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的法律救济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是指对于见义勇为者在遭遇紧急情况时,为保护他人生命、财产或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免除其法律责任的一项制度。
这一制度的出现旨在鼓励和保护见义勇为者,使他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出手相救,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本文将从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道主义,二是公序良俗。
在人道主义方面,见义勇为者的行为符合人类道德和公德心,是为了保护他人的生命和财产而采取的行动。
对于见义勇为者,社会应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肯定,鼓励更多的人能够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挺身而出,救助他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公序良俗方面,见义勇为者的行为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和守护。
当社会秩序受到破坏时,见义勇为者的行为可以有效地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二、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存在的问题责任豁免的标准不够清晰。
目前各地在对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的标准和程序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有的地方标准过于宽松,导致一些人滥用豁免制度,有的地方标准过于严格,使得见义勇为者面临过多的法律责任。
需要在标准上进行统一规范,明确责任豁免的条件和程序。
社会对见义勇为者的认可度不够高。
一些见义勇为者在实施救助行为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形式的困难和挑战,甚至有可能被误解或受到伤害。
这种情况下,见义勇为者就很难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缺乏必要的保护和关怀。
责任豁免制度的适用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主要适用于自然人,对于法人或组织而言,责任豁免的适用条件相对较少。
这就给一些法人和组织在面对紧急情况时采取行动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缺乏相应的保障和指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下面就解决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对于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的标准和程序应该有统一的规范依据,明确责任豁免的条件和程序,并对责任豁免的范围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规范。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1. 引言1.1 引言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保护那些在意外事件中挺身而出进行救援或帮助他人的人。
这一制度的出现,为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支持,也鼓励人们在危急时刻展现出勇敢和正义。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见义勇为的经历,他们可能不是专业的救援人员,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拯救他人而不顾自身安危。
这种举动并非每次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有时候甚至会面临法律上的责任和风险。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建立,为这些勇敢的人提供了一种保护和安全感。
通过对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
只有在对这一制度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和重视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正文2.1 什么是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是指国家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和豁免责任的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在面对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时,为了保护他人或公共利益而采取行动,即便行为可能造成一定伤害或损失,但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和限制,这个人不会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核心是奖励那些挺身而出,勇救他人,积极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人。
这一制度的出现旨在给予这些见义勇为者一定的法律保护和激励,鼓励更多人勇敢地站出来,帮助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通过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社会可以树立起一种尊重和鼓励见义勇为行为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意识。
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推动社会向更加和谐、公正、文明的方向发展。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在社会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2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的法律依据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见义勇为受到损害应当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见义勇为受到损害应当由
谁承担赔偿责任?
当见义勇为发生后,见义勇为者虽然会得到社会的好评,但也可能陷入对所遭受的损害无法得到相应救济补偿的尴
尬境地。
