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祈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活动对当代译者的启示

合集下载

行万里路,读中外书——学习《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课程心得笔记

行万里路,读中外书——学习《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课程心得笔记

行万里路,读中外书——学习《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
究》课程心得笔记
冯雷;肖阳
【期刊名称】《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本文以上海音乐学院王勇博士所开课程<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为引,从中西美学、思想史的角度,就乇光祈在其诸多音乐著述中的论述,探讨了王光祈转学音乐的深层缘由以及王光祈具有前瞻性的和谐音乐艺术观,同时强调了史论研究的态度,必须是"言必有据,事必有因、审慎地让史实说话".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冯雷;肖阳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应用数学能力是跨学科课程学习、研究的黏合剂——跨学科课程研讨班学习心得[J], 卢昌荆
2.《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述评 [J], 陈永
3.中国海关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读《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 [J], 姚永超
4.中国海关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读《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 [J], 姚永超
5.书读万卷,笔落千钧——我的语文学习心得 [J], 王世豪;费瑞梅(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两天的礼物》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2024年《两天的礼物》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两天的礼物》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本次翻译实践的主题为《两天的礼物》,原作为日本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原文的背景、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力求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作的精髓和韵味。

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翻译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以及对于翻译者的语言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二、原文分析《两天的礼物》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原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表达,使得作品在情感和意境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原文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清晰,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情感。

三、翻译过程在翻译过程中,我首先对原文进行了逐句分析和理解,然后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

在处理语言方面,我注重保持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言风格,同时尽可能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在处理文化方面,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请教专业人士,对日本文化和风俗进行了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四、重点难点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我遇到了以下几个重点难点:1. 语言转换: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中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使得译文更加符合中文的语感和表达习惯。

2. 文化差异:原文中涉及一些日本特有的文化和风俗,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翻译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和请教专业人士。

我通过阅读日本文化相关的书籍、了解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3. 情感表达:原文中的情感表达较为丰富,如何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这些情感是我面临的一个难点。

我通过深入理解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言风格,运用中文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情感表达。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翻译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原文背景的深入了解。

王光祈初到德国

王光祈初到德国

作者: 宫宏宇
作者机构: 新西兰国立UNITEC理工学院国际语言系
出版物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3-21页
主题词: 辜鸿铭 东方文化热 斯宾格勒 西方没落论 礼乐复兴
摘要:王光祈旅德近十六年 ,其主要论著大都在此间完成 ,但国人对他此间的研究却不多。

本文即就他在德国的情形 ,特别他初抵德国时的中国留学生界、他所经历的“德国人之研究东方热”、“辜鸿铭热”及他所作出的反应做一追溯 ,旨在通过研究文本 (王光祈本人的著述 )与语境 (王氏在德时的生活环境 ,时代背境 )的互动 ,来进一步理解王光祈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笔者认为 ,王光祈后来之所以倡导礼乐复兴 ,并以音乐为实现其少年中国理想之手段而终身不辍 ,是与他对儒家学说的内在认同及其他在德国的外在经历密不可分的。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 (总第276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刘 宏 王军哲 罗 林 王俊菊 李迎迎 武光军主持人(刘宏)按语:中外文明互鉴和文明互译在新时代中国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理解不同国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寻求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实现“和而不同”和“美美与共”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声音的体现,也是互鉴互译的目标。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正是实现文明互鉴和文明互译的重要保障,是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研精毕智,是对人才培养需要“大胸怀”“大视野”这一要求的有效解答。

有鉴于此,我们邀请外语院校的校长、外语学院的院长及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共同讨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一主题,共同聚焦外国语言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以期促使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中图分类号]H319.1 DOI:10.12002/j.bisu.2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0)04-0003-10提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质量促进人类文明互学互鉴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赋予崭新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互学互鉴。

生活在不同制度中拥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们如何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只有不断保持对话和沟通,不断阐释和讲道理,才能最终获得彼此的尊重和理解,破解误解和不解的藩篱。

对话、沟通、阐释、讲道理,无疑都离不开语言与文化。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需要了解世界,需要与世界保持对话与沟通。

