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合集下载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3、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就是尊重个人的尊严、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它是日本民主主义教育 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代日本国民思想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1947年3月31日公布的《教育基本法》第1条指出:“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
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
在期间,日本加强了神国观念、皇国史观、武士道精神教育。

日本国是神造的

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及其在人间的代表

天皇是至高无上的,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

武士道就是死,离开死非武士道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三)现代日本国民教育 1、美军占领时期: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
受美军的控制,这段时期日本的学校仿效美国,建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 没有设立单独的修身或道德科。于是,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通过学校的全部课程和教育活 动来进行,核心便是铲除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民主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 观。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目标:从“和魂洋才”到“皇国良民”
“和魂洋才”之“和魂”是指“神国主义”思想,“洋才”则是指西方的科学 技术。
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政府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参 照西方近代学校的内容,设置了“修身科”,推行以西方伦理道德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这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称为“和魂洋才”、“土魂洋才”或者“土魂商才”。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战前
日本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要内容
战后
国家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 民主主义教育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

这种教育始于日本明治维新后,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国家建设者和领导者。

经过多年发展,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担当意识。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被引导去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被鼓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

这种教育使得学生们具备了为社会贡献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且有助于塑造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者还引导学生们了解社会动态和时事热点,鼓励他们通过参加模拟法庭、辩论赛、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其思维和判断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多是通过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等形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课程内容的过度理论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导致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

尽管以实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评估体系,这些活动往往无法被有效地纳入学生的综合成绩中。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容易被政治利益所影响,存在着被用于灌输某种特定政治思想的风险。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也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得他们成为主动学习者和创造者。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识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异同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异同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的一门科学。

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会因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特点与异同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有以下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旗帜鲜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主义。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倡导全体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有以下特点:1.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主义。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权利意识和自由主义观念,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2.重视民主和公民素质。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民素质,强调公民的参与和社会责任,在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再来看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它有以下特点:1.注重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意识,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2.重视传统和道德教育。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道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礼貌、诚实、努力等美德,在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日本传统价值观。

以上是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简要比较。

虽然不同国家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健康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每个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注重培养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能力,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环境。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日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体系,它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日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教育理念,其现实启示对于其他国家的高校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明治维新,当时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

在日本的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构建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问题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日本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社会责任感强、思维敏锐的毕业生,他们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在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自如地适应并做出理性的判断,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实中,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公民。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的社会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来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非常注重多元化和创新性。

高校教育不仅仅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和多元化,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三)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开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点,因此,高度关 注和深入研究学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借鉴日本中小学 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特别活动课,进行阶段性分 层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而且 有利于我们培养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人 。
的教育,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完完全全起到了为日本侵略扩张服务的政治目的。它教育国民 要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国民们忠于主君、忠于日 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甚至极端的发展到 “武士道就是死,离开死非武士道”的地步。
(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 上“民主化”的道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 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 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 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 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 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 中的自由。《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 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联系,显示社会和学生的实 际,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日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本国的实 际相结合,针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施以教育,有效地预防了 社会问题的扩大化。
➢ (二)少图形式,重求实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 弊端是形式主义严重,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实 效性有待加强。我们看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面上不动 声色,不图形式,但重实效。这样做不但没有削弱思想政治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反而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给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参照。

