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乳膏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外用药膏制作方法

中药外用药膏制作方法

中药外用药膏制作方法
中药外用药膏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外部疾病的药物制剂,由中药原料制成。

下面将介绍中药外用药膏的制作方法。

1. 准备药材:根据需要治疗的疾病选择合适的中药材,例如,苍术、皂角刺、黄连、白芷、地榆等。

2. 研磨药材:将选好的中药材用研磨器或研钵进行研磨,使药材颗粒细小均匀。

3. 配方调制:根据疾病需要与药材属性,将研磨后的中药材按比例混合,制成配方。

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加入一些辅助药材,如黄柏、双花藤、冬凌草等,以增强疗效。

4. 加入基础药膏:将配方中混合好的中药粉末加入基础药膏中。

可以选择乳膏、软膏、凡士林等作为基础药膏。

加入药材粉末时,要充分搅拌均匀,使药物充分分散在基础药膏中。

5. 热熔制剂:将混合好的中药粉末与基础药膏放入制剂容器中,将容器加热至适当的温度,使基础药膏与药材完全熔化并混合均匀。

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防止烧焦或结块。

6. 冷却保存:将熔化后的药膏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即可盖上盖
子保存。

保存时要放置于阴凉干燥的地方,并避免阳光直射。

7. 使用方法:外用药膏在使用前要清洗患处,然后取适量药膏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天使用2-3次,疗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制作中药外用药膏时要掌握好中药材的药效与作用,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配方,遵循科学、合理的比例。

同时要保证药材的质量与安全性,选择正规的中药材供应商。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污染。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或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若出现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中药乳膏制作的另一种方法

中药乳膏制作的另一种方法

中藥乳膏制作的另一種方法中药乳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它以中药药材为原料制成,具有方便携带、易于吸收和使用的特点。

传统的制法是通过水煎浸膏和油炸浸膏来制得。

然而,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制作中药乳膏的方法,即使用蜂蜜作为载体。

本文将对这种制作方法进行探讨,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背景和概述中药乳膏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形式,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将中药药材经过特定的制作工艺加工成浓缩液体的形式,方便携带和使用。

传统的制法主要有水煎浸膏和油炸浸膏两种方式,但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不断增加,使用蜂蜜来制作中药乳膏也成为了一种受到青睐的新方式。

2. 制作方法使用蜂蜜制作中药乳膏相较于传统的工艺有着更为温和的操作步骤。

具体的方法如下:2.1 选择合适的中药药材:根据需要制作的中药乳膏的功效和用途,挑选相应的中药药材。

2.2 加工研磨中药材:将选好的中药药材进行研磨,并根据需要将其煮沸,以去除潜在的异味和杂质。

2.3 蜂蜜浸泡:将煮沸后的中药药材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蜂蜜,浸泡一段时间,让中药药材充分与蜂蜜混合。

2.4 加热融合:将浸泡好的中药药材和蜂蜜置于温度适宜的加热设备中,进行慢慢加热,使两者充分融合。

2.5 过滤和冷却:将加热融合好的混合物过滤,去除药渣,然后进行自然冷却,待其凝固成为乳膏。

3. 观点和理解使用蜂蜜制作中药乳膏相较于传统的水煎浸膏和油炸浸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

3.1 温和的制作过程:相比于水煎浸膏和油炸浸膏这两种制作方法,使用蜂蜜进行制作更加温和,避免了高温下药物的损失和破坏,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2 膏体质地更加柔软:蜂蜜作为一种粘稠的液体,能够使中药乳膏的质地更加柔软和顺滑,更易于涂抹和服用。

而使用传统的水煎浸膏和油炸浸膏制作的乳膏往往质地较为粘稠,不易于涂抹和吸收。

3.3 蛋白质和营养的补充:蜂蜜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包括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中药乳膏的滋补效果。

一种中药复方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中药复方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中药复方软膏剂的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虞和永,何翱
申请号:CN03109736.7
申请日:20030414
公开号:CN1537548A
公开日:
2004102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复方软膏剂,主要是由黄连、五倍子及其它辅料组成。

制备方法为黄连经粉碎备用;五倍子温浸后浓缩后进行喷雾干燥,得粉末;两者加入单软膏基质中,制得软膏。

应用该制备方法制得的物质可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

申请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
地址: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学士路2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药剂学实验:软膏剂的制备(含现象结论及讨论)

药剂学实验:软膏剂的制备(含现象结论及讨论)

