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汉语声调理论的研究综述_刘俐李

二十世纪汉语声调理论的研究综述_刘俐李

5当代语言学6第6卷2004年第1期45-56页,北京二十世纪汉语声调理论的研究综述X刘俐李南京师范大学提要20世纪汉语声调的理论研究经历了四个时期:(1)声调是音节内有辨义作用的一种相对音高的理论研究;(2)声调是音位的理论之争;(3)声调的自主音段说;(4)声调的优选论研究。

音高说是声调自然属性的理论,音位说是声调语言属性的理论,自主音段说是声调与音段关系及声调生成的理论,声调的优选说是声调变化和组合的系统规则的理论。

关键词汉语声调理论20世纪自主音段优选论20世纪汉语声调的理论认识和研究大致有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关于声调的自然属性研究,即声调是音节内有辨义作用的一种相对音高的研究。

第二个时期是50、60年代,关于声调的语言属性研究,即声调在音系中的音位归属研究。

第三个时期从80年代至今,开始进行声调自身构成以及声调与音段关系的研究,即非线性音系学的研究。

第四个时期自90年代中期至今,开始运用优选论研究声调组合过程中的制约规则系列。

第一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已成共识,被广泛接受和传播,目前国内的整体认识集中于此。

第三阶段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第四阶段刚起步。

1.古代的声调理论在20世纪之前,汉语声调的理论研究和认识有一个漫长的延缓期。

一千多年前,汉语声调被发现。

声调所以被发现是因为它辨义。

因此,当梁武帝询问沈约/何为四声0时,沈约的回答是讨好的/天子圣哲0。

隋朝的5切韵6将声调与声母、韵母分立,表明古人对汉语音节的认识,显示出古贤的声调音位意识。

他们将音节结构分层级,视声母、韵母为一级(今谓音段单位),声调为另一级(今谓超音段单位),两级合为音节。

古贤对音节和声调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将声调与声母、韵母二分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光芒闪烁,成为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非线性音系学的一块基石。

它启发了美国语言学家,/创立了韵律单位层级说,促成了生成音系学、非线性音系学的发展,,汉语音韵学的音节结构说原来是一种普遍的结构模式。

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一、引言中古音指的是汉语在唐宋时期的音韵系统,而现代汉语是在中古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声母作为音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为读者呈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中古音中的声母在中古音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简单。

声母分为清、浊、送气三类,共有19个声母。

其中包括了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的一些声母,如昔、心、以等。

中古音的声母系统奠定了现代汉语声母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演变留下了重要的线索。

三、声母的演变过程1. 声母的减少和变化随着汉语的演变,声母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声母发生了减少,如中古音中的昔、心、以等声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存在。

而一些声母则发生了变化,如中古音的浊塞音[b]在现代汉语中演变为[p],送气浊音[dʐ]演变为[tʂ]等。

这些变化使得声母系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2. 声母的拼合和合并随着汉语的发展,一些声母发生了拼合和合并的现象。

中古音中的一些声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声母,如[m]和[f]的合并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f]。

这种拼合和合并使得声母系统变得更加完善和规范。

四、回顾与总结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声母的减少、变化、拼合和合并,使得现代汉语的声母系统更加完善和丰富。

通过对声母演变过程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古音到现代汉语的语音演变规律。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声母的演变是汉语语音系统中的重要变化之一。

它不仅反映了汉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为我们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对声母演变过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也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诗词。

声母的演变是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和传承。

六、结语通过本文的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我们对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普通话语音分析——声母

普通话语音分析——声母

普通话语音分析——声母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官话,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它以北京话为基础,经过多年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语音系统。

其中,声母是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承载着语言中的辅音音段,对语音的产生和表达起到关键作用。

下面将对普通话声母进行详细分析。

普通话共有21个声母,分为清音和浊音,它们分别是: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清音声母是有气流通过声门而形成的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音质清脆。

