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诗句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4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4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4篇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加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

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

指导朗读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四、理解诗意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在西边辞行,往东走。

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引读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之一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浅注]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

烟花:指春天的繁荣景象。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

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

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

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

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

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注释、插图、想象、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谈话法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所以那时候朋友要远行,是一定要送别的,送别后还会作诗词纪念。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同时不露痕迹地交代要学的古诗是一首送别诗。

(二)了解题目、了解作者1.读准课题中四个生字“鹤、孟、陵、浩”,重点读音是“陵”后鼻音,引导学生想办法记忆字形。

2.写一写“陵”字。

广陵还叫什么?课题中还有一位诗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吗?通过让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了解两位著名诗人间的情谊。

3.注意恰当的停顿,理解“之”的意思。

读懂题目。

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题目、知作者。

这样我们就能知道诗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

对于“陵”字的指导既复习了汉字的识记方法,又给予了学生写法的指导。

广陵和扬州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明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广陵就是扬州,为学生理解诗句扫清了障碍。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__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引读:一会儿。

.....一会儿。

......)他们在干嘛?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饮酒、吟诗、聊天、赏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集锦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集锦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集锦1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集锦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教学设想:由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1、揭示主题:用一首《送别》的音乐,创造学习氛围。

2、品味诗意:师生合作,用朗读,想象情景绘画等方式来梳理诗意体会情感。

3、拓展延伸:由送别诗拓展到其他类型的诗歌,激发学生探讨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祖国诗歌产生热爱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白“人间最美是真情”的真谛。

2、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突破:1、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突破: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绘画编故事等方式去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背景音乐《送别》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播放主题音乐《送别》。

2、让学生说一说听后的感受。

3、揭示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解题、介绍背景材料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5、读题寻找题中给我们的信息⑴人物:孟浩然、李白⑵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⑶地点:黄鹤楼6、介绍黄鹤楼、广陵(课件展示)7、讨论评说: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先让学生根据课前了解到的情况分别说说李白和孟浩然,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一旁指引和补充,告诉学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并且他成名在先,当时的李白只是个新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

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

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

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

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4、并背诵。

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
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4、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
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李白站在岸边,
6、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
7、远,
8、心里会想些什么?
9、借助插图,10、体会诗的意境。

1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5、借助诗境,
6、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
3、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
4、学业上相互帮助,
5、情投意合,
6、感情深厚,
7、此刻分别,8、不9、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10、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11、学们想象一下,12、他们的分别时,13、会说些什么,14、做些什么,15、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们能不16、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17、先要有脚本,18、请同19、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0、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21、写一个脚本,22、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23、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4、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25、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26、表演后师生共同27、评议。

28、根据表演效果,29、重新修改脚本。

7、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
2、并背诵这首诗。

3、《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
4、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
6、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
7、体会诗人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