人们渴望学习外语,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空前发展,迎来“白银时代”:学科基础进一步夯实,学科内涵得到丰富,各领域国外学者的作品被大量译成中文,研究人员数量大幅增加。

近年来,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成功* 本文原载于“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微信公众号。

感谢王铭玉教授的大力支持。

中外音乐交流史中的“王光祈”学术研究及文献综述

中外音乐交流史中的“王光祈”学术研究及文献综述

中外音乐交流史中的“王光祈”学术研究及文献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在当代学术界,王光祈的研究已成为经典,而围绕王光祈及其学术成果这一现象也成为一种研究方向,作为民族音乐学家研究这样一种前沿话题。

他不仅是中外音乐交流的参与者,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缔造者。

当下的“王光祈”这一名词于音乐史学或者民族音乐学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王光祈;学术研究;文献综述王光祈本人在历史上不仅作为中外音乐交流的参与者,他还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缔造者。

他本人留德回国后向中国介绍了西方的音乐理论,除了乐理等基础知识外,他还是中国比较音乐学的奠基学者之一,他除了译介西方比较音乐学的观念,还以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可以说王光祈一个人承担并完成了中外音乐的一次跨国界思想交流。

在当代学术界,王光祈的研究己成为经典,而围绕王光祈及其学术成果这一现象也成为一种研究方向,作为民族音乐学家研究这样一种前沿话题。

论及王光祈,就离不开中外音乐交流史上的王光祈,包括他的生平活动、个人经历和研究成果都包含在中外音乐交流的范畴中。

当下的“王光祈”这一名词于音乐史学或者民族音乐学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文献相关文献见表1。

二、文献综述以上20篇文献都是以王光祈为对象,探究音乐交流史视野下的王光祈为侧重点,而其中的每一篇都能找到各自的亮点。

结合每一篇的内容,笔者将其分为4类有着相同研究取向的文献。

第一类是研究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学术观点,共有6篇。

在这6篇当中,作者大部分也都是民族音乐学家,如管建华、高厚永、俞人豪、王耀华、杜亚雄等。

其中,《试评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观点》一文中认为比较音乐学是王光祈音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支持了王光祈在音乐各领域中的研究,而且对当时欧洲兴起的比较音乐学本身也有所推动。

民国王光祈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探究

民国王光祈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探究

为《 晨报 》 《 申报 》 《 时事新报 》 等撰稿 ,向国内民 众介绍国外 文化和时事 、 发表评论 , 并专 门译介 了 数十种影响力较 大的军事 和社会学 书籍 , 为国内的 民族救亡和抗 战活动服务。 其在音 乐等方 面 的贡献 已在 国 内外得 到广 泛
语 ,“ 数 月中决 不履城市” ,以便能在德 国独立 求学和生活。王光祈初 到德国发 回国内的稿 件 , 很 多是由其友人根据德语报纸 消息 , 口述翻译 给王光 祈, 再 由其 润色加 工发回国内。他 自己当时并不具
过这样一种与文化学习同时进行 的语言学 习 , 他 于 1 9 2 7 年顺利通过德语考试及相关测试 ,被柏林 大 学音乐学系录取 , 表明他此时德语 已基本掌握 , 也 真正熟悉 了德 国文化 。 由于学 习和工作的需要 , 他一 直坚持着语 言学
中的第 l 2 一 l 6 篇及第 1 8 篇 ,内容关于俄蒙缔结库
文字功底 。
先习德文和政治经济学 ,后立志 “ 礼乐救 国” ,发
奋攻读 音乐学 ,终获博 士学位 。因积劳成 疾 ,于
1 9 3 6 年病逝于波恩 ,年仅 4 4岁 。今天 ,在成都市 温江区的城 市公 园内专 门修建 了王光祈纪念馆 , 以
纪念其杰出贡献 。
其外语能力形成方 面 , 他 在成都学 习期 间接触 过英语 , 就读 中国大学时 “ 在青 年会补 习英语 ”… , 并在 “ 工读互 助团”也补 习过英语 。1 9 1 9年成立 少年 中国学会时 , 他还兼任 了编译员 。 但 总体 而言 ,
收稿 日期:2 0 1 3 . 1 0 . 2 3 作者简介 :李家 元 ( 1 9 8 3 一) ,男 ,四川 中江人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基础 部讲 师,硕士,研究 方 向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

