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_问题阐释_人文批判_当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论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的核心特点是人文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实践,它关注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强调人的主体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注重历史、文化、价值、意义等方面的探究,追求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关注人的主体性和多元性。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个性和多样性,注重从人的角度审视问题,关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强调历史和文化的学科性。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注重历史、文化、价值、意义等方面的探究,追求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关注社会发展和变革。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关注社会变革和发展,探究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
四、注重实践和应用。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强调实践和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五、重视跨学科研究和交叉融合。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注重跨学科研究和交叉融合,强调不同学科的互补性和交叉创新。
人文社科思维方式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关注人的主体性和多元性,追求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跨学科研究和交叉融合,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文科生的思维模式

文科生的思维模式在人类知识的广阔天地中,文科与理科如同两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体系。
理科生以逻辑严密、实证为本的方法论著称,而文科生则以其深邃的人文关怀、多元的视角和批判性思维独树一帜。
本文旨在探讨文科生的思维模式,分析其特点,并阐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科生的思维特点强调人文关怀与价值取向文科生的思维往往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需求、情感、价值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
他们倾向于在思考问题时融入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强调道德和伦理的价值取向。
这种思维模式使文科生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其背后的文化脉络和价值冲突。
多元视角与批判性思维文科生的学习领域广泛,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经历使文科生习惯于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不易受单一观点的束缚。
同时,文科生通常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善于对既有观点进行质疑和反思,寻求更为真实和全面的认识。
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文科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独立的见解。
重视沟通与表达文科生的学习过程强调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使他们在沟通和表达方面具有优势。
文科生善于用文字表达思想,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等形式将自己的见解传达给他人。
同时,他们也注重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以求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文科生在团队协作和社会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文科生思维模式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社会文化素养文科生的思维模式强调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
文科生的存在和发声,能够唤起人们对文化传承、道德伦理等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促进跨学科创新文科生的多元视角和批判性思维为跨学科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文科生能够跳出传统框架的束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人文科学研究是一种以文化、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等为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
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是人文科学研究的基础,关系到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质量。
本文将从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以及在具体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相对于其他学科,人文科学研究有其独特性,因为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和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因此,其研究手段具有较高的主观性、文本性和质性。
因此,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 文本分析法人文科学研究是围绕源文件展开的一种直接研究,文本是人文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素材。
因此,文本分析法是人文科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解释来阐述文本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理解文本的意义与内涵。
比如研究一部文学著作,可以通过文本分析法来揭示其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对社会的影响等。
2. 实证研究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法是一种重要方法。
它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来刻画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以及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如对某社会群体的文化观念、价值观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其文化发展的趋势,探索文化变迁的动因。
3. 人类学研究法人类学是人文科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
它以人类及其文化差异为研究对象。
人类学采用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区域研究等,换而言之,就是从实际中着手去研究人类在不同环境中的文化体系以及其所呈现的差异性现象。
人类学研究法的特点是全面性、实证性、多层次性和开放性。
人文科学研究的理论人文科学研究的理论遵从以人文主义为价值理论,以特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一定系统的方式研究科学对象所呈现出的各种现象。
人文科学研究的理论主要有以下特点:1. 文化主义人文科学主张文化的优先作用。
人文学派在研究时强调文化的创造与作用,认为人类文化的表现是人类思维、生活的反映。
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

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文学和文化研究作为人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研究方法论和理论建构在近现代学术界中得到了日益重视。
本文以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为主题展开讨论,旨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是从对文本和文化理念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建立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逐一展开探讨。
1.文本理论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
