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第1章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李翠泉
2020/11/24
1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2020/11/24
2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三种认识: 一是现象说。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二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三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2020/11/24
12
古希腊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身心和谐发展 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
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主张启发教学 代表人物: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2020/11/24
1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 重视人文教育等
教学原则、方法等。 四是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五是注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
实验。
2020/11/24
19
(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1、“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间的竞争。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学论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 教学论的竞争。
2020/11/24
2020/11/24
26
20世纪中叶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三种理论 流派:
2020/11/24
21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 导下的教学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巩 固、运用四个教学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学习是学生自觉地积
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学前教育课程论》第一章课程的本质

《学前教育课程论》第一章课程的本质

第一章课程的本质一、课程曾经是什么(一) 课程最初是什么(二) 课程后来是什么(三) 从“课程”到“潜课程”说明了什么二、课程应该是什么(一) 从课程概念的变化看课程本质观(二) 课程本质所涉及的方面(三) 课程本质的概念化(一) 课程结构是什么(二) 课程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三) 课程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关系课程是什么?这个命题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要研究课程的有关问题,首先必须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

”①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

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或对象,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

它既有长远的过去,又仅有短暂的历史。

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就宏观而论,它关系到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

对课程作评说,的确难于一言以蔽之。

但是,所有上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课程的特性,都在一剖析课程概念发展史,是探索课程本质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课程概念集中地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这种概括,既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水平,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过程。

透过对课程本质认识的水平特征和过程特征,可以看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哲学、心理等诸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简言之,课程本质(一) 课程最初的含义“课程”,作为实践过程,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是早已有之。

原始社会,年长者向儿童传授捕渔、守猎、民俗传统等,即属课程活动。

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就是课程实践的例证。

课程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②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关于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记载。

比如《礼记·内则》中就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在国外,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corates,前469~399)运用“产婆术”对其学生授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每个儿童的本质价值内容,使儿童内在的固有人性能够充分地展开。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一)泰勒原理-主导的课程范式

1.思想渊源 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观;教育测验 运动 2.实践基础 八年研究(1934-1942)
(二)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How can these educatioan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4.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二、课程论的诞生:学科形成阶段

1.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 Bobbitt)出版的《课程》 (curriculum) 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该书的问世使课程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 领域,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2.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贡献
(一)博比特(F.Bobbit)的课程开发理论
概念重建主义的两种理论倾向


存在现象学课程论:个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 在经验的发展;“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活 生生的经验 (lived experiences);个体是知识和文 化的创造者,而主要不是接受者;个体通过对 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意识水平不断提 高,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批评课程论,追求“解放旨趣”。课程是一种 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其构成因素是行动与反思。 课程就是行动与反思的统一,不只是一套要实 施的计划。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课程创 造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权力分配。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洛克白板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 洛克白板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 卢梭性善说和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性善说和自然主义教育; 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1806年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 1806 基本标志。 基本标志。 探讨:教学阶段理论 即明了、 探讨:教学阶段理论——即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 即明了 联系、系统和方法; 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 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17世纪到19 1632年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主张: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构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构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提出:教学要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提出:教学要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论证(首次):班级授课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论证(首次):班级授课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班级授课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课程论与教学论以课程或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反映了解决课程和教学 领域特殊矛盾的客观要求。 领域特殊矛盾的客观要求。
【结论】 结论】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问题的专门理论。教学论就是研究教学问题的专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问题的专门理论。 门理论。 门理论。
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 技术问题 事实问题 价值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ppt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ppt

2019/11/3
26
20世纪中叶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三种理论 流派: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几种 有代表性的观点
⒈ 大教学论
教学论
课程论
2019/11/3
28
⒉ 大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11/3
29
⒊ 相对独立论
34
基本价值观: 课程理论的最基本价值观是传承文化,促进儿童发展,
体现社会价值; 教学理论中最基本的价值观是教学要促进发展和优化
师生活动。 基本方法(技术):
课程论: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实施 和评价。
教学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技术;教学设计。
2019/11/3
35
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动
——波普尔(科学哲学家)
一、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 学问题。
2019/11/3
6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三类问题: 1.是什么?(事实问题) 2.为什么?(价值问题) 3.如何做?(技术问题)
2019/11/3
7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11/3
30
我们在本门课程中的选择是,将课程理论 与教学理论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 两者的关系是:课程论主要讨论教学内容确定、 选择和组织等问题;教学论偏重探讨课程内容 的具体实施过程问题。
2019/11/3
31
2019/11/3
32
1.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需要 2.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3.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的内涵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的内涵

