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的梦幻杰作_关于_西洲曲_的新审视和新结论
【赏析】《西洲曲》乐府民歌

【赏析】《西洲曲》乐府民歌《西洲曲》乐府民歌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概述《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南朝民歌《西洲曲》浅议

《 西洲曲》代表着南朝 民歌 的最高成就,也是乐府 民歌 的 代表 之 作 。最早 出现 在南 朝梁 徐 陵所 编辑 的 《 台新 咏 》之 中 , 玉 北宋 郭茂 倩编 的 《 府诗 集 》 中将 其 收入 《 曲歌辞 》 中 ,认 为 乐 杂 是 “ 辞 ” 。沈德 潜 在 《 古 古诗 源 》 中说 它 “ 续相 生 ,连跗 接 续 萼 ,摇 曳无 穷 ,情 味 愈 出 ” ,着 实道 出 了他 在 艺 术上 的 特色 。 本文 就此 诗创 作 的政 治文 化背 景 、 自然风 格两 个 方面 ,来 重 新体 会 《 西洲 曲》 的思想 与意蕴 。 从 政 治文 化背 景 上看 ,魏 晋 南北 朝 是个 社 会动 荡 乱 离 的时 代 ,分裂 割据 ,战 争不 断 ,朝 代更 替 频繁 ,南 北朝 长 期处 于对 峙 ’ 的局 面 。在思 想文 化领 域 ,儒 家 的经 学 已不再 是 文人 思想 学术 的 发源 于此 。 ’@ 同 时通 过 连 环 钩 连 式 的结 构 来 表 现 少 女 缠 绵悱 恻 的相 思 之 唯一 追求 , 以老庄 为主 体 的玄 学风 行 ,带 来 了文人 的思想 观念 的 解 放 和个 体人 格精 神 的 自觉 。正如 钱穆 《 国学 概论 》 所言 : “ 魏 情 。在修 辞上 ,诗 中使用 了顶 针 、钩 句 、 比喻 、谐音 双关 等 。顶 晋 南 北朝三 百 年学 术思 想 ,亦 可 以一 言 以蔽之 , 日:个 人 自我 之 针之 处如 “ ”、 “ 子 ” 、 “ ” 、 “ ”等 ; 钩旬 之 处 如 树 莲 鸿 楼 觉 醒 ,是 已。 ”这 就强 化 了文学 的本 体性 和审美 趋 向 。 “ 下既 门前 ,门 中 露 翠钿 ” 、 “ 门 郎不 至 , 出 门采 红 莲 ” 树 开 过 去几 千年 ,儒 家 学说 的盛 行 加 强了 男性 社会 这 一格 局 ,但 等 , 比喻 之处 如 “ 子红 ” “ 雏色 ”、 “ 如 水 ”等 ;谐音 双 杏 鸦 清 由于长 期 的战 争、 分裂 ,尤 其 是北 方人 大量 往 南方 迁移 ,使 中原 关之 处如 “ 子 ”谐 冷子 ” , “ 的 ”谐 “ 的 ”等 。种种 修 莲 莲 怜 故 国 开放 、靡 丽的风 气在 南 方 生根 ,而 在动 荡 中原 中 的儒 家道 德 辞手法的运用既体现 了南朝民歌的语言特色,也增强 了诗歌的艺 观 念 也受到 严重 的抛 弃 。另 外 ,南 方 的统 治阶 级从 本质 上就 是 一 术表现力。如钟惺和潭元春在 《 古诗句》中评论比诗所说的 “ 声 群腐 朽 的 士族 ,很大 程度 上 也不 喜 欢制 约他 们 奢侈 淫 乱生 活 的儒 情 摇 曳而行 回 ”的 良好的 艺术 效果 。@ 家 道 德观 念 。在 诗歌 创 作 上 ,南 朝 和汉 代 一样 设 有 乐府 机 构@ , 诗 歌清 新淳 朴 的语 言 ,婉 转和 谐 的韵 律 ,细腻 真 挚的情 感 都 负 责采集 民歌 配 乐演 唱 。汉代 统 治者 采集 民歌 尚有 “ 风俗 ,知 显 示着 民歌 的特 色 。通 过情 与 景 的结合 ,修辞 及 结构 的组 织而达 观 薄厚” (《 书・ 汉 艺文 志 》 )的 目的 ,而 南朝 统 治 者采 集 民歌 则 到 一种 自然之 境 。 完 全是 为 了满足 其纵 情声 乐 的需 要 。雅乐 至 西晋 之 乱 已渐散 亡 。 而这 种 自然 之 美 ,可 以将 艺术 创造 对 象的 神态 生动 地 体现 出 所 剩 的雅 乐 曲 、辞 已陈 旧 , 无 生气 ,不 能 满 足 统 治 者 的 享 乐 需 来 魏 晋 时期 所盛 行 的建 安风 骨 ,一种 苍 凉古 直 的文风 ,一种 自 要 。统 治者便 以 自己的好 尚进 行 采集 ,尤 其 是 民间发 于 男女 恋歌 然 之美 。刘 勰和 钟 嵘在 提倡 风骨 的同 时 ,竭力 主张 自然 , 决不 是 的歌 唱 ,更适 合 统治 者 的生活 情 调 。 由于 统 治者 的提 倡 ,也 鼓舞 偶然 。象 颜 延之 的诗 那 样 “ 铺锦 列锈 ,雕蝗 满 眼 ”,是 决不 可 能 了 民 间 自由思 想 的 产 生 ,至 少 在 爱情 上 ,还 可 以创 作像 《 洲 有 “ 骨 ”的 。所 以 ,一心 向往 “ 西 风 蓬莱 文 章建 安骨 , 中间小 谢又 曲》 这样 的 爱情 诗歌 。