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复杂性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概况_戴霞

·综 述·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概况戴 霞 郭伟星*(山东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济南市长清科技园,25035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3247);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9-009)*通讯作者:k 361@163.co m ,(0531)86575516[摘 要] 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从病证结合入手、建立证候宏观诊断标准、创立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以单证为研究单元、“辨证元”计量诊断、以量表规范中医辨证等研究思路,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但该领域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分歧。
[关键词]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 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建立证候量化诊断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始,不断有学者提出构建规范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特别是近1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及渗透,为该领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实践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
本文拟就近年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1 研究思路与观点1.1 从病证结合入手初期的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多以单纯中医证候为研究切入点,忽略不同西医病种对研究可能带来的偏倚。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如姚魁武等[1]从病证结合的角度运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了与血瘀证相关的各个症状体征在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3种疾病中表现的差异。
结果提示同一证型在不同疾病中表现不完全相同,症状体征对于该证的诊断贡献度也不相等。
吴秀艳等[2]主张病证结合证候规范化研究。
病证结合是指在现代医学确定的疾病下开展证候研究,建议首先应开展某一西医常见疾病下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的研究,逐步进行更多西医常见疾病的证候研究,由点到面,最终逐步建立客观、规范、公认、可行的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
基于组学的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组学的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基于组学的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之一,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然而,中医药的复杂性使其研究和应用面临着挑战。
本文基于组学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SWOT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通过模拟仿真研究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特点和应用,旨在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持和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复杂体系具有多维特性、多样性和动态性,通过系统性分析和建模可以有效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SWOT分析有助于识别中医药在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为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1. 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知识宝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经验。
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缺乏科学证明,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备受争议。
基于组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手段,能够为中医药的复杂体系提供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2. 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特点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特点包括多维特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多维特性指中医药的疾病观念、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多样性指中医药的药物种类繁多、汇集了众多中草药和方剂;动态性指中医药的应用和理论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3. 基于定量分析的模拟仿真研究定量分析是研究中医药复杂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临床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揭示中医药的疗效、副作用等方面的规律性。
模拟仿真则是基于定量分析结果进行的虚拟实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中医药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4. 基于SWOT分析的中医药发展策略SWOT分析是一种对中医药发展优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通过分析中医药在市场、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内外部因素,可以为中医药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
5. 建立模型的中医药复杂体系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对中医药复杂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模型可以从生物学级别、网络级别和系统级别等多个角度揭示中医药的内在机制,并为中医药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中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含义丰富、理论复杂、实践积累丰富的学科。
