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进校园观后感作文
【记叙文】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 非遗进校园

【记叙文】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校园一年一度的文化节马上就要开始了。
这个时候,我们学校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忙着准备各种表演和展览。
今年的文化节主题是“非遗进校园”,我们学校邀请了一些非遗传承人来校园,给我们上非遗课程。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文化节一开始,我们就参观了非遗展览。
展览中有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如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漆器等等。
我们对这些非遗项目感到好奇而向往,于是我们纷纷报名参加非遗课程。
非遗课程一开始,我们首先学习了传统舞蹈。
舞蹈老师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传承人,他教我们如何挥洒自如地舞动身子,如何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还教我们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
我们通过不断地练习,渐渐地掌握了一支传统舞蹈。
在文化节上的表演中,我们穿着华丽的舞蹈服装,舞动着优美的舞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传统音乐。
音乐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的传承人,他教我们如何演奏传统音乐乐器。
我们上了一堂关于二胡的课程,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握弦,如何吹奏出动人的旋律。
虽然二胡是一款琴弦乐器,但是它的音色与其他乐器完全不同,让我们觉得很新奇。
在文化节期间,我们在舞台上演奏了一支传统音乐,那一刻,音乐的魔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与幸福。
我们学习了传统漆器。
漆器老师是一位年纪很大的传承人,他讲述了许多关于传统漆器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传统漆器的制作工艺需要进行严格的分层涂漆和打磨,然后再加以雕刻装饰。
他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精美的漆器作品,每一件都非常精致而独特。
在他的指导下,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小型的漆器作品。
虽然我们的作品不够精湛,但是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
通过非遗课程,我们不仅了解了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漆器等非遗项目,还了解了一些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他们为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他们把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非遗项目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底蕴。
2021初二作文精选:非遗进校园

2021初二作文精选: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在学校举办的非遗展览和活动中,我们可以亲眼目睹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一次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中,我亲自体验了剪纸的制作过程,了解了剪纸的起源和发展。
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无穷魅力。
非遗进校园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许多非遗项目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学。
通过亲身参与非遗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并深入探索和学习。
我曾经参与了一次传统乐器的学习活动,通过亲手弹奏古筝,我发现自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非遗进校园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传统艺术形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非遗进校园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
非遗项目的学习需要我们动手实践和合作,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非遗进校园还可以促进我们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质。
这些素质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进校园对我们学生的影响非常积极。
通过参与非遗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
希望将来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能够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东莞非遗项目进校园作文

