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指五烛》教案(教师版)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5 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5 手指。
公开课教学设计本文是XXX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手指的不同特点和它们所带来的启示。
在文章中,XXX先生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并阐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五根手指能够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谈话激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手指,并了解每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介绍一下XXX先生的作品和生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
初读课文时,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提示来思考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有趣的部分,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明确,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
同学们,这句话中写了哪根手指?你读出了他有怎样的特点和性格?【课件出示:这句话写的是中指,通过“不受外物冲撞”这个特点,表现了中指的优美和养尊处优的性格。
】3、【课件出示:他是手指之长,是指挥家的手杖,是军队的指挥棒,是舞蹈家的灵魂,是画家的笔尖。
】同学们,这句话中写了哪根手指?你读出了他有怎样的特点和性格?【课件出示:这句话写的是无名指,通过“手指之长”和“指挥家的手杖”等比喻,表现了无名指的指挥才能和多才多艺的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语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学们,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修辞手法?【课件出示:通过修辞手法,让五根手指更加生动形象,突出其特点和性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学们,你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中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
五手指说课稿

五手指说课稿一、引言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五手指说课稿的标准格式。
五手指说课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提前准备的一份文稿。
下面将从标题、导语、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您逐一阐述。
二、标题五手指说课稿的标题应简洁明了,准确概括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例如,本文的标题为《五手指说课稿》。
三、导语导语部分是五手指说课稿的开头部分,用于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提问、引用名言或者讲述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导语可以以以下方式开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手指说课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如何编写一份标准格式的五手指说课稿,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五手指说课稿的核心部分,用于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五手指说课稿的标准格式,掌握编写五手指说课稿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效果。
五、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五手指说课稿中需要重点强调和讲解的内容。
通过明确教学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例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包括五手指说课稿的标准格式、编写五手指说课稿的方法和技巧等。
六、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五手指说课稿中需要重点解决和突破的问题。
通过明确教学难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可以包括如何准确概括教学内容、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等。
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五手指说课稿的核心内容,用于详细描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应包括导入、展示、讲解、练习和总结等环节。
例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展示:通过展示五手指说课稿的标准格式和范例,让学生对五手指说课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5手指》优质课教学设计_0

5《手指》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手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组教材教课要求:既要指引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又要指引学生联系生活实质,意会文中包含的道理,获取人生的启迪。
本文直截了当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千秋,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风趣的语言详细描绘五根手指的不一样姿态和性格。
最后说了然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实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
设计理念:本设计依据“阅读提示”的要求,依据“感知 -- 感觉 -- 感悟”这个理解事物的规律,设计了四个教课环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合点拨。
让学生逐渐学会“略读方法,提高略读水平,扩大阅读面。
进而培育学生写“所见、闻所、所思、所感”作文。
教课目的: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
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娇生惯养”等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认识五根手指的各自特色,认识作者描绘手指的方法。
3.意会课文包含的道理,感悟人生真理。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清楚认识五指各自的特色,作者使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色的。
难点:意会课文中包含的道理。
教课过程一、联系实质,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爱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同,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讲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不时看到,经常用到。
可你去认真想过他们吗?是否是对他们的存有感觉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假如我们认真察看、认真思虑,这些一般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迪。
比方我每一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日,我们一同学习第 5 课《手指》。
板书: 5* 手指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丰子恺( 1898. - 1975. )浙江崇德人。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六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六(人教部编版)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
3.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
4. 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1.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
2.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新课教学()分钟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
(板书:语文园地)交流平台1.做课堂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
同学们有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2.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课堂笔记的。
3.教师结合实际例子总结讲解。
4.课堂笔记要记什么?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有疑问需要继续思考的或者需要查资料的内容。
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5.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记的笔记有哪些,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记这些。
(板书:做好课堂笔记)词句段运用一、学习与戏曲有关的词语1.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的词语。
亮相行当压轴捧场行头跑龙套唱白脸花架子对台戏打圆场粉墨登场字正腔圆曲终人散有板有眼科班出身2.指名读词语,教师纠正。
3.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理解的词语和同学说一说。
大家都不理解的可以查查字典。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每一小组汇报一行词语,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解释。
5.没有解释清楚的词语或大家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来讲明白。
(板书:了解戏曲名词)二、学会把事情说清楚1.仔细读题目中的要求,看看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
2.结合小台灯图画,独立阅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找出小台灯做错的地方。
教师出示并讲解做课堂笔记的办法,使学生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并学习自觉在课堂上做笔记。
教材把这些词语选编进来,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更是为了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了解戏曲,感受中华戏曲的艺术特色和独特魅力。
五手指说课稿

五手指说课稿一、引言五手指说课法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五个手指分别代表教学的五个环节,即导入、讲授、练习、巩固和作业,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五手指说课法为基础,详细介绍一堂英语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英语中的动词时态转换规则,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对话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白板笔、课本、练习册。
2. 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练习册、学生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用手指一)导入环节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一张图片或者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
2. 讲授(用手指二)讲授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环节。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详细讲解英语中的动词时态转换规则,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相关的例子和规则,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
3. 练习(用手指三)练习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环节。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句子,让他们根据所学规则将句子改写成不同的时态。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巩固动词时态转换的规则和用法。
4. 巩固(用手指四)巩固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动词时态进行对话或写作。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景,然后用所学的动词时态进行对话,最后由每个小组代表表演出来。
5. 作业(用手指五)作业环节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句子,完成动词时态转换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日常生活的短文。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背诵所学动词时态的规则和例子。
五手指说课稿

