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诊治进展LG

合集下载

膜性肾病—搜狗百科

膜性肾病—搜狗百科

膜性肾病—搜狗百科长期以来对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议。

因部分病人在起病后几个月甚至数年可能出现自发缓解,而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本身存在副反应。

为避免观察时间过长延误病情,有专家主张对于持续性蛋白尿病人,不管程度轻重在实施治疗前先进行6个月的密切动态随访,并给予一般对症处理,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1、一般处理(1)休息与活动:当发生肾病综合征时应以卧床休息为主以增加肾血流量,利于利尿。

但应保证适度活动防止血栓形成及血栓并发症的出现。

当肾病综合征缓解后逐步增加活动量。

(2)饮食:水肿明显时应低盐饮食。

关于蛋白质摄入,现一致认为限制蛋白摄入可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治疗可在保证病人营养的同时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本病常合并高脂血症,故主张低脂饮食以减少高血脂带来的动脉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一组报道供给受试动物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使动物血脂下降,尿蛋白减少,肾小球硬化程度减轻。

(3)利尿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性适度使用各种利尿药。

(4)降脂治疗:高血脂可以促使肾小球硬化,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肾病综合征的高脂血症除脂蛋白量的变化,还存在脂蛋白组成改变及载脂蛋白谱变化。

故近来比较重视降脂治疗。

主要有3-羟基-3甲基戊二酰单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它通过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和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与活性,有效降低胆固醇,但降低三酰甘油作用较差。

有报道应用洛伐他汀(lovatatin)20~60mg/d,6周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30%。

胆酸类降脂药物通过阻断胆汁酸肠肝循环,减少胆汁的再利用而降血脂。

纤维酸类降脂药物通过干扰肝内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

普罗布考(丙丁酚)能增加胆固醇降解、抗氧化、防止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

(5)抗凝:本病存在高凝状态,这与肾病综合征凝血、纤溶因子的变化、血液浓缩等多因素有关。

强利尿药及长期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更加重了这一倾向。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及预后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及预后

41
专题讲座 缓解者,停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2c)。若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且没有CNI相关肾毒性发生, 建议4~8周内将CNI的剂量减至初始剂量的5 0%,全疗程至少12个月(2c)。在初始治疗期间 以及出现难以解释的肌酐升高(>20%)现象,建议对CNI血药浓度进行监测(未分级) IMN预防性抗凝建议 肾病综合征伴有血清白蛋白下降(血清白蛋白<259/L)或存在血栓危险,考虑口服华法林预防 性抗凝治疗。(2C)。当24h尿蛋白>log,血清白蛋白<259/L,BMI>35,或者有血栓形成病史家 族史等,需要预防性抗凝治疗,在使用华法林前一定要先使用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当血清白蛋白> 309/L时可以考虑停用华法林。 IMN分级治疗: 低度危险患者:低危患者是指肾功能正常,在6个月观察期蛋白尿<49/24h。主要用ACEI、A船, 不推荐免疫抑制剂治疗。这类患者预后好,但需长期随访,监测肾功能、血压、蛋白尿、定期评估 危险性。 中度危险患者:中危患者是指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在6个月观察期蛋白尿>49/24h但 <89/24h。可对症支持6个月。6个月后无好转,并伴有预后不良因素,则需积极予激素联合细胞毒 类药物治疗。 高度危险患者:高危患者是指男性、年龄>50岁。尿蛋白>49/d超过18个月、69/d超过9月、
89/d超过6个月以及起病时H口>lOg/d。严重高血压,严重小管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的患者应避
免使用CsA;对于Scr>265.2 参考文献(省略)

