趣地狱痛苦难忍,自业所感别无他因。

是故随时随地皆当,正知正念谨慎为本,因果取舍郑重其行”。

那么怎样如理地取舍善恶业呢?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是殊胜的窍决,根本的行持。

我们所应时刻奉行的惟有净化恶心、升华善心。

因为恶心的净化,可以从此阻塞一切恶业之源,由于恶业的禁止,便关闭了通往恶趣的大门,消灭了未来的隐患。

而善心,它是一切安乐的源泉,一切人天福报、菩提妙果皆由此流出,所以我们要励力发起善心善行,而培育善心,更应于法应无所住行善业,以庄严无上菩提心。

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无相之善妙业,使五度之有现福德资粮与智慧度之无现智慧资粮双运,从而可现前色法二身。

道次广论.

道次广论.

道次广论助记颂四(初稿未校)灵溪沙门现成草编广论学法小组整理219 虽得人天位,仍未出苦行,若即执为乐,实乃为颠倒故实无全乐,后定堕落故,如定堕悬险,而现暂息者220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221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痴暗极重厚,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痴暗极微薄。

222修习净相贪炽然,修习不净贪焰息223解脱谓脱缚,业惑为能缚,结蕴相续者,是系缚体性,于此欲求脱,是即求脱心。

224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225如病应知断病因,应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226 未实思苦谛而厌舍生死求脱唯虚言所作悉成集若未思集谛不知生死本如射未见的即断正道要非脱三有道妄执以为是任汝多勤劳终究无有果若未知苦集则不明解脱故欲求解脱仅唯增上慢227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228三乘一切德皆从止观生229 众若粗重之所随众苦烦恼之所依不随所欲离别性生苦五相如是思230住处受食与热苦由母威仪饮食生生及初生后之苦住胎之苦如是思231盛色气力与诸根受用境界及寿量彼等五者皆衰退老苦五相如是思232 身性变坏多忧苦强受非悦悦难受不治速离与命根病苦五相如是思233 财位亲朋与身体舍离彼等生忧苦死时更受大忧苦死苦五相如是思234 遇生忧苦畏制罚畏受恶名苦恼死畏违正法堕恶趣怨憎会苦如是思235心生忧戚语愁叹身生扰恼意热恼应受用等多缺乏爱别离苦如是思236 农无秋实商无利所欲励力追求之不能如愿而获得等上五相如是思237 生苦与依生苦器苦苦器及坏苦器行苦为其之自性五取蕴苦如是思238 若于生死取蕴性未能发起实厌离求脱及与大悲心决定无有发生处239 先从经论求正解次乃长时观察修令心猛到而变动后心与法无二分240 随生何趣中发生众苦恼非不应忽起。

是生死相性住于生死时必皆不能越于此若厌离,须断其生因241无定无足数舍受,数数高下及无伴242 怨转为亲亲为怨现法之中亦无定,观此颠倒恐怖事即遮爱恨厌生死243 贪欲犹如饮盐水,非仅无足反增贪!轮回盛事无不经,然今何在?何更求?生死大苦亦遍历,不知不避尚欲受?若不离欲修解脱,还受如是无尽苦?244 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已舍已受数无尽,若不出离修解脱虽非爱愿之舍受,其后其数仍无尽245 任何高妙之受用终堕低恶之苦忧三有圆满无保信无欣无执求出离246 生时独来死独去虽极爱亲不做伴止息乐与共住心以法为亲为胜伴247 乐不可保必坏灭随才生起恼身心有漏舍受粗重随依次名为坏苦行248 如负重担者负时无有乐负取蕴重担受苦亦如是以此蕴中有苦及惑粗重安住其中故故说为行苦既有此苦已虽现苦未生无间由多门能起众多苦故此遍诸苦及为余苦本应于此行苦多修令厌离249 能增上贪欲现前诸乐受于苦渐息位妄起为乐觉全无不观待除苦所显乐。

新最新时事政治—价格变动对互替商品需求影响的全集汇编含解析

新最新时事政治—价格变动对互替商品需求影响的全集汇编含解析

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每逢丰年谷贱,官府就出钱收购粮食储存起来,每逢灾年谷贵,官府就开仓平价卖粮,做到“物价常平,公私两利。

”这里面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是①供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②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③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④价格变动是由政府决定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受禽流感影响,去年活鸡和鸡蛋价格持续下降,养鸡户纷纷压缩产量。