那么,如何让其所受损害得到有效补偿,从而不至于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呢?如果侵害人有能力赔偿,则由侵害人赔偿;如果找不到侵害人或者侵害人没有能力赔偿,则应当由受益人予以适当的补偿。
对此,我国法律已有明确的规定。
《民法典》第183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
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
所以,在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的情况下,见义勇为者可以要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
见义勇为法律规定

见义勇为法律规定见义勇为是指在紧急情况下,见到他人遇险,出于善意和正当行为,主动施救并付出一定的风险或损失的行为。
针对见义勇为行为,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首先,我国《刑法》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因救火、救险、防止他人遭受意外伤害或者其他公共利益事由,紧急情况下紧急救助他人,造成不应当承担的损失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条款明确了见义勇为行为的合法性,并规定见义勇为者不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其次,我国《民法典》也对见义勇为作出了相关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因救火、救险、防止他人遭受危险或者其他公共利益事由紧急救助他人造成损失的,受害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也就是说,见义勇为者在行使救助行为时,被救助人可以请求赔偿。
此外,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民事赔偿中见义勇为有关问题的司法解释》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和法律效力作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该司法解释,见义勇为行为包括主动采取救助行动,以及在紧急救助中发生意外而致人伤亡的行为,只有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时符合以下条件,才能免责:1.紧急情况下;2.正当行为;3.付出风险或损失;4.救助的对象需要救助;5.救助的对象不应该承担相应的损害;6.救助行为对救助的对象产生了实际效果。
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享有合法权益,并对其受到的损失给予相应的法律保护。
同时,该司法解释还规定,如果见义勇为行为造成了损害,由救助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总之,我国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紧急情况下,见到他人遇险并出于善意和正当行为救助他人的行为是合法和受保护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时务必符合相关条件,才能享受相应的免责和法律保护。
我国见义勇为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我国见义勇为法律保护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见义勇为的行为在我们生活中时常发生,而这些行为往往涉及到法律保护的问题。
见义勇为是一种公民自觉行动的表现,也是社会公德和道德的具体体现。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见义勇为的人往往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这也引发了对我国见义勇为法律保护问题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我国见义勇为法律保护问题展开探讨,旨在分析目前的法律保护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见义勇为法律保护的现状我国《刑法》第12条规定:“对公共利益事业有功的人,国家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危害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提供线索、证据或者进行其他协助的,国家予以保护,给予奖励,并保密。
” 这一条款明确了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奖励与保护措施。
2016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见义勇为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也进一步强调了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护。
在现实中,见义勇为者却常常因为行为受到牵连或者责任追究而面临法律风险。
在救援行动中可能会因为损坏他人财产而受到民事诉讼,或者因为超越职权范围而受到行政处罚。
这些情况都反映了我国现行法律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 法律空白和不明确性现行法律中对于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存在一定的空白和不明确性。
例如在《刑法》中,对于见义勇为者的保护仅仅是在法律的一般规定中,没有专门的章节或者条款来明确规定见义勇为者的权利和保护措施。
这就使得见义勇为者在行动中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也给司法解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司法裁量空间过大在实际案例中,法院对于见义勇为者的裁量空间过大,造成了不确定性。
一些见义勇为者经过救援行动后,可能因为损坏他人财产而受到民事起诉。
而对于这种情况,法院可能会依照不同的案情给出不同的判决,缺乏统一的司法标准。
这就给公民行为的规范视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 司法保护不足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往往存在不足的情况。
浅析见义勇为所受损失的补偿

浅析见义勇为所受损失的补偿见义勇为是指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危险进行救援、保护他人利益的行为。
该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体现,是对社会关爱和责任的具体表现。
但是在这种救人行为中,救助者也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同程度的损失,如伤亡、经济损失等,这就需要对见义勇为者进行相应的补偿。
首先,法律层面上,见义勇为者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保护。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见义勇为的公民,可以获得国家的表彰和奖励;忠诚、老实守法的公民,应当互相帮助,发现互相危及生命、健康安全时,应当及时施救,得到报酬的除外。