mol/L或肾萎缩的患者,不主张以下条件之一的患者,才考虑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至少经过6个月的降蛋白尿治疗,但尿蛋白仍持续大于4 g/d或维持在高于基线水平50%以上,且无 下降趋势(1B);存在肾病综合征相关的严重、致残或者威胁生命的临床症状(iC); 6~12个月 内血清肌酐升高≥30%,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不低于25030 ml/(min/1.73m2),且上述 改变非肾病综合征并发症所致(2C)。对于血清肌酐持续>3.5 mg/dl(eGFR<30 ml/min)及肾脏 体积明显缩小者,建议避免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未分级) IMN初始治疗建议: 推荐隔月交替口服/静脉激素联合口服烷化剂治疗6个月(1B)。建议首选环磷酰胺,不使用苯 丁酸氮芥(2B)。推荐初始方案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持续治疗(除非肾功能恶化),再对患者缓解情 况进行评估(1C)。对于肾功能短期内(卜2月)出现急剧恶化,且不伴大量蛋白尿(>159/d)者,可 考虑重复肾活检(未分级)。 初始治疗不推荐单独使用皮质激素治疗(1 B);不建议单独使用吗替麦考酚酯(M ̄l F)治 疗(2 C);不建议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初始治疗(2 D);不建议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作为初始治疗(2c)。对以烷化剂为基础治疗无效的初始IMN,给予CNI治疗(2C);对以CNI为基 础治疗无效的初始DIN,给予烷化剂治疗(2C)。 IMN初始治疗替代方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治疗方案 对符合初始治疗标准,但不愿接受糖皮质激素/烷化剂周期治疗方案或存在禁忌的病人,推荐使 用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至少6个月(IC)。建议6个月治疗后仍未达到部分或完全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肾小球疾病,是导致肾病综合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膜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诊断和治疗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介绍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诊断膜性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目前,肾活检依然是膜性肾病确诊的金标准。

但是,采用肾活检进行诊断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肾活检痛苦、创伤大,不能定量评估病变程度等。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些非创伤性诊断方法,如肾功能检查、尿液分析、血液检查等。

在诊断膜性肾病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也需要被考虑。

APS与膜性肾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APS患者中膜性肾病的发生率约为25%~30%,而膜性肾病患者中APS的发生率则为5%~10%。

因此,在诊断膜性肾病时,应该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抗体检测。

二、治疗1. 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是目前治疗膜性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

糖皮质激素是首选的治疗药物,具有副作用较小、作用强、效果可靠等优点。

但是,对于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患者,环磷酰胺可以是另一个选择。

此外,应注意避免免疫抑制药物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并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药物治疗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有很多药物可以用于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病情等。

如ACEI、ARB类药物可以通过减少肾小球的高压滤过等,来减缓膜性肾病的进展。

利尿剂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水分潴留和降低血压,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

此外,一些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也可以预防患者感染,减小患者的病情。

3. 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一种通过清除体内过量的免疫球蛋白、减轻免疫反应的方法,从而缓解膜性肾病患者的症状。

血浆置换通过血液透析机等设备,将患者血液循环到另外一台机器中,清除体内过量的免疫球蛋白等物质后将血液输送回体内。

血浆置换在治疗膜性肾病患者时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肾功能。

4. 膜优化疗法膜优化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人造膜对血液和蛋白质进行筛选和分离,减轻膜性肾病患者肾脏的负担,并防止高分子蛋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膜性肾小球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成人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膜性肾病的诊断1.1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荧光法是膜性肾病的诊断金标准。

目前常用的有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检测肾小球免疫球蛋白的沉积情况,而间接免疫荧光法则用于检测血清中抗人球蛋白的情况。

1.2肾脏穿刺活检:肾脏穿刺活检是膜性肾病确诊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患者进行肾脏穿刺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肾小球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3生物标志物检测: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血清标志物如血清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等可以作为膜性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为膜性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1药物治疗:目前对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

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可降低肾小球免疫球蛋白的沉积,延缓病情的进展。

2.2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是膜性肾病治疗的新进展,包括免疫吸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T细胞调节剂等,并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免疫球蛋白的沉积,进而减轻肾小球损伤。

2.3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在膜性肾病治疗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可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2.4透析和肾移植:对于一些晚期膜性肾病患者,透析和肾移植是治疗的最终选择。

透析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缓解症状,而肾移植则可以彻底解决患者的肾功能问题。

3.1合理饮食:膜性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油腻食物、辛辣食物等。

3.2生活方式调整:预防膜性肾病的发生,还需要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损伤。

近年来,随着对膜性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得到改进。

本文将对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膜性肾病的诊断(一)病理学特点膜性肾病主要病理学特点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膜下有一层或多层免疫复合物沉积,同时伴有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免疫球蛋白(IgG、IgM或IgA)和补体(C3、C1q等)的线状或颗粒状沉积。