今年三月份以来,鸡蛋价格不断走高,小张作出扩大养鸡规模的决定。

这表明A.商品的价值总是围绕价格波动B.利益最大化是生产的根本目的C.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D.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3.下图是某些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般情况下,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①A商品与B商品相比,更富有需求弹性②A商品与B商品相比,更适合采用降价促销的方式③A商品可能是生活必需品,B商品可能是高档耐用品④A和B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其互补品需求量的反向变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

此政策实施后将影响小排量汽车的消费。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图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注: D1表示政策实施前的需求量,D2表示政策实施后的需求量)A.B.C.D.5.出境游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其需求量(Q)受出境游价格(P)、居民收入(M)等因素影响。

不考虑其他因素。

如图中能正确反映P与Q、M与Q关系的图形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为了倡导绿色出行,某市实施专项鼓励政策: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最高可获得国家、市两级补贴3万元的政策。

若用D1到D2表示政策前后的变化,不考虑其它因素,该政策的影响可以用_________图表示。

A.B.C.D.7.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不同的。

课时作业20: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时作业20: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铺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牙人与客人平其价。

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有魏继宗者自称草泽,上言:“宜假所积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则市物不至于腾踊,而开阁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宋中期出现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北宋政府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根据材料三,分析该措施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什么。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也(这里指职业)。

……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死而金生。

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

金一两生于竟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

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

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

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安石集》(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王安石与商鞅观点的相同之处。

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强化演练选修1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强化演练选修1

第四单元第 3 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后化演1.王安石宋神宗改革的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能够判断王安石法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于求成B.不定C.反法D.弱无能剖析:从资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能够看出宋神宗法的度是不定,故 B 。

A、 C、 D 三法与干资料不符,故除去。

答案: B2.《塘集》中描绘:王安石法后,“惠遍无乏,均役不。

保兵知警守,吏禄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海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的主要原因是行了()A.保甲法、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剖析:依照干供应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和所学史可知是因采用保甲法,民在忙于事,了社会治安;通政府激励修水利的举措保障了生境。

因此本正确是 A 。

B、C、D 三举措内容与干材料不符,除去。

答案: A3.王安石的新法中,不当,而且后辈展起重要作用的举措是() A.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均法剖析:王安石法中,由于田水利法的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了灌,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 A4.王安石法举措中直接冲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剖析:依照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答案: B5.北宋首“ 法”,商人用向政府“榷” 置通行,尔后凭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域销售。

这表示北宋()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碰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剖析:从资料看出,在北宋时商人从政府购买通行证,凭据支盐、销售,故 A 项错误;资料所说为政府赞成民间商人从事盐的买卖活动, B 项表述与资料相反;春秋时期至北宋以前,盐都是由政府专卖;北宋时,实行盐税法,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实行商运法和官卖法,后转行钞盐,必然程度上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故 C 项正确;资料反映盐业买卖必定获取政府赞成,政府赞成民间商人从事盐的买卖活动,这有利于个人商业的发展,而不是压制,也不是要突出政府对盐业的垄断,是放松而不是放弃,故 D 项错误。

八事七十义

八事七十义
大乘资粮道至后际之前一剎那。
8
随念法渐次加行
由念法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
大乘资粮道至后际之前一剎那。
9
随念僧渐次加行
由念僧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
大乘资粮道至后际之前一剎那。
10
随念戒渐次加行
由念戒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
为此处所说的“不许二谛摄为同一体性之执着”的一切种子及现行所摄。
未入道至第七地。
(六)渐次加行
为了三智行相获得坚固,而以渐次修习三智行相的般若所摄持的菩萨瑜伽。
大乘资粮道至后际。
1
布施渐次加行
由布施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
大乘资粮道至后际之前一剎那。
2
持戒渐次加行
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
5
见道顶加行
住于见所断分别之种子的正对治种类中的大乘谛现观。
大乘见道。
6
修道顶加行
住于修所断分别之种子的正对治种类中的大乘随现观。
唯在大乘修道。
7
无间顶加行
以总修三智、超越大乘资粮道的般若所摄持、并能直接产生自身之果——相智——的究竟菩萨瑜伽。
大乘十地最后心。
8
此处所说的应断的邪执
大乘见道至佛地。
7
〈基智品〉所说的菩萨加行
修习对治“颠倒执著世俗对象的存在体性及差别,以及颠倒执著胜义对象的存在体性及差别的任何一个”的菩萨瑜伽。
大乘资粮道至后际。
8
〈基智品〉所说的菩萨加行平等性
以断除“执事物的分类、定义及名相、对境及有境为实有”的般若所摄持的菩萨瑜伽。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10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10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10忍波罗蜜18、为什么必须安受众苦?答:一是从作用上观察助道和障道,断定必须以苦为道;二是比结果上观察增苦和减苦,必须安受众苦。

