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犯罪动机
第五章 犯罪动机

少年犯动机的特点:
更容易为外界刺激引起 犯罪动机容易变化、不稳定 产生恶性转化的情况较多 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未被意识到的特征比较显著
精神病犯罪人
缺乏作案动机或犯罪动机 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不确定性 动机缺乏利己性 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之后不久,李某就给了张某几包老鼠药,教唆张 某杀死自己的丈夫,还威胁张某如果不干,他就 杀死张某的全家。 张某拿到毒药之后,开始犹豫不决。一方面丈夫 对自己很好,另一方面如果不动手,家人也不安 全。后来她下定决心下毒。一次丈夫感冒,她在 给丈夫的清汤面中放了毒药,但是又临时后悔, 将丈夫的面打翻。李某得知后,毒打的张某一顿, 张某一气之下,趁李某不注意用凳子狠击李某后 脑部,将李某杀死。
中介认知变量的影响
第二节 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犯罪动机:推动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动力 因素。是促使犯罪人处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 状态的内部原因。 犯罪动机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犯罪的某种内在需要或欲求被罪 犯主体明确意识到,或者外在诱因的出现而激 活犯罪主体的某中需要,且需要与抽象的犯罪 条件和侵害目标相联系而形成故意犯罪的意向 和想法时,就意味着犯罪意图的形成。
二、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因素
动机转化和犯罪情境相关巨大。
转化的主体因素: 生理状况 个性的影响 犯罪经验的影响 共同作案人的变化
客观因素
环境变化 目标的变化 犯罪工具、手段的变化 被害人态度的变化 突发的障碍因素
第四节 犯罪动机的特殊形成
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少年犯特有的动机: 好奇动机 娱乐动机 自我显示动机 寻求刺激动机 要求独立的动机
第5章 犯罪动机

2.2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萌芽阶段(无意识化) 演化阶段 (意识化) 成熟阶段(对象化)
3.犯罪动机的冲突与变化
3.1犯罪动机的冲突 3.1.1 概念 3.1.2 形式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3.2 犯罪动机变化
★ 异化 ★ 退化 ★ 恶化
3.3犯罪动机冲突与变化的原因
3.3.1主体因素 : 3.3.2外部因素
第五章 犯罪动机
1
第四章 犯罪动机
1
犯罪动机概述
2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个体进行 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因,是促使个 体实施犯罪行为满足其需要的内部力量。 1.1.1动机与犯罪动机 1.1.2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1.1.3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
1.2 犯罪动机的特征
有害性
特 征 隐蔽性 复杂性
对应性
动态性
低级性
1.3犯罪动机的功能
激发
犯罪 行为
引导
推动
维持
2.犯罪动机的形成
2.1犯罪动机的形成机制 2.1.1内在需要引发的犯罪动机
2.1.2外部诱因激发的犯罪动机
2.1.3消极情绪积累培养的犯罪动机 2.1.4不良个性倾向诱导的犯罪动机
主体因素 外部因素
生理状态
环境变化
目标变化
情绪状态
被害人 态度
• 马某,1981年5月4日出生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2000年考入云南大学。 2004年2月13日至15日三天内用事先准备好的榔头杀害其四名同班同学,并藏 尸于寝室壁橱。2月17日逃窜,3月1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在公安机关对 马某的讯问笔录中,马某说杀人是因为与这些同学打牌时吵架,同学指责其 作弊,而自己根本没有作弊,认为受到了侮辱,并且还是自己平时认为对自 己不错的同学的侮辱,因而产生极端愤怒导致杀人。该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 震动。据记者调查,马某家庭比较贫困,从小看着母亲替人烫衣挣钱维持生 活的马某立志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从小学到高中,马某始终成绩优异,高 中时曾获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大赛二等奖,家人视其为骄傲。自中学起马某就 住校,很少回家,也不与外界接触,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虽然马某 成绩很好,但因家庭的贫困也曾受过同学的嘲笑,他自己也很自卑,很少与 同学交往,支撑他坚持读书的信念就是考上大学后一切就会改变。然而到了 大学的马某发现大学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贫富差距更明显,同学们并不以 学习成绩好为骄傲。作为来自农村的孩子,他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同学圈子, 因而更加自卑,几乎没有朋友,孤独的马某为了不让父母替他操心,从不把 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整个大学期间的寒暑假他都不回家,独自在外打 工挣学费、生活费。生活的艰辛、朋友的缺乏、前途的不明确,让马某始终 生活在困顿、孤独、彷徨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敏感的性格,如何改 变自己的命运始终是他最关注的事情。另外,从马某的日记中,还发现,他 的父母经常争吵,使得他的脾气中也有不少暴躁的成分。在遇到一些事情时, 他总是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应对,不向他人透漏,包括他的家人、老师以及 为数很少的朋友。 • 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某的犯罪动机以及影响其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
第五章犯罪动机

• 2.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客观因素 • (1)环境的变化 • (2)目标的变化 • (5)突发的障碍因素 • (4)被害人态度的变化 • (3)犯罪工具、手段的变化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 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 1.少年犯 • 根据我国台湾学者蔡墩铭的研究(蔡墩铭,1979),与成人犯罪相比,
• 其四,从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
•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 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 2.外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 • 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 犯罪动机的最终形成,就是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
机冲突、斗争的结果。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转化
