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安丘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报告
关于传统方言调研报告完成情况说明

尊敬的领导: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收集,我们完成了关于传统方言的调研报告,以下是报告的完成情况说明:一、调研背景1.1 调研背景传统方言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方言正在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调研传统方言的情况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 调研目的我们的调研目的是深入了解我国各地的传统方言现状,掌握方言的使用范围、特点以及受到的影响,为今后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通过调研,提高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调研方法2.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针对不同地区语言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并走访了广东、浙江、四川等地,收集了大量的调查数据。
2.2 实地调研我们深入当地社区、村庄,与方言使用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记录了不同方言的表现形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2.3 专家访谈我们还邀请了方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传统方言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3.1 方言使用现状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我国各地的传统方言使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一些地方的方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一些地方的方言却面临濒危甚至消失的风险。
3.2 方言特点总结我们总结了各地方言的特点,包括音韵、词汇、句法等方面的特殊之处,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方言的丰富多彩之处。
3.3 方言保护建议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方言保护的建议,包括在教育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方言资源库等措施。
四、调研感悟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方言的了解,也感受到了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我们深切地意识到了方言保护的紧迫性,也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
五、未来打算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传统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不断深入挖掘和研究我国丰富的方言资源。
我们将在学术研究、社区宣传、教育推广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为传统方言的传承做出更大贡献。
山东方言研究报告范文

山东方言研究报告范文山东方言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山东方言,是指在山东省境内使用的汉语方言。
山东省是华北方言区的一部分,而山东方言属于鲁方言的一支。
由于山东地域辽阔、地域差异大,山东方言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并与周边地区的方言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研究山东方言的特点和变异规律,对了解汉语方言发展和地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1. 分析山东方言的基本特点:音韵系统、词汇特点等;2. 探讨山东方言的地域分布和变异规律;3. 比较山东方言与周边地区方言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收集和整理有关山东方言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论文、著作等;2. 田野调查法:选择山东省内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语音资料和语料库;3. 统计分析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并进行比较研究。
四、研究内容1. 山东方言的音韵系统分析:分析山东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特点,并与标准汉语进行比较;2. 山东方言的词汇特点研究:对山东方言的常用词汇进行编码和整理,探究其特点和演变规律;3. 山东方言的地域分布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山东方言的地域差异和分布规律;4. 山东方言与周边地区方言的比较研究:比较山东方言与邻省方言(如河北方言、江苏方言)的共性和差异,探讨其联系和影响。
五、预期成果1. 完成山东方言的基本特点和变异规律的分析报告;2. 构建山东方言的语音资料库与词汇库;3. 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参加学术研讨会并进行学术交流。
六、研究意义1. 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可比较的语音和词汇数据;2. 推动汉语方言研究的深入发展,丰富汉语研究的内容和方法;3. 促进山东省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以上是山东方言研究报告的范文,供您参考。
具体的报告内容和格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安丘方言词汇特点分析