从整体上看,中医学是一个复杂性的科学,其复杂性包括多个方面,例如理论体系复杂、应用技术多样、诊断标准不一、治疗方法灵活等。
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其建立历经了几千年的时间,经过了沉淀、发展、演化和传承,形成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药物的性味归经和药性等。
这些理论是依据中医学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和理解而形成的,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但是,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中医学理论的广泛存在会导致标准化困难,以及数据的量化和系统化,因此建立标准化的中医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学的应用技术也非常多样化、复杂化。
如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这些技术都有独特的学说和应用场景,不同学派的应用方法和技术点也有所不同,这使得中医技术标准化变得更为复杂。
这意味着需要在这些不同的技术中,建立统一的标准来保证其应用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诊断标准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而由于不同人对疾病的诊断依据不同,加之中医学的诊断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获取病情,为建立统一的标准增加了难度。
为确保中医诊断标准的有效性和统一性,需要对标准进行细致分析和推敲,以确保其实用性和科学性。
最后一个层面是中医治疗方法的灵活性。
中医学从古至今走过的世纪数千年,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至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标准化治疗方法时需要考虑到治疗方法的基础和原则,同时建立明确的评估体系,检验中医治疗方法的功效和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学可以称作一门复杂性科学。
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的建立,旨在为中医学的标准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将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医学不断发展。
同时这项工作有助于中医学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编者按:这期增刊是复杂性科学研究专辑,也可以说是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编写的、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复杂性新探》的续集。
它反映了该中心在持续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程中,近一年多来取得的新进展。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于2007年1月和8月利用寒、暑假两次举办的“中医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讨会所取得的思想成果上。
这就是,由研究中医学、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科学、地理科学、法学、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医复兴问题”进行典型分析,通过多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医学研究领域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而深入的探索。
诸如: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用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他组织论考察中医,揭示了中医具有的而用还原论观点看不到的科学内涵,以及与复杂性科学的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从复杂适应系统看中医的本质特征;从人体与宇宙同源看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战略高度,看中、西医的根本区别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扬弃还原论发展整体论,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等等。
本期增刊即为上述诸多成果的集成,现奉献给广大读者供参阅。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苗东升摘 要: 本文分别从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和他组织论等五个方面考察中医,指出中医在医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上跟复杂性科学有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从而揭示中医具有还原论看不到的科学性,进而讨论了中医复兴和复杂性科学的关系。
关键词: 中医;复杂性;复杂性科学;开放性;涌现;非线性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001-19收稿日期:2008203211作者简介: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中医证候规范化及标准化的几点思考

中医证候规范化及标准化的几点思考前言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证候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论点出发,反思有关于中医证候诊断的不足和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困惑问题,以促进中医证候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在中医药现代化这个问题上业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中医药要加速传播和良性发展首先应该将证候的标准与规范研究透彻。
因为证候在中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的关键,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然而传统中医证候诊断是通过直观疗法得来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手段所归纳出的信息是不可直接测量的变量。
这些信息大多无法用确切数据定量表述,缺乏客观、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给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造成诸多困难,而且可信度低。
中医学要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同时必须向现代化转变,中医诊断的科学化、规范化、定量化、标准化、可信性、可操作性(或实用性)等问题变得非常迫切。
鉴于当前中医证候诊断存在的问题极其复杂,证实中医诊断研究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题,因此中医现代化的转变有一定难度。
