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节 电磁感应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篇一」第1周8月24日至8月31日第一章力物体的平衡第一单元力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第1课时力重力第2课时弹力及弹力的方向第3课时弹力大小的计算第4课时摩擦力及摩擦力的方向第5课时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第6课时三种常见力的综合应用第2周9月1日至9月7日第二单元力的合成与分解第7课时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第8课时力的正交分解第9课时利用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第三单元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第10课时受力分析第11课时共点力的平衡第12课时几种处理平衡问题的方法第3周9月8日至9月14日第13课时实验一:长度的测量第14课时实验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第15课时实验三: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第16课时本章总结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一单元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17课时质点、参考系、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速度和速率第18课时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第4周9月15日至9月21日第二单元匀变速度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第19课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第20课时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第21课时追及和相遇问题第三单元运动图象的探究分析及应用第22课时 S-t 图象和v-t 图象的理解第23课时运动图象的应用第24课时实验四: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第5周9月22日至9月28日第25、26课时本章总结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单元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第27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运动学的综合第28课时牛顿第三定律第二单元牛顿第二定律第29课时牛顿第二定律瞬时加速度的分析和求解第30课时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运动学两类基本问题第6周9月29日至10月5日第31课时超重和失重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第32课时牛顿第二定律在连接体问题中的应用第33课时牛顿第二定律在临界极值问题中的应用第34课时牛顿第二定律在传送带问题中的应用第35、36课时本章总结第7周10月6日至10月12日第四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一单元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第37课时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第二单元平抛运动的规律第38课时平抛运动的规律第39课时平抛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及两个推论的应用第三单元圆周运动及其应用第40课时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第41课时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分析第42课时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分析第8周10月13日至10月19日第四单元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第43课时开普勒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第44课时万有引力定律有天文学上的应用第45课时人造卫星双星问题第46课时实验五: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第47、48课时本章总结第9周10月20日至10月26日第五章机械能第一单元功功率第49课时功第50课时功率第51课时汽车起动问题的分析第二单元动能定理第52课时动能定理第53课时应用动能定理分析单一物体运动问题第54课时应用运动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第10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第55课时应用运动定理求解多物体的运动问题第三单元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第56课时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第57课时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体系中的应用第58课时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结合第59、60课时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第11周11月9日至11月16日第61课时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第62、63课时本章总结第六章动量第一单元冲量动量动量定理第64课时冲量和动量第65课时动量定理及应用第66课时动量定理在全过程中的运用第12周11月17日至11月23日第二单元动量守恒定律第67课时动量守恒定律及条件第68、69课时动量守恒定律应用第70课时碰撞、爆炸问题分析第71课时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临界问题第三单元动量与能量综合问题第72课时研究动力学问题的三大观点第13周11月24日至11月30日第73课时利用两大定律处理弹簧类问题第74、75课时利用动量守恒解决“子弹打木块”类问题第76、77课时利用两大定律处理圆周运动类问题第78课时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第14周12月1日至12月7日第79、80课时本章总结第七章机械振动机械波第一单元机械振动第81课时简谐运动的规律第82课时振动图象第83课时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第二单元机械波第84课时机械波及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第15周12月8日至12月14日第85课时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第86课时波的多解问题第87课时波的特有现象第88课时实验八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第89课时本章总结第八章热学第一单元分子动理论第90课时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第16周12月15日至12月21日第91课时分子热运动分子力第二单元热力学定律气体第92课时物体的内能热力学定律第93课时气体的压强第94课时实验九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第95课时本章总结第九章电场第一单元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第96课时电荷库仑定律第17周12月22日至12月28日第97课时电场强度电场线第98课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平衡和非平衡问题第二单元电场能的性质第99课时电势电势差第100课时电势能电功第101课时等势面和电场线的综合应用第三单元电容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第102课时电容电容器第18周12月29日至1月4日第103课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第104课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第105课时实验十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第106、107课时本章总结第十章恒定电流第一单元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第108课时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第19周1月5日至1月11日第109课时串并电路的特点第110课时电功和电功率第二单元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111课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112课时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第113课时闭合电路的功率计算第三单元电流表和电压表电阻的测量第114课时电流表的改装第20周1月12日至1月18日第115课时电压表的改装第116课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选择第117课时伏安法测电阻第118、119课时实验十一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第120、121课时实验十二测量金属的电阻率第21周第122、123课时实验十三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第124、125课时实验十四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第126课时实验十五用多用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第22周第127课时实验十六传感器的简单应用第128、129课时本章总结第十一章磁场第一单元磁场的描述第130课时磁场磁感线第131课时磁感应强度安培定则第二单元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第132课时安培力第23周第133、134课时安培力作用下导体棒的平衡和加速问题第三单元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第135课时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第136课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分析第137课时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第138课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临界、极值问题第24周第139课时洛仑兹力的多解问题第四单元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第140课时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实际应用第141课时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回旋加速器第142课时回旋加速器第143、144课时本章总结第25周第十二章电磁感应第一单元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第145课时磁通量电磁感应现象第146课时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第147课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第148课时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第149课时自感现象及应用第三单元电磁感应定律的综合应用第150课时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和力学问题第26周第二单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第151课时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问题和图象问题第152课时本章总结第十三章交变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第一单元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其规律第153课时交变电流的产生及规律第154课时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第二单元变压器电能的输送第155课时变压器及应用第156课时电能的输送第27周第二单元电磁场和电磁波第157课时电磁场和电磁波第158、159课时本章总结第十四章光学第一单元几何光学第160课时光的直线传播第161课时光的折射全反射色散第二单元光的本性第162课时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和光的电磁说第28周第163课时实验十七: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第164课时实验十八: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第165课时本章总结第十五章近代物理初步第一单元量子论初步第166课时光电效应第167课时光的波粒二象性能级第二单元原子核第168课时原子核第169课时本章总结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篇二」高三物理期末复习计划范文的确,好多同学成绩不理想,并且,这仅仅是力学部分,后面的电学还没复习,就已经焦头烂额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目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目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目录# 目录1. 引言2. 运动的描述3. 牛顿运动定律4. 机械能5. 碰撞6. 圆周运动7. 万有引力8. 固体的力学性质9. 流体的基本性质10. 热学基础11. 热力学第一定律12. 热力学第二定律13. 热力学第三定律14. 光的折射15. 光的衍射16. 光的干涉17. 电场18. 电流19. 电磁感应20. 电磁波21. 物理实验22. 物理世界中的伦理道德## 1. 引言本章节将围绕高中物理必修一课程内容展开详细介绍,涵盖了物理学习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学习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 2.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本章将介绍运动的具体描述方法,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本章将深入讲解牛顿三大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在运动中的规律。

