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0
媒介融合导论(绪论及第一章)

网络的特点:海量信息、全球共享、双向互动、快捷方便、个人自主传播等 与传统三大媒体最大的不同:双向互动性
新媒体 网络媒体
VS
旧媒体
传统三大媒体
第二节 媒介的整合
二、新一轮的媒介竞合观
网络出现后,旧媒体遇上了寒冬 新旧媒介关系的观点: 网络边缘化 取代论 网络主流论 共存论 共性:新旧媒介式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关于媒介融合的早期认识
“媒介融合"一词是由尼葛洛庞帝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 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 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他以预言的形式提出了融合的方向, 对人们开始以融合的角度来关注传播形态的发展起到先驱的作用。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马歇尔·麦克卢汉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媒介融合的两种定义
1.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la Pool)对媒介融合的定义 数字技术的发"媒展导介致融报合纸”、(M广e播d电ia视Co以n及ve电rg信en业c的e)边这界一慢概慢念消最失早,由各美种媒国介麻呈省现理出工多学功院能教一体授化伊的契趋尔势·索,也就是一 种媒介拥勒有·普多尔种在功其能。著国作内《学自者由一的般科认为技,》2(0T0h4e年T至e2c0h0n5o年lo,gi中es国o人fF民r大ee学do的m蔡)中雯研提究出员。发他表认的为《,融过合去媒介与融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作为传播学范畴内的媒介具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如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但是不管其有多少种形式,媒介大体都由三部分构成, 即实体、符号和信息。第一,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是物质的,这 种物质我们的感官可能无法直接感觉,但一定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控 制和利用的,实体是媒介存在的先决条件。第二,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另一要素, 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信息传播是传 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任何有序、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信息也是媒介用 户与其他用户、环境等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流体力学2020_01_绪论-雨课堂

第一章绪论人类生活在一个被大气包围的星球上,而这颗星球表面的3/4又被广阔的海洋覆盖,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流体。
流体力学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飞行器、舰船、港口、石油平台、桥梁、水库、城市给排水管网、化工机械、动力设备、医疗设备等的设计需要流体力学;气象、海况和洪水的预报需要流体力学;大气、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环境污染的防治也需要流体力学。
因此,掌握一定的流体力学知识和方法实在是有必要的。
本章内容提要:1)什么是流体?什么是流体力学?2)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3)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4)流体质点的概念和连续介质模型(或连续介质假定)。
连续介质假定是整个流体力学的基石之一,务必深入理解。
1.1 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流体力学属于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流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的平衡(静止)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Fluid mechanics is the study of fluids either in motion (fluid dynamics) or at rest (fluid statics) and the subsequent effects of the fluid upon the boundaries, which may be either solid surfaces or interfaces with other fluid (Frank M. White).传统上,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液体(liquid)和气体(gas),二者统称为流体。
近年来,等离子体也被纳入流体力学的研究范畴,因此等离子体在某些情况下也被视为流体。
本书将要讨论的流体限于液体和气体。
此外,在流体力学研究中,通常从形态上将物体分为固体(solid)和流体(fluid)两类。
流体力学研究的是流体中大量分子的宏观运动规律,而不是具体的分子运动,属于宏观力学的范畴。
这一点在本章第3节中将具体讨论。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物理冶金学(绪论,第一章)

二、新材料时代特征
不象以前的各个材料时代,它是一个由多种材料 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时代;新材料以人造为特征; 新材料科学根据我们对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了解, 为了特定的需要设计和加工而成的。
三、材料的分类
按材料本身的性质分,主要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 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液晶材料等。
按材料的作用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第二节、典型金属的晶体结构n晶体结构
指晶体中质点(原子、分子等)排列的具体方式 , 属于同一种空间点阵的几种晶体结构形式。
☆金属的三种典型晶体结构 ☆晶体中原子的堆垛方式 ☆晶胞中的原子数 ☆点阵常数与原子半径R的关系 ☆晶带 ☆六方晶系的晶面指数与晶向
指数
☆晶面间距
一、金属的三种典型晶体结构
☆ ☆ ☆
面心立方 A1或fcc
体心立方 A2或bcc
密排六方 A3或hcp 属于简单六方点阵
图 1-11 面心立方晶胞 图 1-10 体心立方晶胞
二、晶体中原子的堆垛方式
☆ ☆ ☆
密排六方:密排面为(0001) ABABAB……
n面心立方:密排面为{111} ABCABCABC…… 体心六方:密排面为(100) ABABAB
☆晶胞参数:晶胞三条
棱边的边长a、b、c及晶 轴之间的夹角α、β、γ 称为晶胞参数。
☆基矢:a 、 b 、c
任一阵点的位臵: ruvw=Ua+Vb+Wc U、V、W:阵点坐标
四、七大晶系和十四种空间点阵
☆ 晶 系:根据晶胞的外形,即棱边长度之间的关系
和晶轴夹角的情况,将晶体分为七大晶系。
晶系、晶轴长度和夹角,例: 三斜 a≠b≠c α≠β≠γ≠90o K2CrO7 单斜 a≠b≠c α=γ=90o≠β β-S 正交 a≠b≠c α=β=γ=90o α-S 六方 a1=a2=a3≠c α=β=90o γ=120o Zn 菱方 a=b=c α=β=γ≠90o As, 四方 a=b≠c α=β=γ=90o β-Sn, 立方 a=b=c α=β=γ=90o Fe
第1章 绪论

《森林防火条例 》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火 火 火!