• 一、犯罪动机转化的类型 • 犯罪动机的转化是指在准备、实施犯罪
少年犯罪中常表现出下列特有的动机: • (1)好奇动机 • • (2)娱乐动机 • • (3)自我显示的动机 • • (4)寻求刺激的动机 • • (5)要求独立的动机
• 我国学者邱国梁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除了具有犯罪 动机的普遍性外,还具有下列特殊性:
• • (1)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刺激(诱因)引起 • • (2)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 • (3)产生恶性转化的情况较多 • • (4)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 • (5)犯罪动机未被意识到的特征比较显著 •
• 5.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 在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主体不仅有明确 的犯罪动机,而且还有明确的犯罪目的。
• 所谓犯罪目的是指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 人期望通过实施犯罪来实现的结果。
•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为:
• 其一,从形成过程看,犯罪动机形成在先,犯罪 目的产生于后,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原因。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一)犯罪动机的变化 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2、犯罪பைடு நூலகம்机强化的形式 (1)动机的实现 (2)动机的派生 (3)动机的转移 (4)动机的重合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2、非法欲望更强烈 3、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4、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5、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6、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7、形成犯罪人格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因素 (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1、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 2、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 3、条件限制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 1、需要 2、情绪 3、认识 4、意志 5、犯罪经验 6、犯罪习惯 7、犯罪模仿 8、犯罪准备 9、生理状况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一、主体外因素 (一)外界积极因素 1、惩罚的正面效应 2、教育与综合治理 3、情境变化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 1、犯罪机遇和现场条件的变化 2、犯罪目标或侵害对象的变化 3、被害人的态度 4、共同犯罪人的影响 5、惩罚的负效应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一、概念和机制 (一)概念与动因 1、概念: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受到内外因 素的刺激和影响,由显著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静 止的状态,或者由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 过程。 2、动因: 外抑制:外部强大抑制力的控制与引导。 内抑制:犯罪人内在积极因素的配合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2014司法考试《刑法》重要考点:犯罪目的与动机

(⼀)犯罪⽬的 ⽬的(犯罪⽬的),是指犯罪⼈主观上通过犯罪⾏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义,包括犯罪⾏为所形成的状态等),即是以观念形态预先存在于犯罪⼈⼤脑中的犯罪⾏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
特定的⽬的,不是指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如希望他⼈死亡)。
1.⽬的的分类 ⽬的犯是指要求⾏为⼈主观上具有特定⽬的才能成⽴的犯罪。
例如盗窃罪属于⽬的犯,但故意杀⼈罪、强制猥亵、侮辱妇⼥罪、伪造货币罪等不是⽬的犯。
⽬的犯中的⽬的有的是刑法分则明⽂规定的,有的虽然刑法分则没有明⽂规定,但根据条⽂对客观构成要件的表述以及条⽂之间的关系,⽽为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的,如刑法第194⼀198条规定的⼏种⾦融诈骗罪。
⽬的犯中的⽬的分为两种。
第⼀,⾏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为就可以(但并⾮必然)实现的⽬的。
例如贷款诈骗罪,只要⾏为⼈实施了诈骗银⾏或者其他⾦融机构的贷款的⾏为,就可以实现⾮法占有的⽬的。
第⼆,⾏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为后,还需要⾏为⼈或第三者实施其他⾏为才能实现的⽬的。
在这种⽬的犯中,⽬的实现与否,既不影响犯罪的成⽴,也不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即这种⽬的犯的既遂与未遂,应以第⼀个⾏为的结果发⽣与否为标准。
当然,⽬的实现也不成⽴新的犯罪。
例如⾛私**物品罪,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私**物品的⾏为,还不能直接实现牟利或者传播的⽬的,只有在⾛私⾏为完成之后实施其他相关⾏为,才能实现牟利或者传播⽬的。
再如绑架罪,实施了绑架⾏为,还不能直接实现勒索财物的⽬的,只有在绑架⾏为之后实施勒索财物的⾏为,才能实现勒索财物的⽬的。
⾏为⼈以勒索财物为⽬的绑架他⼈,只要控制了⼈质,就成⽴绑架罪既遂,⽆论勒索财物的⽬的是否实现,都不影响这⼀结论的判断。
2.⽬的犯的存在范围:间接故意犯罪也可能是⽬的犯。
【注意】:三⼤本采取了传统刑法理论的学说,认为⽬的犯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但真题采取了不同的观点,命题⽼师们的观点也不同于传统观点。
司法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

2、精神病犯罪人
缺乏作案动机或者犯罪动机 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动机所指向的目标不确定性:多为亲属朋友 动机缺乏利己性 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案例:
阿龙是个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在一 家事务所工作,他也爱好文学,虽然多年奋斗 ,却没有很好的收成,平时显得闷闷不乐。28 岁了,早该是结婚的年龄,可阿龙谈了几个总 是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原来他有一种“洁癖 ”,他要找的姑娘必须身上一个污点都没有。 阿龙一次次的失恋,使他的心态和人格发生了 障碍。 当年6月上旬,阿龙躲在一家属楼上,见一个 衣着华丽的妇女从楼上经过,他捧起摆在楼道 上的一盆仙人掌向该妇女扔去,虽未砸中,但 破碎的花盆碎片将该妇女的腿部打伤。