## 4. 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和守恒,本章将详细介绍机械能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5. 碰撞碰撞是物体在相互作用中的重要现象,本章将探讨碰撞的类型和规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 6.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本章将介绍圆周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圆周运动的规律。

## 7.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力量,本章将详细介绍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引力在宇宙中的作用。

## 8. 固体的力学性质固体的力学性质是物质科学中的重要内容,本章将介绍固体的弹性变形和应力应变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固体的内部结构和力学特性。

## 9. 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本章将介绍流体的基本性质和流体静力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流体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 10. 热学基础热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本章将介绍热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学方程,帮助学生了解温度、热量和热力学过程。

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的原因

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的原因

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的原因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的原因。

在研究电磁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恒稳电流的问题,其中恒稳电流圆柱面是一个经常被关注的对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的磁场分布规律,本文将从概念介绍、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将简要回顾一下电磁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安培环路定理,当穿过某一闭合回路的电流恒定时,该回路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

这是由于恒稳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具有特定的分布规律,能够使得所有的磁感应线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保证回路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研究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的磁场情况。

首先,我们将介绍圆柱面的几何特征和电流分布情况,以及相应的数学公式和物理模型。

然后,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理论层面推导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磁感应强度为零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数学证明;二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推导的结论,进一步验证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磁场的分布情况。

在第二个要点中,我们将详细讨论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的磁场特性。

通过对电流分布规律的分析,我们将得出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磁感应强度为零的结论,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同时,我们将探讨圆柱面的尺寸以及电流强度对磁场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并给出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磁感应强度为零的原因的最终结论。

同时,我们将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电磁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将全面深入地研究恒稳电流圆柱面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的原因,并从概念介绍、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对恒稳电流圆柱面的磁场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架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内容安排。

大学物理四章知识点归纳

大学物理四章知识点归纳

大学物理四章知识点归纳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广泛的物理知识。

在大学物理课程中,我们通常会学习四个主要章节: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

本文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归纳总结这四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力学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和能量守恒等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在它上面,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物体所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5.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体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热学热学是研究热力学和热传导的学科,它与能量转化和热平衡有关。

热学主要包括温度、热传导、热容和热机等内容。

1.温度:物体的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运动速度的度量。

2.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能从热源传递到冷源的过程。

3.热容:物体的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物体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