其中,声带是位于喉部的两块软组织,当气流通过时,声带快速振动产生声音,而声带不振动时,产生的是清音声母。

浊音声母是有气流通过声门而形成的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音质较浑厚。

相比清音声母,浊音声母的声带振动较为明显,所以发出的声音相对来说较浑厚。

以下是普通话声母的发音特点和区别:1.b、p、m、f这四个声母都属于双唇音,发音时双唇相互接触或紧闭。

-b:发音时,双唇闭合,气流通过声门振动。

-p:发音时,双唇紧闭,然后突然分开,气流通过声门停止振动,并产生一个爆破音。

-m:发音时,双唇闭合,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形成一个鼻音。

-f:发音时,上齿轻贴下唇,气流通过唇齿间挤出,形成一个摩擦音。

2.d、t、n、l这四个声母都属于舌尖音,发音时舌尖起主导作用,与上颚接触或紧靠。

-d:发音时,舌尖轻轻抵住上齿龈,气流通过声门振动。

-t:发音时,舌尖紧贴上齿龈,然后突然分开,气流通过声门停止振动,并产生一个爆破音。

-n:发音时,舌尖自上颚后部抵住尽可能多的面积,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形成一个鼻音。

-l: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舌尖的后部略尖向上。

气流通过舌尖与上齿龈之间挤出,形成一个摩擦音。

3.g、k、h这三个声母都属于喉音,发音时声门振动,气流从喉部通过。

-g:发音时,后舌隆起尽可能靠近软腭,喉部张开,气流通过声门振动。

汉语轻声研究综述

汉语轻声研究综述

汉语轻声研究综述作者:汤平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7期摘要:汉语语音是有声调的,声调在汉语中担负的作用举足轻重。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概括性地描述了20世纪语言学届对于汉语轻声的各项研究成果。

总结出:以赵元任先生为先河,对汉语轻声的研究由人的主观感受到使用仪器进行客观的测量,对于轻声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认识到轻声源于轻音,但是对于轻声的历史来源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20世纪;语音;轻声1:引言汉语是有声调语言,而轻声是汉语声调中的重要区别特征,对于轻声的研究在20世纪尤为引人注目。

在20世纪,除了一段停滞时期,对轻声的研究数量是快速增长的。

以1978为界,之前主要是基于人耳的听觉,主观的对轻声进行描写,描写的方面也主要是轻声的听感,讨论轻声的作用,同时在音系学上对轻声词进行分类。

1978年以后,由于实验语音学的发展,人们对轻声也有了更深的研究,借助实验仪器研究轻声的声学性质,其余对轻声声学性质的研究讨论轻声的属性和定位,同时追溯轻声的历史来源。

2:轻声的读音、音变与作用赵元任先生之后,人们对轻声的音变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60年代发现除了轻声音节的韵母会出现音变外,轻声音节的声母也会出现音变,主要是清辅音浊化成同部位的浊辅音。

后来人们又发现轻声音节除了弱化外还带有增音、减音、脱落等音变。

关于轻声的作用,林焘先生找到了轻声这一语音学特征在语法上面的作用(林焘1962),他认为:首先,轻声具有依附性,必须依附在前一音节上而不能独立。

其次,轻声音节与其依附的前一个非轻声音节结合紧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声调模型。

最后,轻音分为两种:语调轻音和结构轻音。

语调轻音之和语音有关,而结构轻音不光同语音有关还和语法相关。

他举得例子是“住在北京”,他将这一短语分析为述宾结构,理由是“在”是轻声,与住结合紧密,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住在“作为一个整体与”北京“构成一个述宾结构3:轻声的音系学性质对于轻声的性质,大致有三种说法:调类说、变调说、轻音说调类说:早在50年代张洵如就认为轻声是“第五种声调”,一直到90年代仍然有人如此认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声母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扩大,研究声母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

人们不仅研究普通话声母的知觉特征,还研究它的生理特征;不仅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而且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声母。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普通话声母的研究更加客观、科学。

关键词:普通话声母教学普通话音节由声韵调组成,声母是位于韵母前面的辅音。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声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声母的定义、数量、特征以及几个易混淆声母的辨别上。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普通话声母的研究日渐增多,更多的理论以及方法应用于对声母的研究,声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研究领域的扩大(一)普通话声母本体研究领域的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研究声母的生理特征。

陈肖霞(1997)《普通话音段协同发音研究》一文发现,在汉语两音节C1V1C2V2中,后音节对前音节元音尾的逆向协同作用,主要是由后音节声母的不同发音部位引起。

协同发音不仅存在于相邻音素之间,而且存在于相隔的音素间;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C2为唇音的情况下:共振峰过渡的时长和方向在三组中略有不同。

