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学考复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一)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秦军汜.()南2、佚.()之狐3、夜缒.()而出4、许君焦、瑕.()5、若不阙.()秦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能为也已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2、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3、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 同_____________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夜缒.而出缒 _____________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_____________3、是.寡人之过.也是 _____________ 过 _____________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_____________5、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_________设版 ________ 6、又欲肆.其西封.肆 __________封 _____________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 _______ 惟 ________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_____________9、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_____________ 10、失其所与.与 _____________四、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贰.于楚也句中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2、以为东道主...句中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3、行李..之往来句中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5、越国以鄙.远句中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6、以烦执事..句中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7、亦去.之句中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8、微夫人..之力句中义: 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五)、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1、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3、夜.缒而出 ________________ 4、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__5、越国以鄙远.. ____________ 6、阙秦以利.晋 ________________7、朝.济而夕.设版焉 ____________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9、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____________六、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 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 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2、而今急而求子_____________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 3、焉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哪位历史人物?A. 秦昭王B. 赵括C. 孙武D. 烛之武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使用的策略是什么?A. 武力对抗B. 外交谈判C. 心理战术D. 经济制裁4. 根据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A. 秦军被彻底击败B. 秦军撤退C. 双方达成和平协议D. 秦军继续进攻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身份是:A. 普通士兵B. 军事将领C. 外交使节D. 谋士二、填空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通过_________的方式,成功说服了秦军撤退。
2. 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展现了他的智慧和_________,使得秦军不敢轻易进攻。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_________比武力更为有效。
4. 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当时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_________的外交智慧。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内容。
2.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来达到目的?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有哪些启示?四、论述题1.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策略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进攻,你将如何制定策略?2. 请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于现代领导者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个人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现代管理学理论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秦军氾.南(sì) 夜缒.而出(zhuì) 佚.之狐(yì)B.共.其乏困(ɡònɡ) 若不阙.秦(quē) 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 杞.子(qǐ) 杨孙戍.之(shù)D.逢.孙(fénɡ) 微夫.人之力(fú) 失其所与,不知.(zhì)【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
识记字音,平时一定要注意分类归纳,反复记忆。
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项,“氾”应读fán;B项,“共”应读gōng;D项,“逢”应读páng。
故选C。
2.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D项,“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误,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完整word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
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字音1.秦军氾南:氾2.佚之狐:佚3.夜缒而出:缒4.君之薄也:薄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6.共其乏困:共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8.夫晋:夫9. 阙秦:阙10.秦伯说:‘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13.失其所与,不知:知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5越国以鄙远6朝济而夕设版焉7与郑人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9共其乏困10阙秦以利晋11且贰于楚也12夜缒而出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4君亦无所害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6若不阙秦)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夫晋,何厌之有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④亦去之古义今义⑤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2.(烛之武)辞曰省略句3.(烛之武)许之省略句4.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6.(晋)许君焦、瑕省略句7.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3.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5失之所与,不知判断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有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有答案)《逐之武退秦师》作业练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杞(qǐ)子、逢孙、杨孙戍(sù)之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共其乏困(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封郑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1)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 _”同“___ __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 ____”通“_____ ”,______)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通“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通“__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解释下列加点字1.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2.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3.越国以鄙远鄙()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5.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6.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7.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2)与郑人盟()2.名词作状语(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名词的意动用法(1)越国以鄙远()(2)既东封郑()4.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5.动词的使动用法(1)若不阙秦()(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形容词作名词(1)越国以鄙远()(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形容词作动词(1)邻之厚,君之薄也 ( )(2)因人之力而敝之 ( )8.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5题晋侯、秦伯围郑,。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依附一个同时又依附另一个 B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军:驻扎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必:必然 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尚且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往下送 C 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D 敢以烦执事..执事:对对方的尊称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边邑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防御工事 C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D 既东封.郑 封:成为疆界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B 若不阙.秦 阙:侵损 C 唯君图.之 图:图谋 D 秦伯说.说:高兴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B 唯.君图之 唯:希望 C 与郑人盟. 