什么是火?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可燃物与氧等 助燃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放 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损失严重
1987年 中国大兴安岭 133万公顷
大面积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偏远山区和林区 森林火灾波动性大 目前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
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 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 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 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将森 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 的有益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 济。
——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 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
四、我国森林火灾划分标准
分类
五、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法律 制度及依据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六、森林防火主要内容
林火基础理论 林火与环境 林火与生态系统 森林火灾预防 林火扑救 火的应用 林火评价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虽然防火灭 火手段先进,但由于地广林多,加之受气侯的影响,森 林火灾仍然很严重。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威威”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诞生于2007年4月4日,名字叫“威 威”,其名字与保卫的“卫”字谐音。 防火虎“威威”身穿森林消防制服,背负风力灭火机,帽徽 为中国森林防火徽标,胸前的“CFFM”是“CHINA FOREST FIRE MANAGEMENT”(中国森林防火)的英文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第1章 护理学导论绪论

在护理组织的设立上,要求每个医院必须设立护理部,
由护理部主任负责全院的护理管理工作 此外她还制定了关于医院设备及环境方面的管理要求, 促进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4.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
1907年:英国国王授予她最高国民荣誉勋章,这是英国
妇女中第一位受此殊荣者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溘然长逝,享年90 岁 1912年:国际护士会建立了南丁格尔国际护士基金会, 设立奖学金奖励各国优秀护士进修学习之用,Biblioteka 将她的 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南 丁 格 尔 的 签 名
(四)近代护理学的诞生
爱伯利公园(embley
park)
佛罗伦斯·南丁格尔小时候 的家,现为一所学校
(四)近代护理学的诞生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 改善医院病房环境
改善伤病员膳食
消毒物品
建立了阅览室和娱
乐室
南丁格尔在司库塔里医院接收伤员
替伤病员书写家信
(四)近代护理学的诞生
2.著书立说指导护理工作
《医院札记》(Notes on hospitals)她阐述了自己对改革医院
管理及建筑方面的构思、意见及建议
《护理札记》(Notes on nursing) 阐明了她的护理思想及对护理的建议, 精辟地指出了环境、个人卫生、饮食对
护理札记
病人的影响。被认为是护士必读的经典 著作,曾被译成多种文字
(二)近代护理的形成
2.近代 1922年:国际护士会接纳中华护士会为第11个会 员国 护理 的发 1920年:《护士季报》创刊 展 1909年:“中华护士会”在江西牯岭正式成立
二、中国护理学的发展过程
(二)近代护理的形成
绪论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从初生到6岁前儿童的教育。(黄人颂)
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李生兰) (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幼儿)
二、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是指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 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 从教育学前儿童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 来的教育理论。
返回
道德训练
(1)内容:尊敬长辈、讲究整洁和礼节,让儿童 说实话,不说谎话或言过其实,使孩子习惯于劳 动,厌恶懒惰。从幼年期养成约束自己愿望和习 惯(忍耐),要学会仁爱、乐于施舍、乐于助人、 谦恭的良好品质。 (2)方法: A、要给孩子提供各种行为永久的范例; B、要进行适时的聪慧的教导和锻炼; C、适当规定训练。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的主要学说
返回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的主要学说
• 论述了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新生一代分为四
个年龄阶段,每六年为一个阶段,认为幼年儿童要 求优良教育极为迫切,却它的话他们将迷失方向。 • • • 夸美纽斯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 智慧和知识的教育:主张〈〈〈〈 道德训练,摒弃其宗教内容。主张〈〈〈
期刊:《父母世界》(聪明宝宝)