4.热机: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如蒸汽机、内燃机等。

电磁学电磁学是研究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电荷、电流和电磁波等内容。

1.库伦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

2.电流: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数量。

3.安培定律: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成正比。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变化的磁场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5.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电磁场的基本方程。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的性质的学科,它涉及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内容。

1.光的干涉:当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它们的干涉会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2.光的衍射:光通过一个小孔或尺寸相近的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3.光的偏振:只有在某个方向上振动的光称为偏振光。

4.杨氏实验:通过干涉的方法测量光的波长。

医学物理学(第7版)教学大纲

医学物理学(第7版)教学大纲

前言《医学物理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提供较系统的物理学知识,使他们在中学物理学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医学专业所必需的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校《医学物理学》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物理学》第7版(胡新珉主编)。

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本课程共96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验课28学时。

因此制定本“教学大纲”。

因为教材是按72~108学时编写。

所以,“教学大纲”既参照卫生部1982年“高等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学》教学大纲(试用本)”和医药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针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学、法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的特点编写。

“大纲”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和自学。

自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原则上不讲授,属自学内容,结业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

第一章力学的基本定律(自学)第二章物体的弹性一、学习要求本章要求熟悉描述物体弹性的基本概念,对人体骨骼和肌肉组织的力学特性要有一定的了解。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等级章节次序内容等级第一节线应变与正应力一线应变熟悉二正应力熟悉三正应力与线应变的关系熟悉四弯曲自学第二节切应变与切应力一切应变熟悉二切应力熟悉三切应力与切熟应变的关系悉四扭转自学第三节体应变与体应力一体应变熟悉二体应力熟悉三体应力与体应变的关系熟悉第四节生物材料的黏弹性自学三、授课学时:2学时。

四、练习:第27~28页,2-6、2-9。

第三章流体的运动一、学习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理想流体作稳定流动时的基本规律,即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以及它们的应用;熟悉实际流体的流动规律和泊肃叶定律;了解斯托克司定律和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流动规律。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等级章节次序内容等级第一节理想流体的稳定流动一理想流体熟悉二稳定流动熟悉三连续性方程掌握第二节伯努利方程一伯努利方程掌握二伯努利方程的应用掌握第三节黏性流体的流动一层流和湍流熟悉二牛顿黏滞定律熟悉三雷诺数了解第四节黏性流体的运动规律一黏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了解二泊肃叶定律熟悉三斯托克司定律了解第五节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流动一血液的组成及特性自学二心脏做功了解三血流速度分布自学四血流过程中的血压分布自学三、授课学时:4学时。

高中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作者:何富国丁高明来源:《新课程》2024年第12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其中,有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并提高教学效果。

“电磁感应现象”作为高中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

如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降低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难度,提高学习效果,是本文旨在探究的问题。

因此,本文以“电磁感应现象”内容为例,深入分析高中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活动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电磁学核心概念的体现,还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关键地位。

这一章节通过揭示磁场与电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磁生电”的规律,为后续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以及交流电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并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概念,对磁通量的存在与否以及变化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切割磁感线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然而,对于产生感应电流的一般条件,学生可能认识不充分,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学生较难发现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因此在归纳实验共同特征时,课堂讨论容易出现发散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出发点,适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產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12章声与振动

第12章声与振动

P2 1 1 2 cw2 A2 ZVm m 2 2 2Z
(12- 2)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声阻抗不同的媒质的界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波的强 度与入射波的强度之比,叫做强度反射系数,用 ir 表示。透射波的强度与入射波的强度之比, 叫做透射系数,用 it 表示。理论证明,在垂直入射的条件下,
式中,
Px

Ix
——距声源 x 处的声压和声强;
2
X——声波与声源间的距离; α——衰减系数, 单位为 Np/m (奈培 / 米) 。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能量的衰减决定于声波的扩散、散射和吸收,在理想介质中,声波 的衰减仅来自于声波的扩散,即随声波传播距离增加而引起声能的减弱。散射衰减是固体介质 中的颗粒界面或流体介质中的悬浮粒子使声波散射。吸收衰减是由介质的导热性、粘滞性及弹 性滞后造成的,介质吸收声能并转换为热能。粘滞性及弹性滞后造成的,介质吸收声能并转换 为热能。 衍射 衍射亦称绕射,声波在传播时,如果被一个大小近于声波波长或等于波长的物体所阻挡, 就会绕过这个物体,继续行进。当阻挡物较小(与波长相比)时,其后面仍能清晰地听到声音;但 当阻挡物较大时,就会在其后形成声影民音量明显减少。 散射 由于大气经常处于湍流运动状态,其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时空分布均有随机脉动,这使声 波在大气中传播的速度在小尺度范围内也产生时空脉动,因而声波波阵面产生随机性的畸变。 随机性波阵面的相干效应,使一部分声波波能脱离原传播方向而向其他方向传播,造成声波在 湍流大气中的散射。声波散射的散射强度和方向分布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和频谱特征。利用 声波大气散射原理已成功地研制了声雷达,用以遥感边界层大气。 因前面光谱微波章节有类似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12.1.4 声压及其描述

