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部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计划书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共58页文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名,ຫໍສະໝຸດ 于我若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Thank you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计划和方案

远安县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计划和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提高外科医生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
1、监测对象: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
2、手术类型:胆囊切除术和胆管手术、直肠、结肠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手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附件切除术、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四肢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
三、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手术日期、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
疾病诊断、切口类型。
2、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标准、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生。
3、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四、监测方法
1、宜采取主动监测的方法,也可以专职人员检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2、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五、资料分析
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3、各类手术切口专项感染率。
4、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5、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的感染发病率。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平舆县中心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实施方案为了解我院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根据《河南省二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 2012年感染管理科继续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1.1监测所有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1.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1.3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所有进行手术的患者。
三、监测时间2012年1月1日开始四、监测方法:对所有外科术后病人进行监测。
4.1每周不低于3次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自术后第一天开始由感染办专职人员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4.2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4.3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
4.4对手术患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五、资料分析5.1外科术后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可分析不同手术类型和不同切口类型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同时还可分析不同外科医师手术病人术后感染专率。
例如同为清洁手术, A、B两医师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5%和8%,不可简单地得出A医师比B医师感染控制工作做得好的结论,因为他们的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病人病情、麻醉方式等可能不同。
要进行比较,必须对计算出的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调整。
5.2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4项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类型、麻醉方式以及是否急诊手术来计算其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1) 外科术后病人感染危险因素评分标准手术时间(小时) 切口类型 麻醉方式 急诊手术危险因素≤2 >2 清洁 非清洁 局麻 全麻 否 是 评分 0 1 0 0 0 1 0 1 如某病人手术>2小时,为急诊非全麻手术,切口为非清洁切口,则其危险因素指数为1+1+0+1=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并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目的和原则1.目的:早期发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2.原则:-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监测方案。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严防漏检和误诊。
-责任明确,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
-结果及时反馈,针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二、监测流程和指标1.监测流程:-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切口等因素。
-术中:采取无菌操作措施,确保手术切口处的无菌环境。
-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改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2.指标:-渗出液的性状: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包括颜色、气味等,出现黄绿色、脓性或臭味的渗出液可能提示感染。
-渗出液的量:注意管道式引流系统的引流情况,出现异常的引流量可能提示感染。
-体温变化:术后每日测量患者的体温,持续超过37.5℃可能提示感染。
三、监测方案的实施1.监测责任主体:-外科医生: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确保无菌操作。
-护士: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记录异常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对异常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监测时机:-术后24小时: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和引流情况。
-术后48小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记录异常情况。
3.异常处理:-渗出液异常:及时收集渗出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感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体温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四、监测结果的分析与改进1.监测结果:-每月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类型,制成报表进行分析和比较。
-对于持续高发的手术切口感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寻找潜在的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doc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为2021 年4月1日~2021 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公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根底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翻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根底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根底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防止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更改目的等。
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5.3.2病室联系护士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感染控制小组)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分析特殊原因和共同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5.4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或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
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学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5.4.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醮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5.4.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方案(试行)一、定义: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是指对外科手术后病人发生的手术后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情况进行的监测。
应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二、目的:通过监测,了解各类手术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术后感染的目的。
三、监测内容:包括监测手术总例数、不同手术医师的不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例数、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手术部位感染专率等。
四、监测方法:宜采取主动监测或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填写外科手术病人目标性监测登记表、对病人手术危险指数进行评分、计算手术外科医师感染专率、资料分析反馈等。
1、填写外科手术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包括病人的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如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ASA分级、手术日期、手术间号、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有无植入物、是否内镜术、麻醉方式、是否急诊、手术者等,应详细填写,以便于追踪调查(详见附表1)。
2、手术危险因素评分:不同的外科手术感染的风险不同。
影响SSI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手术病人基础疾病情况,将这三项危险因素分别评价、赋分,所得的分数相加就是监测手术的危险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3,共四个等级(见表2-2)。
SSI感染率只在相同危险指数下进行比较。
(1)手术病人基础疾病危险评分(ASA)标准(见表2-1)。
表2-1 ASA评分标准(2)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见表2-2)。
