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分析

合集下载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在司法实践中的区分价值——以一起过失致人死亡案为例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在司法实践中的区分价值——以一起过失致人死亡案为例
* 收 稿 日期 : O 2— 3—3 21 0 1
具体 场 景及 行为 人 的 犯 罪 动机 、 实施 的行 为 等 具 体
因 素进行 分 析 , 而 通 过 判 断 主观 意 图对 其 行 为 作 从 出 准确定 性 。
作者简介 : 王
康 ( 9 5 ) 男 , 南 镇 平人 , 庆 市永 川 区 人 民 检察 院 助理 检 察员 , 士 , 究 方 向 : 法学 。 18 , 河 重 硕 研 刑
部 着地 , 导致 颅脑 出血 后 死亡 , 肖某 的主 观恶性 不 但 大, 且仅 是在 陈某 的面部 击打 一下 , 并未 实施 其他 行 为 。如果 肖某有 积 极追 求 伤 害 的主 观 意 图 , 然 附 虽
近 有人 喝止 肖某 的行 为 , 他 仍 有机 会 继 续 实 施 伤 但
害死 者 的行 为 ; 反 , 听到有 人 喝止时 肖某 迅速 离 相 在 开 了案 发现 场 。综合 考虑 肖某 的行 为动 机及 其实 施 的具 体行 为 , 应认 定 肖某涉 嫌过 失致 人死 亡罪 。
部 受伤 。2 1 0 0年 1 o月 4 日, 害人 陈 某 因颅 脑 损 被
伤经 医 院抢救 无 效 死 亡 。同 日 1 3时被 害人 陈某 的 哥 哥 向警 方 报案 , 安 机 关 对 肖某 的 过失 致 死 案 立 公 案侦 查 , 日刑事 拘 留犯罪 嫌 疑人 肖某 , 次 随后 公安 机
死 亡罪 。肖某为 了劝 阻 被 害人 陈某 的不 道 德 行 为 ,
合 案件 证据 及具 体案 情进 行判 断 。犯罪 分 子往往 避
重 就轻 , 常辩解 为不 明知 、 失 、 知道 或 编 造 其 时 过 不 他 事实 。 司法 机关 则要 善 于甄别 真假 , 合案 发时 的 结

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乃刑法中定罪量刑重要的依据,我国刑法对某些具体犯罪规定的特定犯罪目的实质上就是犯罪动机。

目的犯之“目的”通常超出了犯罪犯罪故意的范围,与构成要件性故意具有不同的性質,认识的对象超出了作为犯罪事实的构成要件的主观性要素的范围,属于更深层次的心理状态。

因此所谓目的犯,本人认为是指刑法规定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

目的犯之“目的”实质上就是犯罪动机。

标签: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目的犯Abstract:Crime purpose and crime motive is in the penal code to sentence the quantity Xing important basis,our country the penal code substantially is a crime motive to the particular crime purpose that some concrete crimes rule.”Purpose” that the purpose make usually outran a crime to commit crime intentional scope,with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item intentionally have a different property,know of the object outran Be commit crime factual composing important item of subjective sex main factor of scope,belong to the mental appearance of deeper time.So the so-called purpose make,oneself think to mean penal code provision the behavior is been subjective to up have particular crime purpose as a crime composing important item by person of crime.”Purpose” that the purpose make is subs tantially a crime motive.Keyword:Crime purpose,crime motive,the purpose make一、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一般理论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定义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从而希望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主观上的心理态度。

犯罪动机的法律规定(3篇)

犯罪动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犯罪动机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所具有的内心驱动力,它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基础。

犯罪动机的法律规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犯罪动机的定义、犯罪动机的种类、犯罪动机的法律规定以及犯罪动机的认定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犯罪动机的定义犯罪动机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具有的内心驱动力,它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基础。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与犯罪人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判断犯罪人主观恶性程度的重要依据。

三、犯罪动机的种类1. 物质动机:指犯罪人为满足物质需求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盗窃等。

2. 情感动机:指犯罪人为发泄情绪、满足心理需求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故意伤害、侮辱等。

3. 意识形态动机:指犯罪人为实现某种政治、宗教、道德等目的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

4. 犯罪心理动机:指犯罪人为满足犯罪心理需求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报复、虚荣等。

四、犯罪动机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规定:“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该条款明确了犯罪动机的法律地位,即犯罪动机是构成犯罪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犯罪动机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所具有的内心驱动力。

犯罪动机可以作为判断犯罪人主观恶性程度的重要依据。

”该条款明确了犯罪动机在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可以作为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

