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

合集下载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设计】《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Jmn8pMDNld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拉开序幕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一系列教育方针(2>说出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的严重破坏以及文革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的简况。

2.能力目标:(1> 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Jmn8pMDNld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差距。

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难点问题更是应该多角度进行解决。

Jmn8pMDNld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Jmn8pMDNld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初步把握本课简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利用引言导入,本课引言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政府就着手进行教育改革,开始筹划建立人民教育,这段说明新中国成立是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础。

【教育学习文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教育学习文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开基创业拉开序幕,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一系列教育方针接管改造旧教育,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及教育发展的初步成就分析图表资料回放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原因、战略决策、具体措施和巨大成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探究现代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状况分析图表资料回放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迎接挑战迎接挑战的背景和具体做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领会概念分析图表资料回放归纳总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现代中国教育开基创业;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迎接挑战。

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通过这一事例,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从中得出什么启发?回答后导入新课。

第一目“开基创业”。

本目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高二历史教案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_0198文档

高二历史教案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_0198文档

2020高二历史教案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_0198文档EDUCATION WORD高二历史教案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_0198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导学【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开基创业新中国教育的开启;教育方针的制;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理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迎接挑战重视基础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推动;少数民族教育【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难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学法建议】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思考感悟】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知识梳理】一、开基创业1、建国初期:⑴接管学校,复课开学,收回教育主权。

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

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学习重点1.“科教兴国”战略。

2. 教育“三个面向”。

【自主学习】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开基创业(1)标志: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会议召开。

(2)内容①决定建立教育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服务,学校向广大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

(3)意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2.教育方针的制定(1)背景:进入时期。

(2)内容:使受教育者在、、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的有的劳动者。

3.教育政策的落实: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的学校教育制度。

4.成就(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很多师生被卷入“”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学校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影响(1)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2)整个民族下降,与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1.邓小平对教育的贡献(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整顿,恢复中断十年的,组织编写,倡导。

(2)提出教育应发展的思想,实行“”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要面向,面向,面向”的指导方针。

大力普及教育;对中等教育,实行教育与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建立了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2.国家加快教育发展的其他措施(1)20世纪90年代,着手实施“”计划。

(2)在教育投资上,实行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启动了“”。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3)加大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还增加地区教育经费。

1。

高二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

高二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

高二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学习目标】识记理解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法指导】1.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

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分析问题。

2.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4.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主干梳理】1.开基创业⎩⎪⎪⎨⎪⎪⎧(1)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以老解放 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 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 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立了新中国 的教育方针。

(3)成就: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 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 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 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召开会议(1)时间:________年底。

(2)内容①建立____________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__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_______教育。

2.制定方针(1)时间:________________时期。

(2)方针:确定了____________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智育、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____________觉悟的有____________的劳动者。

3.采取措施在发展________________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

(2)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_____的建设人才。

细节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人民的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各地____________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____________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____________”。

2.影响(1)中国____________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_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____________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____________的差距拉大了。

细节点拨“工农兵学员”是指“文革”时期,不经过招生考试,由“革命群众”从工人、农民、士兵中推荐产生的到高校学习的学生。

【问题思考】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2.“文革”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三、教育的复兴1.背景“文革”结束后,____________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了解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经过和初步成就,知道党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211工程”等重要概念。

2.理解: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领会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3.运用:认清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知道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懂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和【资料回放】,分析【学思之窗】的内容和“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等图表,掌握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新中国教育事业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取得了巨大成就。

2.新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挑战,我们须更加努力,促进教育事业更快发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一首永远谱写不完的诗篇。

教育赋予人类智慧与美丽,赋予人类进步的力量。

所以,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所以,希望工程宣传画里那双充满渴求的大眼睛,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新课学习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制度创立的措施及特点(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人民政府先是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进行初步改革;同时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并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特点: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学案15: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15: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知识梳理】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①接管旧教育,创建;②教育向敞开大门。

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德智体)3.形成体系①、及初具规模②、和共同发展二、动乱中的教育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定17年教育工作。

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原因:思潮的影响。

2.表现①各地大中小学一度,教育一片混乱;②1966年夏,被废止直到1977年;③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④知识青年“”。

3.影响①受挫,各行各业人才缺乏;②大大下降,中国与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1.重归正轨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他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措施:①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教育工作;②全面整顿教学秩序;③1977年,;④组织编写新教材;⑤大力倡导。

2.蓬勃发展(1)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

为此,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2)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具体措施:①和并举,和并举;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启动;③加大教育发展的力度。

④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

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导学【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目标】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开基创业新中国教育的开启;教育方针的制;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理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迎接挑战重视基础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推动;少数民族教育【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难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学法建议】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
题和分析问题为主。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思考感悟】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知识梳理】一、
开基创业1、
建国初期:⑴接管学校,复课开学,收回教育主权。

⑵制定方针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⑴教育方针①毛泽东
②刘少奇
⑶少数民族
⑵成就①逐步形成了
②培养了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探索发展1、
失误⑴

2、
全面整顿
3、改革开放后⑴确立
提出
⑵提出
加快教育改革①基础教育
②中等教育
③高等教育
④社会办学
三、
迎接挑战1、背景
2、措施⑴国家进一步把教育
特别是将
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①加大
②大力实施
③全面贯彻
⑵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施211工程⑶支出西部教育四、经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切实落实教育优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从基本国情出发;5、教育必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重点突破】XX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

请回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2)举例说明我国在高等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参考答案】(1)措施: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成果:21世纪,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教事业的主力军全国高校建立了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中心,开展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几十万项。

许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涌现出一批新型校办企业,发挥了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优势。

【巩固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学思探究】如何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