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合集下载

贝多芬最细致讲述及人物分析

贝多芬最细致讲述及人物分析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交响乐之王。

一生共写有九部交响曲都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而这些交响曲的艺术形式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而这四个词也与他的人生紧密相连。

它们是命运:《第二、五、七、八交响曲》,表现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力量;革命:《第一、三、九交响曲》,宣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爱情:《第四交响曲》,是他爱情写照;大自然:《第六交响曲》,体现他对大自然的至深情感。

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和第九交响曲《合唱》。

此外,他一生还涉猎很多其他音乐形式,共创作有9首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生平: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科隆波恩,祖父是当地为宫廷演奏的乐队队长。

而他父亲为男高音,键盘和小提琴的才华也较出众,担任宫廷的乐师负责教授贵族子弟声乐与小提琴,但长得并不好看,脸上有疤,发辨稀疏,眼神严肃,所以贝多芬长相丑陋,与他父亲有一定关系。

他父亲在贝多芬小的时候,就想把他当作自己的摇钱树,便在音乐方面严格要求贝多芬。

每天让他在小板凳上弹键盘,拉小提琴,父亲在一旁监督,当他拉错音时,出口就骂,抬手便打。

6岁时便安排他登台演奏,并开始学习理论、声乐、作曲。

11岁之后再也没上过学。

贝多芬天资聪慧并不懈努力,11岁之后已小有名气,13岁作为弦乐团的键盘手参加演出,14岁开始得到薪水,15岁独立教学生养家,而此时父亲因酗酒也辞去工作。

母亲又多病,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独自担起了养家的责任。

在此期间他也曾来到维也纳游学,并展现了不平凡的音乐才华,当时两大著名音乐家都对他的未来给予了肯定:莫扎特就曾说,“注意他,有一天整个世界都会谈论他”。

海顿也预言,“贝多芬迟早会在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贝多芬的生平

贝多芬的生平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贝多芬事迹素材

贝多芬事迹素材

贝多芬事迹素材
- 贝多芬是德国浪漫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音乐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 贝多芬以他的交响乐作品而闻名,尤其是第九交响曲,也称
为《合唱交响曲》。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更是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为传唱的音乐。

-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独特,富有激情
和激进主义。

他在音乐形式和结构上进行了革新,特别是在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中。

- 贝多芬的职业生涯起伏不定,面对聋疾的困扰,他依然坚持
创作音乐。

他的聋疾逐渐加重,最终导致他失去听力,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创作杰作。

- 在他的一生中,贝多芬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十七首弦乐四重奏和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大量的钢琴独奏曲、室内乐和声乐作品。

- 尽管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他的音乐仍然传递出
希望、坚强和人性的力量。

他的音乐被誉为自由、个性和情感的象征。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四岁时就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

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

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

伟大的《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

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

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

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他又吸取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

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1.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他一生共创作有交响曲九部,其中第三交响曲的标题是英雄,第五交响曲的标题是命运,第六交响曲的标题是田园,第九交响曲的标题是合唱。

2.贝多芬共创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最著名的5首是月光,黎明,热情,暴风雨,悲怆。

3.将人声引入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中的一个人创举,其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的独唱,四重唱及合唱则是把德国著名诗人希勒的长诗欢乐颂做为歌词的。

4.贝多芬创作有5首钢琴协奏曲,其中著名的是第五钢琴协奏曲,标题是《皇帝》。

5.贝多芬最著名的一首歌剧序曲名叫《哀格蒙特序曲》。

6.贝多芬曾题赠给自己的学生和情人玛尔法蒂的一首的钢琴名曲名叫《献给爱丽丝》。

7.贝多芬的第五小提琴奏鸣曲绚丽甘美,如春光之灿烂,山泉之清澈,这首音乐的标题是《春天奏鸣曲》。

8.在被多分的声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首声乐套曲,名叫《遥寄远方的爱人》,该套曲共有6首歌曲组成。

9.《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由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其原作者是音乐之父巴赫。

10.巴赫创作的被称为古典前期协奏曲的典范作品《波兰登堡协奏曲》共有6首。

11.在巴赫的作品中,有一首诙谐风趣的世俗生活题材的“康塔塔”,该曲可堪称最早的广告音乐,其标题是《咖啡康塔塔》。

12.巴赫有一部重要的键盘练习曲集名为《创意曲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十五首为《二部创意曲》,第二部分共十五首为《三部创意曲》。