19、引发安受苦忍的方便是什么?答:一是以理思惟,破除苦生起时一向不欢喜的心态,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遮止嗔恚和怯弱;二是再从功德方面思惟,苦的助道作用,忍苦修行的意义,一旦思惟到量就能发起欢喜吃苦、忍苦的意乐。

以这两种方法,就能真正引发安受苦忍。

20、如何思惟苦的功德?如何思惟能忍众苦难行的功德?二者有何差别?答:思惟苦的功德有五:一、驱意解脱;二、除遣傲慢;三、羞耻做恶;四、欢喜做善;五、引发悲悯。

思惟忍苦难行的功德:一、思惟解脱等诸大胜利;二、思惟能遮止无量大苦的所有胜利。

苦有助道作用,只有通过如理思惟引起胜解后,以胜解力才能令心自然趣入安忍,否则,无论在外境上下多少功夫,也不能引生安忍波罗蜜。

21、解释忍苦八处:(1)依止处(2)世法处(3)威仪处(4)摄法处(5)乞活处(6)勤劬处(7)利有情处(8)现所作处答:(1)依止处:指衣服、饮食、医药等日用资身之具,这些是能增长出家梵行的所依。

资具粗劣或量少,或他人轻蔑、不恭敬,都应忍受,不忧愁,不让自己的精进松懈或放弃。

(2)世法处:指衰、毁、讥、苦、坏、尽、老、病、死九法。

通过思惟业果和空性而忍受苦性。

(3)威仪处:指行住坐卧四威仪。

忍受疲劳之苦,净除杂染,令心清净。

(4)摄法处:指供事三宝、供事尊长、谘受诸法、既谘受已为他广说、大音赞诵、独处空闲无倒思惟、修习瑜伽作意若止若观共七种。

忍受以上七法摄法勇猛辛劳所引的众苦。

(5)乞活处:分自誓毁形、自誓毁色、行动静止说话做事都不放纵、依他存活、尽寿从他求衣服等、尽寿遮止人间诸欲、尽寿遮止人间嬉戏(歌唱、舞蹈、嬉笑、观听、倡伎)七种。

调伏骄慢,不随心所欲,忍受这些乞求行所有艰辛所引发的苦恼,不因苦恼而减退、放弃自己的精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唯有二所作事,谓正引发自利利他,是故观待引发二利,数决定者。

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

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善遮损他及所依事,利他极大,故须尸罗。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

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以这样增上生具足德相的身学菩萨行,菩萨只有两种所做的事业,也就是真实地引发自利和利他,所以以下要说明观待引发自他二利而言,正因只有六度,不多不少,数量决定。

这又从利他需前三度、自利需后三度来抉择和认定。

首先在利他方面,修习利他首先要用财物作饶益。

在施财的时候如果损恼有情,那也没有利济,而能好好地遮止损他的身语七支和所依的意三支,也就是要遮止掉损害他者的杀、盗、淫以及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以及这身语七支所依的意三支——贪、嗔、邪见的话,必须持戒。

如果在他者作损害的时候,不能安忍,一次又一次地报复,戒也难以清净,所以要使戒达到究竟需要耐怨害忍。

由于在遇到损害时不作报复,就能够免除众多他者所造的罪,他如果因此而信任你就能够使他转入善行,因此是最大利他。

以上说明要能引发真实的利他,需要布施、持戒、忍辱前三度。

再看自利方面需要后三度。

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

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

故修二利,六度决定。

在自利方面,要以智慧的力量得到解脱之乐。

但如果心散乱不可能发生智慧,所以必须以静虑使心住在定中,堪能如自心所欲而安住所缘。

然而有懈怠者不能生起静虑,所以要昼夜发勤精进,没有劳倦。

这精进就是彼等智慧和静虑一切的根本,因此在成办自利方面必须要有精进、静虑和智慧。

也就是以精进力而发生静虑,由静虑安住所缘而发生智慧,由智慧观空而得到解脱,由此成办真实的自利,因此要得自利必不可少的是后三度。

由这两部分的论证就可以决定,修习自他二利的学处决定是这样的六度,少了不能摄,多了不必要。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如同《庄严经论》所说:菩萨精勤行持利益众生,以修布施度施舍有情而作利他,以修持戒度不损害有情,远离杀盗等行为,以修安忍度在遭受怨害的时候不作报复,还以此因缘对他作饶益。