”该条款明确了犯罪动机在量刑中的影响。

五、犯罪动机的认定1. 实证认定:通过犯罪现场勘查、调查取证、证人证言等手段,对犯罪动机进行实证分析。

2. 心理鉴定:对犯罪人进行心理测试、访谈等手段,了解其犯罪动机。

3. 逻辑推理: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等因素,进行逻辑推理,推断犯罪动机。

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2400字

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2400字

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2400字法律具有一定的严谨性,作为衡量与制约国家社会行为的重要方式,法律的设定对于社会发展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法律中,根据不同形式,不同惩罚程度等因素划分成不同法律形式,如刑法,民法等,不同法律形式运用于不同的判定场合。

犯罪行为的构成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而在刑法中对于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尚未进行有效的划分。

当前,对于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两者的认知仍然较为容易混淆,在刑法中,规定以现行立法为基石,从两者之间的根本属性来讲,当犯罪主体难以克制主观要素时,可对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进行划分,在心理学中不论哪种犯罪形式与犯罪行为,其作为一种犯罪方式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为主题,对犯罪动机以及犯罪目的进行划分,以其更好的维持法律的严谨性。

毕业刑法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实际上,在法律上有效的划分犯罪动机以及犯罪目的,可促使案件审理更佳便捷,准确定位犯罪罪名,有助于全力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犯罪动机在法律中将其定位于刺激犯罪者实施犯罪的心理行为,在法律中对于犯罪动机的定义更加偏向于心理。

犯罪目的在法律中解释为通过行为达到的一种追求,法律中讲求是一种行为结果。

本文认为犯罪动机,即一种迫使犯罪者实施犯罪的重要方式,而犯罪目的及犯罪者,最终想要达到的一种要求,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一种是犯罪前的思想活动,而一种是实施犯罪最终造成的结果方式。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定经济社会中,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持,发展得以稳步提升,其社会建设难以脱离法律的制约。

刑法作为我国法制化建设重要法律项目,相对民法等法律,刑法在法律处罚中药高于其他法律,因此将犯罪行为定位于刑事犯罪时,犯罪者将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处罚也较为严厉,故在定位犯罪行为时,应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对于其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进行有效界定。

(一)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即在犯罪前,犯罪份子内心之中的一种心理行为活动,是某种想法,某种行为刺激犯罪份子实施犯罪的,对于犯罪动机的有效划分可帮助公安机关定位犯罪行为。

解读犯罪行为的动机与机制

解读犯罪行为的动机与机制

解读犯罪行为的动机与机制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的一大难题。

了解犯罪的动机与机制对于犯罪预防和治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解析犯罪的动机和机制,深入探讨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运行方式。

一、犯罪行为的动机犯罪行为的动机是指驱使个体进行犯罪的原因和动力。

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需求:贪婪和金钱是常见的犯罪动机之一。

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一些人选择犯罪行为来获取非法利益,如抢劫、诈骗等。

2.个人动机:某些个人动机,如报复、嫉妒、仇恨等,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些动机常常与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密切相关。

3.社会因素:犯罪行为的动机还可以与社会因素有关。

社会不平等、失业率高、社会绝对贫困等因素可能导致某些人选择犯罪,以求改变现状或者寻求权力或地位的提升。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犯罪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人出于病态的心理需求,如性变态、暴力倾向等,选择从事犯罪活动。

二、犯罪行为的机制犯罪行为的机制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运作的方式和规律。

犯罪行为的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学机制:社会学机制主要考察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价值观、道德风尚、文化传统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并可能引发犯罪。

2.心理学机制:心理学机制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个体的人格特征、情感状态、认知能力等都会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3.生物学机制:生物学机制探讨犯罪行为与个体的遗传、神经生理、化学物质等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和脑部结构有关。

4.经济学机制:经济学机制主要研究犯罪行为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经济因素如贫富差距、就业机会等都会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犯罪行为的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来全面解析。

三、预防与治理了解犯罪行为的动机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犯罪预防和治理。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理的建议:1.注重社会公平。

2014司法考试《刑法》重要考点:犯罪目的与动机

2014司法考试《刑法》重要考点:犯罪目的与动机

(⼀)犯罪⽬的 ⽬的(犯罪⽬的),是指犯罪⼈主观上通过犯罪⾏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义,包括犯罪⾏为所形成的状态等),即是以观念形态预先存在于犯罪⼈⼤脑中的犯罪⾏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

