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体现的思想和方法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如何确立教学内容的结构?总结广大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 教学经验,以下方式值得参考:
• 第一,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全面系统 地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核心,设疑激趣、精心点 拨、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以这种方式组织讲授内容,其基本结构是 :一般性概括引入——论述——一般性概括总结。
(三)不拘泥于教材
• 教材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应该仅仅是工具作用,教材 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要注意对教材进行 灵活处理与合理运用。 • 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师教的材料,教师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 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创造,构建具体教学的内容结构和实施 进程。 • 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生学的材料,教材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 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演绎,不仅对教材内 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上有所侧重,还可以将学习的触角 延伸到课外,开阔自己视野,提升自己的素质。
以儿童为中心,也重视教 师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 的生活经验中的作用 强调要按照预定 目标进行教学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题式或任务驱动式教 学,重视学生在教学中 的作用 学习者中心,重视学习 的内发性、自由性和向 善性 学生中心,教师起指导 者、促进者的作用
重视基本技能和知识 的学习,要跟目标相 吻合 重视教材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学科的基本 结构 重视知识与社会生活 的联系,强调知识的 范例性和再组织性 个人对知识的认知和 感知、个人的生活经 验 生成性、理解性和情 境化的知识
新课标数学教材和教学中体现的转化思想及方法

新课标数学教材和教学中体现的转化思想及方法——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学为例论文摘要:本文以新课标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材教学为例,初步探讨了在数学数材和教学中体现出来的转化思想及方法。
在简要描述了转化的过程、种类及能力需求后,用一个带寓言性的实例说明了转化的本质。
对新教材各章的内容结合转化思想及方法的情况进行了研讨:《有理数》一章以3个知识层次和1个幻方问题广泛而充分地体现了转化思想;《一元一次方程》一章论述了最具体,直接应用于“应用题”中的转化思想;《图形认识初步》一章则有最美、最有层次感、最为系统的数学转换实例。
从总体上说明了转化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基础性重要地位,并对这三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意见……关键词:转化、有理数、幻方、方程、点线面体-----------------------------------------------------------2004年珠海的金秋时节,我市初一新生选用了人教板的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2003年初审通过)。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有理数》,主要内容为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数学题,笔者在这里使用了“应用数学题”这个词,而不仅仅是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数学应用题”,因为新教材中所选用问题的实际情境性、生活和社会功能性如选择省钱的付费方式、解决问题所需的自主探究性、以及借此体现出的数学功能性作用和以往教材在这方面不可以同日而语,确有相当的进步和提高;第三章为《图形认识初步》,内容形式上类同于传统平面几何教材《直线和角》;第四章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让初一的学生就可以切身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特色。
这本图文并茂的教材从教学实践来看虽然也有很多不成熟或者说需要加以探讨的新问题,但是总的来讲,仍然让教师和学生都有爱不释手的感觉。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轴的运用和思想方法的渗透——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数学思想方法是隐性知识 ,需要个人体悟和内化。《标 准(2011 版)》中明确刻画了数学思想方法 ,即“数学思想蕴 含在数学知识形成 、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它制约着学科发 展的主线和逻辑结构 ;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 抽象与概括。”[2]顾泠沅《数学思想方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思 想方法有 :数形结合方法、比较方法、对应方法、符号方法、 化归方法……”[3]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数轴的运用主 要体现了对应、比较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1 对应思想方法
1.3 数的时间表征 截取数轴上的一段 ,可以用来表征时刻和计算两个时
刻之间经过的时间。钟面上时针走过 24 圈即 24 小时,学生 不容易直接感受到 24 小时的跨度。因此,教材中使用了 24 小时时间轴,把 24 小时变成可以直观看到跨度的一段。学 生通过时间轴 ,便能将生活中的时间和数直接联系起来。 时刻对应数轴上的点 ,时间则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之间 的距离。在时间数轴上 ,学生将开始和结束的时刻标注清 楚 ,中间的长度便是经过的时间。
数的大小比较借助于数轴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当数 轴的右边为正方向时 ,数轴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大于左边 的点表示的数。教材中 ,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反映在数轴上 就是两个点的位置定位 ,学生只需要找到相对于右边的点 即可做出判断。 1.2 数的运算推理