王光祈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活动对当代译者的启示

王光祈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活动对当代译者的启示

王光祈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活动对当代译者的启示民国时期,王光祈先生在旅德期间向国内译介了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还精心选译了《近世中国外交史料》等系列书籍。

他的语言学习经历、翻译内容选材与翻译策略和技巧等各方面均对当代译者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包括夯实语言文化基础、顺应时代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取译法、劳逸结合注重健康等。

标签:王光祈语言翻译译者启示民国时期的王光祈(1892-1936)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比较音乐学奠基人、中国现代音乐学开创者,也是一位有大量优秀译作的翻译家。

王光祈先生出生于四川省温江县(今成都市温江区),其出生地就在笔者工作单位所在地附近。

王光祈先生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方面的经历,对当代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人士,尤其是对青年后辈有颇多启示。

一、语言学习:母语扎实、外语精通王光祈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将德语译成汉语,另有少量将其他欧洲语言译成汉语及将汉语译成德语的作品。

众所周知,好的翻译离不开扎实的双语基础,光祈先生从事翻译得益于其扎实的汉语和德语基础。

尽管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但在母亲指导下,他少时便熟读启蒙书籍,9岁到温江的三官庙蒋氏私塾上学,后来受时任四川总督赵尔巽的资助在成都高等小学堂以及中学接受教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国语基础;之后在中国大学接受的教育以及从事文字编辑等工作,使其具备了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功底。

1920年初到德国时,他并不会德语,为了能在德国求学和独立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学习德语,德语水平逐步提高,至1927年被柏林大学音乐学系录取时,他已从一个德语的门外汉成为一位精通德语也熟悉中德文化的真正学者。

“由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他一直坚持着语言学习。

”(李家元,2014:117)从王光祈先生的经历可知,坚实的母语基础对于译者而言至关重要。

译界也普遍认为,最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将外语译为母语,因为无论外语基础多好,都难以像母语一样自然。

现在,有一些有志从事翻译的青年学生,外语并不差,然而却疏于提高汉语文字功底,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如经、史、子、集等,鲜有涉猎,这样是无法在翻译领域有所建树的。

王光祈与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的比较

王光祈与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的比较

王光祈与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的比较作者:杨和平来源:《音乐探索》2017年第04期摘要: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学奠基人、音乐学家,他在德国刻苦认真专研,翻译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将当时柏林学派先进的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开东西方民族音乐比较的先河。

田边尚雄是日本最早研究、介绍东方音乐的学者。

他们各自撰著的《中国音乐史》是20世纪早期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的代表之一,对深入推进中国音乐史研究起着积极作用。

以王光祈和田边尚雄撰著的《中国音乐史》及植村幸生校注的《东洋音乐史》为对象,从主要内容、学界研究以及相关评价等方面对3个版本的《中国音乐史》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寻中国音乐史在中日研究中的异同,为中国音乐史日后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

关键词:王光祈;田边尚雄;植村幸生;《中国音乐史》;《东洋音乐史》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 A王光祈①和田边尚雄②是20世纪较早研究中国音乐史的代表人物,王光祈著有《中国音乐史》③,田边尚雄著有《东洋音乐史》④(译入国内为《中国音乐史》⑤)。

他们的研究对中国音乐史学科的建构和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王光祈及其著作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比较而言,对于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的研究相对较弱。

新见植村幸生⑥对田边尚雄《东洋音乐史》⑦进行了详细地校注,不仅补足了田边尚雄《东洋音乐史》的缺失,而且对深入推进中国音乐史研究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本文以上述3个版本的《中国音乐史》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从主要内容、学界研究及相关评价展开分析研究,旨在探寻中国音乐史在中日研究中的异同,为中国音乐史日后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

一、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王光祈是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者、著名音乐学家。