盟:同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及:到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C 失其所与.与:依附 D 以乱易.整 易:代替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B 不仁.仁:人道 C 失其所与,不知.知:明智 D 亦去.之 去:离开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C 今急而.求子因人之力而.敝之 D 阙秦以.利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是寡人之过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失其.所与吾其.还也 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 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C 唯君图之.因人之力而敝之.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夜.缒而出 A 越国以鄙.远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既东封.郑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越国以鄙远.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既东.封郑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共其乏.困.1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 夫晋,何厌之有?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5、下列各项中全能成为秦穆公退兵原因的一项是(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4夫晋,何厌之有 ○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1○3○5 B ○1○4○6 C ○2○3○4 D ○2○5○6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2)一、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C A项,“知”通“智”;B项,“说”通“悦”;D项,“已”通“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以乱易.整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解析:选C 易:替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选D A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
C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
D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子亦有不利..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B B项,古今同义,不好。
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C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解析:选C A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何人?A. 一位古代书法家B. 一位古代军事家C. 一位古代政治家D. 一位古代外交家2. 在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外交手段C. 通过贿赂D. 通过暗杀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4. 以下哪个成语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以柔克刚C. 望梅止渴D. 破釜沉舟5.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A. 军事策略B. 心理战术C. 经济制裁D. 政治联姻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利用了________的智慧,最终使秦军撤退。
7. 故事中,秦军原本计划攻打的是________国。
8. 烛之武通过________的方式,说服了秦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的重要性。
10. 在故事中,烛之武的行动展示了________的外交策略。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 烛之武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个人品质?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有何启示?14.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15.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四、论述题16.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古代外交策略的影响。
17.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智慧与勇气的关系。
1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现代国际关系进行论述。
1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哪些领导力的要素?20.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五、案例分析题2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威胁,你将如何制定策略以保护你的国家?22. 如果烛之武没有成功退秦师,你认为可能会发生哪些后果?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班级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秦军氾南军:军队
C.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许之许:答应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
C.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
D.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且焉置土石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
B.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⑤/②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⑨/⑦⑧
C.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
7.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晋军函陵
C.夜,缒而出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B.失其所与,不知
C.夫晋,何厌之有
D.以乱易整,不武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
是:,,,。
3.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
是:,。
4.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5.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循循善诱,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6.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7.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
是:,,,。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四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得不厚而望国之治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劳心者治人,劳人者治于人
4.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5.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D.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塞源而欲流长也勇者竭其力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
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
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6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
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
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
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7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佞(nìn) B.南衙(yá)C.廷诤(zhèng) D.陛(bì)下
8.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美,赞美。
B.谢,道歉,谢罪。
C.面,当面,名词做状语。
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嫔妃受到皇帝的喜欢。
9.翻译划线句: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
1【解析】选B。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解析】选B。
济:渡河。
3【解析】选B。
B项的“焉”为语气词,可不译。
其他三项中“焉”均为疑问代词。
4【解析】选A。
B项“已”同“矣”;C项“说”同“悦”;D项“知”同“智”。
5【解析】选B。
鄙:把……当作边邑。
6【解析】选A。
依次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
7【解析】选B。
均为名词作动词。
A.名词作状语;C.名词作状语;D.动词作名词。
8【解析】选C。
A.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东道主:
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D.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
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9【解析】选C。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10答案:(1)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
(2)现在事情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
过错。
默写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谏太宗十思疏》答案
1解析:D(应为百官)2解析:A(都是“因为”) 3解析: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4.解析:B(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B分别是“实在”“结果实”“果实”;C分别是“震慑”“举起”“举起”;D分别是“水流”“流动的”“水流”) 5。
解析:C(A那个,这个/句首发语,表示议论;B表示转折/表示目的的连词;C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D表句中停顿/……的人)
6.解析:(1)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
”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
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
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7.解析:A(应为nìng)8.解析:D(幸运的,侥幸,有幸。
)9.解析: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译文: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休息,称赞这棵树:“这是一棵很不错的树!”随行的大臣宇文士及也跟着赞美,几乎不容别人插嘴。
太宗听了很不高兴:“魏公魏征常常劝我远离那些巧言谄媚的人,我想不通这些小人是谁,心里一直怀疑你而无法证明。
如今果然如此。
”宇文士及一下子跪了下来,连连叩头谢罪说:“京城众官,在朝廷上当面与皇帝争辩,陛下为此不得任意行动。
如今臣侥幸跟随左右,如果再不稍微有些顺从,那陛下虽然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太宗听了这话,才逐渐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