中旬,他在火车站尾随一女青年至某立交桥处,抓 住该女青年,用手术刀将其脸上划了两刀后逃走。 下旬,他遇到两名衣着时髦的妇女,夺过妇女手中 刚打满开水的热水瓶,两名妇女均被烫伤。 7月的一天深夜,他从一条街上经过,路遇刚从舞 场出来的一名青年妇女,该女衣着俏丽,他便尾随 至某立交桥口,抓住该妇女后用手术刀在其脸上划 了两刀后逃走。 8月的一天夜里,三位女工下班回家,正巧遇上骑 着摩托车的阿龙,阿龙突然举起一支玩具洒水枪向 三名女工喷射,并迅速疾驰而去,洒水枪中射出的 是浓硫酸,三名女工均受轻伤,其中一个脸部多处 灼伤。 接着8月和9月阿龙用同样的手段作案多起,受害 者均为年轻漂亮、衣着入时的青年妇女或女中学生 。阿龙承认,他憎恨一切女人,尤其是年轻、风流 、漂亮的女人。有一种很强的报复心理。
1、少年人的特有犯罪动机:
好奇动机 娱乐动机 自我显示动机 寻求刺激的动机 要求独立的动机
动机的特点: 动机的产生容易为外界刺 激引起-犯罪动机直观性 、勃发性、非实现计划预 谋 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向恶性转变的情况较多 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意识参与
犯罪需要迫切, 犯罪动机强烈
情境诱发性大
犯罪动机不一定 转化为犯罪行为
挫折情境的诱发 作用大
自我意识水平低, 自我调控能力弱
情境诱发性较小 意识参与 实施犯罪行为
挫折导致犯罪行 为
12
二、量变质变机制
• 量变:个体将外界的消极因素多次的内 化吸收转化为内在的不良因素,变成犯 罪人个性中的各种消极因素。
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典型的方式。 • 意志选择行为包括主动选择行为和被动选择行
为 • 意志选择行为的特点: • 1、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 2、刺激情境,特别是受害人与犯罪行为的相
关性较小 •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
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20
• 三、反应性行为 • (一)反应性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含义: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
• 质变:由不断的量变,从一般的品德不 良到形成犯罪的意向。
• 影响犯罪心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因素主要 是犯罪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缺陷。包括不 完全的社会化和错误的社会化。
13
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外在不良情景因素 刺激变量
输入 选择
主体不良因素 中介变量
输出 反馈
违法行为因素 行为变量
加工
14
四、防御机制
3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 需要
动机
目的
犯罪决意
• 强烈的、畸形的需要与非法手段的选择
• 人格缺陷导致抑制力的缺乏
• 萌发犯罪意向
• 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 产生犯罪决意
4
四、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1、一般模式
原发型
练习题犯罪构成要件

B.过失犯罪
C.对事实认识错误
D.假想犯罪
29.行为人实施侵害行为时误认为犯罪客体存在,而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行为人的行为(29.B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但未遂
C.是假想犯罪
D.是过失犯罪
30.我国刑法规定,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是(30.D)。
第五章犯罪构成要件
[内容提要]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在我国刑法理论上,通常从层次上将犯罪客体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全部。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它与犯罪客体既是有联系,又有区别。
A.直接客体
B.间接客体
C.一般客体
D.同类客体
3.犯罪的客观要件可分为(3.CD)。
A.基础要件
B.先决要件
C.必要要件
D.选择要件
4.在下列犯罪中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有(4.AB)。
A.遗弃罪
B.遗弃伤病军人罪
C.故意杀人罪
D.玩忽职守罪
5.危害结果是(5.BC)。
A.任何犯罪所必备的要件
B.选择要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18.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18.D)。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侵害对象特征 2、犯罪行为的时间特点 3、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犯罪之间的关系 4、犯罪的组织形式 5、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2.外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 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 罪动机
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 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 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犯罪目 的不仅反映出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程度,而且 还支配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方向,决定行为的 性质。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 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要真 正了解犯罪人为何去追求某种犯知特征 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 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 熟练的盗窃技能 不良的性格与习惯 薄弱的意志力 侥幸心理严重
2、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野蛮的英雄观 暴躁、兴奋的性格 复杂的动机特征
3、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高自我评价的认知特征 虚伪性和狡猾性的个性倾向 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 稳定的情绪特征 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
2、心理特征
异常的自尊心理水平 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挫折承受能力差
3、行为表现
盲目性 冲动性 戏谑性 情绪性 残暴性
4、主要的情绪型动机犯罪心 理
反社会情感的犯罪 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 激情犯罪 应激状态的犯罪 消极心境的犯罪
四、信仰型动机犯罪
1、概念 2、主要类型
2、主要类型
政治信仰型犯罪 宗教信仰型犯罪 邪教信仰型犯罪 封建迷信型动机犯罪
五、集合型动机犯罪