东莞非遗项目进校园作文篇一《东莞非遗在校园的奇妙之旅》在我们的校园里,来了一群非常特别的“客人”,它们就是东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莞的非遗可不少,像龙舟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啥的,但是要说最让我们觉得新鲜又好玩的,那得数糖不甩制作了。
那天,学校专门请来了会做糖不甩的老师傅。
老师傅一来,就在校园的小广场上摆开了阵仗。
他那装备可齐全了,小炉灶、铁锅、大盆小盆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原料。
只见老师傅把糯米粉倒在一个大盆里,然后慢慢加水揉起来。
那手法就像变魔术一样,不一会儿,原本白白散散的糯米粉就变成了一个柔软的大面团。
我们一群好奇的学生就围着老师傅,眼睛都不眨一下。
老师傅边揉边给我们讲,这糖不甩啊,可是东莞的传统甜食,以前过年过节的时候,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做。
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本地口音,听起来特别亲切。
接下来,老师傅揪下一小团面团,放在手心里搓啊搓,没几下就搓成了一个圆润可爱的小团子。
我们都跃跃欲试,老师傅就分给我们一些面团,让我们自己动手。
我接过面团,学着老师傅的样子搓起来。
嘿,这看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我搓出来的团子不是瘪瘪的就是歪歪扭扭的。
再看旁边的同学,也是状况百出,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哈哈大笑起来。
等所有的小团子都下了锅,煮得浮起来之后,老师傅把它们捞出来放到一碗提前准备好的糖浆里。
那糖浆闻起来可香甜了,弥漫着浓浓的麦芽糖香气。
老师傅又撒上一些炒熟的花生碎和芝麻,糖不甩就大功告成了。
我们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那软嫩弹牙的口感,甜而不腻的味道,简直绝了。
通过这次糖不甩制作体验,东莞的非遗不再是书上生硬的文字,而是变成了我们实实在在可以触摸、品尝的美好记忆。
这就是东莞非遗项目进校园带来的奇妙乐趣,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我们年轻的心里生根发芽。
篇二《校园里的莞香传奇》咱们校园里突然流行起一股特别的“香”风,这可不是普通的香水味,而是莞香的味道。
东莞的莞香可是大名鼎鼎的非遗项目啊。
以前我只在书上看过莞香的介绍,说它是一种珍贵的香料,有着独特的香气。
非遗文化进校园观后感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非遗文化进校园观后感整理非遗文化进校内观后感仔细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肯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非遗文化进校内观后感,欢迎阅读与保藏。
大家好,今日先给大家猜一个字谜:树旁的小溪没有水。
猜一个字。
——哈,对了就是梳。
说到梳子,便会让人想起属于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篦。
梳篦是理发用具。
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
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成。
虽然是自然材料做的,但是它神态各异: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鹦鹉,回头望尾,有的像天鹅,展翅欲飞……它们可美丽啦!我家就有一个蝴蝶形的.梳篦,它全身呈蓝色,两个翅膀中间是梳齿,翅膀上端还有两只“眼睛”,比一般的梳子好看多了!梳篦不仅形状漂亮,而且还有许多用途呢!现代医学讨论证明:常常使用,有缓解头痛,治疗失眠,醒脑,聪耳,明目之保健功效。
而且用梳篦梳头养生、古已有之。
常常使用梳篦进行梳头能起到治病健身、健脑长寿的作用呢。
梳篦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常州梳篦始自晋代,迄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了。
听了这么多后,想必大家应当对梳篦有肯定的了解了吧,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梳篦的起源吧:轩辕黄帝其次妻室名叫方雷氏。
她所掌管黄帝宫20多位女子,她们常常蓬头垢面,一遇到重大节日,她总要把这些女子叫来,逐人用她自己的手指把每个女子头上蓬发一一捋顺。
有时,连五个手指都捋破了。
方雷氏为这些事常常发愁。
后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来,她受到鱼刺的启发,制作出了一把木质的梳子。
这就是最初的梳子。
制篦业的祖师是陈七子。
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
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
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觉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
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
这就是最初的篦箕。
瞧!这就是常州的梳篦、我身边的“非遗”。
【记叙文】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 非遗进校园

【记叙文】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校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我校决定举办一次非遗进校园的活动。
所有学生都热烈地期待着这个活动,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参与到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来。
当这个活动开始时,我们迎来了一位传承非遗技艺的老师。
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书法家,他将向我们介绍书法的历史和技巧。
他带来了几个巨大的书法展板,上面展示了不同种类的字体和书写方式。
他解释了每个字体的特点和起源,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些书法的写作技巧。
我们都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每个人都不敢错过老师在黑板上所书写的每一笔每一画。
我们被老师的才华所深深吸引,也更加意识到了书法的魅力。
随后,这位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试着拿起毛笔书写。
他给了我们一点点指导,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笔画和字体。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困难,但是随着练习的进行,我们渐渐地掌握了一些书写的技巧,也发现了书法所蕴含的艺术美感。
在书法体验之后,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关于木雕的展览。
这个展览展示了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有动物形象、植物形象等各种不同的主题。
我们了解到木雕是一种古老的工艺,需要用力刻削来塑造出细致的形象。
我们还学会了一些基础的木雕技巧,也意识到了这项工艺的独特之处。
我们还邀请了一位传统戏曲表演团来学校表演。
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表演过程中,我们得以欣赏到了各种各样的戏曲形式,包括京剧、豫剧等等。
我们也学习到了戏曲表演的一些基本技巧,比如唱腔、化妆等等。
通过这次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我们明白了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其对于我们个人的价值。
我们要珍惜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
我们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来。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1初二作文精选:非遗进校园