五手指说课稿一、引言五手指说课法是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五个教学环节,即导入、呈现、操练、巩固和拓展,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五手指说课法为基础,详细介绍如何设计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3. 学生能够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含信息,并进行写作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黑板、粉笔、学生练习册;2. 教材准备:教师备课教材、学生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呈现(约15分钟)通过投影幻灯片或黑板展示,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3. 操练(约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短文进行阅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理解文章的隐含信息,并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4. 巩固(约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在此环节可以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5. 拓展(约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六、课堂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操练环节的表现,包括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2.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反馈,进行课堂总结和评价。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5手指教案2

5* 手指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
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一年级语文五指歌教案

一年级语文五指歌教案教案标题:一年级语文五指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指歌》使学生能够掌握五个基本手指的名称,并能正确使用它们。
2.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音韵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五指歌》的歌词和曲调。
2. 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五个基本手指的名称。
教学准备:1. 《五指歌》的歌曲和歌词。
2. 五个手指的图片或手势示范。
教学过程:引入:1. 创设情境:教师向学生展示五个手指的图片或示范手势,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手指的名称。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手势,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手指的名称。
正文:1. 教师播放《五指歌》的音乐,并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摆动手指。
2. 教师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听歌并观察歌词。
3. 教师逐句教唱歌词,学生跟读。
4. 教师分段教唱歌词,学生跟读。
5. 教师停止音乐,让学生试着自己唱歌曲的歌词。
6.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五指歌》。
巩固:1.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歌曲中的手指名称,鼓励学生用手指示意或说出手指名称。
2. 教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手势,例如:“请伸出大拇指。
”3.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扮演歌手,其他学生扮演观众,进行歌曲表演。
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五个手指的名称。
2. 鼓励学生以歌曲的形式或其他创意的方式表达对学习的收获。
拓展: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分享学习的《五指歌》,并邀请他们一起唱歌。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 归纳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规律。
准确识别、翻译特殊句子, 攻破理解上的难点, 如无标志的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等。
2.准确把握典范的论证结构: 开宗明义—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卒章显志。
一、文学常识1、苏洵,北宋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青少年时不好学习,相传27岁才发奋读书,考进士不中,愤而烧掉为应考写的数百篇文章,而后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下笔千言,顷刻即成。
他的文章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辩性强,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约,不事雕琢,但笔力雄劲,善作譬喻。
二、课文梳理1.理清本文典范的结构(1)苏洵《六国论》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苏洵《六国论》的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全文的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明确:“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3)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二者的说明顺序能颠倒吗?明确:①第3段证明“赂秦而力亏’,第4段证明“不赌者以赂者丧”。
②顺序不能颠倒,相对来说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且有先后承接关系。
(4)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在于阐明战国时候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指出赂敌必然资敌弱己,定会招致灭亡,希望宋朝统治者引以为鉴。
(5)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起: 开宗明义, 一个中心(第1段)两个分论点(第2段)。
承: 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
第3 段承分论点一, 明不赂秦而灭的道理。
第4 段承分论点二, 明不赂者随赂者亡的道理。
转: 第5段由古转今, 婉诫北宋统治者不可被强大的敌人的淫威吓倒。
合: 第6 段关合“不赂”话题, 进一步告诫北宋统治者。
2.分析本文透彻的论证(1)文中有几组对比?作者对赂秦的国家如韩、魏、楚三国,先从理论上进行对比,说明赂秦之损失大于战败之损失;从追述各诸侯的先祖创业艰辛与子孙不知珍惜、轻易割让进行对比;从“今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失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得进行对比;从“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进行对比;从“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方面进行对比。
这一系列的充分的对照, 鲜明地凸显了“弊在赂秦”的道理。
(2)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假设法———反面突出。
第4段末尾和第5段, 接连运用假设推理。
先是从韩、魏、楚“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的角度, 后是从“以赂秦之地”“事秦之心”厚待天下的角度, 从反面求证, 说明六国本来是可以避免破灭的, 从而将“弊在赂秦”的道理讲得更为透彻, 更为充分。
3.体察作者博大的情怀第一、对赂秦者的悲悯与愤恨之情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展开了深情的叙述和描写,作者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对这些六国之君的后继者,作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深的悲悯与强烈愤恨交织在一起,而引用古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警语,既是告诫,又流露出作者失恨乃至绝恨之情。