所以成办利他必须依靠前三度。

再者,修静虑使心安住所缘,依于静虑修智慧使心解脱,而成办定慧的根本依处又是精进,因为依靠精进能够使心住于定而发生胜观、修习智慧,因此精进是定慧的根本。

所以菩萨必须以精进、静虑、智慧后三度修持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

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

若辨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

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这里所谓的“住”和“脱”显示了定慧二者的行相差别。

心安住所缘是静虑的行相,解脱生死是智慧的结果。

如果能辨明这两点,那就对于寂止不致于误认为是胜观。

这样自许甚深持心也只是静虑的一分,所以对于六度圆满的体性应当寻求发生决定的解了,就是要求得对于它的定解。

小结:自他二利需由六度来成办,数量决定。

原因是:布施是要一味地作奉献,而不能损害他,并且使之达到究竟,这样就成办了他利。

依靠没有疲倦的精进,使心住于所缘,而且以智慧修习解脱的缘故,能够得以成办自利。

能够成办二利的因在六度以外不需要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对于以上的正因又以这样的因来成立:要成办利他,最初把有情摄为眷属需要依靠施舍财物的布施,再者,行持离损恼的布施要依靠持戒,要使得持戒达到究竟,需要依靠遭人损害也不作报复的安忍。

接着看到,要成办自利需要依靠能够解脱二障的智慧,而智慧又只有依靠能够如欲安住所缘的静虑来引发,静虑、智慧二者的所依又是精进,因此是由后三度来成办自利的。

这样就明白,没有六度就不能成办二利,因此在成办二利之道的项目上决定为六种波罗蜜多。

三、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量决定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且忍怨害,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

观待引发圆满利他的方面,六度是正因故数量决定。

要知道为了做到圆满的利他,首先要以施舍财物遣除有情的匮乏,然后对有情不作损恼,而且能忍怨害,在助他的事业上发起精进没有厌离,又依静虑发起神通等功德引摄有情的心使他生起信心,如果成为法器,再依智慧善说断除他心中的疑惑,使他解脱。

也就是要由这六度来成办圆满的利他,少了不完足,多了不必要,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如《庄严经论》所说:以自身不贪而施舍有情需要的物资,使得他受用不匮乏,再者,以持戒不损恼有情,以安忍在遭遇有情的损害时,不起嗔心,能忍怨害。

以精进对利他之事没有疲厌,以静虑显现神通等,使有情生起信心而且欢喜。

以智慧能为有情善说胜法,由此成办他利。

这样精勤地利他,现前也自然能成办自利,究竟能得到无上菩提,所以依靠六度能任运地产生自他二利。

小结:圆满的利他需要由六度来成办,数量决定。

原因是:由布施度施舍财物遣除有情的贫乏,而且对他不作损害,又在他损害自己时能够安忍,对行持利益他的事没有疲厌,再以静虑发神通使他起信心而且有欢喜心,以智慧宣说佛的圣言,解脱他的心,由此一定圆满地成办他的利益。

对此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摄,这一点也是成立的。

因为你要做到让所化的有情不匮乏就要布施;要做到不损害他,就要持戒;要做到他损害你时能安然忍受,需要安忍;要做到在做利他事的时候恒时都不疲厌,需要精进;要做到由神通等使他生欢喜,需要静虑;要做到能相应于他而传法、开化,需要智慧。

所以没有六度,就做不到圆满的利他,在完成利他上决定需要六度。

此二颂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

以上《庄严经论》里的两颂说修自他二利不可不依靠六度,如果在引发自他利的道理上得到定解,就能够殷重地修习六度。

这里,对观待引发自他二利六度数量决定的道理,须要多加研习。

如果知道一切自他二利的完成都依赖六度,就会殷重的修习六度。

比如自身要安住所缘,发起胜观智慧而解脱自心,以及能达成这二者的根本的精进,这些上面肯定都会很好地修习,因为确信这样修才能完成自利。

再者,要利他的时候,对他作奉献,不损恼他,在他损恼自己的时候能安忍,以及自身能在利他上发起精进,由静虑有功德能使他生信,有智慧能够开演妙法使他解脱,诸如此类,全部依赖六度,因此殷重地修习六度,以此能达成一切的自他二利。