1中医证候诊断的不足模糊性中医学中到处充满了模糊概念和模糊量词,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再如“面微红”“面红”“面赤”等表述等如何区分?同是作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少气”与“短气”如何区别?这些均主观性大,见仁见智,很少具备客观的界限和量化的标准,判断这些特性,是不确定的,具有模糊性[1]。
对临床症状表述的统一和规范是证的研究和证候规范的必要准备和先决条件。
古今文献中证候命名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以病邪命名的风热证、风寒外感证;以病变性质命名的实寒证、阳虚证;以病位为主命名的大肠湿热、湿阻中焦;还有复合命名方式如脾肾阳虚水泛证等,命名模糊不清,分类繁多。
这样就不利于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甚至成为内容空泛的证候标准与概念。
主观性中医疾病诊断过程中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取病人的症状与体征,这些症状与体征来自两个方面:病人的自我感觉(问诊获取),比如患者主诉痛感,胀痛、刺痛、刀割样痛,甚至患者经常表述为不知道是什么痛感,医生的感知(望、闻、切获取),比如依望诊来说,失神、少神、无神、有神其中很多症状的界限并不明确;如望舌,舌红,舌淡红,舌微红等,红的具体程度不明;以切脉来说,古人以一息多少至来计数,且不说医生在诊病的时候数的如何认真,每个人的呼吸频率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不一致的,故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脉诊报告,随即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复杂性科学及其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启示

复杂性科学及其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启示复杂性科学是一门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的整体性、动态性、时间与空间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等原理,以及提出的自组织、突现、混沌边缘、人工生命等概念,对中医药学研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使我们认识到:中医学面对的人体是复杂巨系统,中医药诊疗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巨系统,可以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
标签:复杂性科学;中医药学;启示复杂性科学[1](Science of Compledty)是一门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国外有学者称复杂性科学是科学史上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革命[2],国内成思危教授认为它是系统科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3,4],戴汝为院士称其为“21世纪的科学”。
近年有关的学术会议和论文发表数量急剧增加,相关的研究在国内外掀起了热潮。
总之,它方兴未艾,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传统范式,而致力于研究非线性、非均衡和复杂系统带来的种种新问题。
复杂性科学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纵深发展。
使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线性上升到非线性、由简单均衡上升到非均衡、由简单还原论上升到复杂整体论。
因此,我们认为复杂性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认识水平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将是科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复杂性研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1928年贝塔朗菲(V on Bertalanffy)完成了描述生物有机体系统的毕业论文。
自此以后的20年,在这方面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及其成果为:McCul-loch和Pitts的神经网络、冯·诺依曼(John V on Neuman)的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和维纳的控制论。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沟通了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说明这两类大系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表面上的鸿沟是由相同的规律所支配的。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的现状及思路

症 ,《 内经》 称 “ 目不瞑” “ 、 不得眠” “ 、 不得
卧” 难经》 称 “ ;《 不寐” 中藏经》 称 “ ;《 无眠” ; 《 台秘要》 称 “ 外 不眠 ” 《 济总 录》称 “ ; 圣 少
方面: 1 症状术 语不 规范
1 1 症状 名称 多样 性 .
受 中国文 字蕴 意丰 富和一 词多 义 、一 义多 词 的 影 响 ,中医学 理论 体系 中存在 着独特 的症 状概 念和
观 点 ,充分 运用 医生 的感官 ,对 机体进 行全 面系 统 观 察 ,以获 取 内在 脏 腑 的 生理 和 病 理 信 息 。然 而 ,
中图 分 类 号 :R 4 . 2 1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2 2 (0 9 o — 0 2 —0 00 7 3 20 ) l o 6 5
症状 ,是 指 患者 自身 觉 察 到 的各 种 异 常感 觉 , 或 由医生 的眼 、耳 、鼻 、指 等感觉 器官 所直 接感 知 的 ,机体 病 理 变 化 的外 部 表 现 … 。是 中医 诊 病 辨 证 的重 要 依 据 ,是 中 医辨 证 论 治 的基 础 和 必 要 条 件 。也 是 中医诊 断体 系 中最基 本 的 内容 、最具 体 的 要 素 。传 统 中 医 学 中所 提 之 “ ” 包 括 症 状 、体 症 征 在 内的所有 临床 表现 ,即是 广 义 的症 状 。
中医症 状 规 范化 研 究 的现 状及 思路
杨 梅 ,鲁法庭 ,连 博 ,孙 莹 ,郑
600 ) 52 0
进△
( 南 中 医学 院 ,云 南 昆 明 云
中医药研究的_复杂性_辨析_兼谈证候研究的思路

中医药研究的 复杂性 辨析兼谈证候研究的思路程 伟 中图分类号:R-02;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4)08-0070-01要讨论中医药研究与复杂性科学的关系必须首先对中医药研究的复杂状况予以澄清。
1 应当正确理解复杂性问题与复杂科学所谓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
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 老三论 )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简称 新三论 )这些中医界听来并不陌生的理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他新的科学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