这一时期,学者们不仅研究声母的感知特征,还拓展到对言语矫正治疗的研究,其中主要是构音障碍研究。

在对具有构音障碍的声母偏误分析中,主要是探讨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偏误。

丘卫红(2003)在对功能性构音障碍的成人的研究中得出,儿童与成人的主要错误方式为歪曲、置换,主要的错误音为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和舌面音。

毛世桢(2005)研究了构音障碍儿童的声母发音偏误,从发音方法看,样本中以塞音、擦音、塞擦音的偏误比例最高,其次为浊音、清音的偏误,再次为送气、不送气的偏误;从发音部位看,样本中以舌根音的失误率最高,其次为舌尖前音和舌面音,再次为唇齿音,而双唇音和舌尖中音的偏误率最低。

除了声母自身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声母同韵母、声调的相互关系。

20 世纪汉语声调演变研究综述

20 世纪汉语声调演变研究综述

20世纪汉语声调演变研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俐李摘要:20世纪汉语声调演变的研究集中于声调起源、声调的历时演变和共时演变三方面。

汉语声调的起源有韵尾说和声母说。

声调的历时演变集中于调类研究,中古后的演变开始着手调值研究。

声调共时演变研究还不多,研究的视点是演变类型和条件的探索。

汉语声调演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历时不成线,共时不成片。

关键词:声调 演变 起源 历时 共时声调演变研究包含声调起源研究、历时演变研究和共时演变研究。

这三方面的研究各有不同。

就研究者而言,汉语声调起源研究以境外学者为多,而国内学者研究汉语声调起源的,又多是非汉语研究者。

国内研究汉语声调演变的多研究历时演变——这是承继传统,汉语声调的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追寻古代的踪迹,近年来,才开始关注共时演变。

就研究对象而言,声调历时演变研究以共同语为主,共时演变研究以方言为主。

研究对象的共时和历时、共同语和方言,研究成果的境外和国内,分别构成20世纪汉语声调演变研究的经纬。

就研究方法而言,境外的研究多推论,国内的研究多实证;古声调的研究多拟测,今声调的研究多实证。

以下分三部分阐述:一、声调起源研究;二、声调历时演变研究;三、声调共时演变研究。

一、汉语声调起源研究关于汉语声调的起源,境外学者研究较多。

主要观点是去声来自韵尾-s,上声来自喉塞音韵尾- 。

这一观点肇始于法国语言学家奥德里古尔(Haudricourt)1954年发表的《越南语声调的起源》。

后经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美籍华人语言学家梅祖麟等进一步用越汉、梵汉对音材料和汉语方言材料论证,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认同,成为汉语声调起源的一种流行理论。

与此说相随,出现一些相类假说,比如罗美珍的《对汉语和侗台语声调起源的一种设想》(中国语文,1988-3)提出:短元音后带喉塞尾的音节丢失喉塞尾产生短调上声,与长调平声对立,长调平声中的长元音带喉塞尾的音节丢失喉塞尾后分化出去声。

法国沙加尔认同去声来自韵尾-s说,但提出修正意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 2005-10-25[作者简介] 丁崇明(1954-),男,云南省昆明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丁崇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 80年代以来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语法研究成果显著。

教学语法体系和语法项目习得顺序研究有所突破,但总体上尚显不足。

用法研究深化了语法本体研究,但有的教学建议针对性不强。

语法偏误研究有长足进步,但与习得结合的研究尚少。

语法习得研究成为一个新亮点,但还有较大开垦余地,可预见这方面大有可为。

实验、统计方法运用范围有所扩大,但也有些不良倾向。

加强理论意识,需加强空间范畴、时间范畴、状态范畴的习得研究、汉外比较研究,也需加强国别学生特殊虚词、句法成分、句式习得研究以及认知研究。

[关键词] 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语法系统;用法研究;语法偏误;语法习得[中图分类号] H 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6)03201262055马氏文通6出版一百多年以来,汉语语法的基本架构已建立。

20世纪80年代以前,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法研究十分薄弱。

学者们认识到对外汉语语法体系/显而易见,是没有摆脱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所讲语法的路子0[1]。