九年级物理12章所有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12章所有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12章所有知识点在九年级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许多不同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十二个章节。

本文将对这十二个章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述,以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了解的视角。

然而,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章节。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物质的运动、力、能量和相互作用。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基础概念对于学习本科目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九年级物理12个章节的知识点。

第1章:光的直线传播本章的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学生将了解到光线的传播路径,并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他们还将学习到折射和反射定律,并了解到这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2章: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在这章中,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到折射的原理和规律。

他们将学习折射率的概念,并了解到不同介质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对光线的传播路径产生的影响。

第3章:光的反射现象本章的重点是光的反射现象和镜面反射。

学生将学习光线在平面镜和曲面镜上的反射规律,并了解到这些规律在成像中的应用。

同时,他们还将了解到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并学习到反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第4章:色散现象光的色散现象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之一。

在这章中,学生将学习到白光在经过透明介质时的色散现象,并了解到不同频率光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将学习到棱镜的工作原理,并探讨色彩的生成和组成。

第5章:光的衍射现象衍射现象是光在经过缝隙或边缘时出现的现象。

在这章中,学生将学习到光的衍射原理和规律,并了解到波前和波阵面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衍射图样的形成。

第6章:电流强度和电路这章主要介绍了电流强度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学生将学习到电流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单位,并了解到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对电路中其他元件的影响。

他们还将学习到串联和并联电路之间的区别,并能够计算电路中的总电阻和总电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法拉第于1791年出生在英国伦敦附近的 一个小村里,父亲是铁匠,自幼家贫,无 钱上学。13岁时到一家书店里当报童,次 年转为装订工。法拉第利用书店的条件, 业余时间贪婪地阅读了许多科学著作,例 如《化学对话》、《大英百科全书》的 《电学》条目等,这些著作开拓了他的视 野,激发了他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1813年,到皇家研究院实验室当助理研究员。1821年任实验 室主任直到1865年。1824年,被推为皇家学会会员。次年正式 成为皇家学院教授。1851年,曾被一致推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 长。1833年,法拉第发现了电解定律,1837年发现了电解质对 电容的影响,引入了电容率概念。1845年发现了磁光效应,后 又发现物质可分为顺磁质和抗磁质等。1867年8月25日,他坐在 书房的椅子上安祥地离开了人世。遵照他的遗言,在他的墓碑 上只刻了名字和生死年月。
电容器放电
+
+ + + + A + +
结论:电容器不能作为电源
VA VB
+ FK - B -
+
在回路中要出现稳恒电流必须存在稳恒电场。 外电路:电流从高电势向低电势运动。 内电路:电荷将克服静电场力作功,从低电势向高电势运动。
+ + +
+ E k + + + + A + FK + 电源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导体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 的大小与穿过导体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d m 写成等式: k 在 SI 制中 k =1 dt d m 负号表示感应电动势总 是反抗磁通量的变化 dt
单位:伏特(1V=1Wb/s) 方向: 确定回路的绕行方向,
交变的 电动势
0 r NI 0lw d a 讨论: i cos wtln 2 d

3 wt 2 2
i 0
i
L
I
ds
d a


2
wt

2
i <
0
i
l
d i dt
ox
普遍适用
x
例2 在通有电流为 I = Iocosωt 的长直载流导线旁,放置一矩形回路,初始位
d m i dt
d dt
0 I B 2 x
电流I产生在任意
dx x
L
a b
v
x
0 LI 0 cos wt ln b vt 2 a vt v v 0 I 0 L b vt cos w t [w sin( wt ) ln 2 a vt b vt a vt
i ;
4)由 i 的正负判定其方向

例1:直导线通交流电 置于磁导率为 的介质中 求:与其共面的N匝矩形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
已知:
I I 0 sin wt
其中 I0 和w 是大于零的常数
解:设当I 0的某时刻 电流方向如图
在任意坐标x处取一面元 ds
d a
N N B dS N B d S