特定的⽬的,不是指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如希望他⼈死亡)。

1.⽬的的分类 ⽬的犯是指要求⾏为⼈主观上具有特定⽬的才能成⽴的犯罪。

例如盗窃罪属于⽬的犯,但故意杀⼈罪、强制猥亵、侮辱妇⼥罪、伪造货币罪等不是⽬的犯。

⽬的犯中的⽬的有的是刑法分则明⽂规定的,有的虽然刑法分则没有明⽂规定,但根据条⽂对客观构成要件的表述以及条⽂之间的关系,⽽为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的,如刑法第194⼀198条规定的⼏种⾦融诈骗罪。

⽬的犯中的⽬的分为两种。

第⼀,⾏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为就可以(但并⾮必然)实现的⽬的。

例如贷款诈骗罪,只要⾏为⼈实施了诈骗银⾏或者其他⾦融机构的贷款的⾏为,就可以实现⾮法占有的⽬的。

第⼆,⾏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为后,还需要⾏为⼈或第三者实施其他⾏为才能实现的⽬的。

在这种⽬的犯中,⽬的实现与否,既不影响犯罪的成⽴,也不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即这种⽬的犯的既遂与未遂,应以第⼀个⾏为的结果发⽣与否为标准。

当然,⽬的实现也不成⽴新的犯罪。

例如⾛私**物品罪,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私**物品的⾏为,还不能直接实现牟利或者传播的⽬的,只有在⾛私⾏为完成之后实施其他相关⾏为,才能实现牟利或者传播⽬的。

再如绑架罪,实施了绑架⾏为,还不能直接实现勒索财物的⽬的,只有在绑架⾏为之后实施勒索财物的⾏为,才能实现勒索财物的⽬的。

⾏为⼈以勒索财物为⽬的绑架他⼈,只要控制了⼈质,就成⽴绑架罪既遂,⽆论勒索财物的⽬的是否实现,都不影响这⼀结论的判断。

2.⽬的犯的存在范围:间接故意犯罪也可能是⽬的犯。

【注意】:三⼤本采取了传统刑法理论的学说,认为⽬的犯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但真题采取了不同的观点,命题⽼师们的观点也不同于传统观点。

2021公安专业科目法律考点: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3篇

2021公安专业科目法律考点: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3篇

2021公安专业科目法律考点: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3篇2021公安专业科目法律考点: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12021公安专业科目法律考点: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在犯罪案件的侦查和审判过程中,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非常重要的考核点。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内部动力和目的,犯罪目的则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预期结果。

在公安专业科目的法律考点中,对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动机与心理分析犯罪动机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内部动机和目的,通常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寻找。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内心是由欲望、动机、价值观、个性等组成的,这些因素构成了人的心理机制。

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内部动机和目的往往是由其内心因素的互动和作用形成的。

在公安专业科目的法律考核中,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案例或实际案件中的犯罪动机来判断其是否构成犯罪,并对其心理分析出具体的动机和目的。

这需要考生结合心理学理论和案例分析能力,深入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机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犯罪嫌疑人的动机与家庭背景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往往与其家庭背景有关。

家庭背景是指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家庭生活等。

家庭背景对犯罪嫌疑人的成长和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其形成的动机和目的。

家庭环境中是否存在暴力、亲情缺失、情感失控等问题,对犯罪行为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公安专业科目的法律考核中,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案例或实际案件中的家庭背景,判断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动机。

这需要考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细节信息,做出严密的分析。

三、犯罪动机与主观故意在指控犯罪行为时,公安部门往往需要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的主观故意。

而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则是体现犯罪嫌疑人故意的重要证据。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犯罪嫌疑人制定犯罪计划时的重要参照,直接反映了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的目的和故意。

在公安专业科目的法律考核中,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案例或实际案件中的犯罪动机,来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备犯罪的主观故意。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是破案关键要素之一。

对于犯罪分析人员来说,准确判断犯罪动机与诱因,有助于帮助警方抓捕罪犯,让司法机构更好地进行指导性判决。

本文将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的特点与分析方法。

一、犯罪动机的分析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源泉。

犯罪动机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贪婪、报复、嫉妒、病态心理等。

犯罪动机的分析对于破案和嫌疑人的审讯非常重要。

1.1 贪婪动机贪婪是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动机之一。

犯罪者通常因为追求金钱、权力或物质财富而犯罪。

他们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是因为生活困境而被迫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

1.2 报复动机报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常常因为对他人的冒犯或伤害感到愤怒,通过犯罪行为来报复对方。

报复动机往往是由于个人恩怨或家族冲突而引发。

1.3 嫉妒动机嫉妒是另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出于嫉妒或不满而犯下犯罪行为。

他们可能因为对某人的成功或幸福不满而采取报复行动。

1.4 病态心理动机在一些特殊的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可能与犯罪者的病态心理有关。