他是我国最早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对民族音乐历史材料,特别是我国历代律学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的人,并广泛对照比较东西方音乐,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03语
言应用研究
民国时期的王光祈(1892-1936)是著名的社会活动
家、中国比较音乐学奠基人、中国现代音乐学开创者,也
是一位有大量优秀译作的翻译家。

王光祈先生出生于四川
省温江县(今成都市温江区),其出生地就在笔者工作单
位所在地附近。

王光祈先生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方面的经
历,对当代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人士,尤其是对青年后
辈有颇多启示。

一、语言学习:母语扎实、外语精通
王光祈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将德语译成汉语,另有少量
将其他欧洲语言译成汉语及将汉语译成德语的作品。

众所
周知,好的翻译离不开扎实的双语基础,光祈先生从事翻
译得益于其扎实的汉语和德语基础。

尽管父亲早逝、家道
中落,但在母亲指导下,他少时便熟读启蒙书籍,9岁到
温江的三官庙蒋氏私塾上学,后来受时任四川总督赵尔巽
的资助在成都高等小学堂以及中学接受教育,为其打下了
坚实的国语基础;之后在中国大学接受的教育以及从事文
字编辑等工作,使其具备了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功底。

1920
年初到德国时,他并不会德语,为了能在德国求学和独立
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学习德语,德语水平逐步提高,至
1927年被柏林大学音乐学系录取时,他已从一个德语的门
外汉成为一位精通德语也熟悉中德文化的真正学者。

“由
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他一直坚持着语言学习。

”(李家
元,2014:117)
从王光祈先生的经历可知,坚实的母语基础对于译者
而言至关重要。

译界也普遍认为,最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将
外语译为母语,因为无论外语基础多好,都难以像母语一
样自然。

现在,有一些有志从事翻译的青年学生,外语并
不差,然而却疏于提高汉语文字功底,尤其对中国传统文
化,如经、史、子、集等,鲜有涉猎,这样是无法在翻译
领域有所建树的。

即使不从事文学翻译,母语的表达能力
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专业译者与普通外语学习者的主
要区别之一。

二、翻译目的与选材:顺应时代要求
王光祈先生旅德后,立志要“礼乐救国”,他最初的
译作以译介音乐相关内容为主,以编译形式夹杂自己的论
述,如《德国人之音乐生活》《东西乐制之研究》等,帮
助国人了解西方的音乐文化。

“光祈先生严格意义上的译
作主要涉及音乐以外的社会学、军事等内容”(李家元,
2014:117),包括后期的《近世中国外交史料》和《国
防丛书》等系列。

至于为何选择这些材料来翻译,光祈先
生表示,他痛感强敌压境,国难当头,“鉴于此次沪变之
被敌蹂躏,而自身远处异国,不能稍尽抵御之责,至以为
愧。

乃发愤收集西洋国防材料,于课余之暇,从事译述,
以备国人参考”。

(Jos Seydel,1935:4)
王光祈选取这些翻译题材并非偶然,从1918年成立
“少年中国学会”开始,他便有了“改造中国”的“少年
中国梦”。

后来,目睹国内外时局变化,直接导致了他选
取这些西方文化、史学、经济、军事等书籍作为翻译的材
料。

不仅是光祈先生,其同学、好友中的李劼人、周太玄
等人也都结合自己专业,向国内民众译介了大量相关资
料。

比如,李劼人翻译了大量的法国进步文学作品,周太
玄翻译了《古动物学》《达尔文以后生物学上诸大问题》
等多部当时国内亟需的生物学著作。

他们的翻译都带有明
显的时代烙印,也都带来了良好的读者反应。

王光祈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活动对当代译者的启示
□李家元 敬小红
摘 要:民国时期,王光祈先生在旅德期间向国内译介了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还精心选译了《近世中国外交史料》等系列书籍。

他的语言学习经历、翻译内容选材与翻译策略和技巧等各方面均对当代译者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包括夯实语言文化基础、顺应时代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取译法、劳逸结合注重健康等。

关键词:王光祈 语言 翻译 译者 启示
2017.03

言应用研究
光阴荏苒,离光祈先生迈出国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国人通过各种途径对西方文化已较为熟悉,反而是他国人民对崛起中的中国认识、了解不足,甚至存在许多偏见。