如果不殷重地修习六度,那在自他二利的方面都不可能成办,因此六度是道的根本。

这上得到了定解,就知道菩萨所有的学处就是这六度,无量的学处就摄在这样的六度当中,完成自他二利的途径也全都摄在这六大项目中。

四、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量决定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

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

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

观待能尽摄一切大乘道行来看,六度数量决定。

这就是说,已得财位能无有贪著,以及对于未得不作希求之故,对财位能做到无有顾恋,而有了持戒的修行就能守护学处、受戒及恭敬戒。

依有情无情所生众苦都能堪忍之故,不起厌患。

再者,修善所作之事的心识勇悍无有疲厌,修寂止无分别瑜伽和胜观无分别瑜伽。

以这六种事就能摄尽一切能趣入大乘之道的修行,而这又是由六度的修习次第引发的,而且不必要再多。

从正面来说,如果有布施的修习就能做到不顾恋财物,有持戒的修行就能守戒、护戒、持清净戒。

有安忍的修行在遭受各种器界、有情界所生的众苦时,心能安忍而不起厌患。

有精进的修行那在修各种善法的时候,心就能勇悍而无有疲厌。

有静虑和智慧的修行就能修习寂止和胜观,受二种无分别瑜伽。

由这样六度的内涵,就摄尽了所有能趣入大乘的正道之行。

如云:“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唯此。

”由是因缘,欲入大乘弃舍六度,实为相违。

如《庄严经论》所说:对于内外的受用都不乐著,对戒极其恭敬,连微小的罪也不造。

所谓“二无厌”是指具足对苦、对善行的两种无厌,也就是有安忍和精进的内涵。

对于依有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都能安忍而不生厌患,也就是说由安忍能忍受有情的损恼和各种苦行。

对于修持善法无有疲厌,依靠精进能利益一切有情,能行持一切难行,能发起无量的勇悍精进,没有疲厌,这叫具二无厌。

“无分别瑜伽”是指依静虑心住一缘而无分别的瑜伽以及依智慧于一切法都无分别的瑜伽。

一切大乘的修行唯是这六个方面。

由是因缘,想入大乘却舍弃六度实际是相违的。

因为能趣一切大乘的道行都摄在六度中,而弃舍了六度就没有了能趣入大乘的修行,因此一方面想入大乘,一方面舍掉入大乘的所有项目,实在是相违。

小结:一切大乘的道行六度都能摄尽,数量决定。

原因是:不贪著受用而能恭敬戒律学处,安忍依有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对一切大乘道行心不舍离,由此而修习止观所摄的一切圣道,这样将圆满一切大乘。

对于这样能入大乘的道行,在六度之外不必要更多,少了不能摄尽。

这也决定能成立,因为对于受用不乐著,需要依靠布施的修行;恭敬学处而如理守护,需要依止持戒的修行;对于依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不生厌患,需要依安忍的修行;做任何善行都不生疲厌,需要依精进的修行;寂止无分别,需依静虑的修行;胜观无分别,需依智慧的修行。

如果没有六度的修行,就不能圆满一切大乘的道行,因此在趣入大乘的道行上数量决定是这六度。

五、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量决定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道”出自《庄严经论》,这里解释为方便,意思是说修道的一切种类的方便都摄在六度中,不多不少,由此决定六度摄尽了一切种类的方便。

下面对此分别论述。

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

首先对于已得的境界受用无贪欲的道或者方便就是做布施,由修布施就能舍离对它的贪欲。

我们对于色、声、香、味、触或者各种富贵荣华、声色享受等的境界,要想断掉贪欲就要多做布施。

因为只要舍掉了心就不贪著,如果没舍掉就会一直执著它,因此离贪的方便是布施。

比如一件好东西,食物、衣服、电器乃至地位、名誉等等,一舍掉心当下就不执著了,而没舍心就著在上面,所以要常常修布施,这么做就会出现离贪之心,这是殊胜的方便。

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

第二,对于没有得到的境界,为了得到它而功用散乱,能防护的方便就是守持净戒,由于安住比丘律仪,尽一切事业边际的散乱都不会发生。

因此持戒是防止由求取而散乱的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