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现实,他对投降派的憎恶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对不赂秦者的叹惋和痛惜之情在另一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炎”的统摄之下,作者对不赂秦的齐、燕、赵三国,更是流露出赞赏与惋惜、痛切与激愤交织的复杂感情。
对“燕赵之君’开始时的表现,作者大加赞赏;“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尤其是对“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李牧连却之”的战绩,作者更是赞赏有加。
可惜他们都“用武不终”,分别采取了错误的举措。
文中一个“惜”字,包含了作者无限的惋惜之情并且,从当时的形势出发,对燕赵的“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作者表示理解,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之情。
正因为如此,作者又提出合理的假设,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说明他是怀着怎样的一颗拳拳之心,希望六国能坚决抗秦,不要留下这千古遗恨呀!“呜呼”“悲夫”这样的感叹在一段文字中重复出现,可谓是一叹三嗟,悲音不绝,让人感受到他发自肺腑的悲哀与沉痛。
第三、对当世统治者的殷殷的劝诫之情作为史论文,作者写作的用意显然不是单纯为了论史,而是要借古讽今,警告当时的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作为一个清醒的、有良知的文人,为国家民族计,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宋朝政权被敌人灭亡,故而借史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告诫他们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可谓用心良若,真情感人。
也唯其如此,他才能有如此鲜明的、强烈的爱憎;也正因了这真挚的情感,文章才会产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神奇效果三、课后练习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运用哪些材料和方法进行论证的?先开门尖山,直接提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
再从反面提出问题,指出不赂秦者以赂者丧,巩固论点。
文章以事实为根据,总管敌对双方,将秦和诸侯得与失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失地的主要原因,突出赂秦的危害。
证明了以地事秦是养肥了秦国,使六国元气大伤。
对于“不赂秦者以赂者丧”这点,先指出这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共同原因,再对三国的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五国既丧”,齐势单力孤,“以赂者丧”。
燕、赵两国初期坚持用兵,“义不赂秦”,曾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两国用武而不终,不免灭亡。
作者由此追根溯源,指出两国后期“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灭亡是“诚不得已”,实际上也是“以赂者丧”。
①对比论证。
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
②引证法。
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的观点。
③例证法。
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2. 《六国论》与《阿房宫赋》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联系梁文作者当时所面临的现实加以分析。
《六国论》是史论,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所用的是逻辑推理的方法,以议论为主,中间有一些形象的描述,那是为议论服务的。
作者苏洵面临的是外患严重,宋王朝无力抗御,用金帛资敌,以求苟安的现实,他是就国策抒发感慨。
《阿房宫赋》是辞赋,属于文学作品,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手法,前叙后议,结论提出的方式是顿悟,并没有一个严密的推导过程。
是针对唐敬宗在藩镇割据、国力衰敝的情况下大兴宫室进行讽刺的。
3.①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段话是怎样形象地说明割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提示】割城是赂秦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说明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
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真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
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漫画手法,刻画出求安者的媚态和秦国贪婪的嘴脸。
“起”与“寝”相照应,突出秦兵来得急,割地结果如此而已。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句中“苟”相当于“如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对象?【提示】“犹”“苟”“又”三字互相呼应,语气贯穿全段,“犹”强调“不赂而胜之”的可能,“苟”“又”强调赂而破亡的不幸和难堪。
作者含蓄地从正反两面强调不赂而战和战而胜之的决心。
作者批评当朝统治者对外方针的错误,并掌握分寸,以论前朝谈未然之事,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四、练习巩固1.《会考标准》《会考导引》相应部分。
2.《5.3》上对应的文言知识指南录后序【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重点掌握“间”、“靡”、“如”“数”“分”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一、文学常识1、文天祥(1236~1283),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字履善,号文山。
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
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2、《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
本诗集以作者《渡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二、课文梳理1.文本结构第一部分(1—5段):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九死一生的感慨。
(1—4段重记叙,5段重抒情)第二部分(6—8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并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以身报国、复兴国家的心志。
——文天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2.品读第5自然段①将本段分为三层,依次写出层次意思。
(1)总述九死一生的经历;(2)历数十八种自以为死而竟不死的“非人世所堪”的艰险遭遇;(3)抒发“死而死矣”的决心和“痛定思痛”的悲愤。
②具体分析这段文字怎样将记叙和抒情密切结合一起的?作者以抒情领起记叙,在叙述逃归的18次“及于死”中凝聚着悲愤之情,其情因事勃发,又各有不同,生动地表现出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的内心丰富情感。
最后的抒情与开头相应,尤其是两句“呜呼”的句子,全然是仰面长叹、声声催泪、不堪回首往事的悲慨,也是悲愤情绪达于极点的深沉的宣泄。
③古代论文经常有尚简崇繁之争。
文天祥对“尚简”与“崇繁”都是犯而不避,该简则简,该繁则尽量铺扬,关于“及于死”的意思竟然连用了18个,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用一连串的排比句语气紧迫,句式多变,真切地概括了一个接一个“层现错出”的危恶境地,充分抒发了作者愤怒、惊恐、悲痛错综交织的感情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通过这些重叠繁复的笔墨淋漓尽致地把那火一样的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倾吐出来,如强弩连发,又如急管繁奏,为奔放的文章气势作了充分的展现。
三、课后练习(包括《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1.(提示)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谈,如文章前三段的叙述中,“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的态度,回顾逃归路上的艰险而发出的感叹,以及后面“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的决心。
前者是表明自己报国的态度,后者是作者决定复兴国家的决心,能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谈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