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合集下载

综述怎么写

综述怎么写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

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

国内外大多数医学期刊都辟有综述栏目。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有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名,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

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

什么事综述性论文

什么事综述性论文

第一部分什么是综述?综述,其中综是综合,述,更多的不是叙述,而是评述和述评。

只评述还不够,还要就观点、材料和方法进行综述。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

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第二部分综述的类型文献综述有两种,一种是“大综述”,就一个领域的文献的总结。

另一种是“小综述”。

这个综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其他人介绍前沿,而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就是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如何,缺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

所以,这种综述并不强求非常全面细致,而应该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第三部分综述的写作过程和方法怎样写文献综述?形式可大可小,看8-10篇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高度的总和、概述、分析,从概念到理论,不要出现摘要堆积;在内容上,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综述的名词解释

综述的名词解释

综述的名词解释综述(Review)是一种对某个主题、领域或问题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和评价的文体,属于学术或科学研究中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

通过综述文章,读者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理论成果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从而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积累。

本文将对综述的定义、类型、写作方法和重要作用进行综合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学术文体。

一、综述的定义和特点综述是一种对某一领域、主题或问题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和评价的文体形式。

与其他常见的学术论文形式(如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或案例分析)相比,综述注重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总结性。

通过对大量学术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撰写者可以提供一份全面而客观的综述,使读者对某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了解更加深入。

综述的特点在于广度和深度。

广度指的是综述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广阔,能够整合并概括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深度指的是综述需要对每一个研究成果或观点进行评价和讨论,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问题和争议点。

综述的写作不仅要具备对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和整合能力,还需要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明确分析已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读者提供可靠和有价值的信息。

二、综述的类型综述可以根据研究领域、目标读者以及文献来源等不同因素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综述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这种类型的综述通过对既有文献的回顾和总结,往往是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作者需要展示已有研究的主要发现、理论和方法,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2. 系统综述 (Systematic Review):系统综述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全面纳入和评估相关研究的结果,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它们往往以明确的研究问题为基础,通过预先制定的研究协议来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

3. 综合综述 (Integrated Review):综合综述旨在整合不同研究方法和来源的证据,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数据,对某一领域的研究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和解答。

论文综述是什么

论文综述是什么

论文综述是什么
论文综述是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和总结的过程。

综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梳理相关研究的演变脉络,并识别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机会。

论文综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目的和背景:综述应提供一个简要的介绍,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背景,并说明该领域的研究重要性。

2. 文献筛选和收集:综述应包括收集、筛选和评估相关文献的过程,确保选择的文献具有代表性和高质量。

3. 文献综合和总结:综述的核心是将已有文献进行综合,概括和总结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

这部分要根据不同研究主题进行分组整理,并着重比较和分析不同研究的异同点。

4. 问题识别和未来研究机会:在综述的结尾,应对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和未解决的研究机会进行识别和分析,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综述的写作需要系统性和全面性,要求作者具备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深入的领域知识。

同时,合理的论文综述也是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基础。

综述 总结

综述 总结

综述总结综述是一种总结和概括已有文献、研究或其他信息的方法。

它通过归纳和整合已有知识,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和详细的概述,并帮助读者理解和评价相关主题或问题。

综述通常由研究者、学生和专家编写,用于传播研究成果、做科研或学习的参考。

综述的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和方法。

首先,要选择一个明确的主题或问题,以确保综述的目的明确。

其次,要收集相关的文献和信息,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书籍、报告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源。

然后,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选择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来源,并且对领域内的研究趋势和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后,根据选定的主题或问题,将已有的文献整合起来,提供一个详尽、完整并有逻辑的综述。

综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对特定主题或领域的全面了解,并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和指导。

此外,综述还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目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对于学生来说,综述是进行文献综合分析和写作的重要工具,也是扩展知识面和提高学术素养的途径。

综述常见的类型包括:文献综述、方法综述、系统综述和综述文章。

文献综述是最常见的一种,它通过收集、评估和总结已经发表的文献来概述某一特定主题或问题的研究进展。

方法综述是对已有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总结和评估,为研究者提供选择适当研究方法的参考。