安丘方言在语音、 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也存在 不同程度的差异, 其中语音差别相对较大。本文主 要探讨安丘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安丘方言作 为官话的一部分, 其词汇系统在主要方面与普通话 词汇相去不远 , 总体差别不大 ; 但从上面的举例及分 类讨论也可以看出 , 安丘方言词汇在众多方面都不 同程度地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相异于普通话的特色词汇, 体现了 官话系统内部词汇同中有异的特点。
2 . 安丘方言词汇中有些双音节词 , 普通话中则 往往用相应的单音节词表示。 安丘方言 冻冻 云彩 普通话 冰 云 安丘方言 股地 打盹 普通话 蹲 困
[ 作者简介 ] 李建萍 , 女 , 山东安丘市人 , 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现代汉语方向。
100
说文解字
黑天 红眼 安丘方言 咾 困 日头 上冻 夜来 今回 地蛋 棒槌 果木 蚂蚱 脚腰 安丘方言 天河 跑星 面土 眼眵 牙根 干饭 见天 蚁蛘 油漆路 天黑 眼红 普通话 骗 睡 太阳 结冰 昨天 这次 土豆 玉米 水果 蝗虫 足弓 普通话 银河 流星 黄土 眼屎 牙床 米饭 天天 蚂蚁 柏油路 知不道 不来及 安丘方言 饥荒 铰头 下货 费事 睡语 造治 捱和 扎裹 薄皮 醒起来 巧气量儿 安丘方言 困觉 舒索 齐截 大拉儿 黑云彩 车角子 眼脂毛 脚车子 雾露毛 不知道 来不及 普通话 债务 剪发 畅销 麻烦 梦话 刁难 拖延 治疗 吝啬 早晨 技巧 普通话 睡觉 舒服 整齐 大意 乌云 车轮 眼睫毛 自行车 毛毛雨
[关键词 ]
安丘方言 ;
词汇 ;
普通话 ;
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 : H 172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610( 2009) 06- 0100- 03
中古知庄章声母在潍坊方言中的读音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古知庄章声母在潍坊方言中的读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知庄章声母(以下简称章母)是汉字拼音表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音节,其在普通话中被读作“zh”,在方言中的读音可能存在差异。
潍坊方言作为山东方言的一种,也有可能存在不同的发音方式。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增进对于方言发音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方言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潍坊方言中章母的发音规律及其存在的差异,为方言音系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和资料。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潍坊方言基本发音和声调进行概述。
2. 对比普通话和潍坊方言中章母的发音区别,分析其形成原因。
3. 调查潍坊市不同区域的居民的发音情况,对比差异。
4. 总结结论,提出对于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三、实施方案及预期结果1. 实施方案(1)搜集相关资料:搜集有关潍坊方言和章母的音系研究资料及数据,包括前人论文、调查问卷等。
(2)实地考察:前往潍坊市不同区域进行调查和实地发音录音,记录发音差异并进行数据分析。
(3)数据处理:将收集到的实地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得出统计结果。
(4)对比分析:选择普通话和潍坊方言中的章母进行对比分析,列举差异点,探究产生原因。
(5)撰写论文:结合前期工作和调查数据撰写论文,提出对于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2. 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预计得到以下结果:(1)潍坊方言中章母的发音规律和差异点。
(2)普通话和潍坊方言中的章母的发音对比分析结果。
(3)潍坊市不同区域居民的发音情况统计分析结果。
(4)对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四、论文结构本次研究的论文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前言:包括选题背景、意义和研究目的等。
2.文献综述:对潍坊方言基本发音、普通话和潍坊方言中章母发音的差异进行概述。
3.实证研究:介绍调查方法、实地采集的数据和整理处理的结果。
4.对比分析:对比普通话和潍坊方言中的章母进行对比分析,并探究其差异原因。
5.结论: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对于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安丘方言词汇特点分析

扫 帚 星
彗 星
下 巴 骨
指 拉 盖 子
咬 舌 子
( ) 节 数 量 的 差 异 一 音 1 安 丘 方 言 词 汇 中 有 些 单 音 节 词 , 通 话 中 用 . 普
相 应 的双 音 节 词 表 示 。
冻 冻凌 子 冰 锥
嘘 铁 石
磁 石
土 元
指 甲
结 巴
虼 蚤 婆
1构词语 素与普 通话 相 同 , 语序 完全 不同 。 . 但 普 通话
蹲
困
安 丘方 言
冻 冻
云彩
普 通 话
冰
云
安 丘 方 言
股 地
打 盹
安 丘 方言
弟 兄 倒 颠
普 通话
兄 弟 颠 倒
安 丘 方 言
实诚 难 为
普通话
诚 实 为 难
[ 作者简介 】 李建萍 , 山东安丘市人 , 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 女, 南 研究方 向: 现代汉语方 向。
高 粱
安 丘 方 言
醒 醒
普 通话
清 醒
果 木 蚂 蚱
脚腰
水 果 蝗 虫
足 弓
薄 皮 醒起 来
巧 气 量 儿
语 文学刊
20 0 9年 第6期
安 丘 方 言 词 汇 特 点 分 析
O李建 萍
( 南京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 苏 南 京 209 ) 江 10 7 [ 摘 要 ] 安丘方言属于胶辽官话, 内 区域 各地方言词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总体看, 其共同特征也
比较 明显 。通过对安丘方言词 汇的一 些共 同而显著的特征作简要描述 , 并从音节、 素、 义等 方面探 讨其与普通 语 语
关于传统方言调研报告完成情况说明

关于传统方言调研报告完成情况说明一、调研目的与意义传统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受到汉语普通话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传统方言的使用范围日益收缩,甚至有的地区已经面临消失的危险。
进行传统方言的调研,掌握其使用现状和特点,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方言,维护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特色,促进语言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传统方言在不同群体中的使用情况;通过访谈调查,我们获得了不同年龄层次、职业背景的人对传统方言的态度和看法;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传统方言在不同地域的使用情况和传承状况。
三、调研结果1. 传统方言的使用现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传统方言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中仍然有一定的使用情况。
尤其是在一些老年人和乡村地区,传统方言的使用仍然非常普遍。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加速,传统方言的使用范围收缩,尤其是在年轻人中传统方言的使用已经明显减少。
2. 传统方言的传承状况: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传统方言在某些地区有一定的传承状况,但是在大部分地区,由于信息化和媒体化的影响,传统方言的传承形势并不容乐观。
许多年轻人在家庭和学校中都更多地接触到汉语普通话,传统方言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四、调研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了解了传统方言的使用现状和传承状况。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方言,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提倡传统方言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在媒体、学校中提倡传统方言的使用,让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方言。
2. 引导传统方言的传承:通过开设传统方言的课程和举办传统方言的比赛等形式,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方言,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支持传统方言的研究:通过对传统方言的调研和研究,了解其语言特点和历史变迁,为传统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
山东方言里的一种语法变调