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语法研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

本文以发表在5语言教学研究65世界汉语教学65语言文学应用6和5汉语学习6(这四家能够基本反映对外汉语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对外汉语0专栏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近20年的相关语法研究作一综述。

一、教学语法总论及体系研究(一)总论研究赵金铭5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6全面论述了教外国人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对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具有指导意义[2]。

赵金铭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6提出非母语的学生学习语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旨:初级阶段只需教最基本的语法形式,使习得者具备区分正误的能力;中级阶段侧重语义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异同的能力;高级阶段侧重语用功能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之高下的能力。

现代汉语里的声母韵母

现代汉语里的声母韵母

现代汉语里的声母韵母
摘要:
一、现代汉语声母韵母概述
二、声母的分类及特点
1.声母的分类
2.声母的特点
三、韵母的分类及特点
1.韵母的分类
2.韵母的特点
四、声母韵母的组合规律
1.声母韵母的搭配
2.声母韵母的变化
五、声母韵母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正文:
现代汉语里的声母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基本元素,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声母韵母的知识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

声母是汉语音节的第一个音素,通常由声带振动产生。

根据发音部位和方式的不同,声母可以分为五类: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边音。

其中,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是汉语声母的主要类型。

声母的特点在于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形成声带振动。

韵母是汉语音节的第二个音素,通常由韵腹、韵尾和声调组成。

根据韵腹
和韵尾的不同,韵母可以分为三类:韵腹为元音的韵母、韵腹为辅音的韵母和复韵母。

韵母的特点在于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形成圆润的元音。

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规律在汉语中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声母和韵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b-a”、“p-i”等。

同时,声母和韵母在发音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如“b-p”、“d-t”等。

这些变化规律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发音。

总之,声母韵母在现代汉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研究综述作者:孙益凤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第03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声母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扩大,研究声母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

人们不仅研究普通话声母的知觉特征,还研究它的生理特征;不仅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而且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声母。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普通话声母的研究更加客观、科学。

关键词:普通话声母教学普通话音节由声韵调组成,声母是位于韵母前面的辅音。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声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声母的定义、数量、特征以及几个易混淆声母的辨别上。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普通话声母的研究日渐增多,更多的理论以及方法应用于对声母的研究,声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研究领域的扩大(一)普通话声母本体研究领域的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研究声母的生理特征。

陈肖霞(1997)《普通话音段协同发音研究》一文发现,在汉语两音节C1V1C2V2中,后音节对前音节元音尾的逆向协同作用,主要是由后音节声母的不同发音部位引起。

协同发音不仅存在于相邻音素之间,而且存在于相隔的音素间;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C2为唇音的情况下:共振峰过渡的时长和方向在三组中略有不同。

这一时期,学者们不仅研究声母的感知特征,还拓展到对言语矫正治疗的研究,其中主要是构音障碍研究。

在对具有构音障碍的声母偏误分析中,主要是探讨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偏误。

丘卫红(2003)在对功能性构音障碍的成人的研究中得出,儿童与成人的主要错误方式为歪曲、置换,主要的错误音为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和舌面音。

毛世桢(2005)研究了构音障碍儿童的声母发音偏误,从发音方法看,样本中以塞音/擦音/塞擦音的偏误比例最高,其次为浊音/清音的偏误,再次为送气/不送气的偏误;从发音部位看,样本中以舌根音的失误率最高,其次为舌尖前音和舌面音,再次为唇齿音,而双唇音和舌尖中音的偏误率最低。

除了声母自身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声母同韵母、声调的相互关系。

钱文俊(1982)研究发现,不存在基频的清辅音声母同声调之间有一种互相补充的作用,清辅音作声母,声调就要高一些;另外,清辅音声母是否存在,会影响声调的清晰度,如果没有清辅音声母,声调就没有那么清晰,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杨玉芳、金凌娟(1988)以合成的普通话CV音节做材料,研究了塞辅音与声调之间在直觉上的相互作用问题。

得出的结果是:塞辅音的发音方式影响声调的知觉,不送气使听者在辨别声调时倾向于基频曲线起点高的声调反应;音节的声调也影响对塞音发音方式的判断,在一、四声音节里,听者倾向于将塞擦音听成不送气音,在二、三声音节里,听成送气音。