电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膜上有膜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呈现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

(二)临床表现膜性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进行性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部分患者还伴有血栓栓塞性血管炎、肾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膜性肾病还可伴发其他器官的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三)临床检查在临床检查中,应该注意肾功能评估、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肾功能评估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血肌酐清除率等指标,尿液检查包括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电泳、尿沉渣检查等,影像学检查主要是B超、CT或MRI等。

(四)免疫学检查膜性肾病的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血清IgG、IgM、IgA水平,肾小管功能试验、免疫球蛋白电泳、补体水平等指标,有助于明确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最近,研究发现膜性肾病病因可能与特定基因多态性、表观遗传学等分子生物学因素有关,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够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一)一般治疗膜性肾病的一般治疗主要包括对症处理和对肾功能的保护。

对症处理包括控制高血压、水肿和贫血,对肾功能的保护包括严格控制蛋白摄入、合理用药、适当运动等。

(二)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膜性肾病患者,特别是那些持续性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ppt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ppt
流行病学
膜性肾病(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 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
高发年龄为40-60岁,男:女约为2-3:1。 约31%膜性肾病是有继发因素引起。
IMN在原发性GN中所占的比例
percent
60 52.9 53.2
50 44.4
40
35.8
29.8 25.3 30
20
12.3 10.7
10.8
10
Tacrolimus 10 21 2 33
CTX Total 8 18 11 32 8 10 27 60
经过半年治疗后他克莫司组的总缓解率(CR+PR)明显 高于经典方案治疗组 (93.9% vs. 70.4%,P<0.05)
霉酚酸酯( MMF)
对部分细胞毒制剂、CsA无效的难治性 IMN有一定的疗效,副作用相对较小,适用于 常规治疗失败时。远期疗效未明。
肾脏存活率
不出现终点事件率
V. Jha J Am Soc Nephrol 18: 1899 , 2007
糖皮质激素与烷化剂联合应用
• 糖皮质激素与烷化剂联合治疗膜性肾病能有效 降低蛋白尿,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改善肾脏 长期存活率;且耐受性良好。
•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TX疗效和氮芥相当,但不 良反应要少,因此CTX成为主要药物。
meta-analysis or systemic review
一项纳入18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025例IMN患者随访时 间超过6个月的系统评价的结论是单用糖皮质激素不能提高肾 脏的长期存活率和蛋白尿的缓解率。
Schieppati A et al,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Oline)2004:CD004293.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摘要】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在诊断方面,我们介绍了最新的诊断方法,包括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等技术。

在治疗方面,我们讨论了传统治疗方法以及免疫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应用。

我们还关注了新药物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结论部分展望了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膜性肾病,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膜性肾病,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 新药物, 个体化治疗,未来展望, 总结。

1. 引言1.1 膜性肾病概述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下半的局部增生和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原发性肾脏疾病。

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肾小球疾病,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

膜性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反应、遗传因素、药物毒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如尿蛋白量增多、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诊断膜性肾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肾活检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肾活检是确诊膜性肾病最可靠的方法,通过镜检和免疫荧光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控制高血压和蛋白尿、避免药物毒性等措施。

近年来,免疫治疗和新药物治疗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致力于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将在未来得到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1.2 研究目的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探讨膜性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评估免疫治疗在膜性肾病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新药物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继IgA肾病之后第二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研究证实了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参与了膜性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上,膜性肾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近年来,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指导。

本文将就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介绍和探讨。

1. 免疫病理学诊断免疫病理学是膜性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肾脏组织活检来进行病理学检查。

膜性肾病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呈现广泛的储积膜样物质,电镜下可见到肾小球系膜细胞上有较多的电子密度颗粒沉积。

传统的免疫病理学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来检测肾脏组织中的IgG、IgM、IgA和C3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沉积情况。