研究者需要通过文本本身的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来理解其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文本理论强调文本的语言特征和形式,指出文本与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是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布莱德利表示:“文本具有自身的语言特征和结构特点,文本是思想、感情等内在体验的呈现,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反映。
”文本理论强调对文本的“再现过程”,并注重分析文本各个层面的意义。
2.文化理论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个体经验,更是文化中心和文化价值观表达的载体。
文化理论作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重要思想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唯物主义以及文化精神研究。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指出文化形态和意义的塑造是具有历史特征和地域独特性的。
文化唯物主义强调文化与社会经济基础的相互关联,即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意识是受社会现实和经验的影响。
文化精神研究则注重文化的精神历史和人文学科上的交叉研究,如语言、思想、文艺和社会等方面的交叉研究。
3.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指的是文学和文化的历史性和发展规律。
历史变迁背景下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与人们的感知体验密不可分。
历史对文学和文化的传承、独立和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唯有重视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背景,才能更好地研究文学和文化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二部分: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与理论的结合对文学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逐一介绍几种典型的研究方法。
1.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分词、关键词提取和云图。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对于探索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问题,有许多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供选择。
这些研究方法在实际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更深层
次的理解来解释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相关的话题。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社会
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方法:
首先,文献综述是常用的一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方法。
它可以
提供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特定话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
它可以让研究者更
全面地概览相关话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性思考,以便作出正确的研究结论。
另外,观察是另一种有效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涵盖了
从实地观察内容,到参与观察,再到深入观察技术。
实地观察可以使研究
者发现问题的根源,而参与观察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并解释发现的
问题。
最后,深入观察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探索被观察者的行为
和状态,建立其对话题的真实反映。
此外,访谈也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它可以使研究者收集大量的数据。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了解受访者的看法,从而可以给出更好的
研究结论和建议,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课题。
最后,实验是另一种有效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方法。
人文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人文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是人文教育中重要的培养目标。
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艺术作品或其他文化产品,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人文教育中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基于推理和证据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学生不只是接受表面上的信息,而是要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批判性思维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观点、理论和文本,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在人文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被广泛应用。
通过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者哲学思想等展开深入分析,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
批判性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本和资料,例如文学作品、历史文件或者艺术品。
通过多样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信息,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并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
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从其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
这种互动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四、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提出新颖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勇于冒险和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和应对未来的挑战非常重要。
五、创新能力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化和艺术的知识。
创新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中发展自己独特的才华和观点。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广泛探讨的领域。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术研究。
一、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描述和解释现象,而不是通过统计或数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
它通常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手段收集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人类行为、社会现象等具有主观性和复杂性的问题。
1.1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研究场所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获取有关研究对象的详细信息。
观察者需要注意场所的环境、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等细节,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分析和解释。
1.2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指研究者与被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了解其观点、态度、经历等。