而 在推 崇 理学 的宋 、明 、清 时代只 有 “ 才 请发 ”的李 白,是 最痛 狠 “ 虫丧 天真 ”的, 而竭力 主 张 “ 雕 清水 子佳 人 ”式 的 爱 情 故事 ,却 看 不 到 如 此 热 烈 、 真 挚 、 勇敢 的作 出芙 蓉 ,天 然去 雕饰 ”的 。苏轼 无 论在 文章 还 是绘 画 ,可贵 之处 品 。 《 洲 曲》可 以说其 思想 价值 在 于一 定程 度 上表 现 了我 国古 在于 由人 工创造 自 天 成的 水平 ,即 “ 西 然 尽物 之态 ” 。 代 人 民 中广大 妇 女的 爱情 理想 。她 们 要求 自由恋 爱 ,爱慕 、追 求 《 洲 曲》 以其 独特 的 自然 风格 和 审美 意识 ,展 现抒 情 主人 西 异性 ,对 恋人 的 思念 ,对 爱情 的吟 唱 ,便 是对 爱 情理 想 的勇敢 实 公热 烈 、真 挚 、勇敢 的 爱情 。诗 中主 人 公热 烈 、真 挚 、勇敢地 爱 践 。这种 要求 和愿 望 是 同封建 礼法 思 想相 对立 的 进步 意识 形态 , 情 。诗 中主 人公 自由地 正视 其情 感 ,得 以纵 心适 意地 表现 她 纯洁 是人们 所 向往 、追 求 自由、幸 福 生活 的重 要体 现 。我 们可 以从 这 的爱情 ,清 丽缠 绵 ,实 为南朝 民歌 的代 表之 作 。 首纯洁 的 爱情之 歌 中体会 到抒情 主 人 公的 热烈 、真 挚 、勇 敢 的情 感 之花 。 、 参考 文献 从 《 洲 曲》 的 内容上 看 ,是 诉 写一位 女 子 的相 思之 情 ,伴 f李 文初. 汉魏 六朝诗歌 赏析 》. 东人 民出版社 ,39 西 1 ] 《 广 5. 随着 不 同季 节 的景物 变 化和 女 子活 动 、服 饰及 仪容 的 点染 描绘 , 【 袁行 霈. 中国古代文 学史》卷二. 2 】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5 9. 表 现 出细腻 缠绵 的相 思之 情 ,委 婉 而又 含蓄 。全诗 随 口唱 来 ,不 [ 王运熙. 汉魏 两晋 南北朝 乐府官署 沿革考略 》. 3 】 《 古典文学 出版社 , 9 雕 饰便将 内心深 处细 腻缠 绵 的情 感真 切 地表 现 出来 。我 们来 体会 1 85, 4. 全 诗独特 的 自然风格 及 审美 意识 。 [华 东师范大学 中文 系资料 室. 古典文 学名篇 赏析 》. 4 ] 《 上海教 育出版 95 . 其 一 ,在诗 歌 中,作 一 般 的叙 事 、抒情 或抽 象 的议 论 是不 难 社 , 1 8 ,3 的,但 要通 过写 景而 表现 弦 外之 音 ,却 是并 不容 易 的 。例如 “ 折 [社会科 学战线编辑部. 古典文学论丛 》. 5 】 《 济南齐鲁 出版社 ,18 : 92 7 -2 7 梅 寄 江北 ” ,暗 寓 着 希 望他 睹梅 思 旧 ,速 驾 归 舟 ; “ 单衫 杏子 2 6 7 . 红 ,两鬓 鸦雏 色 ” ,暗 寓着 她寄 梅 的希望 落 空 ,盼 到春风 已过仍 不见 他过 来 ; “ 日暮 伯劳 飞 ,风 吹乌 桕树 ”,暗 寓着 她 仍然 痴心 作者简介 : 等待 ,以致 陷入 朝思 暮想 ,闻伯 劳飞 鸣 ,风 吹乌 臼,就 以为 是他 刘婧 ( 9 3 2 1 8 年1 月一),女 ,安徽人 ,硕 士研 究生在 读 ,助教 , 归来 了, …… 全诗 采 用 了这 种 写法 滥 觞 于 《 经 》 ,如 《 雅 ・ 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 诗 小 采薇 》 : “ 我往 矣 ,杨 柳依 依 ;今 我来 思 ,雨 雪霏 霏 。 ” “ 昔 逃 之天 天 ,灼 灼其 花 ” ( 《 周南 ・ 夭 》 ), “ 之未 落 ,其 叶沃 逃 桑
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导语】: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与《西洲曲》一、关于“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
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
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
“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
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
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
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
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