(二)声母教学研究领域的扩大这一时期,在声母教学上,人们不仅关注卷舌和平舌声母,还关注其他声母的教学。

李鼎兰(1981)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角度考察了普通话的拼音教学,在声母教学上,提出先教唇声母“b、p、m”,再教“j、q、x、zh、ch、sh、r、z、c、s”的教学顺序,对声母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作为二语言的声母研究日渐兴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余维(1992)通过对比汉、日声母得出汉日声母的差异,日语声母有清浊对立,汉语声母无清浊对立,但是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据此指出汉语声母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是教学的难点。

申东月(2006)对比分析汉日声母系统,指出在声母r教学过程中,可用发音部位相同的声母“sh”来引出声母“r”,以此解决日本留学生易将舌尖前边音发成舌尖前闪音的问题;针对日语有清浊的对立,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提出可以利用日语清塞音和塞擦音的音位变体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这一特性来引导学生;针对留学生舌尖前音、舌尖后音不分的问题,提出要引导学生找准发音部位。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宽(一)普通话声母本体研究理论基础不断拓宽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验语音学的理论进一步应用于声母研究。

冉启斌(2008)用频谱重心和分散程度两个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对普通话的5个清擦音的声学空间重新进行分析,得出普通话的清擦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散程度小并且谱重心高、分布范围小的/s/、/ʂ/、/ɕ/,另一类是分散程度大并且谱重心低、分布范围大的/f/、/x/,并且认为擦音某个时间点上的能量分布情况与该擦音在一段时间上的整体表现具有一致性。

胡蔓妮(2008)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考察了汉语普通话清浊对基频的影响,实验得出,普通话中清、浊辅音对基频有影响,清辅音后的基频值高于浊辅音后的基频值是因为这两种作用的共同影响。

从统计数据上看,浊辅音对基频降低的幅度比清辅音对基频提高的幅度大,且二者对基频影响所持续的时间不同,清辅音所持续的时间较短,浊辅音所持续的时间较长。

另外,区别特征理论的引进为普通话声母的本体研究带来了生机。

吴宗济1980年在《中国语文》发表的《试论普通话语音的“区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中国第一篇运用“区别特征”理论来讨论汉语语音的文章。

作者将西方的区别特征理论和中国传统的音韵学术语相结合,以十一对辅音特征列出了辅音的DF矩阵,分别是元/辅、鼻/口、集/散、暂/久、糙/柔、浊/清、紧/松、洪/细、戛/透、降/平、升/平。

叶蜚声、徐通锵在《语言学纲要》(1981)一书中对区别特征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列出了“北京话音位的区别特征表”,包括有阻/无阻、鼻音/口音、唇音/舌音、舌尖/舌面、塞/擦、送气/不送气、前/后、高/低、圆/展这九对区别特征,为研究普通话声母的区别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声母教学理论基础不断拓宽上个世纪80年代伊始,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更多地应用于语音教学。

张鸿义(1983)从维哈学生学习汉语语音难点出发,汉语声母以送气不送气构成对比,而维语声母以清浊形成对应,汉语有舌尖前塞擦音、舌尖后塞擦音和舌面塞擦音,而维语没有,因此维哈学生学习汉语时要注意区别汉语的送气辅音和不送气辅音,要注意汉语塞擦音的发音。

周美妮(1993)针对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在辅音、元音以及鼻韵母中的发音偏误,提出维吾尔学生学习声母时易将汉语中的清塞擦音“b、d、ɡ”和清塞擦音“z”分别误读成浊塞音“b、d、ɡ”和浊擦音“z”,汉语中的“zh、ch、sh”误读成近似“j、q、x”,汉语中的“r”误读成维语中的颤音“r”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正音方法。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声母教学开始以语音知觉理论和中介语变异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寻求教学方法。

王功平(2008)运用语音感知理论,以感知实验得出印尼留学生感知汉语单音节声母的偏误规律:在发音部位的感知上,舌尖中(4.7%)三、更多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声母的研究(一)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更多地应用于声母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声学设备和语音分析软件更加多样,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更多地应用于声母的研究。