这种方法通常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能力,以促进被访谈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1.3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指通过对书面、口头等类型的文本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解读,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洞见。
研究者可以采用语义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并解释不同类型的文本,如报纸报道、书籍、访谈录音等。
二、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数量化的数据,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来检验假设和提供可靠的结论。
2.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向大量受访者发放问卷,收集各种信息和意见。
研究者需要设计问题、确定样本,并分析和解释问卷数据,以获得对研究课题的定量洞见。
2.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通过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因果关系的方法。
研究者在实验室或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验,以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因果效应。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一定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技巧。
2.3 大数据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大规模的数据,来揭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规律。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使用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等工具。
人文方法的名词解释

人文方法的名词解释人文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与人类精神、文化和社会相关的问题。
它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关注个体和群体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表现、行为与思维方式。
人文方法以理解、解释和诠释为核心,强调对人类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思辨。
一、人文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人文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探索。
他们主张通过自省和对话来深入理解人类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
此后,众多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纷纷对人文问题进行探索,并形成了独特的方法论。
二、人文方法的特点与应用1. 理解与解释:人文方法重视对人类经验的理解与解释,以期挖掘人类行为背后的意义。
它关注人们的情感、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通过对个体与群体的观察与分析,揭示其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2. 同时性与整体性:人文方法强调了人类经验的同时性和整体性。
它认为个体的行动和思考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能独立于整体而存在。
因此,研究者需要将个体与群体、个案与背景相结合,形成整体性的分析。
3. 多元性与跨学科性:人文方法倡导多元性和跨学科性的研究方式。
在人文研究中,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助力于深化对人文问题的理解。
研究者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人文问题,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4. 个案研究与理论推理:人文方法采用个案研究和理论推理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捕捉到个体和群体的特定经验和意义。
同时,通过理论推理,可以从个案中发现普遍规律和潜在原则,提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人文方法的应用领域1. 社会学与人类学:人文方法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在探究社会结构、文化意义、人际关系等方面,人文方法可以促进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深入理解。
2.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人文方法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文方法可以帮助深度解读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05期总第283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052011Sum No.283思维方式·问题阐释·人文批判———当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论肖明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00)[摘要]当代人文学科知识生产的反思,是一个与知识合法性相关的重要问题。
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语境的研究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问题、保持人文话语的批判性及其心性建构的效用,对于当代人文学科研究而言具有较好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思维方式;问题阐释;人文批判[中图分类号]C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1)05-0019-0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反思”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肖明华(1979—),男,江西泰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文化研究。
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下,人文学科的研究总是在反思中得以推进。
不妨说,只有反思,才能较好地保证其知识生产建基于一种合法性之上。
为此之故,有必要在研究理念上就当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问题作些具体的反思。
避免二元对立地对待研究的对象,这是一个认知基础的问题。
对于将研究时段放置在当代的学人来说,特别不能的是,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与新时期以来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之间二元对立起来,同时,不能将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与西方的现代化实践置于因全球化语境而具有一定合法性的民族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话语之中,来予以二元对立地阐释。
然而,这种二元对立,长期以来却支配了我们的认识装置。
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认识论的普泛化导致了思维的去复杂化,以及特定时代里将“唯物”与“唯心”等本来具有合法本体论的思想,简单的认识论化、粗暴的“主义”化乃至规训式的政党政治化/党国化,这就使得人们的思维追求高度的、机械的主客二分,并且疏离/误读了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本体论思维。
比如,把柏拉图具有本体论的思想当成唯心论,把王阳明具有审美现象学特点的观念当成唯心论,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往往是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划清思维的界限和区隔思维的敌友。
这样一种境况下,就产生了:不是主体,就是客体;不是唯物,就是唯心;不是认识不清,就是认识得清,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二是战争的生存经验及其思维、冷战的生存经验及其思维的持续性影响,使得人们敌友分明,要么是春天般的温暖,要么是秋风扫落叶般的残酷无情。
同时,在特定情况下,由于国家实践中的高度强硬和统一,以及相对而言的个体的独立性弱化,也使得思维的个体化难以有制度性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真理在握的自信和独断也会导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比如,不是对就是错,不是真就是假,等等。
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后形而上学思想对人文学科的浸润,人们的生存经验和思想观念的确发生了较大的变故,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地不再以二元对立作为一种当下认识乃至未来想象了,人们再也不仅仅将认识论的真理当成真理,甚至不再认为人文学科会有这种认识论的真理。