三、课程论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的方法 2.人文理解的方法 3.社会批判的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课程的内涵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概述
一、课程的起源和词源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写道“教护课程,必君 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 此所能见到的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宋代朱熹在 《朱子全书·论学》中亦多处使用课程一词,如 “宽着限期,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等。 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自拉丁语,原 意为“跑道”(race-course)。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
1.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 2.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 3.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 4.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5.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第三节 课程论的若干问题
一、课程论学科的性质 1.应用学科论 2.理论学科论 3.应用学科兼理论学科论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1.大教学论观 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 把课程理论当作教学理 论的一部分。 2.大课程论观 把教学看作课程的一部分,把教学理论归入课 程理论的范围之内。
3.一体化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 不能 孤立地存在, 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4.并列论 这一主张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 两个独立分支科学,它们各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不同 的特点, 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也不相同,需要分 别进行深入研究。
四、课程论的早期发展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 奠定了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课程论

课程论

第一章.课程的概述1.课程的概念(美国学者蔡斯对课程定义):●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2.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教什么”的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设计原理,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理论体系。

4.课程主要关注的问题:⏹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问题⏹课程设计的基础问题⏹课程编制的原理问题5.课程的一般用途:●用以表示学校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相当于课程计划。

●用以表示学校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具体设计,相当于课程大纲。

●用以表示一个与教学论平行的研究领域,相当于课程论。

6.影响课程的演变因素:⏹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宗旨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要求◆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的文化传统◆儿童身心的发展◆学校的类型和制度7.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课程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准备经验。

8.课程的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9.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塔巴、卡斯威尔、坎贝尔、施瓦布、布鲁纳、杜威、罗杰斯、马斯洛。

第二章课程理论学派2.古代课程的特点:✧ 课程内容主要为古典人文学科。

✧ 课程的分科设置为以后的学科课程的构建打下基础。

✧ 课程实质是学程(所谓学程关注的是教学内容)。

✧ 不足:过多关注“教什么”,忽视“怎么教”;课程内容偏向人文学科,忽视自然学科;课程的内容是修身,而不是知识的习得。

3.当代课程理论类型:学科理论(分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内容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综合课程论: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核心课程)。