对于乘法算式的推演 ,数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材 中在学习乘法口诀时 ,便利用数轴解释了乘法算式的推演 过程。先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 ,用弧线表示出一个乘数 ,以 此作为基础距离 ,再进行等距离的多次跳跃 ,跳跃结束 ,便 得到了乘法算式的结果。整个运动轨迹组成了乘法算式中 三个重要的部分 :乘数 、乘数和积。
作者简介:于梅芳(1993— ),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数学教师。 166
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类讨 论 、 穷举 , 这是 对 于小学 生来说 比较 无 限的 ; 两个 数 的公 因数 是有 限 的 , 而两
二、 分 类 思 想
容 易接 受 的方法 , 但 是 这 种 方法 不 够简 个 数 的公 倍 数是 无 限 的 。
洁 。对 于 学 有余 力 的 学生 而 言 , 在 高年 2 . 一个分数 , 与它 相等 的表达形 式不 根据 商的特点 给算式分类 , 让学 生理 级 可 以让 学 生体 会 计 数 问 题 的乘 法 原 同的分 数是无 限的。
的意 义 离 不 开单 位 … 1’ , 虽 然从 符 号 上 类 : 真分数和假分 数 。分子 比分母大 的分 数 的大小保持不变 。 仍 然 使 用 自然 数 1 , 但 是 已 经 是 一 个 更 数学生第一 次接触 , 教材把一个 圆作 为单 3 . 第4 单 元分 数 的意 义和性 质 , 分数 加抽象 的… 1 ’ 了, 而不 是 表示 一 个 物 体 位… 1 ’ , 引出这样 的分数 , 然后把 分子等 于 和小数 的互化 , 包括把 分数化成 无限循环 的l 了 。如 可 以把 8 个 苹 果 作 为一 个 整 或大 于分母 的分数 统称 为假分 数 。其 中 小 数 的情况 , 它们 的表达 形式 虽然 不 同 ,
两 类 。 有 关 数 论 的 知 识 是 在 整 数 范 围 内 如 用数 字 1 9 0 0 和 、 2 、 3 、 4、 5 、 6 可 以组 成 多少个 找 到在 两 者 之 间 的很 多 数 。像
研 究的 , 本应包括 0 , 但是 因为包括 0 的情 两 位数 的偶数 ?2 在 个位 、 4 在个 位 、 6在
况 比较 复杂 , 教 材 为 了 小 学 生 学 习 的 方 个 位 的 两 位 数 是 同 样 多 的 , 这种 情况 下 ,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的7种常见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梳理一下,大概有以下七种:1.归纳。
归纳是通过特例的分析引出普遍的结论。
在研究一般性问题时,先研究几个简单、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中概括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被称为归纳。
小学数学中的有些数学问题是直接建立在类比之上的归纳,有些数学问题是建立在抽象分析之上的归纳。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较多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加法结合律,我们就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展开教学。
例如,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求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跳绳的人数列出算式(28+17)+23计算,也可以先求女生的人数列出算式28+(17+23)计算。
这两道算式的算理是等价的,得数也相同,因此可以写成等式(28+17)+23=28+(17+23)。
在这第一个实例中,学生看到的数学现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需要在类似的情况中验证。
于是,我们让学生分别算一算(45+25)+13和45+(25+13)、(36+18)+22和36+(18+22),看看每组的两道算式是不是相等,两道算式中间能不能填上等号,再看看这些相等的算式有什么结构上的特点,猜想有这种结构特点的算式结果是否一定相等,通过实验发现第一个实例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
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进行更多的验证,体验现象的普遍性。
学生通过进行类似的实验,在实验中概括出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写成(a+b)+c= a+(b+c)。
这样,学生在学习加法结合律等的过程中,就经历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不仅可以发现数学规律、定理,而且能够初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使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2.演绎。
演绎与归纳相反,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或特殊的结论。
在研究个别问题时,以一般性的逻辑假设为基础,推出特定结论,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被称为演绎。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定义(P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就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质、担负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教学科目。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P3)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它是中学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的国家课程。
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德育的核心。
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特征(P4)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程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2、思想政治课程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课程。
3、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
四、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理念(P13)(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语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P17)1、教育目的体现国家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适用于整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属第一层次.2、培养目标体现不同性质教育和不同阶段教育的价值,适用于一定性质和阶段的教育教学,属第二层次。
