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分析
说明文阅读分析尾段(句)的作用

说明文阅读分析尾段(句)的作用
一、答题思路
(一)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二)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二、答题模式
(一)结构
1.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或与…相呼应,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总结全文
3.揭示线索
(二)内容
1.概括(补充)…内容
2.篇末点题
3.突出事物…特点;突出…事理。
(三)中心
1.抒发…情感
2.画龙点睛,点明(揭示)…主旨;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如果有环境描写
3.奠定…基调
4.渲染…气氛
5.烘托…心情
(四)写法
1.委婉含蓄,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给人启示)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让人回味无穷
3.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4.运用…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三、模拟训练。
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

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第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从而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
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
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第二,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
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
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有时一篇*可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
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
总之,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
第三,分析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
说明文三要素教学大纲对说明文的训练要求为:(1)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说明对象明确,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和平实。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课件(共26张)

7. 打 比 方 : 将 …… 比 作 …… , 生 动 形 象 地 说 明 了 说 明 对 象……的特征(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8.分类别:对……分别加以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 对象……的特点。 9.摹状貌: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0.画图表:直观明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使人一 目了然。
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简介
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
事理的文章。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旨在介绍某一事 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旨在讲明事 因、物因。
常见题型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的判断 3.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4.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5.品味说明文语言 6.综合素养考查
典例讲授
下面句中标红的词能删掉吗?请说明理由。 1.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 面平行。 ①不能去掉。 ②“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 ③去掉后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与实际不符。 ④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食粮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这 段 文 字 的 说 明 对 象 是 ( 森林 ) , 它 的 特 点 是 (有吞吐功能)。
3.“山脚XXX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 尽,春夏秋冬最难分。”这是描画地处我国西部高原与 东部低山丘陵过渡区域和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地带的神农 架的一首古诗,写出了神农架生物资源丰富的特色。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神农架 ),它的特点是 (生物资源丰富)。
(列数字)
4.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
倾听水声,有的像凝视行人,千态万状,活灵活现。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准确性、严密性;②生动性、形象性。
二、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①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等)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③扣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④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提问形式。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模板题型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格式:1、先定性:”XX”一词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用:先“言下之意”:突出(表明)……;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二: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注意一下词语:a限定时间的: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b限定程度的: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c估计、推测的:大约、可能、左右等。
d限定数量的:多、有余、很少等。
e限定范围的: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之一等。
f限定频率的: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g限定主次d的:主要、重要题型三: 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删去。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换。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分析替换词的意思:如果换上”XX”词,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四、怎样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1、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科技说明文阅读理解分析

造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 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 名列前茅。
雷区十 一 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 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解题要点: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其他雷区
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并不相干) 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
关键句主要包括表明文章主要 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 构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以及使用双 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这既 是命题者常做“手脚”之处,也 是解题突破口。
2、审读选项 圈定文段
先仔细阅读题目中四个选项, 然后再次阅读原文,弄清楚各个 选项内容都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 或区域,准确圈定出答题所需信 息的范围。
3、找准原句 提取信息
围绕每一个选项内容查找出文中相对应 的语句,然后筛选出与选项相关的有效信 息,并在筛选出的信息前标明题号及选项 号,例如与7题A项对应的原文就在该原 文前加上“7A”,依此类推,这样标记 筛选出的原文,在将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 比 较时就可以快捷地寻找到原文信息, 节省了答题时间,提高了解题速度。
【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 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第7题)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 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雷区四 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
解题要点: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真题探究5:
•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 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 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 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 产生减压病……
说明文阅读 分析说明顺序,理清层次结构

说明文阅读分析说明顺序,理清层次结构作者:雷碧玉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0年第18期在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分析说明顺序亦是常见的考点。
常用的说明顺序大致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判定说明顺序,我们可以从说明对象入手,也可以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
通常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空间顺序有标志性的方位词,而逻辑顺序通常会出现由主到次、由整体到部分等逻辑顺序的词。
常见题型有:1.文章第……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考点一:文章第……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19·潍坊)自动驾驶塑造未来作为交通领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
2018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
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的控制权。
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
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
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
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救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选自《当代文萃》,有删改)考题:选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文章使用的说明顺序,要从分析文段的层次结构、准确理解和概括段意入手。
首先要弄清文章先说明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接着再说明了什么,把每一个部分简要概括出来,然后从概括出来的提纲中分析作者说明的思路,从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千古一虹——安澜索桥①由秦堰楼俯瞰而下,横跨岷江的安澜索桥就像一条拴连内外江的粗壮绳索,透过秦堰楼的飞檐斗拱,它孤立地悬于波涛汹涌的宽阔江面上,显得古意而单薄。
②这架看似简陋而粗犷的桥,堪与赵州桥齐名,系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赞誉为“巧思高艺”的中国五大古桥之一。
只是今天的安澜索桥,已非旧物,而是20世纪70年代因修建外江江闸,将索桥从鱼嘴位置下移百米,并改竹索为钢缆,改木柱桥墩为混凝土桩,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桥身也由原来的500米缩短为现在的261米,即便如此,重建后的安澜索桥,依然如飞虹挂空,形式别致,风采依旧。
③过去的安澜索桥是何容貌,今天我们只有从一些残存的老照片里寻找它的踪迹。
1905年,日本学者山川早水来到都江堰,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安澜索桥的最早影像。
之后,德国建筑师、美国学者、美国探险家以及人文摄影家庄学本、孙明经等先后来到这里,从不同角度拍摄安澜索桥。
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安澜索桥,都还是以木桩桥墩为承托、以24根粗大竹缆横挂江面为桥梁、以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④这样的风貌,与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描述几乎一致:“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
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
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
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不同的是,范成大时代的索桥桥面为“竹笆”而非木板。
⑤范成大还记述了行进桥上的惊险,“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
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尤记起我从鱼嘴分水堤到二王庙踱步索桥的情形:踏步上桥,那桥就晃悠起来,及至江心,或许是因为索桥上如织游人的步伐,桥的晃悠变为剧烈的晃荡。
⑥明末农民战争的战火从陕北迅速烧遍了四川,在这场战争中,安澜索桥亦未能幸免。
战火中的安澜索桥几乎焚毁殆尽,由于重建索桥需要巨大的物力人力,人们只好在索桥原址搭建渡口,用木船以渡两岸交通。
15第一章说明文阅读第3讲分析说明方法,赏析特色词句