软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含现象结论及讨论)实验日期:202X年X月X日 T:24℃ RH:40%一、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掌握软膏剂质量评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研和法、融合法、乳化法。

根据药物和基质性质、制备的量及设备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研和法:固体药物→研细→加部分基质→研磨至糊状→递加其余基质研磨→成品融和法:基质→水浴加热熔化→加入其他基质→搅拌至基质全熔→搅拌下加入药物→搅拌冷却至膏状乳化法:油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约80℃;水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将水、油溶性组分加到一块搅拌冷凝至稠膏状→成品三、仪器与材料仪器:水浴锅,研钵,软膏板,软膏刀,显微镜等。

材料:水杨酸,凡士林,白凡士林,液体石蜡,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羊毛脂,三乙醇胺,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苯甲酸钠,纯化水。

四、实验内容1.油脂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液体石蜡适量(约4 g)油脂性基质凡士林加至200g 油脂性基质制法: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液状石蜡研磨成糊状,分次加入白凡士林,研磨均匀,加入剩余的液体石蜡调节稠度,即得。

2.O/W型乳剂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2.0 g 主药硬脂酸 4.8 g 与三乙醇胺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 1.4 g 辅助乳化剂白凡士林0.4 g 油脂性基质羊毛脂 2.0 g 油脂性基质液体石蜡 2.4 g 油脂性基质三乙醇胺0.16 g 与硬脂酸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纯化水加至40.0 g 水性基质制法:取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羊毛脂和液体石蜡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80℃搅拌熔化。

取三乙醇胺和计算量纯化水于另一烧杯、水浴加热至80℃,搅拌均匀。

同温下,将水相与油相混合,水浴上不断搅拌,后取出于室温搅拌。

在有水杨酸的研钵中加入O/W型乳剂基质,即得。

3.水溶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羧甲基纤维素钠 1.2 g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甘油 2.0 g 油脂性基质苯甲酸钠0.1 g 防腐剂纯化水16.8 ml 水性基质制法: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研钵中,加入甘油后研磨均匀,然后边研磨边加入溶有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磨均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论文:中药软膏剂的进展研究(Word最新版)

论文:中药软膏剂的进展研究(Word最新版)

论文:中药软膏剂的进展探讨通过整理的论文:中药软膏剂的进展探讨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中药软膏剂的进展探讨摘要:对近年来中药软膏剂的探讨概况及探讨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原生药物处理、软膏基质、质量标准等,并探讨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药软膏剂有效部位制备方法质量标准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soft ointment a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 original drug treatment, ointment substrates, quality standard, and explore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soft medicinal extract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soft medicinal extract effective parts preparation methods quality standards中药软膏剂是选用适当的基质,加入中药细粉或中药提取物等混合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它主要应用于皮肤科和外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中药软膏剂的理论基础是经皮给药后药物能定量地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产生治疗作用。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和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多人宠爱或选用了中医外治的方法治疗疾病或保健身体,它具有简、便、廉、验、平安牢靠,疗效快捷,易于推广等优点。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中药软膏剂制备方法及探讨进展进行初步概述。

1中药软膏剂药材的处理长期以来, 中药软膏主要以原药材粉末用麻油, 蜂蜡为基质制成, 约占86%,部分药材粉末, 部分药物水醇提制浸膏加凡士林、羊毛脂为基质占12% , 完全提取有效部位或成分的仅占2% 左右[1]。

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流程

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流程

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流程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a long history of using herbal remedies for various health conditions, and one common form of TCM is the use of herbal ointments or creams. These ointments, known as 中药软膏剂(zhōng yào ruǎn gāo jì) in Chinese, are typically made by combining herbal extracts with a base such as beeswax or petroleum jelly.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these ointments involves several steps that require careful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precision.传统中医药 (TCM) 在使用草药治疗各种健康问题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一种常见的中医药形式就是使用草药软膏或霜。

这些软膏,中文中称为中药软膏剂,通常是通过将草药提取物与蜂蜡或石油凡士林等基础结合制成的。

制备这些软膏的过程涉及几个步骤,需要对细节和精确性格外小心。

The first step in preparing a 中药软膏剂 is to gather all the necessary ingredients and materials. This includes the herbal extracts, the base material, measuring tools, mixing containers, and any other equipment needed for the process.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allingredients are of high quality and free from any contaminants that could negatively impact the final product.准备中药软膏剂的第一步是收集所有必要的成分和材料。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研究一、课题的科学意义软膏剂是将药物加人适宜基质中,制成易于涂布于皮肤剖面的外用半固体制剂,由于软膏有较好的附着性、涂展性,使用携带方便等优点,在皮肤科、眼耳鼻科等方面被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借助国内外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艺制出不少新的中药软膏品种,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等,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一种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用乳剂型基质制备的软膏剂又称为乳膏剂;含有大量药物粉末( 25%-75% )的称为糊剂。