5 + 斗3+ > 5 4 + ! 4 + > 2 3 3 5 3 33 4 4 2 4 44
5 5+5 3 ~ 1+5 3 5 > 1
宜
语法变调的表现形式
11山东营县 !日照 !安丘 !济阳 !博 山 !长山等地方言 ( . 营县方言是笔者母语 , 其他方言材 料来 自我们对 曲阜师范大学 2 5 0 级新闻系学生的调查)单音动词 !形容词 !名词在句 中有时 , 会发生变调 " 例如 营县 ( 为便于排 印, 下文 5 调排 成 卜 8 1 : 1 5 4 ) /我栽 t 五棵树 } 二太 我扫 ",卜 一间屋 l 他拿 n , r a 一盘鞭鞭 被子掉 t 卜 炮I i 楼下去 了 0" 变调之后 意思不同, 其 中 /栽 0! "劝 /扫 0!/拿 0!/掉 0 分别是栽了 !扫了 !拿着 !掉到的意思 " 此种 现象可 以称之为语法变调 " 下边
以换做单音动词 !形容词 !名词加 /了 0!/着 0!/过 0!/ 在 0! /到 0! /里 0 的形式 " 换言之 , 两种形式
都可以使用 " 后一种形式单音动词 !形容词 !名词声调也发生变化 , 那是通常所说的连读变调 的一种 , 即轻声前 的变调 , 其调值不同于语法变调 " 而语法变调正是在此基础上合成的 " 声母 韵母取其前字 , 声调合其两字而成 " 规律如下 ( ~表示连读变调 , >表示合成 的语法变调) :
山东方言研究报告范文