系统综述是对已有文献和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和严格的评估和总结,以回答一个既定的研究问题。

综述文章则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全面讨论和分析,从多个角度对该主题进行综合总结。

综述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首先,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来收集和评估相关的文献和信息。

其次,要在整合已有文献时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并确保综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此外,写作综述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以确保综述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撰写综述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要点。

首先,要尽量使用最新的、最权威的文献和信息,以确保综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要避免片面或偏颇的观点,而是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估。

综述的框架

综述的框架

综述的框架
综述是一种对特定主题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概述。

在撰写综述时,需要构建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组织文章的内容,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题的全貌和各个方面。

一般而言,综述的框架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言:在综述的开始部分,需要对主题进行简要介绍,清晰地陈述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提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2.研究背景:在本部分中,需要介绍所研究的主题的历史背景和相关领域的最新发现,以便读者对该主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理论/方法:在综述的这一部分中,需要介绍用于研究该主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以及其相关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4.研究成果:在本部分中,需要对研究该主题的最新成果进行详细介绍,包括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结果和分析等方面。

5.进一步研究:在本部分中,需要对研究该主题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及可能的研究价值和挑战。

6.结论:在文章的结尾处,需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启示,以及对该主题和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以上是综述框架的基本要点,按照这种框架构建文章,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主题相关的重要信息。

论文综述怎么写

论文综述怎么写

一、综述概述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

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

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

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

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可以把该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者获益匪浅。

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

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

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

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

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

国内外大多数医学期刊都辟有综述栏目。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有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名,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撰写综述论文的几个注意事项:⑴题目不宜过大。

一般来说,题目过大,则不易把握论文的中心,不易得透彻。

⑵参考文献太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败酱科甘松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综述败酱科药用植物甘松的生药学,化学及药理作用研究结果。

关键词甘松属,甘松,匙叶甘松,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研究甘松为败酱科(V aleria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性温,味辛甘,归脾胃经,能理气止痛,开郁镇静。

从近5年的MEDLINE和CA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国外对其研究成果主要应用在工业方面,因其根茎具有烈香的气味,故可提取香料及其副产品;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涉及植物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应用。

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松植物在生药学鉴定,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所报道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甘松的生药学鉴定研究甘松自古即入药,最早见于唐代《本草拾遗》和五代《海药本草》,其后宋代《开宝本草》正式收载。

以产于四川松潘(古称松州)味甘、且具特殊香气而得名,现多简称“甘松”或“香松”。

《证类本草》载:“图经曰: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

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本草纲目》列入芳草类别称“苦弥哆”[1]。

1.1 原植物鉴定(图1)目前国内市场所售的甘松,均为败酱科植物,其原植物有三:甘松(甘松香)、匙叶甘松、云甘松(大花甘松香)图11.1.1 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2]别名甘松香,香松,芽甘松,虾松。

产于四川西北部松潘草原海拔3500m以上的阴湿地带,现阿坝藏族自治州甘松岭、黄胜关、章腊营、镇江关、毛儿盖、若尔盖等地均产之。

甘肃、青海也有。

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叶自地面纵生,叶片倒长披针形,长6~20cm,宽5~8cm,顶端顿圆,基部渐狭,无柄,全缘,叶脉平行,微有柔毛。

夏季抽花茎,单一,直立,具节,稍成四棱柱形,表面有细纵纹,花茎上生叶3~4对,均对生于茎节处,为披针形,叶基边缘及两叶相交处附近有密生的白色短粗毛。

花生于花茎顶端,集为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苞叶两片,与茎最上一对叶交叉对生,苞叶卵形。