软膏剂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某些药物透皮吸收后,亦能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糊剂主要起局部保护作用。

软膏剂在我国创始很早,公元前 2 世纪在《灵枢经》中即有“涂以豚脂“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有软膏剂及其制法和使用,所用基质多为植物油,又称油膏剂。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广泛采用凡士林、石蜡等到烃类物质作为基质,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以高分子材料的新型乳剂基质和水溶性基质的品种明显增加,从而制成较为理想的软膏剂。

《中国药典》 2000 年版二部软膏剂有 48 种,其中乳膏剂占 32 种。

与软膏剂密切相关的防护用品、化妆品的发展则更快。

新基质的不断出现、药物透皮吸收途径与机理研究、生产工艺的革新、生产与包装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软膏剂在医疗保健及劳动防护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利用皮肤给药方便、可随时终止给药这一特点,通过皮肤给药而达到全身作用的制剂日趋增多。

三、应用前景虽然中药软膏剂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相信中药作为外用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软膏剂作为经皮给药的一种剂型,不仅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破坏,减少血药浓度峰谷变化,而且已成为克服药物副作用的有效用药途径之一;其次,在医院皮肤科、外科里广泛应用,并在医院的普通制剂,“内病外治”可能成为中药软膏剂今后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中药乳膏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中药乳膏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14]将如意金黄散研制为透皮软膏,提高了疗效,扩大了用药范围,其中姜黄、苍术、陈皮、白芷提取挥发油。

大黄、黄柏、厚朴、甘草、生天南星、天花粉加水煎煮,加入上述姜黄等水溶液,浓缩后醇沉。

他们认为姜黄等4味药提取挥发油,其他中药用水煮醇沉法提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药效成分,又缩小了水相体积。

如意金黄透皮软膏为水包油型乳剂基质,在混合过程中引起乳剂的转型,从而产生更为细小的分散相粒子。

选择氮酮为透皮吸收促进剂,能显著增强透皮速率。

李杰等[15]针对骨损伤后出现的肿胀疼痛、充血、渗出、屈伸不利、关节障碍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进行组方配伍设计,精制成国玉伤痛宁软膏,其由大黄、黄柏、黄芩、地榆、栀子、红花、泽兰、延胡索、香附、白芷等17味中药组成。

将香附等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提取挥发油,药渣加入黄柏等须水煮提取的药水煎煮,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2(80℃)左右的清膏,加入大黄、白芷细粉,搅拌均匀,再加入含凡士林、羊毛脂、液体石蜡及尼泊金乙酯的基质,混合均匀,加入挥发油、冰片,混匀即得。

因香附等药材含有挥发性成分,故不宜与其它药共煎,提取挥发油效果较好。

1.5其它(多种提取方法联合应用)翟凌等[16]研制的益肤霜,可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及蜂螯皮炎、丘疹型荨麻疹,其处方为:板蓝根、人工牛黄、冰片、猪胆粉、玄明粉、青黛、雄黄、蟾酥等。

在板蓝根水煎煮后醇沉;青黛用95%乙醇提取,两提取液合并后浓缩至稠膏,磨细粉,其他几种动、矿物药加工成极细粉。

每配制100 g益肤霜需十八醇、单甲酯、硬脂酸、K12、白油、二甲基硅油、甘油、羊毛脂、棕榈酸异丙脂的比例为6∶2∶3∶1∶13∶0.5∶6∶0.5∶2以及适量蒸馏水。

张增巧等[17]以紫草提取物左旋紫草素为主要成分制备的乳膏,对湿疹、过敏性皮炎、瘙痒性皮肤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中紫草、当归中加入麻油浸泡48 h,压榨过滤得红色油液,再将滤渣用95%乙醇浸泡3次,合并滤液,水浴加热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油液合并,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苍术、陈皮、白芷提取挥发油。

大黄、黄柏、厚朴、甘草、生天南星、天花粉加水煎煮,加入上述姜黄等水溶液,浓缩后醇沉。

他们认为姜黄等4味药提取挥发油,其他中药用水煮醇沉法提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药效成分,又缩小了水相体积。