比如,中国的外交词语“韬光养晦”,被有的国家误解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熊光楷,2010:56),或者是“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隐藏能力,假装弱小”,因此对中国时刻保持警惕。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等的助推,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为此,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如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资助中国经典典籍外译工程、国家社科基金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宣传中华文化,以期外国友人对中国有更全面、客观深入的了解,减少交往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译界统计也表明,近年来,“中译外业务增长显著,翻译服务市场从侧重对内译介转为侧重对外译介”(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2014:4)。

于译者而言,这样的形势既增加了机遇,也增加了挑战。

机遇是,译者的作品有更多机会走向世界,在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的同时,也使国内译者的译作为更多外国友人所了解。

挑战则是,按照一般译者更加擅长将外语译为母语的原则,中译外的译者将面临更大的语言文化转换上的挑战。

目前,国内懂外语的人很多,但真正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仍比较缺乏。

为此,翻译工作者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更多用于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的特定领域,如中国《二十四史》之类的历史典籍,儒家、道家、汉传佛教等思想文化典籍,或其他各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同时,通过各种可行的途径,提高自身外语语言和文化素养。

只有将自身的事业和追求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译者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无论是自由译者、翻译公司或其他公司全职译员,还是有固定他职的兼职译员,所有译者都应借助所在团队或单位的现有条件,与翻译公司、出版社等密切合作,确定自己的翻译方向,进而精益求精,成为特定领域的翻译专家。

三、翻译策略与技巧:结合个人翻译实际与受众需求王光祈先生大部分作品均为选译(摘译),如《三国干涉还辽秘闻》选译了柏林大学O.Franke《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四年列强在东亚》中第一篇的第五、六、七共三章以及《德国外交部文件汇编》中的部分内容。

他主要以直译为主,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有时也增加一些短语或短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如这段选自《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开篇的句子中的用法:“(美国外务卿)Knox先生最近一反其前此所发言论所得东京消息,向余言曰:驻日美使(Charles P.Bryan)曾有报告前来,谓日本政府对于干涉中国一事,现刻已在考虑之中云云。

更因巴
黎某报登载(俄国外交总长)Sasonow于巴黎某次访谈之际,曾谓俄日英法四国对于处置中国问题一事,业已意见一致,对于早期干涉之举,势当阻止云云。

”(德国外交部,1929:2-3)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像王光祈先生这样采用摘译的方法在特定条件下是明智的。

如今,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译者中心、读者中心、目的论、多元文化论等各种主张也不免让人眼花缭乱,实际使用时要结合特定的现实条件来取舍。

如商业翻译中因每位客户都有自己的要求,具体的译法便要依其要求而定。

当然,若有条件,译者可依自己兴趣而译时,则可自行取舍。

于当代译者而言,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如Trados之类翻译辅助软件,并且熟悉互联网辅助翻译手段等信息化技术,可有效提高翻译效率。

还可通过网络与全球译者交流、解惑,提高翻译的质量。

四、英年早逝:劳逸结合、注重健康
王光祈先生旅德期间生活条件清苦,工作十分劳累,不幸于1936年1月12日突患脑溢血,病逝于德国波恩,时年44岁。

如果光祈先生的生命更长久一些,一定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的英年早逝,于人于己都是巨大损失。

先生早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与其在短时间内做了大量翻译工作不无关系。

翻译工作,尤其是笔译工作,非常辛苦。

现今很多译者往往也是久坐少动,整日面对电脑,身体锻炼少,还承受大量的电脑辐射,颈椎病、痔疮等职业病在一些青年译者中也很常见。

所以,所有翻译工作者均应重视适当的体育锻炼,预防常见职业疾病,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出发,劳逸结合,不透支精力,保持身心健康,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家元.民国王光祈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5):116-118.
[2]Jos Seydel.空防要览[M].王光祈译.上海:中华书局,1935.[3]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OL].http:///ch/tran/2015-04/21/content_7846167.htm.[4]熊光楷.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J].公共外交季刊,2010,(2):55-59.
[5]德国外交部.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M].上海:中华书局,1929.
(李家元 四川成都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611130;敬小红 四川成都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611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