齐士铃(1982)用声学实验的方法测定了汉语普通话的辅音音长,得出的结论是:辅音音长与送气状态有直接关系,送气塞擦音长于其他辅音,不送气塞音最短,辅音音长与音节长度以及所在前后位置没有太大关系。

陈嘉猷、鲍怀翘(2003)利用动态腭位图和三维语图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了普通话塞音、塞擦音发音过程中的几个时间点,进而计算出发音过程中的七个时间段:前成阻段、后成阻段、成阻段、持阻段、GAP、VOT时长、C2时长,并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李俭、郑玉玲(2006)用动态腭位系统Kay Palatometer Model6300作为实验设备,以KAY Model Multi-speech3700作为分析工具,考察了普通话辅音在前后元音影响下发音部位的差异和舌面姿态的变化,实验得出:在V1C1V2音节中,辅音和元音的发音是相互影响,彼此协调的,同时辅音的发音部位离舌面越远,舌面协同发音越明显。

蔡整莹、曹文(2002)用语音软件Wincecil分析泰国留学生在汉语习得时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偏误规律。

庄洁、关英伟(2009)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分析了越南留学生习得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声母的偏误;冯玄玉(2013)用Computrized Speech Lab,Model4500语音分析设备对中国人的发音和越南留学生的发音进行了精确地测量。

(二)综合的方法应用广泛声母研究与其他学科诸如物理、数学学科相结合,实验的设计方法,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方法更加多样。

汤霖(2010)等人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MM)以及BP神经网络算法评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罗列分析声母读音错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了利用语音知识引导的两层两级声母客观评测算法。

根据普通话声母的特点,总结出98种普通话声韵组合作为声母的评测基元。

章斯宇、孟子厚(2013)采用多维尺度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用实验探究了混响环境下汉语语音的知觉特征,得出声母的发音部位是声母最重要的知觉特征,而声母的清浊对语音知觉基本不起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普通话声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声母的声学研究以及知觉研究主要集中在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声母上,对其他声母研究相对较少;其次,语音是一个系统,音节结构成分是相互影响的,声韵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是现在的研究侧重于对音节中声韵调的孤立研究,极少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在声母教学研究上,汉外语音对比的国家主要局限于韩国、日本、泰国等,和其他国家的语音对比相对较少,尤其是和印欧语系的对比以及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较少。

由此看来,对普通话声母的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研究为国家语委2015一般科研项目“哈萨克族人普通话等级特征和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1]吴宗济.试论普通话语音的“区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语文,1980,(5).[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3]李鼎兰.汉语拼音教学从“b、p、m、f”开始恰当吗?[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2).[4]齐士铃.汉语普通话辅音音长分析[J].声学学报,1982,(1).[5]钱文俊.声调同声母、韵母的关系[J].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6]张鸿义,孟大庚.双语教学中的汉维语音对比[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8]杨玉芳,金凌娟.塞辅音与声调知觉问题[J].心理学报,1988,(3).[9]余维.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10]周美妮.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偏误纠正方法[J].语言与翻译,1993,(3).[11]陈肖霞.普通话音段协同发音研究[J].中国语文,1997,(5).[12]蔡整莹,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13]丘卫红.功能性构音障碍语言评价及训练效果的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1).[14]陈嘉猷,鲍怀翘.基于EPG的普通话塞音、塞擦音发音过程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2003.[15]梅丽.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1).[16]毛世桢等.构音障碍儿童的辅音声母偏误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9).[17]李俭,郑玉玲.汉语普通话辅音的发音变化——基于EPG的实证分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5).[18]申东月.汉日辅音系统对比及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6,(2).[19]王功平.印尼留学生汉语声母感知实验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20]冉启斌.汉语普通话清擦音的声学空间分析[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2008.[21]胡蔓妮.汉语普通话清、浊辅音对基频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2008.[22]庄洁,关英伟.越南留学生习得普通话塞音、塞擦音实验研究与偏误分析[J].云梦学刊,2009,(2).[23]汤霖.普通话声母的客观评测[J].计算机应用,2010,(4).[24]冯玄玉.汉越声母系统考察与汉语声母习得的偏误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5]章斯宇,孟子厚.混响环境下汉语语音知觉特征的实验分析[J].声学学报,2013,(1).(孙益凤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