复杂科学的特点是: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如植物、动物、人体、生命、生态、企业、市场、经济、社会、政治等系统;研究方法是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其所用的工具包括数学、计算机模拟、形式逻辑、后现代主义分析、语义学、符号学等;研究深度不限于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更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并力图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其未来发展。
复杂科学的出现,将可能促进现代科学的研究体系重新构建,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某种新思路、新方法,对各类学科都可能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由于中医药研究本身面临的复杂局面,中医学界对中医药研究能否引入复杂科学研究、非线性科学研究方法有所期待原本无可厚非[1],然而,近年来学界尤其是中医界对复杂性研究关注的高涨,却也有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隐忧。
2 学说系统的 复杂 不同于作为研究对象的 复杂系统中医药研究如要吸收复杂科学研究的成果,先要解决好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问题,以实现与复杂性科学的真正对话。
2.1 是对象设定的问题还是方法的问题目前,对以往中医药研究的成绩的肯定并不充分,种种反思集中在研究方法是否对头的问题上,因而才关于思路方法的研讨会接连召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5276(2003)12-2015-02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03-28系统复杂性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探析孟庆刚1 王永炎2 戴汝为3(1.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北京;2.中国中医研究院,100007,北京;3.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00080,北京//第一作者男,1964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摘 要:分析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概念入手,结合临床收集的资料,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几种模式,以此来探索中医证候的动态内涵、演变规律并揭示证与疾病疗效的相关性。
关 键 词:系统复杂性; 证候; 规范化 关于证的研究,已经历了近50余年,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比如,在证的概念方面,存在着外延甚广而内涵特殊的逻辑矛盾。
证概念的内涵不是抽象了通行的所有证(证概念的外延)的本质属性而得来的,而证概念的外延也不完全具备证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
因此,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这是中医学最终过渡到客观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必须经由的基本过程。
因此,证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虽然进行了单证规范、综合性证的规范和证的法规样规范等研究,出现了单证与大宗证相照应、文献考证与临床资料相补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格局,但上述研究在证候诊断标准、证候演变规律以及证候与疾病疗效的相关性等方面未能阐述清楚。
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集中体现在:病名、证名、症状术语规范问题;病、证、症的层次逻辑关系问题;病、证与所属症状的吻合问题;证所属症状的轻重程度量化、。
归根结底,关键的症结可能在于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客观的方法将“病-证-症”这个复杂系统条分缕析并明确相互间的递阶、因果关系。
首先,多学科交叉,系统论、控制论、复杂性科学等在其它领域中的成功应用给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复杂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规模系统,它往往表现为层级结构。
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组成它们的下一级组分的系统,而同时又是它们上一级组分的组成部分,这是复杂系统中层级结构的主要特征。
在层级系统中,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是属于不同层级的相互作用。
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要远远小于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往往有数量级的差别。
复杂系统把构成的要素或子系统间关系的关联度称为独立度,我们可用独立度作为表示系统整体复杂性程度标准,以澄清复杂系统的层级结构状况。
中医证研究中遇到的病辖诸证、证辖诸症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等,在阐明内部结构后,还需要进一步的控制和应用。
模糊推理器的多变量系统控制方法是用来解决针对一类输出量不可直接测量(如症状、舌象、脉象等)但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如用联系度bi+cj描述不确定量等)获得的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这一方法将传统复杂系统的黑箱控制器分解为一般控制器和模糊推理器,其中模糊推理器主要完成相对复杂的测量信号到控制信号的转换,而一般控制器则主要完成系统执行机构的动态性能优化问题。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模糊推理和传统控制方法的优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证的研究属于多变量非线性的复杂系统,需要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等多学科协作来进行探索。
应该在一个多变量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实际设计中,根据实际系统的特性设计一种基于模糊推理器的控制方法。
其次,循证医学、DME在临床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为合理、准确地得到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经验数据奠定基础。
我们可以在中医辨证基础上,选择属于中医病范畴的西医病作为“病-证-症”临床深入研究的切入点,依据寻求新近最佳临床科学研究证据的循证医学的思想和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esign,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2 search,DME)的方法,即在人为的条件控制下,以特定的患病人群和/或健康人群为受试对象,比较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效应的异同,以发现和证实干预措施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或预防、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为证实其有效性与安全性相关的研究。