如意金黄透皮软膏为水包油型乳剂基质,在混合过程中引起乳剂的转型,从而产生更为细小的分散相粒子。

选择氮酮为透皮吸收促进剂,能显著增强透皮速率。

李杰等[15]针对骨损伤后出现的肿胀疼痛、充血、渗出、屈伸不利、关节障碍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进行组方配伍设计,精制成国玉伤痛宁软膏,其由大黄、黄柏、黄芩、地榆、栀子、红花、泽兰、延胡索、香附、白芷等17味中药组成。

将香附等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提取挥发油,药渣加入黄柏等须水煮提取的药水煎煮,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2(80℃)左右的清膏,加入大黄、白芷细粉,搅拌均匀,再加入含凡士林、羊毛脂、液体石蜡及尼泊金乙酯的基质,混合均匀,加入挥发油、冰片,混匀即得。

因香附等药材含有挥发性成分,故不宜与其它药共煎,提取挥发油效果较好。

1.5其它(多种提取方法联合应用)翟凌等[16]研制的益肤霜,可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及蜂螯皮炎、丘疹型荨麻疹,其处方为:板蓝根、人工牛黄、冰片、猪胆粉、玄明粉、青黛、雄黄、蟾酥等。

在板蓝根水煎煮后醇沉;青黛用95%乙醇提取,两提取液合并后浓缩至稠膏,磨细粉,其他几种动、矿物药加工成极细粉。

每配制100 g益肤霜需十八醇、单甲酯、硬脂酸、K12、白油、二甲基硅油、甘油、羊毛脂、棕榈酸异丙脂的比例为6∶2∶3∶1∶13∶0.5∶6∶0.5∶2以及适量蒸馏水。

张增巧等[17]以紫草提取物左旋紫草素为主要成分制备的乳膏,对湿疹、过敏性皮炎、瘙痒性皮肤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中紫草、当归中加入麻油浸泡48 h,压榨过滤得红色油液,再将滤渣用95%乙醇浸泡3次,合并滤液,水浴加热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油液合并,备用。

甘草加水煮3次,合并药液加热浓缩,醇沉。

他们认为为防止紫草素受热破坏,制备时先冷浸,再用乙醇提取,此法所得紫草素含量比单独油浸的紫草素含量高。

孙然第等[18]选用具有抗炎、脱敏、止痒作用的中草药,配制成乳膏及清洗液联合应用,治疗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经临床观察,该中草药乳膏+清洗液治疗组明显优于基质对照组;与抗组胺药物和皮质类固醇联合应用疗效无差异。

中草药乳膏的制备为:苦参提取液、白藓皮提取液、甘草酸(从甘草中提取)及硬脂酸、十八醇、平平加、柔软剂、凡士林、液体石蜡、甘油、羟苯乙酯、蒸馏水等。

中草药清洗液的制备为:白藓皮提取液、凌霄花提取液、甘草酸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琥珀酸酯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琥珀酸酯硫酸钠、咪唑啉、脂肪酸烷醇酰胺、氯化钠、羟苯乙酯、枸橼酸、蒸馏水等。

陈福等[19]配制的冻疮乳膏,效果显著,其中辣椒、当归切成小块,用30%乙醇浸渍7 d,收集提取液并浓缩至浸膏。

防己、紫草、虎杖、白薇、赤芍、桂枝水煎煮2次,合并煎煮液放置24 h,过滤,将滤液浓缩至所需水量(约280 ml)。

1.6直接使用中药材粉末林恩光等[20]制备的川连儿茶软膏,治疗酒渣鼻效果良好,其中川连、黄柏、儿茶、青黛、蛤粉、煅石膏、雄黄、轻粉、血竭、枯矾、腊梅花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将十二烷基硫酸钠与十八醇水浴熔化后研成细粉,另将冰片、麝香研成细粉。

他们认为制备软膏时,凡士林的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使十八醇破坏,引起软膏变黑;冰片、麝香遇热易升华挥发,故应在温度较低时加入。

晏学新[21]配制的抗湿疹乳膏,治疗小儿湿疹等皮肤溃疡性疾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黄连、大黄、蝉蜕干燥粉碎,共研细粉过七号筛。

2乳膏基质中药软膏剂合理选用基质与药物本身性质有关,基质不仅是软膏剂的赋形剂,而且对药物的释放和吸收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软膏制备应根据临床需要选用不同类型基质[22]。