这种方法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定量和定位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新的技术如免疫电镜等的应用使免疫病理学诊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免疫电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和定量测定肾小球系膜区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沉积情况,从而为膜性肾病的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2. 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除了免疫病理学诊断方法外,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也为膜性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血清中的一些生物学标志物如血清清蛋白、尿中的泡沫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因子等对膜性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这些生物学标志物可以反映膜性肾病的肾衰竭程度、疾病活动性、预后判断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分子生物学诊断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膜性肾病的分子机制和基因诊断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小球组织中存在多种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异常,这些基因与免疫反应、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细胞增殖等相关。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膜性肾病的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knoyan G, et al. Kidney inter., Suppl. 2012;2:139-274.
治 疗 策 略
免疫抑制治疗
替代方案 神经钙调素抑制剂( CNI)
CsA:3.5
- 5.0 mg/(kg·d),分两次口服,每12小时1次, 与泼尼松0.15 mg/( kg·d)合用,维持6个月。 • 建议从推荐的小剂量开始,如果必要可逐渐增大剂量; • 对于CsA疗效敏感的患者,建议持续治疗至少1年; • 对于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尤其高复发率者,可考虑 长期低剂量维持用药[1.5 mg/( kg·d)]; • 建议常规监测CsA 血药浓度及肾脏功能,当血药浓度在 104 - 146 nmol/L (谷水平)或333 - 500 nmol/L(服药2h后水 平)被视为无毒。
治 疗 策 略
免疫抑制治疗 2012 KDIGO指南
初始治疗
• 推荐初始治疗采隔月交替的静 脉/口服糖皮质激素和口服烷化剂, 疗程6个月。(1B)
• 建议选择环磷酰胺,而非苯丁酸氮芥作为初始治疗。 (2B) • 推荐初始方案治疗6个月后,再予评价是否缓解, 除非期间出现肾功能恶化。(1C) • 持续(非周期性)使用烷化剂可能同样有效,但出 现毒副作用的风险增加,尤其使用超过6个月时。
德国汉堡医学中心prospective, open, multicenter study2014(n=118,血清PLA2R抗体阳性MN患者)
PLA2R抗体: 预测MN患者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anti-PLA2R抗体,可作为MN患者疾病诊断、 病情监测和转归预测的新型标志物。

实验终点:血清肌酐增长>=25%或血清肌酐>=1.3 mg/dl
流行病学
发病率逐年上升,位居中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首位
吉林大学 第二医院
中南大学 湘雅二院
北京大学 第一医院
F. Yang ,P. Luo et al. Int Urol Nephrol (2015) 47:327–333
Fenfen Chu, Yinghong Liu Ren Fail, 2014; 36(4): 514–519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
高血压: 镜下血尿: 肾静脉血栓形成:
70%—80%;
20%—40%; 20%—55%; 10%—60%, 出现腰痛、血尿
肾功能突然恶化;

肾功能不全:
4%—8%,但其余大部分肾功正常。
疾病转归
自发缓解 蛋白尿持续
1/3 1/3
1/3
肾功能稳定
进行性发展 肾功能不全
利妥昔单抗( Ritumximab )
现有利妥昔单抗( Ritumximab )治疗IMN方案
非何杰金淋巴瘤(375mg/m2.w,共4次) 类风湿性关节炎(1g/2w,共2次)
B cell driven protocol(375mg/m2.w,共1次)
治疗IMN的最佳方案?

Eknoyan G, et al. Kidney inter., Suppl. 2012;2:139-274.
替代治疗
• 对符合初始治疗标准,但不愿接受糖皮质激素 /烷化剂周期治疗方案或存在禁忌的病人使用
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至少6个月。(1C)
• 建议6个月治疗后仍未达到部分或完全缓解者
,停止使用CNIs 。(2C)
M型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1)抗体
2009年由美国波士顿大学Beck[1]等报道
Beck LH Jr, et al. N Engl J Med. 2009; 361:11-21.
Weisong Qin, Zhihong Liu et al. J Am Soc Nephrol。2011;22: 1137–1143