13.巴赫在创作上首先付诸实践十二平均律的一部被视为古典音乐典范的钢琴曲集名为《平均律钢琴曲集》,该部作品共四十八首,分两集,上集二十四首,下集二十四首。

14.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一部交响曲,可称为交响音乐史中标题交响曲的启蒙之作,这部作品的标题是《幻想交响曲》,全曲共有五个乐章。

15.柏辽兹有一部著名的交响序曲名叫《罗马狂欢节》。

法国人,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16.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一生创作有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在器乐作品中最著名的两部管弦乐组曲是《焰火音乐》和《水上音乐》。

名人传 贝多芬简介

名人传 贝多芬简介

名人传贝多芬简介导读:贝多芬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之一。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 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 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 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人物经历童年经历1770年12月17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

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路德维希·凡·贝多芬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

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在五岁时患上中耳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十一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十三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

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

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求学时期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开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展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

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赏析

镜面抛光标准
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是他创作的九部交响曲中的一部,作于1806年至1807年间。

这部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第一乐章以其雄壮的开头和强烈的节奏感而闻名。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和发展的深刻理解,通过不断变化的旋律和和声来展现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乐章是一个优美的慢板,展现了贝多芬对旋律和和声的精湛掌握。

这个乐章充满了温暖和柔和的音色,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一个欢快的舞曲,展现了贝多芬对节奏和动感的敏锐感知。

这个乐章充满了活力和活泼的节奏,让人不禁想起欢快的舞蹈场景。

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终曲,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表达力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个乐章以其强烈的节奏和激昂的旋律而闻名,给人一种振奋和激动的感觉。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杰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

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

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

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

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

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

《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最终长度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此时,发生了一个变故——拿破仑背叛了革命。

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

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

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

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

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

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贝多芬曾经说过,《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事实上,最初公演的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听众乃至当时同仁们的广泛认可。

为什么呢?因为《英雄》的与众不同!正是在这部大作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曲这一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乃至升华,所以不得不承认《第三“英雄”交响曲》注定将是名垂青史的!也正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开始趋于成熟,也走入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英雄》!一个里程碑!四、青春的礼赞、生命的高歌——第四交响曲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

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第四交响曲》正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

时间定格在1806年,当时贝多芬的恋人是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那应该是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阴。

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

所以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才思敏捷。

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

此后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笔,迅速的完成,而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我个人非常喜欢《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漫长、忧郁,甚至有些阴暗的引子部分长达两分钟。

但突然,这令人感觉迷惘的旋律,在两个激烈的和弦中被冲破!然后激烈、澎湃、热烈的音符被彻底解放出来。

有人因此评价,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最“热闹”的一章!其实在这热烈背后,隐藏了作曲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美好爱情的歌颂。

其后的三个乐章无论是慢版、快板,都体现出两个字——“欢快”。

再者,这部作品是用“降B 大调”写成的,德国人将“降B大调”比拟为“最和谐的音调”,足可见这部作品的总体风格。

在贝多芬的前三部交响曲中,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斗争性、革命性、处处洋溢着奋进向上的作风。

但在《第四交响曲》中,这些激昂的主题被一扫而空,贝多芬在旋律中享受着自己美满的爱情生活,而美好的爱情也赋予了这部充满情趣的作品更多浪漫、温馨、愉悦的赞美。

贝多芬在这时候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第四交响曲》无愧于“青春赞歌”的美誉。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

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

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

《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

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

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

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

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

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

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

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

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

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

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

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

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

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

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

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六、回到大自然——第六“田园”交响曲如果《第四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青春气息,依然带有一份年轻的冲动和炙热,那么从《第六交响曲》开始,作曲家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出一种音乐上的返璞归真和自然韵律。

从作品号上可以看出,编号68的《第六交响曲》是紧接着《命运》之后立刻创作出来的。

而贝多芬亲自为这部作品加上了“田园”这个表达作品主旨的副标题。

在经历了与命运之神的搏斗之后,作曲家显然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让自己获得轻松,从充满斗争的战场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

非常喜欢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一次听,就被它深深吸引!第二乐章是慢板,标题为“溪畔小景”。

贝多芬曾经说过,这个乐章是在户外创作完成的,地点是在一个被称作“维森山谷”中的一棵大树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