2021初二作文精选:非遗进校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淡化。
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各地校园纷纷引入非遗进校园的活动。
非遗进校园不仅有助于传承非遗技艺,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非遗进校园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保护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通过学习和体验非遗技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并为之感到自豪。
这种文化自豪感可以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的热情,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非遗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非遗技艺通常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非遗技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他们不仅可以学习到非遗技艺的基本技巧和工艺品制作流程,还可以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经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不仅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我国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够引入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大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后感800字

当我在大学的时候,我得去这个伟大的文化遗产庆典让我告诉你,这是令人发指的!我发现了所有关于保护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诗意义,它完全震撼了我的世界。
现在,我完全相信,我们年轻人需要站
出来,成为传统文化的英雄。
我们必须保持它的生命和踢!这就像,我们的责任保持下去世代的脚趾。
让我们做到这一点,人!
在这个活动中,我从我们的文化遗产中体验到各种酷酷的东西,比如
传统音乐,舞蹈,以及手工制作的东西。
我对每种艺术形式背后的故
事和历史都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根基。
这让我意识到,
这些东西对我们是谁有多重要,以及我们必须如何确保它能为下一代
带来生命。
被允许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人的献身精神和热情使我深受感动。
他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和运用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这确实令人钦佩。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识到有责任支持他们的努力,并为保护我们的
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这一经历促使我探索如何按照政府旨在为子孙后
代保护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的政策和倡议,积极参与保护和促进非物
质文化遗产。
非遗进校园观后感