山东方言研究报告范文山东方言研究报告山东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山东省及周边地区。
本报告旨在对山东方言的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以及文化意义进行研究,以加深对山东方言的了解。
一、山东方言的语音特点1. 声母:山东方言的声母清音、浊音与其他方言有所区别。
例如,普通话中的“g”在山东方言中发音为“j”,普通话中的“z”发音为“t”。
2. 韵母:山东方言中的韵母读音独特。
例如,普通话中的“i”在山东方言中发音为“e”,普通话中的“ie”发音为“ei”。
3. 声调:山东方言的声调变化丰富。
一般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例如,普通话的“一”在山东方言中有四种不同的读音。
二、山东方言的词汇特点1. 意趣性:山东方言中存在许多有趣、形象的词汇。
例如,“斗胆”表示胆子大,“眼疾手快”表示动作迅速。
2. 重复性:山东方言中的词语常常使用重复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加强语气、修饰修饰。
例如,“走走”表示到处走动,“喝喝”表示尝尝。
3. 方言词汇:山东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例如,“咱们”表示我们,“跳蚤”表示舞蹈。
三、山东方言的语法特点1. 语序:山东方言中的语序与普通话不完全一致。
例如,山东方言中的“看见了我”在普通话中表达为“我看见了”,语序正好相反。
2. 语气助词:山东方言中的语气助词使用广泛,能够增强语气、表达情感。
例如,“啊”表示肯定,“嘞”表示疑问。
四、山东方言的文化意义山东方言作为山东地区的一种语言形式,与山东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它承载了山东人民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念,反映了山东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同时,山东方言也是山东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符号,是山东人民独特的身份认同。
总结:山东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声音、词汇和语法都独具一格。
通过对山东方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东文化和山东人民的精神面貌。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山东方言正在逐渐减少,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安丘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报告
作者:李相霖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4期
摘要:安丘市地处古齐鲁之邦,安丘方言是潍坊方言的一个分支。
现在关于安丘方言的声调研究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耳听笔记”的形式,文章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26位不同地区的发音人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安丘方言单字调调型图。
在此基础上,与传统的声调研究做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安丘方言声调实验语音学
一、引言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西部,北接坊子区,西连昌乐、临朐县,东与高密市、昌邑市以潍河为界,南隔河与诸城市、沂水县相望。
直线距离北至潍坊32公里,西至省会济南200公里。
潍坊安丘方言属于广义的胶东官话,相当于钱曾怡等《山东方言的分区》的东区的东潍片和李荣先生划分的胶辽官话在山东的分布区域。
前人对潍坊安丘方言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论文发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安丘方言声调是以耳听笔录的传统方法进行的,这难以保证记录的客观性。
传统的研究主要认为安丘方言的声调为阴平调值为213(降升调),阳平调值为42(高降调),上声调值为55(高平调),去声调值为21(低降调)。
郑磊刚(2014)第一次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安丘方言的单字调音值进行了调查,安丘方言单字调音值调查的结果是阴平(313)、阳平(52)、上声(55)、去声(41)。
但他仅调查了一位年轻高学历女性发音人,仅依据一个人显然对安丘方言单字调的调值的描述说服力不强,何况作者调查的还是高学历女性发音人。
平山九雄在《从声调调值演变史的观点论山东方言的轻声前变调》中,认为安丘方言调值为阴平213/21-1、阳平42/55-3、上声55/213-5、去声21/544-3。
本文试以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安丘方言的声调系统。
二、实验调查与研究
1.调查点
本文以安丘方言单字调为研究对象,选取从安丘市2个街道和10个镇中,参考《安丘县志》(1992)语音调查的选点(如图1),在不同地区各选一两个方言调查点,共26个方言调查点。
每个方言调查点各选1位发音人,进行声调调查。
本文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获取语音样本采用声学分析软件Praat对采集的语料进行分析,得出安丘方言单字调的声调格局。
2.发音人选择标准
(1)母语为本地方言,不会说民族共同语或者其他方言,自幼一直居住于本地。
(2)年龄40岁以上。
(3)发音器官正常,不会影响发音。
3.录音字表及其制定依据
文献综述部分,安丘方言的实验语音学声调研究仅有一篇文章调查了一位发音人,其调查结果有与传统记音的声调有差异。
所以,本文对安丘方言声调重新做了实验语音学研究。
调查字表及其制定依据:调查字表从《方言调查字表》中,选了声母为清音的仅声调不同的四组字。
每组汉字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字,共16个字。
调查字表如下:
4.实验步骤如下:
首先,对语音样本(26位发音人录音)进行了切分降噪处理。
其次,去掉弯头和降尾,把声调时长10等分(包括起点和末点)作为取值点,提取各个取值点的基频值并且提取声调的取值点最高值和最低值,统计四个声调在每个取值点基频值的平均数,为基频平均值,这样我们能得到每个声调十个基频平均值;统计四个声调最高取值点和最低取值点的平均数,为最高平均值和最低平均值。
最后,根据T值公式T=5*(lgx-lgb)/(lga-lgb)。
得出T值数据表,如下:
根据表中数值,做安丘方言单字调调型图如下:
三、实验结论
吴宗济(1992)认为,五度中的1、2、3、4、5可以根据声音的高低分别表示为:低、半低、中、半高、高。
石峰(2009)认为调值的确定如下,0-1是五度值,1-2,2-3,3-4,4-5分别属于五度值中的1度到5度。
据此,得出安丘方言单字调调型调值如下:
阴平为中升调,调值是223,
阳平为平降调,调值是552,
上声为半高平调,调值是44,
去声为高降调,调值是51。
四、与传统声调研究的比较
先看阴平,传统认为阴平声调调值为213,而本文调查研究为223。
从调型图,我们可以看出阴平在取值点1-3处确实有下降趋势,但是降幅没有达到一度。
因为阴平调的调域很窄,而人们听到的又不是完完全全的平调,人们能感知到下降然后上升,所以自然记做2度降到1度,然后升到3度。
其次是阳平调,传统研究将调值定为42,然而从调型图能够看出,安丘方言中阳平的调型曲线并不是平滑下降的,在5取值点处调型曲线的斜度开始大幅度下降,因此本文将调值定为552,而不是52。
然后是上声,安丘方言的上升是高平调44,但是它的调值并没有普通话中的阴平调(55)那么高,我们从听觉上也能感觉到。
最后是去声,传统研究将调值定为21,是低降调本研究经过实验得到的调值是51,跟普通话一样,是一个高降调,而不是低降调。
参考文献:
[1]钱曾怡,高文达,张志静.山东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4).
[2]钱曾怡,罗福腾.潍坊方言志[M].潍坊: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2.
[3]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4]平山久雄.从声调调值演变史的观点论山东方言的轻声前变调[J].方言,1998,(1).
[5]郑磊刚.安丘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