1、概念 2、常见类型 3、心理特征 4、行为特征
1、概念
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物欲、性欲、和信仰 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集合所导致的犯罪, 往往以其中一种动机为主,其他动机为 辅。这种动机的集合,既可以导致一种 犯罪动机,也可以导致多种犯罪动机, 比单一动机犯罪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
三、情绪型动机犯罪
1、概念 2、心理特征 3、行为表现
1、概念
情绪型动机是指心理的或心理社会的动 机,是以非生理变化为特征而以社会交 往需要为特征的动机。 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 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 行为。这类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 以青少年犯居多。
第二节 不同犯罪动机类型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 二、性欲型动机犯罪 三、报复型动机犯罪 四、信仰型动机犯罪 五、集合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
1、概念(P65) 2、心理特征 3、行为特征 4、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2、心理特征
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 畸变的享乐观 膨胀的物质占有欲 强烈的虚荣心 意志薄弱 不良的行为习惯
4、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 特征
错误的社会心理 复杂的动机冲突 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 职务优越感
5、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动机简单、感性认知有余,理性认知不足、 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自我控制能力差、依 赖性强 追逐金钱的动机、淡薄的法律意识、侥幸心 理强烈、情绪不稳定、意志具有两极性、明 显的内倾性性格
行为特征
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 作案手段的技能性 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4、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人 的心理特征
1、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2、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3、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4、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5、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犯罪动机是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
2.犯罪动机的特征
(1)犯罪动机的主观性 (2)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 (3)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 (4)犯罪动机具有低级性 (5)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
3.犯罪动机的分类
(1)根据犯罪动机形成的特点,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 情境性犯罪动机和预谋性犯罪动机 (2)按犯罪人对犯罪动机意识到的水平划分,可以分 为意识到的犯罪动机和未被意识到的犯罪动机 (3)根据犯罪动机的作用力,可以将犯罪动机区分为 主导性犯罪动机和从属性犯罪动机 (4)根据犯罪动机的内容,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贪利 动机、报复动机、性动机、恐惧动机、好奇动机等 等。
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二、性欲型动机犯罪
1、概念 2、心理特征 3、行为特征
2、心理特征
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 腐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犯罪动机特征
满足性欲、侵犯欲望、报复、好奇寻求刺激
情绪情感特征 消极的意志品质
3、行为特征
作案方式的差异性 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第五章 犯罪动机
第一节 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不同犯罪动机类型
第一节 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一、犯罪动机的概述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犯罪动机的概述
1.犯罪动机的概念 2.犯罪动机的特征 3.犯罪动机的分类
1.犯罪动机的概念
①犯罪动机是驱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一定 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或意识冲动(马克昌,2000) ②犯罪动机是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它通常表现为行为人希望得到满足的愿望或需要 (赵长青,2000); ③犯罪动机就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 心理动因(邱国梁,1988)。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两者都是行为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犯罪 活动表现出来,反映行为人的某种需要, 有时二者甚至是一致的,它们的形成和 作用都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及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犯罪目的源于 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犯罪目的的前提 和基础,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同一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而同种 犯罪的动机则往往因人、因具体情况而异。 (2)出于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 同的犯罪目的。 (3)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在犯罪构成中 的地位不同。 (4)犯罪活动与犯罪目的在某些情况下所 反映的需要并不一致。
2、常见类型
危害国家安全兼一般形式犯罪 强奸兼杀人犯罪 盗窃、抢劫兼杀人犯罪 盗窃、抢劫兼强奸犯罪 盗窃、聚众斗殴团伙犯罪
3、心理特征
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犯罪体验的综合性 反社会个性进一步发展 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增长 社会不适应增强 不良习惯的加深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