期刊:《父母世界》(聪明宝宝)杂 志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中国儿 童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普教 育类月刊。 本刊宗旨 以倡导儿童身心健康、全 面发展的科学理念为根本,以"聪明宝宝" 为主题,推行国际育儿新观念---"多元智 能"理论为主的育儿期刊。 读者对象 0-6岁儿童的家长及相关的 各界关心儿童成长的人士,同时也是当代 年轻母亲自我健康发展的资深顾问。
返回
他们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树
1、提出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基本概念
1。系统与环境 系统:被人为地从其它物质中分出的研究对象。 环境: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相关的部分。
按照系统与环境之间有无物质和能量交换,可将系统分成:
敞开系统: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系统: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 隔离系统:无物质交换,也无能量交换(理想化)
6
1.1基本概念
2。由于物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内部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系 统的热力学能的绝对值还难以确定。但在处理反应过程的能量 关系时涉及的仅是热力学能的变化量ΔU。
22
1.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与功 热: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温度差而交换的能量。
符号为q,单位为J
系统吸热,q为正值
系统放热,q为负值
qp,m = qV,m + RTΔυB
反应前后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的变化
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各个物理量,如压
力p、体积V、温度T、质量m、组成、热力学能U、焓H、 熵S、吉布斯函数G等。
9
状态函数的特点
状态函数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定量关系 式称为状态方程式。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pV=nRT p、V、n、R、T为常用的状态函数
状态一定,状态函数的值是一定的。 状态发生变化,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决定于系统 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
7。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与热效应关系的方程式。 必须注明反应热、物质状态、温度、压力、组 成等。 习惯上,对不注明温度和压力的反应,是指在 T=298.15K,p=100kPa下进行反应的。
N2 ( g,298.15K ,100kPa ) 3H 2 ( g ) 2NH3 ( g ) q=?
焓H是状态函数
ΔH1= ΔH2 + ΔH3 = [ΔU2 + Δ(pV)2] + ΔH3
29
1.3.2 定容反应热qV与定压反应热qp的关系
ΔH1= [ΔU2 + Δ(pV)2] + ΔH3
同一产物等温变化
对于理想气体,H、U只是温度的函数 ΔH3 = ΔU3 = 0 对于其它物质, ΔH3、ΔU3 ≠ 0,但与ΔH1、ΔH2、 ΔU1、 ΔU2相比也是小到可以忽略
部的能量来源于系统内各种物质的微观粒子不停的运 动和相互作用,如:分子振动能、平动能、转动能, 分子间势能,原子间键能,电子运动能,核能等。
1。热力学能是一种能量的状态函数。系统处于一定的状态,
其热力学能就是一定的数值,其变化量只决定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 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对于理想气体,U只是温度的函数。
在恒压、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 ω’=0 ω= - ΔpV+ ω’ = - ΔpV =- pΔV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ΔU = q + ω = qp + ω = qp +(-pΔV)
U2 – U1 = qp – p(V2 – V1)
qp = (U2 + pV2) - (U1 + pV1) 令H = U + pV (称H为焓),则: qp = H2 – H1 qp = ΔH
将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热力学中即称为热力 学第一定律。
24
1.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在化学热力学中,研究的是宏观静止系统,不考虑系统整体运动 的动能和系统在外力场中的位能,只着眼于系统的热力学能。
若封闭系统由始态(热力学能为U1)变到终态(热力学能 为U2),同时系统从环境吸热q、得到功ω,则系统热力 学能的变化为: ΔU = U2 - U1= q+ ω 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示封闭系 统以热和功的形式传递的能量,必定等于系统热力学能的变 化。 热q与功ω都是过程中被传递的能量,都不是状态函数; U是状态函数,q+ω只由过程的始态和终态决定。
固相:不同种固体达到分子程度的均匀混合就形成固 溶体,为一个相;分散度达不到分子、离子级时,系统中含有
多少种固体物质,就有多少个固相。
8
1.1基本概念
3。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描述系统的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如压力
p、体积V、温度T、质量m、组成、热力学能U、焓H、熵 S、吉布斯函数G的综合表现。 当系统的状态确定后,系统的性质就有确定的数值。 系统的性质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一般只要确定 少数几个性质,状态也就确定了。
反应进度
2N2 ( g ) 6H 2 ( g ) 4NH3 ( g )
反应前物质的量n1 /mol 某时刻物质的量n2 /mol 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 反应进度ξ为 10 8 -2 30 24 -6 0 4 4 =-2 : -6 : 4