表2-2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3、主要监测指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等。
计算方式如下:(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 ————————————————————×100%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3)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100%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4)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 —————————————————————×100%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5)平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平均危险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6)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的感染专率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五、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和反馈: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应对监测资料定期汇总,并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1 监测对象阑尾炎手术、甲状腺手术、疝气手术等手术病人(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2 监测内容2.1 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2.2 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见表1),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见表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2.3 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3 监测方法3.1 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3.2 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包括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
表1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表2 ASA评分表4 资料分析4.1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4.2 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4.3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4.3.1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100%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4.3.2 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4.3.3 平均危险指数平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4.3.4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感染专率×100%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5 总结和反馈对全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向省卫生厅提交监测报告;各医院也可对本院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2018年全国部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计划书1监测目的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2.1胆囊切除2.2剖宫产2.3脑膜瘤切除术各医院可根据本单位情况选择上述全部或部分手术操作进行监测。
3计算指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
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5监测方法5.1监测前的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
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进行病原学检查。
5.3.2病室联系护士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感染控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临床了解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指导临床回访人员或自行电话回访出院后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需对每位调查对象填写个案登记表(无论是否有感染),见表1;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调查落实登记手术部位感染相关预防措施落实情况,见表2。
5.4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或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
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学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5.4.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醮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5.4.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
但厌养培养时应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养培养基。
5.5调查登记方法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临床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一调查对象均需填写“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调查表”,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5.5.2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三个月调查落实登记手术部位感染相关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填写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登记表。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手术患者编号:一、一般情况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岁/月/天)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二、手术情况手术名称:胆囊切除剖宫产脑膜瘤切术手术日期年月日手术持续时间分钟主刀医生ASA评分ⅠⅡⅢⅣⅤ切口类型ⅠⅡⅢⅣ腔镜手术是/ 否手术类型急诊/ 择期植入物有/ 无三、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 否围手术期是/ 否术中用药是/ 否抗菌药物名称:、四、手术部位感染是/ 否感染部位:感染日期年月日送细菌培养:是/ 否送检日期年月日病原体:、、填表人5.5.6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项目说明5.5.6.1手术操作名称手术操作名称按国际疾病手术代码ICD-9予以分类。
本次选取的手术操作名称及代码见表2。
表2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所选手术名称及代码手术名称内容手术操作代码胆囊切除术仅指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包括使用腹腔镜操作51.22(胆囊切除术),51.2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剖宫产术剖宫产74.0-74.2(古典式剖宫产、低位子宫下段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74.4(其他特指类型剖宫产),74.9 (未其他特指类型剖宫产)脑膜瘤切除术脑膜病损或组织切除术01.51(脑膜病损或组织切除术)5.5.6.2手术持续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5.5.6.3主刀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5.5.6.4 ASA评分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见表3)可将病情分为I、II、III、IV、V级。
表3 ASA病情估计估计分级表分级分值标准I 级 1 正常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
如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II级 2 有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
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III级 3 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如重症糖尿病。
IV级 4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V级 5 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
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5.5.6.5切口类型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5.5.6.6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5.5.6.7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为目的的抗菌药物使用。
5.5.6.8围手术期用药在此仅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
5.5.6.9感染部位指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
5.5.6.10感染日期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1)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5.5.7每个手术患者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
患者出院时,给患者出院指导。
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本次调查只追踪90天。
若为临床人员进行随访,需对随访质量进行评估。
5.6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调查5.6.1以本调查项目启动为初始日期,每三个月填写一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情况表。
表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情况表1、术野皮肤准备胆囊切除剃毛剪毛脱毛不备皮剖宫产剃毛剪毛脱毛不备皮脑膜瘤切术剃毛剪毛脱毛不备皮备皮时间手术前一日手术当日2、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未执行3、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未执行4、手术部位消毒剂洗必泰醇葡萄糖洗必泰碘伏类其他5、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未执行6、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是否7、外科手消毒按规范执行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未执行8、对手术室环境进行监督检查是否9、开展医务人员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宣传教育是否10、开展病人健康宣教是否11、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追溯是否12、院内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或流程是否有改进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