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
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
《西洲曲》的考证及解读

《西洲曲》的考证及解读余再山【摘要】<西洲曲>自诞生以来,其艺术成就无庸置疑,但关于作者、叙述主体、故事发生地和诗中某些词句的解释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主张研读作品必须将其还原至它产生的时代,不能生硬地用现当代的某些文学创作理念和方法强加于千百年前的文学作品.通过<西洲曲>之争的分析,理清了诗中的故事发生地和某些词句的解释,认为<西洲曲>是一首通过季节和空间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位女子对情侣深长思念的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南朝民歌.【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4)004【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西洲曲》;南朝民歌;争论;解读【作者】余再山【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西洲曲》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其与《木兰辞》被誉为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南北双璧,其影响可见一斑。
但这首诗又是学界争议颇多的一首诗,尤其是关于作者、叙述主体、故事发生地、某些词句的理解及全诗的意会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拟在《西洲曲》理解共识和争论的基础上,来解读这首南朝民歌佳作。
《西洲曲》全诗如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关于作者关于本诗的作者,笔者认为早有行家慧眼识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 1962年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认为“这篇诗《乐府诗集》题为‘古辞’,原来可能也是长江流域的民歌,文字似曾经过人文加工。
读西洲曲心得体会

读西洲曲心得体会1昨天被晓壮安利了《西洲曲》,打开链接之前就决心先看看晓壮的同窗高人是如何评论的,再去细致研读诗文本体。
必需感叹,这篇议论真的是恢宏呀。
开篇便是引经据典,将后代诗人渴望美人一见的切切之心引论一番,至此忽然好奇心被疯狂撩起,怎就是一位绝世的美女,引文人墨客如此的竞折腰?于是,断然的反回来开始抄诗。
呵呵我读诗必需用抄的,手不动心难到。
呵呵呵。
知道我的感受吗?这绝对是一个女孩子呀,刚刚开始羞怯怀春,还没有遇到那个真的情郎,她终日沉浸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时不时随口吟唱,那诗中所现的所有的景色感情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除了那个虚幻的情郎。
男孩子们对这种感情很是陌生和不理解,不过几乎每一个女孩子都有这样的一段所谓的少女时光。
庄子在《齐物论》中开篇就议论了人籁地籁以及天籁的区别,这篇诗文就是对庄子的这一论点的最好的诠释。
这就是那个所谓的天籁之声,不知其从何而起,无法寻觅其来源出处,人们只能等待她的出现。
而后人,无论如何都只能达到引她飘过而荡起的微风吹出的地籁的程度啦。
呵呵呵。
其实更本不用那么多的语言去颂扬她,那样的话会吓坏她,呵呵呵只要一句“此真乃天籁”之声足矣。
呵呵呵。
读西洲曲心得体会2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她摘下莲子放在衣袖里,那莲心都已红透,少女采莲却仍无法派遣掉心中的相思之苦,思念心上人他却迟迟不来,她抬头看那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空上飞满了带着各种寄托的鸿雁,是否也有属于她的那一份呢?她走上了高高的楼台想要看看能否看到她的郎君,可那楼台再高也望不到,她心里悲伤却仍存着希望,整日都倚在栏杆上。
在这一节里将女子的相思之情用更加深刻的笔触写了下来,“鸿雁”向来是人们寄托思念的象征,女子抬头望鸿雁一方面可能是自己寄去了信件以表相思,另一方面她可能是在等待她的心上人会不会寄锦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