李雄建[23]认为直接利用中药材粉末自身充当“界面活性剂”制备W/O软膏,不仅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特色,避免了有效成分的丢失,按“相似者相溶”原理,还有利于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溶解释出,方便临床应用,确保药物疗效;同时简化了制备工艺,降低了制剂成本;更有意义的是将现代制剂学理论揉入传统剂型,在软膏制备方面是一种新的尝试。

取处方量药材烘干,粉碎成细粉并过150目筛后,加入熔化了的黄凡士林和溶解了的防腐剂,趁热搅拌均匀(以药材粉末全部被油膜包裹为准),使成含药油相。

将煮沸的纯化水趁热一次性倒入含药油相中,并不停地搅拌直至冷却成膏即可。

调整油、水两相用量可改变软膏稠度。

若处方中除部分具有细胞、组织结构的动、植物药材粉末外,还有部分或相当部分难溶甚至不溶,不具有细胞、组织结构的矿物药粉末,亦并不影响该软膏的制备,因它可以粉末的形式散在于油相或水相中,只要适当调整加入的水量即可。

当然,全为不吸水的或易溶于水的矿物药粉末,则配制W/O软膏有困难;制备中所用脂溶性基质及加入的水量,与药材理化特性及气候等有关。

一般重量配比为药材粉末∶脂溶性基质∶水为1∶1.5∶10,药材吸水性能差,空气湿度大,则加入的水量要减少,制备过程中,水要一次性加入,否则会出现油、水分离现象,使制备失败;软膏的细腻与否与粉末的细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本W/O软膏的配制与经典的方法有所不同,是先包裹外相,再加入内相且内相的量远比外相多,这说明大量内相的进入是一个填充、蓄积的过程。

进行不同类型基质黄芩苷、淫羊藿苷软膏的体外释药性能实验比较,结果表明乳剂基质释药最快,水溶性基质次之,而油脂性基质释药最慢[22,24]。

魏红等[25]考察了不同促进剂对苦参碱乳膏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氮酮的促透作用高于丙二醇,并且明显高于无促进剂的乳膏(P<0.01);5%丙二醇对苦参碱有明显的增溶作用,5%丙二醇和3%氮酮配伍使用,促透效果最佳。

3优选工艺刘文等[26]用正交设计法,以油相、乳化剂和乳化温度为可变因素,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得到当白乳剂的最优基质组成及工艺是:单硬脂酸甘油酯5 g、硬脂酸18 g、液状石蜡5 ml、司盘-80 1.0 g、吐温-80 1.0 g、三乙醇胺1.5 ml,乳化温度为80℃。

当归、白芷等加水于挥发油提取器中,分别收集挥发油(另器保存)和煎液,药渣取出再煎1次,合并滤液,并浓缩至1 g/ml(每ml含1 g生药),醇沉,滤液回收乙醇,调整药液浓度至2 g/ml备用。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乳化剂对乳剂成品质量有显著影响。

邢建国等[27]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软膏中有效成分盐酸去氢骆驼蓬碱的透皮吸收速度常数(和流动活化能Eη为考察指标,筛选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软膏的处方组成,结果得到最佳基质处方为:氮酮(2.0%)、司盘80(0.2 %)、吐温80(0.4%)、单硬脂酸甘油酯(2.5%)、凡士林(4.0%)、液体石蜡(11%)。

王林等[28]以黄芩苷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系统考察了提取次数、溶媒用量、煎煮时间,对“鼻炎康”软膏的浸膏制备工艺进行了优选,结果药物与水的比例为1∶10,煎煮3次,1.5 h/次,苍耳子、辛夷花、黄芩、栀子、玄参、白芷等12味药物加水煎煮并浓缩至一定浓度,加95%乙醇沉淀至65%浓度,室温放置24 h 过滤,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2,加入复合基质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6 000、甘油等,充分研匀,制成软膏即得。

从回归方程来看,煎煮次数对黄芩甙的含量的影响最显著,加水倍数为其次,而煎煮时间对观察指标的影响较小。

皮洁软膏由黄柏、黄芩、苦参等几味中药组成,俞建平等[29]在固定水液的情况下,考察了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温度、药材粒度、黄柏及黄芩分煎和混煎5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选用L8(27)正交表安排正交试验,寻找最佳的提取工艺,此项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在提高盐酸小檗碱得率的前提下,降低了出膏率,减少了外用剂量。