第六章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简介.pptx

第六章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简介.pptx

这时儒学研究的特点是:极力调和儒、佛、神教三教,甚至以附 会的方式寻找相互类似之处,既然不二,那么就意味着宋儒思想同 禅宗思想具有共同性,由于当时佛教是国家宗教,这就决定了儒学 只能处于禅宗的附庸地位,可见神僧兼习和传播儒学的目的不在于 推广儒学,而是将宋学视为“助道”借以弘扬禅宗,例如把儒家宣 扬的“无常”同佛家“五戒”比附“认为其名异而其义同”处于这 种附庸地位的儒学只能给日本上层统治阶级在实施各项举代以后日本儒学在国家神道和明治维
谢谢观看 新以来的实用西学冲击下,呈现出萎缩之势,已
不对日本近现思想发生重大影响了。
rc
从总体上看,中国儒学对日本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大的启发了日本民族的理性思辨能力,强化了日本的国 家政治制度和天皇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学说,增强了社会等级 意识,促进了古代日本社会中的祖先崇拜意识和群体之间亲 情关系的凝聚力,增强了社会意识形态中伦理道德秩序和责 任感,但是,日本儒学家是根据自己现实所需求来筛选和汲 取中国儒学思想中适合的思想的变形了的日本儒学必然不同 于中国儒学。
第六章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简介
第一节 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儒家思想教育 (一)背景 (二)儒学传入日本后大致经历 1.早期的儒学阶段(飞鸟、奈良、平安时代) 2.儒学成为禅宗的附庸阶段(镰仓、室町时代) 3.儒学的全盛阶段(江户时代) 4.近代儒学衰落阶段
1.早期的儒学阶段(飞鸟、奈良、平安时代) 早期的儒学在日本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仅限于皇室贵族文
在中国儒学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日本儒学一直抵制中国儒学中的 某些思想观点:
①抵制中国儒学的禁欲主义倾向,反感对人的自然性欲的压抑。 ②把中国儒家的现实精神转化为日本独特的享乐主义,中国儒 家思想是现实的人生哲学。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近年来,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因其在提升学生素质和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而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对于其他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至关重要。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在于其不断完善的体系建设。

在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范畴,而是通过建立“综合主义”的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和方面中,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这种体系建设的完善,不仅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在于其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向、僵化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互动、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在于其注重实践与体验教育。

在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增长经验、锻炼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具备更强的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在于其注重价值观塑造和人格培养。

在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塑造。

通过开设伦理道德、公民教育等课程,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公民素质的现代公民。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为其他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日本思政历史沿革

日本思政历史沿革

2、大正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12— 1926) 公民教育思想:以培养国家主义的理想公民 为目的,强凋受教育者对国家的绝对服从, 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气息。主张一 切个人要求、个人道德都应从属于国家的利 益及权力,以培养国民的国家观及忠君爱国 的道德品质日本统治者从国家主义观点出发, 认为公民教育在思想上能起到加强国防的积 极作用,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主主 义、自由主义。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 历史沿革
一、日本古பைடு நூலகம்的思想政治教育
1.儒家思想教育的影响 (1)圣德太子: “仁” →“忠”,日本 式的民族主义儒教 “忠诚”: 完全献身于 主人的忠诚 (2)大化革新后的奈良时代:学校教育制 度纳入法律,朝廷设有大学,专为朝廷培养 官吏,以儒学为主,经学占重要地位 (3)江户时代以后: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 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
三、现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1、美军占领时期的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 背景:1945年8月,日本向美军宣布投向,美军占 领日本的最终目的, 一是保证使日本不再威胁美国 及世界的安全与和平,:二是建立一个“和平而又负 责”的政府。为实现美国政府的最终目的.美军在占 领时期实施了军事化和民主化政策,教育改革亦在这 一政策指导下进行。 改革的主要内容: 清算军国主义思想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以及根据这 种思想建立起来的战时教育体制。 提出了新日本建设的教育方针,通过一系列新的教育 法令,开始确立民主化的教育体制,主要体现在主权 在民、维护世界和平及尊重基本人权三方面。
小结: 吸收、消化别国文化,与本国的历史传统、 现实国情相结合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3.昭和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26—1945)
法西斯思想统治:从国家主义教育走向军国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指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加紧问外发动侵略战争, 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在教育上 大力灌输“天皇至上”、“信誊天皇”等军国主义思想。为 培养“忠臣良民尽忠报国”的国民,将全部教育,从培养目 标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全部纳入战争轨道,为侵略战 争服务。 体现: (1)学校教育:军国主义的思想融入学科教学,把青少年培 养成听任军国主义者摆布的“忠良国民”。 (2)社会教育:少年训练所等机构 “帝国在乡军人会” “在乡军人敕语” (3)家庭教育:忠孝伦理思想,儒家的思想和“武国”、 “神国”思想相结合,发展成为军事儒教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

(一)本土思想和理论1、神道教理论教义。

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

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

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

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

这一观念的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

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

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2、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

它包括:一是从中国儒学中吸收的忠、义、仁、礼、信;二是日本武士本身的天职——重义理、安天命、公平、正直、诚实、勇敢等。

这些德目实际上就是日本人的理想人生指标,也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外来思想和理论1、儒家思想。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它得到了古代日本历朝的统治者高度推崇。