3、课程目标体现一定课程的价值,适用于一定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属第三层次.4、教学目标体现课程中一定内容教学的价值,适用于一定内容的教学与评价,属第四层次。
浅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

浅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作者:高杨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09期【摘要】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到物理知识大门的入口以及启蒙,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将物理思想以及方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对于推进其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材 ;思想 ;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1-02当前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不仅仅是需要教学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对人格的塑造以及以后人生之中思维方式的创新。
对于物理教学来说痛也是这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对于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能力,从抽象的角度来讲则是对物理思想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之中,不能死教书,需要注重多种综合方法的应用,不断培养起学生的物理思想。
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将事实作为其基础,促使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情景之中对物理知识有所体会,逐渐搭建起学生的物理结构之时,并且将物理思渗透到其中,笔者结合近些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物理教材之中的集中常用物理思想。
一、物理模型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之中,注重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化,将次要的因素舍弃,主要可以应用主要因素,将一些比较具体问题进行理想化的处理,同时构建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物理思想,比如说,均速直线运动,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
其在生活之中很难找到的比较严格的匀速直线的运动。
同时诸多的运动情况,同匀速直线运动之间的情况比较接近,则就可以一种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进行处理,则就可以有效降低其难度,并且得到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精度,并且在误差范围之内同具体情况相适应。
同时,杠杆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型,其在具体的应用之中,因为受力的影响,其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通常此种变化比较微弱,对于结果的影响比较小。
所以在杠杆教学之中,就认为是一种理想化,默认其无变化。
二、学科之间的彼此交叉在知识类教学之中,要求对知识进行深化以及扩展,不断对其知识点进行探讨。
初中化学教材如何体现化学核心素养———以“变化观念和守恒思想”为例

初中化学教材如何体现化学核心素养□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吴冠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核心素养在化学学科的具体化,是化学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之后能够具备化学观念,运用化学知识的必备能力和品格。
笔者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细细比较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教材,发现初高中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别,初中侧重于“变化”,而高中“变化与平衡”两者皆具。
经材料分析可知,吴静泓将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分为三个维度,其中知识维度包括了“物质变化和守恒思想”[1];贾维兵也认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变化守恒”。
本文结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谈谈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变化观念和守恒思想”。
一、“变化观念和守恒思想”的内涵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级主题物质化学变化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可见,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点不一样,初中化学没有化学平衡的知识,主要侧重于变化观念和守恒思想。
“观念”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基本含义就是对某种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朱迪认为中学学科中的观念是对该学科总观性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应以观念建构为本[2]。
周艳伟认为,化学变化是守恒的,化学变化中存在守恒现象,且满足守恒规律[3]。
由此,笔者认为,“变化观念和守恒思想”主要是指初中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化学变化,初步理解化学变化遵循守恒定律,能够正确看待化学变化与守恒之间关系,知道化学变化与守恒是统一的,同时是对“物质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凭空消失”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具有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功能,也具有帮助学生辩证认识世界物质变化的功能。
二、“变化守恒”在初中化学教材的具体体现化学学科素养直接来源于化学知识,化学教材是化学知识的基本载体,可见化学教材是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建构学生“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必不可少的媒介,化学教材以什么样的方式,按照什么样的逻辑顺序,呈现什么样的知识,都对学生的观念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