累计人数:69% with high levels ;25% with low levels. 平均时间:17.7 months (high levels) and 30.9 months (low
levels).
1. – Beck LH Jr,Bonegio RG,Lambeau G,et al.N Engl J Med.2009;361(1):11-21 Elion Hoxha,Rolf A.K. Stahl,et al. Clin J Am Soc Nephrol(2014)9: 1883 1890 2.Weisong Qin, Zhihong Liu et al. J Am Soc Nephrol 22: 1137–1143, 2011
• 若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且没有CNI相关肾毒 性发生,建议4~8 周内将CNI的剂量减至初始 剂量的50 % ,全疗程至少12个月。(2C)
治 疗 策 略
免疫抑制治疗
2012 KDIGO指南
不推荐作为初始方案
• • • • 不推荐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 (1B) 不建议单独使用吗替麦考酚酯(M MF )治疗; (2C) 不建议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初始 治疗; (2D) 不建议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作为初始治疗。 (2C) • •
. Claudio ponticelli et al. am j kidney dis.2006V47N2:233-40
雷公藤多苷(TW)
Waldman M, et al. Nat Rev Nephrol. 2009; 5:469-79.
2002--2012 利妥昔单抗( Ritumximab )
有效诱导缓解
Ilse M, et al. Adv Chronic Kidney Dis 2014 Mar;21(2):166-81
2015 Four doses protocol vs. B cell driven protocol
循环 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
(THSD7A)抗体
原发性膜性肾病———新足细胞抗原靶点
Nicola M. Tomas,Rolf A.K. Stahl,et al.
N Engl J Med 2014;371:2277-87.
治 疗 策 略
• 一般治疗
• 分级治疗原则 • 免疫抑制剂治疗
治 疗 策 略
治 疗 策 略
分级治疗原则
• 减少蛋白尿,使用ACEI或ARB •. 将血压控制至靶目标值(125/75 mmHg) • 密切追踪观察
• • • • 单用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激素+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有效 环孢素有效
轻度进展 危险
中度/高 度进展危 险
肾功能不全(Scr> 309 υmol/L),或肾萎缩 (长径<8cm) 肾功不全 • 一般不用免疫抑制疗法
分级评价原则
轻度进展危险
尿检异常,肾功能正常, 尿蛋白<4g/d;
中度进展危险(50-55%)
肾功能正常, 持续性蛋白尿4~8g/d;
高度进展危险(65%-80%)
不论肾功情况如何, 持续性蛋白尿≥8g/d。
Pei Y, Cattran D, Greenwood C. Kidney Int 1992; 42:960–966.



肾活检
典型的肾小球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毛细血管基
底膜弥漫性增厚;
预后差异?病理分期?…….?

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血清中检测抗PLA2R抗
体;肾活检标本PLA2R染色

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THSD7A)

132名IMN患者(2001-2013年)
复合终点(complete or partial remission)
单一终点(complete remission)
5年复发率
Piero Ruggenenti,et al. J Am Soc nephrol;2015.
On going
利妥昔单抗( Ritumximab )vs. 环孢素(Cyclosporine)
82%
19%
specificity 89%
蛋白尿程度与血清anti-PLA2R1抗体滴度相关
Beck LH Jr, et al.N Engl J Med. 2009; 361:11-21.
德国汉堡医学中心
PLA2R抗体 监测蛋白尿变化和预测缓解率
Elion Hoxha,Rolf A.K. Stahl,et al. J Am Soc Nephrol (2014)25: 1357–1366
发病机制
足细胞损伤机制
• • • • 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补体激活 C5b-9膜攻击复合物形成 足细胞受损及病理改变
B细胞的增殖及活化
Richard J. Glassock.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Vol 56, No 1 (July), 2010: pp 157-167 Ilse M.Rood,Jack F.M Wetzels.Advanc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Vol 21, No 2 (March) 2014: pp 166-181
他克 莫司
FK506:
0.05 - 0. 075 mg/( kg·d),分两次口服,每12 小时1次,合用泼尼松,维持6 - 12个月。 • 建议从推荐的小剂量开始,如果必要可逐渐增大剂量
B细胞抑制剂
利妥昔单抗( Ritumximab )

是针对B细胞表面抗 原CD20的人鼠嵌合型 单克隆抗体 • CD20抗原是信号传 导通道复合物的一部 分,参与调节B淋巴 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 Ritumximab可以抑 制细胞增殖,诱导B 淋巴细胞凋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