日本对儒学的吸收绝非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儒学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忠诚)、义(礼仪)、勇(勇敢)、信(信义)、俭(节俭)五种美德,尤其是日本统治者把儒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仁慈)”替换为“忠”,而且这里的“忠”不再意味着没有虚伪和私心的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是完全献身于自己主人的真诚,这种真诚可以达到牺牲个人生命的程度。

因此,日本式的儒学完全变成了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

2、民主主义思想。

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后,在教育领域也要清除战前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

1946年,日本颁布了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新宪法,在1947年相应地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民主教育体制”。

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是: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

这种民主主义意味着价值的多样化,所以实现民主的手段也要多样化,这就是通过多渠道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根据。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日本1947年公布了“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从而取代了战前的《教育敕语》。

《教育基本法》第一条(教育目的)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作为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

”从而“完美人格”就成了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目标。

[1] 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的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浓厚的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完美人格的突出内涵。

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恢复,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意识在冷寂了20年之后又再度沉渣泛起。

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理想的人》的咨询报告,该报告阐明了理想的日本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其中,敬爱日本天皇和日本国再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完美人格的合理内涵。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生突变的时期,日本经济经过三次增长高潮,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超过除美国之外的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实现了其经济大国的现代化理想。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内涵亦相应有了调整,教育力求适应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志向的多样化,培养可推动国家繁荣的、能力突出的、具有超人力量的日本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完美人格的实质内涵。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已经牢固,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位置已相当突出,因而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深入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以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声称:“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员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非西方化”的道路,这些特别的内容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体现。

(一)战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日本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从而以国家宪法和天皇敕语的最高权威形式规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精神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1、国家主义教育。

日本的国家主义主要是强调:日本的国土是神赐予的,日本天皇的统治是神的意旨,天皇是神的化身,以此来树立国民的神国意识,培养国民的天皇为尊的思想。

它主张,个人的一切需要、一切道德都必须从属于国家,从而培养国民的皇国观念及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

2、军国主义教育。

日本的军国主义向国民灌输大国思想,号称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国是世界的统治者,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世界。

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来传播军国主义思想,驱使日本国民勇敢地投入到日本所发起的“圣战”中来,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从而才会有亚洲及世界人民饱受战争创伤的遗憾历史。

(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

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中的自由。

《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

”[3] 这里的“政治教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公民对此理解清楚。

具体内容如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新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国体教育。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按照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战后日本教育应当走“民主化”的道路,取消日本的任何军事教育,取消日本的国教——神教,不准把天皇的教育敕语作为教学的基础,凡有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倾向之教师“悉予罢免”。

这些统治者们都不在乎,统治阶级最关心的是“捍卫国体”和保持天皇统治的政治体制。

虽然二战后宪法的修改一度解除了日本天皇的国家权利,但并未消除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受到国民的崇敬,作为国民精神的体现而使国民受到鼓舞。

而且,美国撤离以后,日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让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灰烬得以复燃。

这种强烈的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铸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向,使得日本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把天皇当作日本国的精神象征和政治象征而崇拜,从而维系了天皇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3、集团主义教育。

日本的封建武士道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衍生了两个精神胎儿,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军国主义,另一个是有理性指导的集团主义。

这种日本式的集团主义把武士的“忠诚意识”升华为公民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因而“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

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

”[4]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

日本的社会和学校都强调树立集体观念、养成和群的性格。

日本企业特别重视对职工进行富有日本特点的企业精神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职工对团体的忠心,培养团体价值观,难怪有人称日本的工作人员叫“工作狂”、“工蜂”。

这种对企业的忠心意味着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忠诚,从对小团体的忠诚逐渐上升为对大团体——国家的忠诚,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推动日本飞速发展的集体力量。

四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和儿童道德的教育,如在家中要“忠孝”、“诚实”等;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基本信赖关系的教育。

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学习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母亲们通过读书、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师协会即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

它是家长们按地区组织起来,学校教师自愿参加的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交纳会费。

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家长教育儿女的能力。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主要体现为道德教育,它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目标明显、富有针对性——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各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和隐蔽课程。

规范道德课。

道德课在日本称为特设“道德时间”,具体内容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德目安排,由班主任负责教学,课本选用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但特别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每个学校都根据德目制定本校的德育总体规划和年度指导计划,使德育既符合政府的要求,又与当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