止痛消炎乳膏由延胡索、黄连、三七、冰片采用乳法制备。

罗燕梅等[30]用正交设计法,以油相、乳化剂和乳化温度为可变因素,结果最优的基质组成及工艺是硬脂酸12.5 g、液体石蜡12.5 g、蓖麻油12.5 g、甘油8.0 g、三乙醇胺0.5 g、吐温2.0 g,乳化温度75℃。

黄连加水煎煮2次(各1.5 h、1.0 h),合并煎煮液,加60%的乙醇沉淀,得小檗碱黄色结晶。

将元胡用60%乙醇浸泡24 h,加热回流2次(各3 h、2 h),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状,三七、冰片分别研细过120目筛。

他们认为就离心分层时间而言,混合乳合剂优于单一乳化剂,适宜的油相成分及恰当的乳化温度有利于乳剂的稳定。

参考文献:[1]周越,晏学新. 肤康软膏的制备与临床疗效[J]. 中国药师,2002,5(4):244245.[2]陈贞,陈盘根. “896”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5):439440.[3]许伟,王桂秋,王艳红,等. 黄腐酸钠软膏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成药,2003,25(1):1416.[4]支家萃. 对“中药凡士林软膏剂”的改进与研究[J]. 时珍国药研究,1996,7(2):108109.[5]田应彪,石凤鸣,陈泽慧,等. 中药复方冬虫夏草透皮乳膏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3,26(3):288289.[6]陈瑞云,赵波,贺素琴,等. 口炎康软膏的研制与临床观察[J]. 西北药学杂志,2001,16(6):267.[7]饶凡,杨宁宁,李健. 六合软膏的研制[J]. 华西药学杂志,2000,15(3):241.[8]王纯梅,罗少华. 白癜消乳膏的研制与临床疗效初探[J]. 铁道医学,2000,28(2):8990.[9]王晋红,陈远彬,汪芳记,等. 蛇葡萄根软膏剂的研制及临床观察[J]. 中医外治杂志,2000,9(3):42.[10]饶双超,王兴汉. 流腮软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J]. 中成药,2002,24(2):151.[11]徐红,陈宜鸿,陈爱香,等. 复方雄黄乳膏的制备和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3):183184.[12]赵莹,彭百承,林晓宁,等. 康肤乳膏的制备及疗效分析[J]. 华夏医学,2001,14(3):376377.[13]黄晓瑾. 愈疡Ⅱ号霜的制备及动物安全性实验[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1):6364.[14]陈登丰,毛永兴,李烈辉. 如意金黄透皮软膏的制备与应用[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3):255256.[15]李杰,周煌辉,唐国建. 国玉伤痛宁软膏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8):399400.[16]翟凌,任海霞,张文利. 益肤霜的制备工艺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6):369370.[17]张增巧,于霖,吴延晖. 复方紫归软膏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1):47.[18]孙然第,张祥林,张立,等. 中草药乳膏及清洗液联合应用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观察[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4):285.[19]陈福,曾介明,韩海红. 冻疮乳膏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8):497498.[20]林恩光,卓建泳. 川连儿茶软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J]. 海峡药学,1999,11(2):8990.[21]晏学新. 小儿湿疹康乳膏的制备与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10):472473.[22]管英,李永冥. 不同类型基质的黄芩苷软膏透皮吸收的研究[J]. 中国药业,2003,12(1):37.[23]李雄建. 用中药材粉末自身充当“界面活性剂”制备水/油软膏[J]. 中国药业,2002,11(5):6061.[24]娄志华,刘艳丽. 不同基质淫羊藿苷软膏剂的制备及药物释放测定[J]. 中成药,2001,23(5):321323.[25]魏红,李中文,蒋国明,等. 透皮促进剂对苦参碱乳膏剂中苦参碱经皮渗透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757759.[26]刘文,赵杰. 当白乳剂的制备工艺[J]. 中成药,2002,24(9):719721.[27]邢建国,孙殿甲,管慧,等.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软膏的处方筛选[J]. 中成药,2001,23(5):316318.[28]王林,周家骧,刘惠茹,等. 均匀试验法优选鼻炎康软膏制备工艺[J].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6.[29]俞建平,金樟照. 皮洁软膏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0,17(4):283284.[30]罗燕梅,宋宝根. 正交设计法优选止痛消炎乳膏基质组成及工艺[J].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3536.(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