改变以往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渐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问题是,该如何避免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呢?·91·不妨说,对人文学科的研究来说,可行的路径有二:一是要立足于当下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
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要能够通过这种想象力来找到时代的症候所在,然后再来予以具体的分析和切实的研究,如此才能避免去抽象地“套用”甚至“例证”一个理论,才能避免从抽象的道德/审美/认知等层面来思考问题。
二是要有一个公共领域意识与实践。
公共领域是我们交往的具体的空间,甚至是一种制度性保障的表征。
有公共领域/公共性意识,我们才能意识到“你我都是人”①,才能意识到我们都只有意见,我们的目的是要达成“意见式真理”②,如此我们才能有一种反思意识,有一种阐释者的认同,有一种友谊的诉求,等等。
具体而语境的研究一个属于“自己”但又具有“公共”意义的问题,这是必要的。
但关键的还在于如何研究这个问题。
要研究问题,总是需要借助一些知识,而一种知识的生成,一般而言总会有其历史语境,因此更好的选择是将这些知识问题化,而不是将这些知识理论化,甚至教条化。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理论的活力,才能像伟大的理论一样进行伟大的思考实践,这是不是就是一种“转化性/创造性阐释学”呢?比如,就好像我们要像朱熹/王阳明思考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一样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用朱熹/王阳明的理论来思考我们今天的问题,“套用”他们的理论。
比如,我们可以阐释王阳明的心学,在阐释中能够借此启发我们对当下犬儒主义心性的批判性思考。
其实,朱熹的解经/阐释实践可以给我们的启发,简而言之即是:阐释活动要立足当下,但又做到像经典思想一样的去思想,从而获取一种经典的智慧。
问题的确是可以在生存经验中发现和提取,只要言说空间足够的时候,这种问题就更容易被显现出来。
但如何将问题意识化,阐释成一种知识,这却是难的。
用一种转换性/创造性阐释学来应对,或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人文的眼光不能丢,改变人们的心性结构是需要的。
从观念的层次上改变人们的观念,这是很重要的。
一种观念只能用一种观念来改变,一种观念只能彻底了的时候,它才能服人。
换言之,只有一种道理讲清楚了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一种道理,成为了一种道理才能内化成一种观念,一种观念观念化了就可能内化成为了一种“习性”。
“道理”不是单纯的/粗暴的“信仰”,虽然“道理”最终离不开“信仰”。
这就是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也是宣传与说服的区别。
而这种习性的改变,与人们的感性心理是有内在勾连的。
康德之所以要提及感性审美的重要性,或也是这个原因。
他甚至说:“通过一次革命,也许会造成个人独裁,利欲熏心的或者唯重权势的压迫制度的倒台,但却永远不会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变革,反而会使新的偏见像旧的偏见一样成为无思想的群氓的引导。
”③依其之意,一种革命要真正成为革命,是离不开心性观念的革命的。
不妨说,与“社会主义革命”相匹配的思想改造之所以要展开,也许也是这个道理。
只可惜的是,这种社会主义革命似乎过于的人为了,所以改造得也就难免不创伤惨痛。
但是,这种改造为什么要从人文话语抓起,文学艺术为什么参与得如此“全面”,甚至在最极端的时候,只有“八个样板戏”,这是与人们意识到了感性的重要性有关的。
值得提及的是,人文学科在参与社会构造的时候,就必然会要求人文学科要有阐释力。
但是,这种阐释力的获得并不是以牺牲其人文性为代价的。
人文学科不能也没有必要“鹦鹉学舌”般的“直接”去谈论什么贫富分化、政治集权,而应该将这种过于社会学科的话语转换成一种人文话语,否则就会“东施效颦”。
显然,文学/艺术就是这样的人文话语。
人文话语是一种与感觉或者说感性/想象有内在关联的话语。
从这个方面来说,人文话语是不能丢失的。
从事人文话语生产者,要有这个自觉与自信。
不妨倾听一下如此说法:“在‘文革’那个极端的年代,公开发表的文学都蜕变成千篇一律的奉承之作,但真正的文学转入地下状态后,依然在社会上流传,形成‘地下文学’这一精神奇观。
而哲学和历史学即便有少量文本存在,其声势也无法和‘地下文学’媲美。
这说明观念形态的东西,某种意义上可以采取强制手段压抑,但扎根于人的基本需求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任何外力都难以迅速摧毁的。
当它受到外界强力压抑时,就会像潜意识以梦的形式释放那样,转换形式改头换面出现在世人面前。
而且,文学注重的是情感的最新需求,就像人的生命律动那样,文学的情感有一种求新求变、不断获取新的满足的需求,它不会停留在既定的感觉范围之内,而是时时催促着生命往新的探索领域发展。
所以,想象、虚构这些乌托邦心理动力,往往最先通过文学的笔触传递出来。
”④值得提及的是,这里说的人文话语,不是那种反思人文话语的话语。
得承认,反思人文话语的话语,比如文化研究就兼及人文学科话语和社会学科话语。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比如文学理论这种人文话语,其实是有内在的区分的。
(下转第24页)·02·的演出,能进一步刺激消费者亲身参与体验项目的欲望,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实现消费者文化旅游的目的。
在对大雁塔文化广场的体验内容的设计中,通过对佛教节目的季节性的演绎,和唐代诗词的艺术性展示,带给游客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新鲜刺激的享受,吸引消费者不同时节的体验消费。
4.通过文化品牌形象管理,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
旅游业是服务性产业,要通过特色的文化属性、具有感染力的情感诉求和高品质的服务构建起自身的文化品牌形象。
员工作为文化情感氛围的构建者,其提供的无形服务是实现旅游地文化向消费者价值流动的主要途径,其服务主旨是要传达一种“物超所值”的实惠和愉快体验,达到正面宣传的效果,在树立了旅游企业品牌的同时,也实现了顾客对品牌的忠诚。
5.通过信息科技手段,提高消费者与企业互动,有助于强化消费者的感知效果。
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廉价、快捷、虚拟体验的好途径。
旅游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更好地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对旅游地资源进行更好的了解和评估,对消费者体验效果的形成具有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方便企业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体验需求进行调查和了解,根据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体验营销策略,有助于提高企业体验式营销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1]Gartner W C.Temporal infuluences on image cha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13(04).[2]Pearce P L.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ourist Behavior[M].New York:Pergamon,1982:27-47.[3]MacCannell Dean.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6:17,138.[4]B Joseph Pine II,James H Gilmore.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07-08).[5]Kevin Lane Keller,Donald R Lehmann.Brands and Branding:Research Findings and Future Priorities[J].Marketing Science,2006,25(06).[6]Schmitt B.Experiential Marketing: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feel,think,ACT,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9:22-42.[7]Haeckel S H,Carbone L P,Berry L L.How to lead the custom-er experience[J].Marketing Management,2003,12(01).[8]大雁塔网站[OL].http://www.xiandayanta.com.[9]Rochber Halton.意义与现代[A].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C].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0]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人学出版社,2005.[11]姜奇平.体验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吕瑶.以大雁塔广场为例谈中式文化精神的市民广场[J].山西建筑,2006(17).[13]张恩碧.试论体验消费的内涵和对象[J].消费经济,2006(06).(责任编辑:齐原)(上接第20页)那种作为理论/学科的文学理论,就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学科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