另外,80年代末,以钱学森教授为首的一批中国学者在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metasynthesis)”1992年,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来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的经验,加上现代新的科技成果,如情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灵境(Virtual Reality)技术等,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hall forworkshop of metasyn2 thetic engineering)”。
这一方法的精髓是把人的“心智”(hu2 man mind)和机器的“智能”两者结合起来,从此进入“人机结合的大成智慧”的新时代。
在复杂系统的研究中,通常是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专家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相结合,形成和提炼出经验性假设(判断、猜想),这些经验性假设往往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方式证明,但需要经验性数据对其确定性进行检验。
从经验性假设出发,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结论。
这一过程是一个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的过程。
综合集成法的实质是将专家群体、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知识结合起来,这三者构成系统。
这个方法的成功应用就在于发挥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
综合集成的这一过程综合了大量专家的猜想及判断和大量书本资料的知识和信息,不是某一专家的意见,(下转第2025页) 中医药学刊 2003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001D EA20010)升到综合性整体研究和治疗。
这一点,恰恰正体现了中医的“证同治亦同,异病同治”的学术观点。
即虽然X综合征是一个涉及多种疾病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但基于其基本病机相同,则整体治疗的治法亦相同。
根据基本病机,我们提出滋养肝肾,平肝降火,化痰祛瘀的标本兼治、复法治疗思路,作为中医药治疗X综合征的治疗大法。
这也是我们研制胰敏胶囊的主要依据,胰敏胶囊由黄连、防己、石菖蒲、首乌、黄精、川芎组成。
首乌、黄精能滋养肝肾,治本为主;黄连、防己平肝降火;石菖蒲和川芎则化痰祛瘀兼顾治本。
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胰敏胶囊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Reaven GM,Rol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human disease〔J〕.Dia2 betes.1998,37:1595-1607.〔2〕Reaven GM,Rol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human disease(syndrom X):an expanded definition〔J〕.Annu Rev Med.1993,44:121-131.〔3〕Stern MP.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Common soil”hypothesis.Diabetes.1995,44:369-374.〔4〕路影,刘永明.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症〔J〕.华夏医学.2000;6(13):845.〔5〕潘竞锵,李博萍,郭洁文,等.胰岛素增敏剂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9):654.〔6〕Dai S,Mcneill J H.Fructose-induced hypertension in rats is con2 centration and duration-dependent〔J〕.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1995,33:101.〔7〕Hwang IS,Ho H,Hoffman BB,et al.Fructose-induced insulin re2 sistance and hypertension in rats〔J〕.Hypertension,1987,10:512.〔8〕Lee M K,Miles PD G,Khoursheed M,et al.Metabolic effects of troglitazone on fructose-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he rat〔J〕.Diabetes,1994,43:1435.〔9〕梁兴伦,韩明向,周宜宣,等.四安胶囊对X综合征治疗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1):39.〔10〕潘玲,刘继林,王健,等.实验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大鼠模型〔J〕.华西医学,2000;15(4):421.〔11〕Defronzo RA,Tobin JD,Andres R.G lucose clamp technique:a method for quantifying insulin secretion and resistance〔J〕.Am J Physiol,1979,46:1678.〔12〕Kraegen EW,James DE,Bennet SP,et al.In vivo insulin sensi2 tivity in the rat determined by euglycemic clamp〔J〕.Am J Physi2 ol,1983,245;E1.〔13〕Bergman RN,Phyllips LS,Cobelli C.Physiologic evaluation of factors controlling glucose tolerance in man〔J〕.J Clin Invest.1981,68:1456.〔14〕李光伟,潘孝仁,Stephen Lillioja,等.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数〔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0):656.〔15〕熊曼琪,朱章志.中医中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J〕.中医杂志,1994,36(1):47.〔16〕赵天豫,段军,仝小林.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新思路〔J〕.光明中医, 2002,17(102):12.〔17〕杨文军,庄严.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辨治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4):275.(上接第2015页)而是从许多专家定性的、不完全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
综合集成法提供了一个跨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桥梁。
综合集成法具有以下特点:把人的“心智”与计算机的高性能结合起来;把人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综合集成起来;把各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把多种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集成;根据复杂巨系统的层次结构,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统一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