花两性,整齐,萼细小,杯状,有5齿,花冠紫色,下部呈管状,具距状突起,上部5裂;雄蕊4枚,少为5枚,子房下位,3室,通常1室发育较大。

瘦果3室,常1室含种子1粒。

以根状茎入药。

根状茎多须,干燥品成结节状弯曲,宛如虾形,故商品有“虾松”之称。

表面棕褐色,全体上粗下细,上端包被枯死基生叶的残基,多疏松而分散,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至黄色,呈纤维状或狭长片状,或呈膜质包被中央地上茎的残基。

体轻泡,易破碎。

有特异芳香,味甘而微苦。

商品称之为“正甘松”。

1.1.2 匙叶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3]别名宽叶甘松,阔叶甘松。

原产印度,我国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甘孜自治州、云南与西藏喜马拉雅山均有产。

原植物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匙形,基生叶长2~7cm,较前者为短,宽为长度的二分之一,幅的比例较前者为阔,叶顶端尖锐,而非顿圆,茎生叶较少,仅为1~2对。

药材形态与甘松香相似,商品也称“正甘松”。

以上二者一般均认为系历来药用甘松香之正品,与《证类本草》所载者相一致。

1.1.3 云甘松(大花甘松香)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DC.[4]主产云南。

原植物叶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茎和叶均无毛。

花较大,苞片卵形,膜质,具3脉,萼裂片有明显的齿。

药材较前二者为粗大,长约13cm,直径约1.5cm;基生叶残基多,且多呈纤维状,显灰棕色;香气较弱。

N. grandiflora.DC.大花甘松香《云南植物名录》(云甘松《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药志》(1982)及谢宗万、王宗玉等曾将其单列为一种,但多认为其是匙叶甘松的形态变化,《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均未单定为种。

现在有文献表明大花甘松香已归入匙叶甘松。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称云南昆明山中亦有出产,伊博恩、刘汝强《本草新注》亦谓甘松甘松香系出于四川西部和云南,可见云甘松过去也供药用。

1.1.4 解放前市场上有一种“副甘松”,产于四川安县中坝一带,当地称为“马铃草”,实系另种植物,气味殊差,形如羌尾,有杂以羌活灰,甘松屑而出售者。

解放后未见之[5]。

1.2 药材性状鉴定略呈圆锥形,根茎短,上端有茎基残留,外被多数基生叶残基,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至红棕色,内层棕色至黄色。

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支或并列,表面皱缩,棕褐色,有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至红棕色,成层,长裂成片状,木部黄白色至淡黄色。

(图2)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6]。

(图2)1.3 药材显微鉴定1.3.1 组织构造横切面1.3.1.1 根(直径约5mm)外周有数个同心性栓环围绕,内为韧皮部,中央为木质部。

常有木栓环将其分割成2~5个束,每束由数个同心性木栓环包围一部分韧皮部与木质部所成。

根的较老部分,这些束往往因束间组织死亡裂开而互相脱离,成为单独的束,使根形成数个分支。

木栓细胞中含有大量黄色至棕色的挥发油滴[6]。

1.3.1.2 根茎(直径约4mm)维管束排列成不连续的环状,中央有髓,其中心有1个大的石细胞群,石细胞类圆形,石细胞群周围有木栓层环绕[6]。

1.3.2 粉末特征棕色或红棕色。

木栓细胞多为不规则多角形,壁较薄,呈暗棕色,内含黄色至黄棕色挥发油滴。

基生叶残基碎片长方形和长角形,淡棕色,壁呈念珠状增厚,有时可见较细密的波状扭曲纹理;另一种细胞长条形,黄棕色或黄色,壁有时呈念珠状增厚。

石细胞壁极厚,胞腔常呈多分支状,并可见扁圆形的壁孔。

网纹或梯纹导管,旁侧附有细长的木纤维。

木纤维细小,长条形,两端平截,壁极薄,有时局部呈念珠状增厚,并可见少数圆形的壁孔[6]。

1.4 植物资源分布和生长环境本属共3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我国产2种[7],生于海拔3500~4500米高原山地的草原、草地、湿润山坡和疏林中[8],分布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松潘、南坪、若而盖地区,以及绵阳专区的江油山区[9],此外甘肃、青海、云南和西藏亦产。

