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一、二单元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高中历史必修二练题第一章:古代中外史前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发展1. 什么是史前文明?列举两个史前文明的代表性文化。

2. 古代文明发展的五个阶段是什么?3. 描述黄河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发展阶段。

4. 简述古代埃及文明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其发展。

5. 请列举一些古代文明遗址或遗物的发现,说明其对于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性。

第二章:我国古代的历史前文明与古代历史的发展1. 请简述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主要特征。

2. 简述夏朝和商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3. 描述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

4. 详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多元化的特点。

5. 请列举一些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近代欧洲文化和世界历史的发展1. 描述古希腊罗马的地理环境对其文明发展的影响。

2. 请简述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3. 详细说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对现代欧洲文化的影响。

4. 描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5. 请列举一些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家、哲学家或作家,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封建社会历史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1. 描述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阶段。

2. 详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3. 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发明。

4. 描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 请列举一些中国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五章: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与现代社会文化1. 请列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源地和代表性城市。

2. 简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制度。

3. 描述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 详细说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5. 请列举一些现代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六章: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社会文化1. 简述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精选五篇)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精选五篇)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第0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3、D4、A5、D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

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09课汉武帝时代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2、C3、D4、C5、D6、C二、拓展练习7、(1)西域、河西四郡(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8、(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东汉的兴衰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王莽、托古改制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3、C4、D5、C6、C二、拓展练习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

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参考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1) 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A、可作炊具,用于日常生活B、在一些场合,所用的鼎的数量可用来标识主人的身份、地位
C、鼎成为权力的象征(2)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钟鸣鼎食,鼎足之势,大名鼎鼎……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从这篇卜辞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答:
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影响: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农业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重农思想,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中医药等),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篇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国的血缘亲情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本题点到即可,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逐步补充、展开。)2.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找出地图中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的主要特点。重要文化遗址:如湖南玉蟾岩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姜寨遗址等。主要特点:遍布中华大地,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练习与测评1.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高二历史练习册答案 (3)

高二历史练习册答案 (3)

高二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1. 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两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两场战争,它们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变革。

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纳粹德国的崛起和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都是由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驱动的。

2.资源争夺和经济问题:两次世界大战的背后都有着资源争夺和经济问题。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争夺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资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而发动战争。

3.国际关系紧张: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的同盟系统造成了一种相互猜忌的国际氛围。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也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多个帝国的解体,新的国家如苏联、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崛起。

然而,23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给全球带来了更大的破坏和伤害。

战后,二战结束后,全球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联合国的建立:为了防止未来的战争,联合国作为一种国际组织成立,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冷战的爆发: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意识形态上相对立的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对抗。

这场持续几十年的对抗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

3.欧洲一体化:为了减少未来欧洲战争的可能性,并促进经济合作,欧洲国家开始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最终导致了欧盟的形成。

2. 冷战时期的主要事件和影响冷战是指1945年至1991年间,美国和苏联之间形成的一种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紧张对抗关系。

冷战时期的主要事件和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塞尔维亚危机(1948年):此事件导致了第一个东西方冷战结盟体系的建立,即俄罗斯的东方集团和美国的西方集团。

2.韩战(1950年-1953年):韩战是冷战时期的一场重要冲突,它加剧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对抗。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单元检测及答案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单元检测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 第1单元检测1.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 B.②③.③④ D.①③【解析】中国古代重视农业。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出现新的农作物,并且其利润高于农业,这充分说明此时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出现变。

【答案】 B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B.西汉.南北朝D.北宋【解析】本题依托材料考查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的历史。

由材料“……谓之团钢”可以断定这是关于团钢法的介绍,团钢法又称灌钢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最突出的一项成就,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答案】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解析】本题借用新情景、新材料考查运用所历史概念,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据以上判断可知,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4.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宋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重视商业与海外贸易,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因此才有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现象。

故正确答案为。

【答案】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的内容及影响,主要考查生调动运用所知识以及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一、选择题1、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这个依据可能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2、《史记》中有“纣师虽重,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

”此事记载的是A、商灭夏B、周灭商C、秦灭周D、魏代汉3、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西周。

以世纪记述,“武王克商”发生于A、公元前10世纪初B、公元前10世纪中期C、公元前11世纪初D、公元前11世纪中期4、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A、4000多年前B、3000多年前C、2000多年前D、1000多年前5、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划分为先后相继的“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元朝6、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松散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7、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

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8、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①封邦建国体制②内外服制③礼乐制度④郡县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中国古代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依赖于一套完整的终身制与世袭制来实行有效统治的时期是A、夏商B、西周C、战国D、秦汉1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A、一种政治体制B、一种社会形态C、一种思想观念D、一种行为方式11、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均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不是手工业、商业或采集渔猎经济的代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2.下列关于原始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B.是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由渔猎经济向采集经济发展而来D.是畜牧业与采集经济分工的产物,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从而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原始农业诞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故B项错误;原始农业是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D两项均错误。

3.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

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文字的出现和国家机器的产生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D.阶级的出现和文明的多元,故B项正确;国家机器包括军队、监狱等,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法律,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涉及阶级,故D项错误。

4.研究发现,在苏美尔城市国家中,王似乎还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统治者,在他的身边有长老会和人民大会。

在有些城市国家,长老会的权力还比较大,材料现象出现的历史因素是( )A.在早期国家阶段还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响B.苏美尔城市国家规模较小C.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苏美尔城市国家实行民主制,A项符合题意。