活动课程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或改组;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育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核心课程 第三章.课程编制的实际问题1.课程编排:纵向组织原则;横向组织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还告诉孩子,由于“个人是最 重要的”,政府就不能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生意人,生意人就不能欺 骗顾客,工会才必须要代表它每个 成员的利益。因为“个人的尊严是 至高无上的”。 5、生活(经验)化-过年,踢足球 6、民族化与多元化
重点: 课程及其表现形式、课程的作用、课 程的分类、课程发展的趋势
另一则寓言说,一只公鸡很为自己美 丽的羽毛而骄傲,它想与动物界的同 伴们谈谈羽毛的美丽,可老牛谆谆告 诫说:美丽有什么用呢?要为大家做 好事才是有用的。于是,公鸡赶紧夹 起尾巴,恪守打鸣之职。
2、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规划 了学生发展的蓝图,是影响学生发展 的重要因素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 小时候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 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 那小斧头新崭崭的,小巧锋利。小乔 治可高兴啦!他想父族的大斧头能砍 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 呢?我要试一试。
1、从组成课程的要素分析 组成课程的要素:教师、学生、内 容和环境 教师本位课程,学生本位课程,知 识本位课程,情景本位课程
2、从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析 计划、标准、教材、教学辅助资 料(含课后练习册) 3、从课程的宏观门类分析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
4、从课程的微观门类分析 (1)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5、从一门课程内容的组成上来分析 知识、能力、经验、道德、审美、 健身等等要素 知识、能力、个性、经验、道德、 审美与健身等课程内容
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 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问小乔治: " 是你砍倒了我的樱桃树吗?" 小乔治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 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爱说 谎,就对父亲说: "爸爸!是我砍倒你 的樱桃树。我想试一下小斧头快不快。" 父亲听了小乔治的话,不仅没有打 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 "
第三节 课程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一、历史 1、中国 (1)商代学校的课程:祭祀、军事、乐舞、 文字 (2)周代学校(包含孔子)的课程: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 孔子的教材(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 (3)汉至清代的教材:以儒家经学、四书 五经为课程及内容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
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棵樱 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爸爸原 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 随便砍树了。" 小乔治望着父亲,懂事地点了点 头。 3、课程在学校中居于中心地位,是 组织教学及考试的依据
第二节 课程的分类和结构 一、课程的分类 1、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 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 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 活动(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 活动的经验为中心而组织的课程。
他看到花园边上有一棵樱桃树,微风 吹得它一摆一摆的,好像在向他招手: "来吧,小乔治,在我身上试试你的小 斧头吧!"小乔治高兴地跑过去,举起 小斧头向栅桃树砍去,一下,两 下……樱桃树倒在地上了。他又用小 斧头将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 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头,一手 扶着小树棍,在花园里玩起了骑马打 仗的游戏。
3.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课程专家将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 文化精华,经过选择而编排的科学文化 知识。-传统定义-我国的课程实践仍停 留在“跑道”意义 知识中包含着智慧、情感、态度、个性、 审美观和道德等等要素材料。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材辅助 资料及其它资源 主要是教材
三、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国家主流文化的代表 一只鹿很喜欢自己的角,而不喜欢 那瘦长的四条腿。当它遇见老虎时, 正是漂亮的角妨碍了它在森林里的 逃窜,幸好那四条腿又机灵又有力, 才得以逃脱虎口。
第一章 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1.几种定义 学科 目标或计划 教学活动 经验或体验
2.课程内含的发展趋势 (1)学科内容——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2)目标、计划——过程的价值 (3)教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 因素的整合 (4)显性课程——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5)实际课程——实际课程与“虚无课程” 并重 (6)学校课程——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 重
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它的 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 上”。你作为一个人,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这个制度下,你必须能 “自由买卖和拥有,你自己决定做 什么”。而政府只是为你服务的机 构,“当政府是你的仆人时,你是 自由的;当政府成为你的主人时, 你就像一个奴隶那样,不再重要
(4)1902年《奏定学堂章程》 《课程学》 (5)1922年《壬戌(需)学 制》(六三三制)
2、西方 (1)古希腊 柏拉图的课程体系: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 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 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中世纪 七艺,增加神学
(3)文艺复兴 恢复:体育,提高德育,改造和扩大 “七艺”的内容 古典语文(希腊文、拉丁文) 增设:文学、历史、地理、力学 (4)资本主义社会 自然学科的增加:代数、三角、植物学、 动物学、物理学、化学、劳动(手工)。 新人文学科扩展: 本民族语、外语、公 民、历史、地理、艺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禁开宗教课
二、趋势 1、综合化 2、现代化 “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 喊着撞向胜利之线……”课文以 这样饱含感情的文字来向上海的 学生们介绍公众明星刘翔。
这篇课文取名《跨越新纪录》,讲 述了刘翔创造世界纪录的故事,并 且还附上了刘翔“精彩一跨”的大 幅照片。 3、结构化 4、个性化-砍树 《公民读本》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 孩子们,这个国家“建立在这样的 一个理念之上,
5、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 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隐形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 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 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 种环境就是一种非正式的、潜在的 课程。
二、课程的结构 课程的结构与功能(课程的作用) 之间的关系 我国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不平 衡:如国家课程多,地方与学校 课程少;教材中知识多,能力少。 结构要合理(适宜)、平衡(均 衡)、有序、优化(功能最大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 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 完整性和独立性。 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 科的知识而组成的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所有学生必须学 习的公共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 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4、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直线式课程是指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 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 不重复的课程。 螺旋式课程是指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在不 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使学科内容不断 拓展与加深的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