:
:
N 2: H 2: NH3:
n2 n1 (8 10)m ol 1m ol
普 通 化 学
第五版
2006.8
普通化学
54学时
– 课堂理论学习:42学时 – 实验操作:12学时
2
参考资料
普通化学(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浙江大 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 无机化学实验,自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第1章 热化学与能源
ΔH3 ≈ ΔU3 ≈ 0
ΔH1= ΔU2 + Δ(pV)2
30
1.3.2 定容反应热qV与定压反应热qp的关系
ΔH1= ΔU2 + Δ(pV)2 反应体系为理想气体时
pV = nRT Δ(pV) = RT Δn = RT(Δξ υB)
ξ=1mol
Δ(pV) = RTΔυB
ΔH1,m= ΔU2,m + RTΔυB
4。过程与途径 过程:系统状态发生任何的变化称为过程。 途径:实现过程的具体步骤。
12
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过程由状态1变到状态2之后,
当系统沿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过 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系统与环 境都恢复成原来状态,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
力学可逆过程。
如:等温可逆过程、绝热可逆过程、可逆相变过程。 可逆过程是在系统接近平衡的状态下发生的无限缓慢的 过程,因此它和平衡态密切相关。
化学计量数νB: -1 1 2
1
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反应式中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 是反应过程中各物质转化的量。
14
反应进度
反应进度: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用ξ/ksai/ 表 示。在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表示式中
被普遍使用。 定义式为:
d
dnB
B
ξ的SI单位为mol。
2.相与物态 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 均匀部分称为相。
均匀部分:具有分子或离子级别的分散度
界面:相与相之间的分界。跃过相的界面,一 定有某些宏观性质发生突变,如密度、折射率、 组成等。
物态: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般分为气态、液态、 固态。
7
单相系统与多相系统
气相:通常任何气体均能无限混合,所以系统内不论有多少 种气体都只有一个气相。 液相:按其互溶程度可以是一相、两相、三相等。
ξ=1mol,表示1mol N2与3mol H2反应生成2mol NH3
18
1.1基本概念
6。化学反应热q 化学反应热:是指等温过程热,即当系统发生
了变化后,使反应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始态的温度,
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定容反应热qV:等温等容 化学反应热q 定压反应热qp:等温等压
19
1.1基本概念
2 n2 n1 (24 30)m ol 1m ol 6 n2 n1 (4 0)m ol 1m ol 4
17
反应进度
对同一反应方程式,任一反应物或产物表示的反应进 度均是相同的。
对同一反应,反应进度的值与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
20
1.2 反应热的测量 (自学)
弹式热量计测得的是反应的定容反应热qv。 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是对应 于定压反应热qp。 约定:“实测的反应热(精确)”----定容反应热 qv “反应热”----定压反应热qp
21
1.3 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1.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能(内能)U:系统内部能量的总和,内
25
1.3.2 定容反应热qV与定压反应热qp的关系
1.定容反应热
在恒容、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 ΔV=0, ω’=0 ω=- ΔpV+ ω’=0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ΔU = q + ω = qV + ω = qV qV = ΔU
26
1.3.2 定容反应热qV与定压反应热qp的关系
2.定压反应热
•热化学:
应用热力学原理,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能 量变化的规律和定量关系的学科就叫做化学热 力学,也叫热化学。 热化学主要解决化学反应中的三个问题: ①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② 化学反应的方向性问题; ③ 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4Fra bibliotek 教学
大
纲
1. 掌握气体的分压和分压定律。 2. 了解系统、相、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反 应进度;掌握化学计量数。 3. 自学弹式量热计测量反应热的方法。 4.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qv与qp,ΔU与ΔH关 系。掌握盖斯定律及有关计算。 5. 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反应的标准焓变及其 有关计算。 6. 自学常见能源及其有效与清洁利用和可持续 发展。
27
1.3.2 定容反应热qV与定压反应热qp的关系
焓
焓:H = U + pV 焓变:ΔH 单位:J或kJ H是状态函数, ΔH只与系统的始、终态有关。 理想 气体的H只是温度的函数,即等温变化中ΔH = 0。 H的绝对值无法确定,但实际应用的是反应或过程中 系统的焓变ΔH,所以采用物质的相对焓值。 ΔH = qp 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