这类案件常常涉及到性犯罪或连环杀人等恶性案件,犯罪者因为内心的不稳定,获得满足感或刺激而进行犯罪行为。

二、诱因的分析诱因是指导致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具体因素,是实施犯罪的外部刺激或内部驱动。

犯罪诱因的分析有助于揭示犯罪背后的原因,从而预防类似犯罪的再次发生。

2.1 经济困境经济困境是犯罪的常见诱因之一。

一些人由于贫困或失业等原因,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被迫走上犯罪道路。

经济困境可以导致一些人不择手段,通过犯罪行为来改变现状。

2.2 社会不公与偏见社会不公与偏见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一些人可能因为受到歧视或社会不公平待遇而对社会产生仇恨,通过犯罪行为来表示反抗或报复。

2.3 家庭问题家庭问题是一些人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

在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缺乏关爱与教育,往往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分析
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灵活的市场环境也成为犯罪行为滋生的沃土,很多人通過违法犯罪行为获得大量不正当经济利益,给社会发展造成极为恶劣影响,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极为不利,迎接犯罪分子的将是无尽的惩罚。

为了更好地遏制犯罪行为的产生,对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犯罪目的和动机的研究,能够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能够了解其思想发展,从而为立法的完善提供探究的路径。

一、区分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司法价值
对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对于犯罪的根源予以挖掘,而且能够对刑事案例的处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目标,犯罪动机是犯罪目的的基础,在体现犯罪人主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分析不能割裂开来,甚至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两者是紧密结合的,因为有了犯罪动机,才期望达成犯罪目的,正是因为犯罪目的的期许,才能够夯实犯罪动机。

通过两者的分析可以对犯罪分子的定罪量刑更加适当,保证罪责性相适应,与我国法治理念完全一致。

二、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区别及联系
1.两者形成时间不同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在产生时间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犯罪动机产生于犯罪目的之前,也可以说,正是因为犯罪动机的产生,促使当事人渴望达成犯罪目的。

依托于心理学研究,认为动机是人们所产生的精神诉求,所产生的对物质的渴望,其体现为心理的内在反应,是人们需求的一种表现。

也有部分犯罪人在犯罪动机产生的时候,并不知道可能存在的犯罪目的,其仅仅是因为内心所具有的危害性心理意识而产生的犯罪欲望,或者犯罪行为。

就动机理论来说,犯罪动机往往直接导致犯罪案件的产生,而犯罪目的则成为犯罪案件的发展方向,在促使犯罪案件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两者内容作用不同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犯罪动机更多的体现的是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其所考虑的主要内容是犯罪人给予什么样的心理环境而产生的犯罪意图,研究的是犯规人的心理起因。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犯罪动机在犯罪行为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而犯罪目的则关注的是犯罪人所期望达成的目的,其更加具体,相比较犯罪目的来说也更加形象,在犯罪行为中发挥着更强的引导性,促使着犯罪行为依照所设定的方向进行行动。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犯罪动机是犯罪目的的前提,犯罪目的是犯罪行为的引导,犯罪目的离不开犯罪动机,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

3.两者对定罪量刑的意义不同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对于定罪量刑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尽相同。

犯罪目的相比较犯罪动机来说,其所产生的犯罪后果更加严重,犯罪目的并不仅仅与量刑有一定关系,而且与定罪关系密切,甚至在很多案件中,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而且,从某一个角度来说,犯罪目的更加侧重于影响犯罪人的定罪,而犯罪动机则与犯罪人的良性关系更加紧密。

同一故意犯罪案件来说,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在开始时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并在内外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犯罪行为,并在犯罪行为中逐渐让某一个犯罪动机占于上风,成为具有主导性的犯罪动机。

此时,因为犯罪动机的影响和作用,犯罪人的犯罪目的逐渐形成,最终对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4.两者可以进行相互转化
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区分的,在某些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这就让两者虽然有区别,但是两者之间却并没有完全隔离开来。

比如,某人因为对社会不满而产生报复的犯罪意识,而在进行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其为了达到更强烈的影响和效果则可能选择抢劫、杀人、故意损坏公共财物等行为,这时候犯罪行为的实施则是因为考虑到犯罪影响而逐渐转化为犯罪目的。

犯罪人渴望通过某种某种犯罪方式达到内心期望的效果,其犯罪动机也就成为犯罪目的。

很多时候,两者的转化并不明显,而且还相互包容,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真正发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两者对于犯罪人的定罪量刑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义。

犯罪动机能够更加清晰的反映出犯罪人的内心变化,对于其主观恶行来说具有更加明显的表象。

探讨两年这之间的形成、作用,对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则能够更加了解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更加准确的定罪量刑,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