这些法律条文都明确了在见义勇为者受到损失时,国家和社会应当给予一系列的奖励和保护。
同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明确规定,对于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损失的人员,国家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心理等各种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见义勇为者受到的补偿却常常存在争议。
尤其是在法律层面上,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但是其执行效果不太理想,对于见义勇为者的补偿往往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方面,法律补偿标准不尽合理,往往不能完全符合见义勇为者受到的损失,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另一方面,补偿的具体执行方案和流程也需要更加公正合理,避免出现个别官员或机构迟迟不给付相应的补偿,或者只是做了表面文章,而真正给见义勇为者带来实际的帮助不多。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更好地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和利益,具体如下:1. 建立健全的补偿机制,逐步完善现有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具体的补偿标准和程序,避免出现模糊不清,执行不力的情况。
2. 加强各级政府的领导,完善相关的检查和督办机制,及时解决见义勇为者的问题和困难,坚决打击有关人员泼冷水、打压、挑拨等不良行为,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3. 加强社会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普及较为知名的见义勇为案例、倡导“见义勇为不分贫富官僚”,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道德共识。
民法典见义勇为的典型事例

民法典见义勇为的典型事例民法典中的见义勇为是指个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防止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受到损害而进行的救助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见义勇为的典型事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案例。
一、火灾中的见义勇为2019年,福建省福州市一栋居民楼突发火灾。
火势迅猛,屋内的居民惊慌失措,无法自救。
此时,一名年轻男子王某经过该居民楼时发现了火情,立即冲进楼内,帮助楼内居民疏散。
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将多名居民成功救出,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最终,王某也因为烟雾中毒而不幸丧生。
这个案例中,王某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见义勇为救助了他人。
他的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生命安全的关切和责任,是见义勇为的典型事例。
二、抢险救援中的见义勇为2018年,湖南省岳阳市一条河流因暴雨突发洪水,附近的村庄被水淹没。
当地居民陈某和他的家人被困在房屋中,无法自救。
陈某的邻居张某得知后,立即举起一根绳子,冒着洪水的冲击,勇敢地游到陈某家中,将绳子系在屋内。
然后,他一边游回自己家中,一边用绳子将陈某和他的家人一一救出。
这个案例中,张某在洪水中冒险救援被困在房屋中的陈某一家,展现了极高的勇气和责任心。
他的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生命安全的关切和救助意识,是见义勇为的经典案例。
三、交通事故中的见义勇为2017年,江苏省苏州市一辆公交车和一辆小轿车在路口发生碰撞,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
公交车上的乘客受伤严重,有的被困在车内。
一名路过的市民李某见状,立即冲向车辆,用破碎的石块砸破车窗,帮助乘客逃生。
他的勇敢行为为伤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援时间,避免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这个案例中,李某在交通事故中毫不犹豫地冲向危险现场,见义勇为救助了被困乘客。
他的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生命安全的关切和责任感,是见义勇为的典型事例。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民法典中见义勇为的典型事例。
在紧急情况下,这些人们毫不犹豫地冲向危险,为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及时的救助。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和救助意识,是社会公德和人道精神的具体体现。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是指国家法律对见义勇为者在履行紧急救助义务时做出的行为免予追究法律责任的规定。
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在我国的立法、司法实践、社会认知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广大见义勇为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有利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和促进。
一、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立法基础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规定:“因紧急救助行为造成被救助人损害的,实施紧急救助的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该条规定了见义勇为者在紧急救助行为中的责任免除规定,为见义勇为者提供了法律支持。
《刑法修正案(八)》第七十二条也明确规定:“因紧急救助行为造成被救助人损害的,不承担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我国法律对见义勇为者的责任豁免制度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为见义勇为者在履行救援义务中敢于施救、不怕承担法律责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二、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司法实践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在我国得到了良好的实践。