0 与回路 L绕向相反 ; 0 与回路L绕向同向;
若有N匝线圈,它们彼此串联,每匝磁通量相同,总电动势等 于各匝线圈所产生的电动势之和。
d dt
d N dt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应用约定: 1) 任设回路的电动势方向(简称计算方向L) 2) 磁通量的正负与所设计算方向的关系: 当磁力线方向与计算方向成右手螺旋关系时 磁通量的值取正;
B
v
a
Ii
d
楞次
N
S
N
S
楞次定律的应用 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 通量的变化ຫໍສະໝຸດ 引起 原磁通量 的变化 阻碍
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 的磁场
“四步法”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1、明确原磁场B方向 2、明确磁通量的变化(是增还是减) 3、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 4、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中“阻碍” 的含意:阻碍不是 阻止;可理解为 “增反、减同”

例3: 求匀强磁场中作匀角速转动的N匝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
解:特点:S和B都不变。 (t )
n
Nm (t ) NBS cos (t )
d m d i N NBS cos dt dt
d w dt

B n0 t 0
d i NBS sin dt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当回路磁通发生变化时在回路中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产 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回路中有电流,意味着回路中有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是由 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故叫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的现象的本质。 电磁感应现象应理解为:当穿过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 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动势。
N
实验二:
以通电线圈代替条形磁铁
1、当载流线圈B相对于线 圈A运动时,线圈A回路内 有电流存在。 2、当载流线圈B相对于线 圈A静止时,如果改变线 圈B的电流,则线圈A回路 中也会产生电流。 R B
A
实验三:
b
B
c
v
a d 将闭合回路置于稳恒磁场B中,当导体棒 在导体轨道上滑行时,回路内出现了电流。
可以有两种设法
均匀磁场B .......
.......
.......
S
第一种:设计算方向L(电动势方向)
如图所示的逆时针回路方向
按约定,磁力线与回路成右手螺旋, 所以磁通量取正值,得
均匀磁场B .......
.......
Φ BS
S
dΦ d B 由 i S <0 dt dt
感应电量与磁通量的变化成正比,与磁通量变化的快慢无关。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感应电量和电阻来确定磁通量的变化。
5.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题的方法 1)选择回路的绕行方向,确定回路中的磁感应强度 B ;
2)由 m B dS 求回路中的磁通量m ;
s
d m 3)由 i N 求出 dt
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不但找到了磁生电的规律,更重要的 是它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为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且开辟了 人类使用电能的道路。成为电磁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电磁感应现象
S
实验一:
当条形磁铁插入 或拔出线圈回路时, 在线圈回路中会产生 电流,而当磁铁与线 圈保持相对静止时, 则回路中不存在电流。
fL


A B
v

B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内容是:
从场的角度来揭示电磁感应现象本质
研究的问题是:
动生电动势对应的非静电场是什么? 感生电动势对应的非静电场是什么?
2. 动生电动势与感生电动势
VA VB
- B -
+
定义: 单位正电荷绕闭合路径一周,电源中非静电力所作的功。
A E k dl L q
dA Ek dl dq
单位:伏
方向:由负极经内电路到正极

电动势是标量,但含正负。 它描写了电源将其它形式能量转变成电能的能力。
否则 磁通量的值取负
3) 计算结果的正负给出了电动势的方向 0 :说明电动势的方向就是所设的计算方向 0 :说明电动势的方向与所设计算方向相反。
如:我们欲求面积S所围的边界回路中的电动势
假设:磁场空间均匀;磁力线垂直面积S;磁场随时间均匀变化; 变化率为
dB >0 dt
解:先设电动势方向(即计算方向)
电动势的方向 与所设计算方向一致
S
i
两种假设方向得到的结果相同
(3)感应电流、感应电量
d m dt
回路中的感应电流 I感:
I感
感应电流与 m随时间变化率有关。 因为感应电流又可表示为: 感应电量为:
1 d m R R dt
i
I感
dq dt
q
t2
t1
1 1 m2 1 t 2 d m dt d m ( m1 m 2 ) I 感dt t R m1 R 1 dt R R
wt
t t
n
i NBSw sin(wt )
wt
动生电动势
实验观察:磁场中转动的闭合线圈
线圈法线与B线为 角,则
BScos
d d i N NBS sin dt dt
N
设线圈以恒定角速度w旋转,则:
θ
S
i NBSw sinwt ( wt )
电源:提供非静电力的装置
VA VB
- B -
+
非静电场:非静电力与试探电荷电量的比值
Fk Ek q
(2)电动势:
描写电源内非静电力作功本领的物理量
+ + +
A q Ek dl

A q Ek dl
L
外电路:Ek 0
+ E k + + + + A + FK + 电源
S

S
N N B dS
S
设回路L 方向如图
建坐标系如图
L
ds
d a
N


d
N Il d a I ldx ln 2 d 2 x
I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