5.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出自于( )A.两河流域B.黄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D.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故A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检测卷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3.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4.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地建设施工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其中,兴建于2250年以前,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筒车 C.龙首渠D.白渠5.关于汉代以前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一直到汉代末年,牛耕技术才在发达地区稀疏出现C.汉代以前的牛耕为一牛一犁牛耕法D.牛耕法在汉代以前一直在集体劳动中加以使用6.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提到,“朱开山一家……将山东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当地人也与他们结成了生死弟兄。

”朱家传过去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铁农具——春秋时期 B.耧车——战国时期C.犁——西汉 D.曲辕犁——唐朝7.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8.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9.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分册第一、二单元练习1.右图(石镰)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A.原始农业 B.聚族而居C.贫富分化 D.文明起源2.右图为姜寨遗址的复原图,呈现的是一个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

当时在此生活的人们日常主要种植和分享的粮食可能是A.粟 B.甘薯 C.稻 D.玉米3.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点是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4.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时间)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5.《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

”以下四项中与“家天下”有关的是A. 大同之世B. 传贤不传子C. 禅让制D. 世袭制6.小华在某博物馆看到一座史前城址复原图:有城垣、宫殿等大型夯土建筑,不同大小的墓葬,大型窖穴,以及土鼓、石磬等礼乐重器。

据此可推测当时A.处于石器时代早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B.进入农耕社会初期,同耕共居集体生活C.属新石器时代后期,已经具备国家雏形D.从“公天下”转为“家天下”,世袭代替禅让7.西洋论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 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 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8.《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该史料所载事件可能发生在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1046年 D.公元前770年9.“齐鲁”二字作为山东的象征古已有之。

“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的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0.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三十个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C.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11.“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尚书大传》中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是A.黄帝 B.周公旦 C.周武王 D.秦始皇12.《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以礼乐制度维护封邦建国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13.史学家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文中的“制度”包括①内外服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④礼乐制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4.《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15.“西周通过□□,从外在社会规范到人的主观情志实现全面控摄,以确保宗法等级秩序。

”空格处应为A.封建亲戚 B.制礼作乐 C.内外服制 D.以藩屏周16.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

这里的乐包括①等级②舞乐③《诗经》④史诗A. ①②④B. ①③C.②③④D.②④17.《礼记·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严格宗法制度C.打击旧贵族势力 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18.下图是各种器物开始在人类生活中出现的过程,对照历史发展,图中(丁)最可能出现在铁器阶段图例A.夏代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9.推动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A.频繁的兼并战争 B.井田制的瓦解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出现追逐利益的风气20.某传记书籍的目录中有“风烟入秦、变法图强、万世基业、悲壮的死”等,据此推测,该传记的主人公是A.商鞅 B.陈胜 C.韩非 D.项羽①② ③ ④ 21.公元前338年,秦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不能说明秦国A .变法违背民意B .法制代替人治C .变法深入人心D .变法最终成功 22.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 23.“五代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持有这一主张的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2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 25.战国时期有一法家人物,曾有学者称许他:“他不是完全局限在法家范围内、以法家来论法,而是承接了儒家、道家的思想,这种籍他山之石,正是他所以能画龙点睛,特别见精神的地方。

”这个被称为法家集大成者的人物是A .老子B .孔子C .韩非D .李斯 26.右图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的中国局势图,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出现右图中这一情况的时间应该是在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 .公元前3世纪末28.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A .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 .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D .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29.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统一文字C .统一货币D .统一度量衡 30.“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

文中的“封建时代”指的是 A .先秦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二、综合题(20*2=40分) 31.二里头文化与夏朝历史历史发生之后便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是凭借所遗留下来的历史证据建构而来的,请依据以下材料去建构你的历史认识。

材料一: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以及山西南部一带,现已发现遗址有近百处,其中1959年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其典型代表。

它距今约3850年--3550年,遗址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宫殿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以上。

材料三: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器有18个种类104件,下图为其典型代表三足青铜鼎青铜爵镶嵌十字纹青铜方钺材料四: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请回答:(1)我们研究夏朝历史可以利用哪些类型的史料?请列出具体史料名称?(4分)史料类型:具体史料:(2)对于夏朝建立的认识,材料二、三和材料四之间有什么关系?(4分)(3)请从上述材料中建构你对夏朝历史的认识。

(12分)32.在历史上,兴起了强大的秦国。

秦实现全国统一,但二世而亡。

(1)请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

(4分)(2)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体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10分)(3)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哪些?(6分)第二分册第一、二单元练习答案31.(1)可以用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

比如二里头文化遗址、《礼记》、《史记》等。

(2)材料二、材料三属于考古资料(一手资料或者实物资料),材料四属于文献资料(转手资料),二者互相印证,可以判断出夏朝的存在。

(3)水平1: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简单信息。

比如:夏朝出现在距今约3850年--3550年;夏朝的地理范围大致在今河南中西部以及山西南部的一带;夏朝可能出现城市和宫殿;夏朝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夏朝建立者是启;出现王位世袭制等。

水平2:从时间、地点、人物、生产力水平、国家特征等方面综合叙述。

32.(1)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用人上,重用商鞅、韩非、李斯等人才;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策略得当。

(2)政治上,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推广郡县制。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国轨,修驰道。

文化上,统一文字。

军事上,修筑秦长城,开边移民。

思想控制上,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等。

(3)实行暴政,滥用民力,徭役繁重,赋税沉重,横征暴敛;秦律名目繁多,惩罚苛刻;统治者重功利,恃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统治者忙于宫廷内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最后被秦末农民战争所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