在处理见义勇为者案件时,法院普遍倾向于支持见义勇为者,并坚持适用法律规定对其免除法律责任。
2014年,一位上海市民在地铁站内遭遇持刀抢劫,其主动上前阻拦犯罪分子,最终将其制服。
虽然在制服时造成了一定的人身伤害,但法院最终依法判定其为见义勇为行为,免除了其法律责任,保护了其应有的权益。
这种司法实践有助于激励更多的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勇敢施救。
三、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社会认知在社会认知层面,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广大人民群众对见义勇为者的行为表示敬佩和支持,普遍认为见义勇为者是社会的脊梁,是安定社会秩序、保护民众安全的英雄。
这种社会认知有助于形成社会风气,激励更多的人在紧急情况下勇敢施救,并平等对待见义勇为者,使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四、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意义和作用见义勇为者责任豁免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救援活动、增强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义勇为 ; 见 法律 救 济 ; 制 构 建 机 中图分 类号 :9 52 D 0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5 5 ( 0 0 0 —0 6 一( 5 10 7 0 2 1 )5 0 3 0 ) 上 的 法 律 概 念 , 实 践 中 也 还 没 有 一 部 全 国 统 一 的 法 在 律 加 以 规 制 。 现 实 生 活 中 , 义 勇 为 者 在 保 护 他 人 利 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见 义 勇 为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传 统 美 德 , 是 我 国 社 会 也
极力 倡导 并褒扬 的英 雄 壮举 , 现 了见 义 勇 为者 个 人 体
的 高 尚 品 德 和 社 会 的 良好 风 尚 。 “ 义 勇 为 ” 为 看 到 见 意
益后 , 自身受 到伤 害却 得 不 到 应 有保 障等 诸 多 问题 已
目前 , 国 大 多 数 地 方 将 没 有 法 定 或 者 约 定 义 务 的 行 全 为 人 实 施 的两 类 行 为 确 认 为 见 义 勇 为 : 是 同 正 在 进 一
制度 的形 式加 以保 障 , 样 才 能 真 正达 到 倡 导社 会 主 这
义公 民道 德 、 护 公 平 正义 社 会 风 尚的 目的。我 国 现 保 行 的法律 体系 中 , 法 、 刑 民法 、 政 法 等 部 门法 都 有 调 行 整见义 勇为法 律关 系 的相 关 内容 , 由于其 部 门法 的 但 局限, 致使充 分 保障 见 义 勇 为 的法 律 效 果难 以完 全体 现 。全 国各地 有关 于见 义 勇 为 的地 方立 法 , 由于地 但 方性 法 规 与地 方 政 府 规 章 位 阶较 低 且 各 地 立 法 不 统
经 引 起 全 社 会 广 泛 的 关 注 。 见 义 勇 为需 要 国 家 用 法 律
合乎 正义 的事便 勇敢地 去做 , 最早 见 于《 论语 ・ 为政》 中 “ 义不为 , 见 无勇也 ” 。当前 , 见义 勇 为 作 为社 会 主义 道 德规 范和行 为准则 依然具 有 广泛 的思 想基 础和 现实 意 义, 受到 政府 的 大力 提 倡并 通 过 法 律 规 范 予 以弘 扬 。
公安 机关 或其他 侦查 机 关 侦 破重 大案 件 的行 为 ; 是 二
发 生 自然 灾 害 或 意 外 事 故 时 积 极 实 施 救 助 , 护 国 家 、 保
理、 调整 有关 见义 勇为 的现 行法 律 , 建切 实可行 的全 构 面保 障见 义勇 为 的法 律 救 济 机 制 , 疑具 有 重要 的实 无
基金项 目: 文是 2 0 本 0 9年 度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科 研 创 新 项 目“ 义 勇 为 法 律 保 障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9 5 1 的 见 ( 0 YS 0 )
一
行的各种 违法犯 罪行 为作 斗争 的行 为 , 或者 主 动抓获 、 扭 送和积 极协助 公安 机 关 、 国家 安 全 机 关 或 司 法机 关 抓 获在逃 或被通 缉 的犯 罪 嫌 疑 人 、 告 人 、 犯 , 助 被 罪 协
,
并不 能 为 见 义 勇 为者 提 供 完 善 的保 障。 因 而 , 梳
美德 , 进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 当前 我 国的 法 律 已为 见 义 勇 为提 供 了一 系 列 保 障 与 救 济 途 径 , 由其 立 法位 推 但 阶 与 视 角的 局 限 导 致 现 实 运 用 的 疏 漏 与 缺 陷 。 应 全 面 分 析 我 国 见 义 勇 为 法 律 保 障 现 状 , 构 建 全 面保 要 障见 义 勇 为 的 法律 救 济 机 制 应 " 适 当 时机 实现 统 一 立 法 , 3在 - 由政 府 主 导 救 助 见 义 勇 为 人 员 , 会 保 障制 社
、
刑 事 法 律 对 见 义 勇 为 的保 护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刑 法》 以下 简称 “ 刑法》 ) ( 《 ” 中关 于正 当 防卫 、 紧急避 险 的 内容与见 义勇 为关 系密切 , 能
够 确 认 见 义 勇 为 行 为 的 正 当 与 合 法 而 免 除 行 为 人 的 刑
事 责任 , 为保 护见 义 勇 为行 为 的 直接 依 据 。 刑法 》 成 《
践 价值 。
一
集体 财产或 他人 人 身 、 财产 安 全 的行 为 。从 现行 的法 律规定 而 言 , 见义 勇为 可 以 确定 为 没有 法 定 或 约 定救 助义务 的 自然人 为使 国家 利 益 、 会 公 共 利 益 或 他人 社 的人 身财产利 益免 受 或少 受 不 法 侵 害 、 自然 灾 害 或 意
外事故 造成 的损失 , 极 实施 救助 的合 法行 为 。 积 见 义 勇 为 在 我 国 是 一 个 富 有 历 史 意 味 又 极 具 现 实 价 值 的词 汇 , 在 道 德 伦 理 表 述 而 并 未 成 为 真 正 意 义 重
收 稿 日期 : 0 0—0 21 5—2 5 阶段性研 究成果 。 责 任编 辑 : 陈 汇
21 0 0年 l 0月
上 海 公 安 高 等专 科 学校 学 报
J u n lo h n h i l eColg o r a fS a g a i l e Po c e
Oc . 2 1 t,0 0
V o . 0 No. 12 5
第 2 O卷 第 5期
见 义 勇 为 的法 律 救 济
金 强, 董 勤 , 李 琦
( 海公 安高 等专科 学校 , 上 海 2 03 ) 上 0 1 7 摘 要 : 义 勇 为 是 中华 民 族 的 宝 贵 精 神 财 富 , 于 维 护 社 会 稳 定 、 扬 社 会 正 气 、 制 违 法 犯 罪 、 见 对 弘 遏
提 升全社会 的道德 水 平具 有 巨大 的积极 意 义。构 建全 面保 障见 义 勇为的 法律体 系能够极 大地 弘扬传 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