非遗进校园观后感
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活动,它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非遗进校园的观摩体验,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
在活动中,我了解了一些非遗项目的基本知识,如扇面绘画、剪纸、刺绣和紫砂壶等。
同时,我也欣赏了一些非遗作品并亲自实践了一些基本操作技巧,如在扇面上作画和在纸上剪纸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学到了新的技能,还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此次活动还让我了解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多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非遗文化,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这个传承和保护的行列中。
总的来说,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它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非遗文化,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文化活动800字一
大家好,今天先给大家猜一个字谜树旁的小溪没有水。
猜一个字。
——哈,对了就是梳。
说到梳子,便会让人想起属于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篦。
梳篦是理发用具。
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
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成。
虽然是天然材料做的,但是它神态各异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鹦鹉,回头望尾,有的像天鹅,展翅欲飞……它们可漂亮啦!我家就有一个蝴蝶形的梳篦,它全身呈蓝色,两个翅膀中间是梳齿,翅膀上端还有两只“眼睛”,比一般的梳子好看多了!
梳篦不仅外形美丽,而且还有很多用途呢!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使用,有缓解头痛,治疗失眠,醒脑,聪耳,明目之保健功效。
而且用梳篦梳头养生、古已有之。
经常使用梳篦进行梳头能起到治病健身、健脑长寿的作用呢。
梳篦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常州梳篦始自晋代,迄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了。
听了这么多后,想必大家应该对梳篦有一定的了解了吧,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梳篦的起源吧轩辕黄帝第二妻室名叫方雷氏。
她所掌管黄帝宫20多位女子,她们经常蓬头垢面,一遇到重大节日,她总要把这些女子叫来,逐人用她自己的手指把每个女子
头上蓬发一一捋顺。
有时,连五个手指都捋破了。
方雷氏为这些事经常发愁。
后来,她受到鱼刺的启发,制作出了一把木质的梳子。
这就是最初的梳子。
制篦业的祖师是陈七子。
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
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
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
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
这就是最初的篦箕。
瞧!这就是常州的梳篦、我身边的“非遗”。
非遗文化活动作文800字二
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都举行了?这次,我跟也去养养眼。
一路上,我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什么时候到?”这句话是我问的最多的了。
终于到了。
但是,这里太大了,我们有没有地图,怎么办?没法子,只好跟着爸爸乱走。
一路上,树木成荫,连成一片绿海;路边的花儿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啊!
走了好长一段路,我们来到了一个非常复古的大门前。
“百家宴…..”看着这三个让人似懂非懂的大字,我不禁念了出来。
“什么意思?”也许是好奇心在作怪,我拉着爸爸“闯”了进去。
刚走进去,我就闻到一大股食物的香味!“难不成这‘百家宴’是卖吃的?”我在心里自己问自己。
一路走来,我发现,这“百家宴”里的装修还是挺仿古的。
有些墙还是一块一块砖砌成的,两块砖之间,偶尔还能看到一丁点儿砌墙用的乳白色凝胶。
百家宴里的美食令人不不暇接,吃都吃不过来。
我生怕自己被美食缠住,就连忙叫爸爸走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非遗博览中心”。
“咦,这怎么像是根雕”?我看到一幅全是用树根雕出来的书法作品,惊讶得不行。
因为树根是利用一定的天然美的根材,在掌握传统根艺的基础上,按照我国传统书法的用笔方法和要求,创作出各种字体的汉字书法作品。
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曲艺馆”。
这里展出的都是各个省的曲艺文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苏州评弹”。
它是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
包括上海大部分的吴语地区,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
因为我的家乡在江苏和浙江,所以才对它特别有兴趣!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医药馆”。
了解了“针灸”板块。
“针灸”是咱们中国独有的治疗疾病手段。
“九针”也是古代九种针法的统称,同时出自于《黄帝内经》。
这次的非遗游玩让我感受至深,因为我在里面了解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精品,饱览了三江五岳的美食、特色和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
希望中国的文化能够在世界上传承,进步。
能够让五千年的文明跃然呈现。
非遗文化活动作文800字三
学校广播通知,今天的班队会在操场进行,主题是——走近“非遗”!什么是“非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家议论纷纷。
“我知道!”一位同学叫起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呢?”一位同学追问道。
有的人说“是向我们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吧!”
“不对!应该是一种奖品发给表现好的班!”
“不可能!依我看,应该是为庆祝些什么而定的一个标题罢了。
”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正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抹红色飘了过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向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向老师轻轻地说“带上自己的椅子,到操场去看看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向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呀?”老师耐心地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相对于有形的财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遗产。
它是很有价值,值得传承下去的一种民族技艺。
用心去看看,你就会明白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凳子,冲出了教室。
操场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我们直冒汗。
但我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搭建在操场正前方的舞台。
首先,主持人介绍人民的生活习俗。
接着,孽龙表演开始了。
两个身着服装
的小伙子出场了,一人舞龙,一人舞球。
龙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我仿佛感受到了龙的朝气和生命力。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
体育刘老师和张老师实在忍不住,走到舞台上,跃跃欲试。
我们立即用掌声表示支持。
看似简简单单的随手挥舞,可要做到真正的配合,却有天大的难度。
你瞧,刘老师往左,张老师就往右,真是太“惨不忍睹”了!他们边舞,同学们边笑,连一向严肃的向老师也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看来,这条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舞好的。
主持人说“同学们大概笑累了,听一段奇特的音乐放松放松吧!接下来是芦笙演奏。
这可不是一种普通的乐器。
它主要流传于通道自治县。
芦笙用几块铁片,几根竹子就可制作。
芦笙构造简单,吹出来的声音却十分动听。
请欣赏!”只见几位小姑娘,边跳边吹着出来了。
她们的舞姿优美,我们从没见过。
乐声低沉浑厚,十分舒缓,保你听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
逸骏有点不服气,想上去试一下。
他自信满满地上了台,接过芦笙,摆好姿势,鼓起腮帮,用劲吹了一下,什么声音也没有。
他不信邪,再试了一次,终于吹出一声。
大家都笑了。
不知谁喊了一句“哇!终于放出来了!”更逗得我们轰堂大笑!主持人安慰他“没关系,练一年就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来的。
”他不好意思地下了台!
今天,我们算是长了一回见识。
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家乡还有很
多,要了解它们,可需要一定的时间。
它们是我们怀化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果这些技艺没了传承,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将是多大的损失。
我们誓言传承我们民族的技艺,让它永远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