甘松生长于高山草原地带;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云南亦产[10]。

匙叶甘松生长于高山草原或灌丛下;产于四川云南青海等省[10]。

印度、尼泊尔、锡金等国家亦产[11]。

2 甘松的化学成分研究我国产2种甘松属植物为甘松N.chinensis Batal.和匙叶甘松N.jatamansi DC.。

两种虽为同属植物,但所含化学成分差别较大。

2.1 甘松甘松根及根茎中主要含有萜类化合物,以倍半萜类种数最多,且有少数三萜类及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2.1.1 倍半萜类马兜铃烯1-(10)-2酮[1 (10)-aristolen-2-one],甘松酮(nardostachone),土青木香酮(debilon),9-马兜铃烯(9-aristolene),1(10)-马兜铃烯[1 (10)-aristolene],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1,2,9,10-tetradehydroaristolane),马兜铃烯-9-醇-1(9- aristolene-1-α-ol)[9],缬草酮(Valeranone)[12],甘松新酮(nardosinone),广藿香醇(palchouh alcohol),异甘松香酮(isonardosinone),甘松醇A(narchinol A),去氧甘松醇(desoxo-narchinol-A),Nardosinondiol [13],β-橄榄醇(β-maaliol),β-橄榄烯(β-maaliene),α-广藿香烯(α-patchoulen),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14],Nardonoxide[15],Gansongone,1(10)-Aristolene-9β-ol[16],Kanshone A,Kanshone B[17],Kanshone C[18],Kanshone D,Kanshone E,Nardofuran[19],Eudsm-11-en-2,4α-diol[20],甘松香醇(nardostachnol),白菖烯醇(calarenol),马兜铃酮(aristolone)[14](图3、4)。

(图3)(图4)2.1.2 三萜类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齐墩果酸(aristolone) [14]。

2.1.3 环烯醚萜类Nardostachin[21]。

2.2 匙叶甘松匙叶甘松中主要含有萜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类以及一些长链烃类化合物。

萜类中以倍半萜种数最多,同时有少数单萜、半萜及三萜类化合物。

2.2.1 萜类2.2.1.1 倍半萜类榄香醇(elelmol),β-桉叶醇(β-eudesmol),甘松酮(nardostachone),缬草酮(valeranone),白菖烯(calarene),β-橄榄稀(β-maaliene),马兜铃烯(aristolene),白菖烯醇(calarenol),甘松奥醇(nardol)[12],马兜铃烯-1(10)-2-酮[1 (10)-aristolen-2-onel],甘松酮(nardostachone),马里醇(mallliol)[21],Norseychellanone,α-广藿香烯(α-patchoulenes),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22],JatamolA,JatamolB[23],缬草烯醛(valerianal),甘松醇(jatamansic acid),1 (10)-马兜铃烯[1 (10)-aristolene],9 (10)-马兜铃烯[9 (10)-aristolene],甘松香醇(nardostachnol),马兜铃酮(aristolone),双椰子烷(seychellane),双椰子烯(seychellene),去双椰子酮[14],Spirojatomol[24](图5、6)。

(图5)(图6)2.2.1.2 单萜类: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蒈烯-3(3-carene)[12],β-紫罗兰酮(ionone)[21]。

2.2.1.3 半萜类:异戊酸(isovaleric acid)[12]。

2.2.1.4 三萜类:β-谷甾醇(β- sitosterol)[12]。

2.2.2 香豆素类甘松素(Tatamansin),甘松醇(Jatamansinol),喔绕瑟络醇(oroselol),白芷素(angelicin)[12]。

2.2.3 木脂素类Ehro-1-(3,4-dimethoxyphenyl)-2-(2-methoxy-4(E)-propenylphenoxy)-pr opan-1-ol,Visrolin,Erythrol-1-(4-hydroxy-3-methoxyphenyl)-2-(2- methoxy-4(E)-Propenylphenoxy)-propan-1-ol,(+)-Pinoresinol,(+)-1-Hydroxypinoresinol[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