题例精析
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 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 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超出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 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 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知识要领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常用的方法有:①对应词答题法。比如“大 多数”对应“少数”,“大部分”对应“少部分”,“主要”对应“次要”, “经常”对应“偶尔”,“一般”(或“通常”)对应“特殊”等。解题时,题 目中出现了“体会上述每组中其中一个词的准确性”,答题时就可以用其中 对应的另一个词作答。例如,题目中出现了体会加点词“大多数”的准确性 时,可以这样答题:这样写,说明还有“少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②四步答题法。第一步,解释该词的含义;第二步,分析运用该词有什么 好处;第三步,分析去掉该词后句子意思会产生什么变化;第四步,用“这 样写更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句式作结。
题例精析
1.第②自然段在介绍基因武器时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答案
题例精析
点拨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 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 引用等。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 更通俗易懂。“基因武器是生物战剂的第三代武器,也叫遗传工程 武器或DNA武器,……而制造成生物武器”,这段文字解释了基因 武器,通俗地说明了基因武器的制造原理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型:
•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 顺序。⑴空间顺序:⑵时间顺序:⑶逻辑顺序:
•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
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考题:
• 7.阅读文章第(2)----(7)段,说说作为新 的油脂资源,微藻具有哪些特点。(3分)
错误答案:古老、种类繁多、可用简单物质快 速生长、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生活污水……
• 错误原因:学生对信息提炼的态度很随意,考 虑不周全,答案不完整,甚至没看题目要求。
• 正确答案:分布广泛、生长快速、能合成大量 油脂、不占用耕地、净化污水……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 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 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 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说说划线词语 “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 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 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分析
题目:《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考题:
• 7.阅读文章第(2)----(7)段,说说作为 新的油脂资源,微藻具有哪些特点。(3分)
• 概括题
• 8.第(4)段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 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 二氧化碳。
• 语言品析题
• 9.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原句好在哪里?
• 考点之二、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 么样的意思就 周密性、科学性。
•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 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词能否去掉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大
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 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用在这 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 考点之一、概括信息
•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 对策 : 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 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 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 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 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这种方 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 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 合。
• 10.阅读下列相关链接材料,结合全文内容 谈谈你的发现(至少写出两点)(4分)
• 错误答案:中国资源浪费严重,发现了浅 层地温能。
• 错误原因:开头套话没有;审题不清;答 题关键点没有概括出来。
• 正确答案:通过阅读全文和资料一二,我 发现:1、能源逐渐面临枯竭的危机,人类 过度开发利用也是原因之一。2、我国高能 耗行业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3、随着科技 发展,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找到了新的能 源替代品。
4 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5下定义:准确科学的阐述了--------------的本质特点。 6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某一 ------ )特征。 7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点。 8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
•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 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 的作用?
•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 用具体回答。
•说明方法品析题
• 10.阅读下列相关链接材料,结合全文内容 谈谈你的发现(至少写出两点)(4分)
• 资料链接题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7
概括题
3分
8
语言品味题
3分
9
说明方法辨析题 4分
10 资料链接题
4分
得分 2.62 2.06 3.33 3.14
难度值 0.87 0.71 0.83 0.78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 8.第(4)段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 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 二氧化碳。
错误答案:“约 ”表示“大概”,表示肯定, 影响说明文准确性.
错误原因:没有表态,没有结合文章具体内 容分析. 正确答案:不可以,“约”是“大概”意思, 说明每培养1吨微藻大概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2吨,去掉表示很肯定,不符合实际,这个 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 回答模式:
“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
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特点。”
说明文的方法及作用提示:
1 举例子:具体真实的说明了说明的对象-----的特点。
2 作比较:突出说明了------------- ----------的特点。
3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
• 9.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原句好在哪里? 错误答案一:原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说 出了微藻的多种好处. 错误答案二:原句运用了列数字说明了微藻含 油量高.
错误原因:不会辨析说明方法;不知道说明方 法的作用;不会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谈.
正确答案:原句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更突出具体地说明了微藻含油量高、油 脂产率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